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私語與告白—駱以軍的(偽)私小說敘事
作者:李玉華
作者(外文):Yu-Hua Li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器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駱以軍(偽)私小說私語告白Luo Yijun(Pseudo)Private NovelsMurmuringConfess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
九○年代台灣新生代小說家駱以軍經常被論述提及,尤其是其私小說創作,關於家族史的建構,和外省第二代的離散身世,而私小說寫作技巧貫串他寫作核心,也是駱以軍最為人所指責的部分。那麼,究竟私小說的策略書寫對於駱以軍具有什麼樣意義?私小說中的後設書寫是否與私小說本質相牴觸?而又何謂(偽)私小說?戴維森提出第一人稱的敘述權威,具有「非我無他」的說服性,這也是私小說得以高姿態的原因,而駱以軍卻讓「我」得以錯位,出入文本。本文試從私小說中私語和告白二面向進行剖析,私語中的喃喃與夢境構成了充滿黑暗意識及病態的話語;告白則是面對巨眼的社會而在自毀、告罪中重生。透過私小說的武裝和治療,我們看見讓駱以軍藉由書寫挖掘自我裡的他者,得到救贖的力量,並期望能夠此篇論文能夠釐清、完整駱以軍私小說的書寫脈絡。
In the 1990s, Luo Yijun, Taiwan’s new-generation novelists, was often mentioned and discussed, specially about his Private novels , construction on family history,and the diasporic life of the second-generation mainlanders. The private novel skills go throughout his writing as the core, which was most blamed part. Then, what does Private Novel Writing strategy mean to Luo Yijun? Does metawriting of Private Novels prevent the its nature? But what (pseudo)is Private Novel? Davidson made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authority, having the Persuasiveness of "self without him. With the reason, private novel maintains high-profile. Luo Yijun let the "I" to be misplaced, out of the text. This paper analyze two aspects - the private whispers and confession two novels,whispers of mumbling and dreams constitute full of evil and morbid sense of discourse;confessions is a giant eye in the face of society in self-destruction, rebirth out of confession. Armed and treatment through private novels, we see by writing to let Luo Yijun mining ego otherness, Get power of redemption. Besides, the paper expects to be able to clarify and complete the context of Luo Yijun Private Novel .
參考書目
一、駱以軍著作
《紅字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4月。
《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11月。
《妻夢狗》,台北:元尊出版社,1998年7月。
《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1月。
《遠方》,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6月。
《我們》,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10月。
《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2月。(原身《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二書除序文外,內容都一樣)
《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11月。
《我愛羅》,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4月。
《經驗匱乏者筆記》,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9月。
《西夏旅館》(上下冊),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10月。
《經濟大蕭條時期節夢遊街》,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8月。
《臉之書》,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年2月。
《棄的故事》,台北:印刻出版社,2013年1月。
《小兒子》,台北:印刻出版社,2014年1月。
《女兒》,台北:印刻出版社,2014年8月。

二、專書
(法)卡繆(Albert Camus)著,張漢良譯,《薛西弗斯的神話》,臺北:志文文化出版社,2006年。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1990年。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譯,《榮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德)克利斯菲德.圖戈爾(Christfried Togel)著,劉慧萍等譯,《夢一場—>佛洛伊德》,台北:商周出版社,2006年。
(美)佛羅姆(Erich Fromm),孫月才、張燕譯,《人心》,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89年。
