:::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恨水小說的社會文化考察
作者:邱怡芬
作者(外文):YI-FEN CHIU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信元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張恨水文化意涵社會文化Hen Shui ZhangCultural ImplicationsSocial 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
本文書寫張恨水(1895-1967)的生命歷程以及其身處變動時代的因應之道,進而談論其小說透過對雅俗的書寫,探究文化質性的生命態度,並討論張恨水與隱含讀者之間的溝通方式,以及作家與讀者的對應心態與互動;在閱讀者與作者的視野交融方面,討論實際讀者與理想讀者對張恨水小說的接受;依照文學史發表的歷史順序探討文學史對張恨水及其小說的接受。本論文意在探討張恨水小說的讀者接受與歷史評價以及張恨水小說所承載的文化意涵與社會意義。
張恨水小說中反映作者對自我人格的堅持、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以及對人生命運的焦慮感;小說討論女性在愛情中與自我的拔河,以及小說寫人敘事的傳奇性;在雅俗人事之中展現雅俗共賞的小說風格;雅俗共賞是讀者對張恨水的期待,也是作者回應讀者的一種文學態度,張恨水小說在雅俗之間取其中道,在雅俗共賞的批評概念中更能理解張恨水作品的風格。
雅俗共賞的文學實踐者——張恨水,運用讀者熟悉的文學體式,傳達文化精神與價值觀,輕巧地化解讀者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轉變過程中的不安、掙扎,他的作品是新舊文學之間的橋梁,展現深厚文化底蘊。
Henshui Zhang (1895~1967), his life and works were experienced the Age that conservative China were compelled to be modernized. Zhang’s compositions were symbolized the process that China should receive modernization. This assay is to study the reader’s acceptance and historical appraisal of his novel as well as inner cultural thoughtfulness and social function.
Writer’s life background affects his works profoundly. The assay is describing Zhang’s life track and his way to be in the era of change and then discuss how he explores his attitude toward qualitative culture via elegant-vulgar writing for his novel. Furthermore, it also discuss the communication way between Zhang and his reader as well as correspondence and interaction of writer and reader; between the vision blend of reader and author, it talks about the acceptance of actual reader and ideal reader;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sequence of Literary History published, it probe the acceptance of Hen Shui Zhang and his novels by Literary History.
In Hen Shui Zhang’s novel, it reflects author’s insistence of self-personality, intellectual’s nation identity, anxiety of life destiny. The novel discuss the phenomenon of self tug of war while female in love as well as the legendary of human narrative; unfolding the novel style of elegant-vulgar appreciation among elegant-vulgar affairs. Elegant-vulgar appreciation is reader’s anticipation to Zhang and also a literary attitude that author feedback to reader. Zhang’s novel take a mean way among elegant and vulgar, we can understand more Zhang’s style from the criticism of elegant-vulgar appreciation.
Hen Shui Zhang, the literature practitioner of Elegant-vulgar appreciation, use common literary style to convey cultural spirit and value and dexterously resolve reader’s discomfort and struggle 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 modernization. His pieces are the bridge of new and old literature and show deep culture background.
