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孟子》人性論的省察:以漢學家的詮釋所展開的反思
作者:羅惠齡
出版日期:2019
出版項:臺北:秀威資訊
ISBN:9789863266822
主題關鍵詞:孟子研究考訂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顧紅亮(20060400)。孟子性善說的他者哲學詮釋。孔孟月刊,44(7/8)=523/524,27-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毛國民(2008)。論孟旦對中國哲學中人性基點的解讀。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6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淳鏵(19900500)。釋孟子書中的命。孔孟月刊,28(9)=333,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清松(19951100)。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22(11)=258,975-9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贇(2003)。性善:一種引導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論的哲學意蘊與方法內涵。現代哲學,2003(1),8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法生(2007)。孟子性善論的多維解讀。孔子研究,2007(6),1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辛麗麗(2006)。善的形上學追問--孟子善惡觀的道德解析。齊魯學刊,2006(4),2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馮耀明(19960600)。本質主義與儒家傳統。鵝湖學誌,16,53-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澤波(2007)。孔孟建構道德形上學的差異及引申的兩個問題。中國哲學史,2007(4),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梁濤(2007)。「以生言性」的傳統與孟子性善論。哲學研究,2007(7),36-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明輝(2006)。中西比較哲學的方法論省思。中國哲學史,2006(2),17-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馬育良(2001)。先秦儒家對於「情」的理論探索。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1),30-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諶中和(20001100)。從殷商天道觀的變遷談周人尚德與殷人尚刑。哲學與文化,27(11)=318,1052-1067+10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政揚(20050400)。孟子與莊子「命」論研究。揭諦,8,135-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邦雄(19751100)。由論語「天」、「天命」與「命」之觀念談生命之有限與無限。鵝湖,1(5),3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丁成際(2006)。淺析孟子性善說的三個維度。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5),2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田智忠、胡東東(2007)。論「故者以利為本」以孟子心性論為參照。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46-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田辰山(2007)。中西文化差異與儒學的與時俱進。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5),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石永之(2012)。牟宗三與孟子。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2(6),4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朱榮智(20031000)。孟子論天命。孔孟月刊,42(2)=494,29-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米滿月(2014)。威爾遜生物人性論的方法探析。湘南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5(1),15-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安樂哲、羅思文(2010)。早期儒家是德性論的嗎?。國學學刊,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何恬(2009)。此山之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英美孔子研究。孔子研究,2009(2),112-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翔海、盧興(2008)。20世紀中國哲學的一個面相--從牟宗三、勞思光看港臺地區的中國哲學研究。學術研究,2008(7),16-21+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永中(2008)。從孟子到牟宗三--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訪談。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10(9),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金春峰(2006)。中國哲學之與「兩個世界」。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3),5-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浩翔、呂巧英(2014)。「即心言性」與「盡性立命」--唐君毅論孟子的性命觀。宜賓學院學報,14(7),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冰(2004)。中國本土思想中的情感與真實--對葛瑞漢和漢森的回應。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3(4),38-4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姜廣輝(1991)。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胡偉希、田超(2011)。儒學的內在超越性與歷史總體問題--從分析牟宗三、李澤厚、安樂哲諸觀點出發。河北學刊,31(2),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胡淼森(2008)。先秦儒學的外推--超越悖論。殷都學刊,2008(2),131-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胡治洪、丁四新(2006)。辨異觀同論中西--安樂哲教授訪談錄。中國哲學史,2006(4),112-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19580105)。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民主評論,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駱建人(19830200)。孔孟「義命分立說」之見理與「義命不二說」之見道層次。孔孟月刊,21(6),20-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孫興義、張國慶(2011)。孟子詮釋思想再探索。文藝理論研究,2011(2),25-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梁濤、楊海文(2012)。20世紀以來的孟學史研究。文史哲,2012(6),126-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梁濤(2004)。