—,葉頌壽譯,《夢的精神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于人瑞譯,《超越佛洛伊德》,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美)吉兒.佛瑞德門(Freedman Jill)、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著,黃勇、薛民譯,《愛欲與文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義)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給下一輪太平盛世備忘錄》,台北:時報出版社,1996年。
(英)強納生.雷(Jonathan Ree)著,蔡偉鼎譯,《海德格》,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年。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捷克)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蘇聯)巴赫金(M. M. Bakhtin)著,白春仁等譯,《文本對話與人文》,石家莊:河北出版社,1998年。
 —,白春仁等譯,《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第六卷,石家莊:河北出版社,1998年。
—,白春仁等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出版社,1998年。
—,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年。
(英)史都華.霍爾(Stuart Hall)、陳光興著,唐維敏編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
(英)Tony Bilton著,林子新等譯,《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出版社,2006年。
(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出版社,1998年。
(日)大江健三郎,李永熾譯,《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大江健三郎》,台北:光復書局出版社,1988年。
(日)太宰治著,李永熾譯,《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太宰治》,台北:光復書局出版社,1987年。

王幼華,《東魚國夢華錄:王幼華作品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4年。
—,《蚌病成珠—古今作家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王健壯,〈尋找一位評論家的位置〉,《倉皇島嶼—歷史與現實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年。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振輝,《知識與權力:當代教育中的貧窮世襲》,台北:五南書局,2013年。
王國芳、郭本禹著,《拉岡》,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2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李奭學,《書話台灣:1991-2003文學映象》,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角川書店編,《近代文學評論大系》(6),日本:角川書店出版社,1983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
郁達夫,《郁達夫小說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12月。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岩波講座,《日本文學史》,東京:岩波書店,1958年。
周芬伶、許建崑、彭錦堂、阮桃園等編,《台灣後現代小說選》,台北:二魚文  化出版社,2004年。
周英雄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房慧真,《單向街》,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90年。
陳義芝編,《八十二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4年。
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出版社,2000年。
郝譽翔,《逆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許子東,《郁達夫新論》,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張恒豪編,《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詩學》,北京:北京師範出版社,2001年。
黃勇,《全球化時代的倫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曾軍,《接受的複調:中國巴赫金接受史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出版社,2004年。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近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6年6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出版社,1994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7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閻廣林,《喜劇創造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盧梭,《懺悔錄》,台北:志文出版社,2005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
謝肇禎,《群欲亂舞—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顏翔林,《死亡美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關永中,《謝勒與知識社會學》,台北,五南書局,2008年.

三、報刊雜誌論文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讀駱以軍《遠方》〉,《印刻》第3期,2003年11月,頁204-207。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的死亡敘事〉,《遣悲懷》,臺北:麥田,2001年,頁7-30。new window
—,〈徵逐夢境間—《妻夢狗》〉,《中國時報》,1998年7月30日,42版。