一、張恨水著作
張恨水《春明外史》(上、下)(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3)。
張恨水《金粉世家》(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張恨水《夜深沉》,徐俊西主編、陳子善編《海上文學百家文庫・39,張恨水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
張恨水《啼笑因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11)。
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張恨水《煙雨紛繁,負你一世紅顏》(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依筆劃排列)
孔慶東《國文國史三十年》(北京:中華書局,2012)。
孔慶東《超越雅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王鈍根等編《禮拜六》影印本(揚州:廣陵書社,2005)。
王曉文《二十世紀中國市民小說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9)。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中)(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
石楠《張恨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朱周斌《懷疑中的接受:張恨水小說中的現代日常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老舍《我怎樣寫小說》(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
伴隨編輯部編著《那些遠去的堅時身影:民國著名文人性情檔案》(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1)。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吳秀亮《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吳福輝《插圖本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吳福輝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1928-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宋國誠《閱讀中國現代小說》(臺北:唐山出版社,2013)。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板橋:稻鄉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胡安定《多重文化空間中的鴛鴦蝴蝶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
胡適《胡適說文學變遷》(名家說——上古學術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9)。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范伯群《多元共生的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歷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范伯群《填平雅俗鴻溝》(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8)。
范煙橋《中國小說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77)。
凌碩為《新聞傳播與近代小說之轉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夏志清《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7)。
夏志清編註《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3)。
夏濟安《夏濟安選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袁進:《鴛鴦蝴蝶派》(上海:上海書店,1994)。
袁進《張恨水評傳》(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
袁進《小說奇才:張恨水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高建平《張恨水的生活和創作》(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婁子匡,朱介凡編著《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82)。
張中良《中國現代小說的敘事風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3)。
張占國、魏守忠編《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卷:張恨水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張伍《憶父親張恨水先生》(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
張明明《回憶我的父親張恨水》(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79)。
張紀《我所知道的張恨水》(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
張愛玲《半生緣》(臺北:皇冠出版社,1969)。
張愛玲《海上花落 — —國語本海上花列傳譯後記》(臺北:皇冠出版社,1992)。
張愛玲《張看》(臺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2)。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3)。
張愛玲《傾城之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4)。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著,宋以朗主編《張愛玲私語錄》(臺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2010)。
張愛玲、莊信正《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張毅《文人的黃昏——通俗小說大家張恨水評傳》(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
張贛生《民國通俗小說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梁啟超等《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莊信正《異鄉人語》(臺北:洪範書店,1986)。
許子東《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1)。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陳平原《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 ——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陳平原《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陳平原、夏曉虹編注《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湯哲聲《中國當代通俗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思辨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湯哲聲《邊緣耀眼:中國現當代通俗小說講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程光煒等《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0)。
