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嗎?--論荀子「虛壹靜」對「天君」之「心」的作用與意義
書刊名:當代儒學研究
作者:曾暐傑
作者(外文):Tseng, Wei-chieh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6
頁次:頁183-204
主題關鍵詞:荀子虛壹而靜認知心天君知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1
  • 點閱點閱:53
一般在談論荀子的「虛壹而靜」時,往往著重於「虛壹靜」對於「認知心」的作用,也就是認為此一工夫是針對認知層次而論。但如果說荀子所說行「虛壹靜」後達至的大清明境界是成聖的重要環節之一,似乎不會僅是「認知」禮義如此基礎的層次。重點在於必須明辨荀子所謂「虛壹靜」後所達至的「知道」,與一般語意脈絡中的「知道」並不相同,而有其特殊意涵。「虛壹靜」後的「知道」,除了在於知禮義的認知層次外,更涉及了「判斷力」的提升;而一旦觸及「判斷力」的層面,就無法僅由「認知心」來達成這樣的功能,而必須透過「出令而無所受令」的「天君」之「心」才能達成。因此,荀子所謂的「知道」,是一「攝知於行」的高層次修養後所達至的境界,不能將「虛壹靜」作為僅是認知禮義的修養工夫。
期刊論文
1.何淑靜(20111200)。由「聖人」看荀子的「知禮義」與「虛壹靜」。當代儒學研究,11,47+49-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淑靜(20121200)。由「成聖」看荀子的「為學步驟」。鵝湖學誌,49,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潘小慧(20071200)。從「解蔽心」到「是是非非」:荀子道德知識論的建構及其當代意義。哲學與文化,34(12)=403,4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公偉(1975)。孔孟荀哲學證義。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勞思光(200701)。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荀況、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2010)。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啟雄(2012)。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惊、王先謙、梁啟雄、李滌生(1979)。荀子集釋。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大齊(1989)。荀子學說。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淑靜(19880000)。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牟宗三(1979)。名家與荀子。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韋政通(1992)。荀子與古代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名春(2012)。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