王俊三,〈遺(書)體小說的嘗試:評駱以軍〈遣悲懷〉〉,《中國時報》,開卷版,2002年1月27日。
成英珠,〈五年級同學會—向學運世代或網路世界傾斜?〉,《中國時報》,2001年11月9日,42版。
朱天心,〈讀駱以軍小說有感〉,《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臺北:皇冠,1993年,頁1-9。
吳潛誠,〈炫耀的「後現代」表演者〉,《中國時報》,1994年1月20日,42版。
言叔夏,〈我的哭牆與我的罪:訪卅評駱以軍〉,《幼獅文藝》第605期,1993年5月,頁42-49。
李孟豪記錄整理,〈發光的房間〉,《聯合報》,2015年4月15日。
李曙光,辛斌,〈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理論與文際能力的培養〉,《淮陰工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07年4月,頁39-42。
李奭學,〈夢話幽黯國度—評駱以軍著《遠方》〉,《書話台灣》,台北:九歌,2004年,頁183-186。
林芳玫,〈日治時期小說中的三類愛慾書寫:帝國凝視、自我覺醒、革新意識〉,《2010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出版,2010年9月,頁189-228。new window
祈立峰,〈作一哥,實難為—讀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台灣文學評論》第7卷1期,2007年1月,頁247-253。
胡月霞,〈從卡缪的《薛西弗斯神話》—看現代人的幸福與荒誕〉,《文學與神話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七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2008年3月28、29日,頁1-17。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年4月,頁109-134。
侯作珍,〈成英姝小說的荒謬主題與暴力敘事〉,《東華漢學》第20期,2014年12月,頁329-372。new window
柯品文,〈那些夾雜在小說書寫中的生命議題—評駱以軍《月球姓氏》〉,《書評》第53期,2001年8月。
郝譽翔,〈傾注生命的集大成之作〉,《中國時報》,2008年11月9日,開卷版。
范銘如,〈靈光閃爍的迷魅—《遠方》〉,《中國時報》,2001年6月20日,B2。
紀俊龍,〈郁達夫《沉淪》中愛情意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6年5月,頁51~68。new window
許榮哲,〈童謠謀殺案:打破駱以軍〉,《聯合文學》第21卷3期,2005年1月,頁60-61。

翁文嫻,〈在時間傾斜的甬道—訪駱以軍〉,《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1995年,頁299-312。
姚一葦,〈試解讀〈手槍王〉〉,《手槍王—第十三、十四屆時報文學得獎作品集》,臺北:時報,1991年10月,頁146。
袁孝康,〈官方世界下的奔放伏流—初探西方「禁書」在巴赫金「狂歡節」概念下的意含〉,《文化研究月報》第28期,2003年6月15日。
莊宜文,〈曝光的底片—讀駱以軍《我們》〉,《文訊》第238期,2005年8月,頁52-53。
徐宗潔,〈我們是那樣被設定了身世—論駱以軍《月球姓氏》與郝譽翔《逆旅》中的姓名、身世與認同〉,《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2003年11月,
  頁173-195。
徐淑卿,〈駱以軍—執著於小說形式的極至探索〉,《中國時報》,1998年7月30日,42版。
陳器文,〈傳統卅反傳統的反思—明代文人的戲謔語境〉,《思想戰線》第39卷第6期,2013年12月,頁137-143。
—,〈比歷史更真實—台灣原住民文學?我說?書寫〉,《中國現當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記憶與書寫》,1989年,頁77-92。
陳芳英,〈亦狂亦俠亦溫文—駱以軍和他的作品〉,《文訊》革新第55期,1993年8月,頁100-103。
陳皇旭,〈戰後臺灣外省小說家文本中的「文化身分」問題〉,《中極學刊》第5期,2005年12月,頁213-231。new window
陳國偉:〈駱以軍小說中的華麗知識系譜〉,《第五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文訊出版社,2001年11月6日,頁1-23。
張耀仁,〈駱以軍現象?世代論的「痴漢卅惡漢書寫」〉,《聯合報》,2004年4月16日,副刊E7。
烏彥博,〈戰後日本私小說發展研究簡論〉,《赤峰學院學報》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頁115-116。
馬森,〈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論郁達夫小說的傳承地位〉,《成功大學學報》第32卷(人文.社會篇),1997年11月,頁29-42。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第100期,2004年2月,頁20-22。
黃錦樹,〈死者的房間—讀駱以軍《遣悲懷》〉,《聯合文學》第18卷3期,1991年1月,頁132-134。
焦桐,〈深情的家族拼圖—駱以軍《月球姓氏》〉,《中央日報》,2001年4月9日,18版。
—,〈小說與故事的隔壁關係—《第三個舞者》〉,《中央日報》,1999年9月20日,22版。
楊佳嫻,〈在幽微邊界停格—駱以軍《遣悲懷》〉,《幼獅文藝》第577期,2002年1月,頁109-110。
—,〈這是一個弄錯地圖的故事—談駱以軍〈中正紀念堂〉的空間記憶與歷史隱喻〉,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2002年11月,後收入《文訊》第206期,2002年12月,頁46-47。
—,〈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頁109-125。
—,〈離卅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臺北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第34卷2期,2005年7月,頁133-155。
楊凱麟,〈時間中的被污辱者與被損害者〉,《印刻》第2卷4期,1994年12月,頁75-82。
—,〈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1):空間考古學〉,《中外文學》第34卷9期,2006年2月, 頁283-304。
—,〈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2)—時間製圖學〉,《清華學報》第35卷2期,2005年12月,頁369-403。
楊照,〈年少卻蒼老的聲音—評駱以軍的小說集《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民眾日報》,1994年1月29日,24版。
誠品好讀企劃╱編輯室〈五年級創作筆記—成英姝vs駱以軍〉,《誠品好讀》第27期,2011年,頁13-15。