鄂基瑞等著《張恨水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
黃修己、劉衛國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楊義《中國現代文學流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楊義、(日)中井正喜、張中良《中國現代文學圖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溫奉橋《現代性視野中的張恨水小說》(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溫奉橋《張恨水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9)。
葉嘉瑩《人間詞話七講》(臺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15)。
董康成、徐傳禮《閒話張恨水》(合肥:黃山書社,1987)。
聞濤《張恨水》(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趙孝萱《世情小說傳統的承繼與轉化:張恨水小說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new window
趙孝萱《鴛鴦蝴蝶派新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新店:漢威出版社,199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5)。new window
劉揚體《流變中的流派 ——「鴛鴦蝴蝶派」新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
蔡登山《繁華落盡:洋場才子與小報文人》(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1)。
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3)。
鄭貞銘、丁士軒編著,汪士倫編繪《百年大師》(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5)。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魯迅著,魯迅紀念委員會編輯《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蕭麗紅《桂花巷》(臺北:聯合報社,1977)。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錢鍾書《圍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Reader-response theory)(臺北:揚智文化出版公司,1997)。
謝國琴《張恨水文傳:金粉世家裡的啼笑因緣》(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謝蔚明《那些人那些事》(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3)。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new window
欒梅健、張堂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二)中譯專書(依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AlexanderVictoria D.著,張正霖、陳巨擘譯《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Chow,Rey(周蕾)著,蔡青松譯《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Fokkema,Douwe(佛克馬)、Ibsch,Elrud(蟻布思)合著,袁鶴翔等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Theories of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87)。
Freund, Elizabeth(佛洛恩德・伊麗莎白)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The Return of the Reader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
Holub, Robert C .(赫魯伯・R.C.)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
Howard,Michael C.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弘智文化公司,1997)。
Iser, Wolfgang(伊瑟爾・沃爾夫岡)著,朱剛、谷婷婷、潘玉莎譯《怎樣做理論》(How to Do Theory)(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Leavis, F.R.(利維斯・F.R.)著,袁偉譯《偉大的傳統》(The Great Tradition)(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Payne, Michael(潘恩・邁可)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Reading Theory by Michael Payne)(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5)。
Prusek, Jaroslav(普實克・亞羅斯拉夫)著,李歐梵編,郭建玲譯《抒情與史詩》(The Lyrical And The Epi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Tylor, Edward Burnett(泰勒・愛德華・伯內特),連樹聲譯《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Wellek, René(韋勒克・勒內)、Warren, Austin(沃倫・奧斯汀)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Williams, Raymond Henry(威廉斯・雷蒙德)著,倪偉譯《漫長的革命》(The Long Revoluion)(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Woolf, Virginia(吳爾夫・維吉妮亞)著,劉炳善等譯《普通讀者》(The Common Reader)(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
Woolf, Virginia(吳爾芙・維金妮亞)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臺北:天培文化公司,2000)。

三、期刊論文(依筆劃排列)
上官傑〈章回小說家張恨水其「恨」如何〉,《藝文誌》,73期(1971年10月),頁50-54。
上官傑〈記章回小說作家張恨水〉,《古今談》,124期(1975年8月),頁27-35。
于惠〈以普通民眾為本位「敘述人生」〉,《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卷2期(總第133期)(2006年),頁67-69。