廖炳惠,〈來自懵懂的記憶角落〉,《中央日報》,2001年1月3日,21版。
蔡依珊採訪,〈駱以軍—我不是惡漢,我只是邋遢的中產階級〉,《野葡萄文學誌》第18期,2005年2月,頁26-31。
蔡逸君,〈搜尋駱以軍的幾個關鍵字—小說家、外省第二代、憂鬱症、學徒、中年一天、快樂、旅館〉,《印刻》第4卷11期,2008年7月,頁35-51。
潘弘輝,〈裹小腳刑傷〉,《幼獅文藝》第577期,2002年1月,頁44-45。
編輯部,〈迷走西夏的一幅心靈地圖—駱以軍與編輯對答〉,《印刻》第4卷第11期,2008年7月,頁32-51。
—,〈我們年代的命名者—駱以軍《西夏旅館》〉,《印刻》第4卷第11期,2008年7月,頁30-51。
—,〈對望集:性愛地獄變—關於「殘念」,駱以軍與顏忠賢的對話〉,《印刻》第4卷第4期,2007年9月,頁130-140。
駱以軍,〈從《紅字團》到《西夏旅館》答總編輯初安民〉,《印刻文學》第2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33-47。
—,〈停格的家族史—《月球姓氏》的寫作源起〉,《文訊》第184期,2001年2月,頁100-102。
—,〈默片場景〉,《文訊》第258期,2007年4月,頁98-99。
—,〈錯過豐饒年代的小說宿命論者〉,《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32-47。
—,〈缺氧譫妄臆想〉,《印刻》,第3卷第8期,2007年4月,頁132-135。
—,〈默片場景〉,《文訊》第258期,2007年4月,頁98-99。
鍾文音,〈無根的家族樹〉,《中國時報》,2000年 12 月 7 日,42版。
魏大海,〈日本現代小說中的?自我?形態—基於?私小說?樣式的一點考察〉,《外國文學評論》第1期,1999年,頁52-60。

四、學位論文
王億儒,《駱以軍《西夏旅館》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年代以降台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與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吳立文,《外省父親之後遺民紀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廷威,《駱以軍小說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定杰,《駱以軍《西夏旅館》的敘事空間與空間敘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怡伶,《駱以軍作品中的夢境書寫研究》(東華大學,中文所碩論,2013年)。
林曉亭,《後遺民寫作:記憶、傷逝與悼亡—以朱天心、駱以軍為考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論,2011年)。
洪王俞萍,《文化身分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文彥,《晚期資本主義的台灣犬儒者駱以軍:一種文化政略的解釋》(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奕翔,《駱以軍小說的自我主體建構》(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惠菁,《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曾憶文,《虛擬自傳的形成—論駱以軍小說的主題開展》(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黃莉棉,《駱以軍的困境書寫—以《西夏旅館》為考察》(臺灣師大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楊乙軒,《現代主義者的鄉愁:駱以軍死亡三部曲研究》(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論,2013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嚴婕瑜,《駱以軍小說的自我主體建構》(臺北教育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五、網路資料
李建昆,〈中晚唐苦吟詩人探論〉(http://benz.nchu.edu.tw/~cklee1/BJ2/%A4%A4%B1%DF%AD%F0%ADW%A7u%B8%D6%A4H%B1%B4%BD%D7.htm#_ftn1),2015年7月10日檢索。
林欣誼,〈駱以軍魔性操練之登峰造極,47萬字《西夏旅館》上場〉,原刊於《中時電子報》,2008年10月5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084340/),2015年7月1日檢索。
張瑞芬,〈盡是魅影的城國—駱以軍《遣悲懷》〉。(http://web.njjh.ptc.edu.tw/reading/book78.html),2015年7月30日檢索
張耀仁,〈惦記著那些他們身世裡的自己—訪駱以軍〉,《明道文藝》,2007年9月號。
(http://mypaper.pchome.com.tw/renny915/post/1294512764),2015年7月20日檢索。
陳建忠,〈荒謬的時代戲劇—談駱以軍的《月球姓氏》與族群文學書寫〉,2007年2月12日。(http://blog.xuite.net/swimacter/twblog/111604736-%E8%8D%92%E8%AC%AC%E7%9A%84%E6%99%82%E4%BB%A3%E6%88%B2%E5%8A%87%EF%BC%8D%EF%BC%8D%E8%AB%87%E9%A7%B1%E4%BB%A5%E8%BB%8D%E7%9A%84%E3%80%8A%E6%9C%88%E7%90%83%E5%A7%93%E6%B0%8F%E3%80%8B%E8%88%87%E6%97%8F%E7%BE%A4%E6%96%87%E5%AD%B8%E6%9B%B8%E5%AF%AB),2015年8月1日檢索。
〈宇宙所有人性髒汙海洋的巨大濾腮—駱以軍×楊凱麟《女兒》書友會〉介紹文。(http://blog.roodo.com/smallidea/archives/31389983.html),2015年7月31日檢索。
〈抒不盡的死亡時間—論駱以軍的《遣悲懷》到《遠方》〉,2004年5月25日。(http://blog.yam.com/enci37/article/4387581),2015年7月15日檢索。
〈台灣作家—駱以軍:普通人內心仍有不夠妥協的一面〉,2014年8月27日。(http://big5.huaxia.com/zhwh/whrw/rd/2014/08/4047352.html),2015年7月14日檢索。
知識社會學:(http://wiki.mbalib.com/zh-tw/%E7%9F%A5%E8%AF%86%E7%A4%BE%E4%BC%9A%E5%AD%A6),2015年8月1日檢索。
弗洛姆及其對社會的精神分析:(www.psychspace.com/psych/viernews-291),2015年8月25日檢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