王安吉,楊鐵梅〈百年小說大師張恨水的「編輯」情結〉,《編輯之友》,2010卷11期(2010年11月),頁123-125。
王雁雁〈張恨水《金粉世家》的平民視角〉,《現代文學》,2007年1期,頁65-69。
王愛菊〈《八十一夢》與張恨水小說中的「新」〉,《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8卷3期(2006年9月),頁84-85。
王劍飛、方維保〈才子佳人模式的中庸背叛——從《滿江紅》看張恨水的社會言情小說〉,《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0卷4期(2006年),83-90。
王曉文〈論20世紀中國市民小說的基本型態〉,《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卷4期(2007年),頁85-89。
王曉文〈論張恨水小說中的市民價值觀和文化心理趨向〉,《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28卷4期(2007年8月),頁20-33。
王覺源〈小說家張恨水的趣事〉,《中外雜誌》,37卷1期總號215(1985年1月),頁22-25。
司馬小〈「我的同事」張恨水〉,《藝文誌》,第146期(1977年11月),頁37-40。
石娟〈報人身分的文學表達——張恨水創作特色的傳播學解讀〉,《池州學院學報》,23卷1期(2009年2月),頁66-69。
任亞娜〈《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典型形象的審美意識〉,《現代語文》,2009卷19期(2009年7 月),頁92。
朱峰〈張恨水小說的文化特徵與獨特價值〉,《遼寧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9年第三期,頁106-107。
李永東〈論陪都語境下張恨水的重慶書寫〉,《中國文學研究》,2009卷4期(2009年),頁51-54轉頁10。
李玲〈張恨水《春明外史》的情愛意識建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卷6期(2009年),頁9-16轉頁35。
李梅山〈張恨水傳真〉(上),《中外雜誌》,47卷1期總號275(1990年1月),頁112-115。
李梅山〈張恨水傳真〉(下),《中外雜誌》,47卷2期總號276(1990年2月),頁124-126。
李瑞萍〈張恨水新聞生涯對其小說創作的影響〉,《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卷2期(2007年4月),頁10-11。
周麗娜〈言情小說,還是言錢小說?——論對張恨水小說文本的誤讀〉,《齊魯學刊》,2009卷5期總第212期(2009年),頁135-138。
孟鵬〈張恨水:我的職業是記者、編輯〉,《新聞與寫作》,2011卷5期(2011年5月),73-75。
金慧〈讀者意識與張恨水的通俗小說創作〉,《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2卷10期(2007年10月),頁21-26。
侯賽因・伊卜拉欣〈張恨水小說的俗與雅〉,《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87期(2000年第5期),頁23-27。
胡安定〈一個故事的兩種講法——從《過渡時代》、《藝術之宮》看張恨水的轉型〉,《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6卷2期(2009年6月),頁5-8。
范伯群〈《填平雅俗鴻溝——范伯群學術論著自選集》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會議摘編〉,《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3年8月)。
韋金艷〈文學創作中報人角色的凸顯¬¬¬——張恨水以新聞思想編副刊〉,《新聞愛好者》,2010年1期(2010年1月),頁91-92。
唐北海〈張恨水通俗小說的特點〉,《江淮論壇》,2006年第2期,頁171-173轉189。
夏贊君、李林海、秦靜〈張恨水副刊編輯中的受眾觀〉,《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9卷4期(2010年),頁125-128。
孫琴安〈毛澤東向張恨水索新作〉,《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卷2期(2011年),頁55。
孫曉超〈張恨水小說中的「婦女小丑」形象初探〉,《長春師範學院》(社會科學版),29卷2期(2010年3月),頁80-83。
孫樹模〈故都春夢了無痕 ——追懷一代小說大家張恨水〉,《中外雜誌》,80卷5期總號477(2006年11月),頁80-89轉頁8。
徐學〈高陽小說中的平民世界〉,《中國現代文學》,11期(2007年6月),頁113-126。new window
徐霽旻、徐贇〈張恨水對《水滸》的研究與傳續〉,《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6卷2期(2009年6月),頁13-16。
袁瑾〈張恨水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女權主義解讀〉,《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7卷4期(2005年12月),頁81-83。
袁瑾〈試論張恨水筆下的市民社會〉,《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8卷6期總第62期(2009年7月),頁104-105。
馬彥峰〈從敘事學角度看張恨水章回小說的現代轉型〉,《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4卷7期(2009年7月),頁25-29。
馬琳〈男性敘事與張恨水社會言情小說的一種模式〉,《嘉興學院學報》,17卷4期,(2005年7月),頁80-83。
馬鳳〈從張恨水《巴山夜雨》看重慶大轟炸〉,《當代小說》(下半月),2010卷10期(2010年),頁42。
馬藜、王美麗〈妥協與反叛——《金粉世家》中女性命運與女性現代意識的分析〉,《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卷1期(2009年2月),頁56-60。
崔應會〈不一樣的人,一樣的人生——文宣、端本人物形象比較〉,《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8卷6期(2009年11月),頁62-64。
張伍〈我的父親張恨水及其詩詞〉,《大成》,165期(1987年8月),頁22-26。
張宏建、曾錦華〈張恨水小說女性形象生成之作家因素剖析〉,《長沙大學學報》,24卷3期(2010年5月),頁85-87。
張恨水〈老駱駝邁步綠洲:我的寫作生涯〉,《中外雜誌》,47卷4期總號278(1990年4月),頁59-70。
張恨水〈張恨水謝壽〉,《大成》,165期(1987年8月),頁27-28。
張湘鋒〈《啼笑因緣》三位女性的形象〉,《語文學刊》2008卷7B期(2008年),頁100-101。
張楠〈佇足傳統,靜觀現代——張恨水小說悲劇主題論〉,《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5卷1期(2010年2月),頁42-45。
張靜環〈張恨水《啼笑因緣》審美特性之析論〉,《嘉南學報》,第33期(2007年),頁357-370。
張濤甫〈哭溼枕頭的父愛 ——讓張恨水一生掛念的十個兒女〉,《國文天地》,13卷4期總號148(1997年9月),頁94-96。new window
梁佰利〈《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解讀〉,《現代語文》,2011卷19期(2011年7月),頁35-36。
梁朝偉、張玉〈無法迴避的軌跡——論成長經歷對張恨水小說的影響〉,《語文學刊》,2010卷11期(2010年),頁43-44。
許思友、陳廣士〈《紅樓夢》與張恨水小說〉,《池州學院學報》,24卷4期(2010年8月),頁53-56。
陳秋慧〈謹慎的傳奇——透視1950年代張恨水民間故事寫作〉,《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卷2期(2007年),頁53-57。
陳敬之〈張恨水〉,《暢流》,40卷7期(1969年11月),頁13-16。
陳敬之〈張恨水與章回小說〉(上),《暢流》,61卷3期(1980年3月),頁16-18。
陳敬之〈張恨水與章回小說〉(下),《暢流》,61卷4期(1980年4月),頁17-19。
陳廣士〈試論張恨水對傳統才子佳人小說的繼承與發展〉,《池州學院學報》,23卷2期(2009年4月),頁66-69。
陳廣士〈國如用我何妨死——張恨水的民族意識〉,《池州學院學報》,24卷5期(2010年10月),頁73-77。
湯哲聲〈張恨水抗戰小說中的國家意識及其評價〉,《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卷4期(2006年),頁87-94。
湯哲聲〈趨新: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文體的再改造——以張恨水「以新入俗」的小說分析為中心〉,《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6卷3期(2009年9月),頁15-19。
黃堯〈同船入川的張恨水 ——「往事與故人」之六〉,《傳記文學》,39卷3期(1981年9月),頁60-62。
黃巍、馬彥峰〈被遺忘的散文名家——張恨水散文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4卷10期(2009年10月),頁34-35轉頁59。
楊小玲〈新聞與文學的張力——略論張恨水副刊連載小說特色〉,《新聞愛好者》,2007卷7A期(2007年7月),頁38-39。
楊惠〈張恨水抗戰小說中重慶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重慶社會科學》總第188期(2010年第7期),頁87-91。
溫奉橋〈張恨水小說與宗教文化〉,《池州學院學報》,22卷4期(2008年8月),頁97-101。
路善全〈張恨水作品在新聞傳媒中身分確論〉,《池州學院學報》,19卷6期(2005年12月),頁35-39。
道載文〈張恨水(一八九五——一九六七)及其三部暢銷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大成》,102期(1982年5月),頁58-59。
趙孝萱〈以俗為雅,京味十足 ——張恨水的北京情調〉,《聯合文學》,19卷6期總號222(2003年4月),頁75-77。
趙敏〈透視張恨水的讀者意識——以《啼笑因緣》在租借化上海的熱銷為例〉,《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3期(2009年6月),頁6-9。
趙淑俠〈一代才子張恨水〉,《傳記文學》,81卷3期總號484(2002年9月),頁97-110。
劉少文〈傳播方式衍生的負面效應——張恨水報紙連載小說病因分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卷1期(2006年),頁190-203。
劉玉芳〈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論張恨水與張恨水小說〉,《船山學刊》,第76期2010年第2期(2010年),頁192-195。
劉光明〈陳獨秀和張恨水關係考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卷2期(2006年),頁280-285。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50) — —孫德謙、宋春舫、歐陽予倩、張彭春、張恨水、徐謙、何鍵、梁誠、魏道明、唐君毅、梁序昭、胡景翼〉,《傳記文學》,33卷2期(1978年8月),頁139-145。
劉曉麗〈何為張恨水的作品——對張恨水文學活動方式文學史意義的重新闡釋〉,《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6卷2期(2009年6月),頁1-4。
蔡登山〈他生未必更情深 ——張恨水的三次婚姻〉,《國文天地》,15卷6期總號174(1999年11月),頁48-53。new window
鄭炎貴〈「金字塔」與故土情節的關聯——試論皖江文化對張恨水創作的影響〉,《池州學院學報》,22卷4期(2008年8月),頁102-105轉頁108。
歷成〈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湖北檔案》,2007卷4期(2007年),頁36-37。
燕世超〈敘述的魅力——張愛玲與張恨水言情小說敘述者形象之比較〉,《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卷4期總108期(2010年),頁49-53。
鮑國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與鹽谷溫《中國文學概論講話》 ——對於抄襲說的學術史考辨〉,《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5期,頁8。
謝家順〈張恨水小說對聯功能〉,《中國文化月刊》,265期(2002年4月),頁103-124。
謝家順〈張恨水抗戰作品研究述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卷5期(2005年),頁274-285。
謝家順〈張恨水小說文化傳播學審視〉,《池州學院學報》,22卷1期(2008年2月),頁58-63。
謝家順〈張恨水與皖江文化〉,《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6卷2期(2009年6月),頁9-13。
羅雪艷〈《金粉世家》的文化解讀〉,《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8卷4期(2008年12月),頁125-127。
顧沛君〈談張恨水〉,《中外雜誌》,21卷2期(1977年2月),頁72-73。

四、學位論文(先博論後碩論,依發表時間排列)
(一)博士論文
趙孝萱〈張恨水小說新論〉,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溫奉橋〈現代性視野中的張恨水小說〉,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3年。
朱周斌〈懷疑中的接受— —張恨水小說中的現代日常生活〉,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6年。
(二)碩士論文
魏美玲〈張恨水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爭豔〈現代語境下通俗文學經典的展開 ——張恨水小說創作試論〉,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劉霞〈張恨水與張愛玲小說創作比較論〉,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瑩瑩〈張恨水通俗小說的歷史過渡性研究〉,延邊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胡梅花〈論張恨水言情小說中的市民意識〉,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暘〈試論張恨水和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同質性〉,蘭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薛淩〈論張恨水小說的市民性〉,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范晴雯〈張恨水《金粉世家》之主題與人物類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楊宜佩〈民國紅樓夢 ——張恨水《金粉世家》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周瑞華〈張恨水《啼笑因緣》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鄭宗昕〈張恨水《夜深沉》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王瓊琤〈張恨水小說愛情意識研究——以三部作品初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