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中國哲學史,2004(4),7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代波(2003)。「無義無命」--試論孟子的積極命運觀。中文自學指導,2003(5),27-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榮華(20080200)。海德格先生在世存有(In-der-Welt-sein)與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揭諦,14,159-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徽(2004)。「以才論性」與「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論之致思理路。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6),1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羅思美(19930400)。孟子的哲學--天道觀。孔孟月刊,31(8)=368,15-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陳志強(2005)。論孔孟的義命觀--從義命分立到義命不二。毅圃,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代波(2004)。儒家命運觀是消極宿命論嗎?。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5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羅惠齡(2013)。論安樂哲〈儒家非超越性的天道觀〉--以牟宗三「超越內在」為例。衍學集,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華藹仁(2004)。《孟子》的實踐性和精神性。中國哲學史,2004(2),120-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楊澤波(2010)。論人性中的自然生長傾向--關於性善論詮釋的一個補充性說明。中國哲學史,2010(1),3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楊澤波(2006)。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德底蘊--以孟子為中心。天津社會科學,2006(2),4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楊澤波(1999)。二十世紀孟子研究中「西學化傾向」的發展和趨勢。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9(3),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劉單平、曾振宇(2011)。他者視域下的儒學經典:《孟子》英譯本比較研究。孔子研究,2011(4),120-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玉宇(2012)。論先秦哲學研究中的差異論取向--基於當代英美學者視角的考察。學術研究,2012(7),28-33+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玉宇(2004)。對兩種思想史研究的考察--史華慈與葛瑞漢先秦思想史研究比較。現代哲學,2004(3),69-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溫海明(2009)。安樂哲比較哲學方法論簡論。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1),27-33+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楊海文(2014)。「距楊墨」與孟子的異端批判意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8-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蔡世昌(2008)。比較哲學視域中的孟子「人性」概念。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趙清文(2012)。儒家倫理是「角色倫理」嗎?。學術界,175,103-110+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劉玉寧(2007)。對葛瑞漢和陳漢生先秦哲學「理性」的考察。孔子研究,2007(1),96-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韓國茹(2009)。非超越的宗教--安樂哲古典儒學宗教性思想探析。社會科學戰線,2009(8),225-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韓振華(2014)。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方漢學界關於孟學的三次爭論。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67-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韓振華(2012)。從宗教辯難到哲學論爭--西方漢學界圍繞孟子“性善”說的兩場論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2(6)=240,156-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謝君直(20070200)。郭店楚簡〈窮達以時〉所蘊含的義命問題。東吳哲學學報,15,79-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盧興(2008)。牟宗三與勞思光儒學觀之比較。齊魯學刊,2008(5),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岑溢成(19800500)。孟子告子篇之「情」與「才」論釋。鵝湖,5(11),7-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岑溢成(19800400)。孟子告子篇之「情」與「才」論釋。鵝湖,5(10),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何淑靜(19911200)。論孟子「盡心知性以知天」如何可能。鵝湖學誌,7,27-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袁保新(20100900)。當代儒學詮釋的分化及其省察。宗教哲學,53,127-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楊儒賓(19881200)。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4),139-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麗桂(19990300)。郭店儒簡〈性自命出〉所顯現的思想傾向。中國學術年刊,20,137-150+600-6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袁保新(19951100)。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22(11)=258,1009-10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梁濤(20060100)。先秦儒家天人觀辨證--從郭店竹簡談起。哲學與文化,33(1)=380,123-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吳濤(2012)。英國漢學家葛瑞漢的中國學研究。北方文學(中旬刊),2012(5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張鵬偉、郭齊勇(2006)。孟子性善論新探。齊魯學刊,2006(4),16-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羅惠齡(2012)。論安樂哲〈孟子人性觀念新詮〉--以周濂溪的「人性論」為例。第七屆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2年6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惠齡(2014)。《孟子》義命思想詮釋--以〈梁惠王〉為例。嘉南藥理大學儒學與文化兩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4年5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櫻芬(1997)。人的實現--論雅斯培「存在」的實現與孟子「人性」的實現(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姜達(1997)。儒家的基礎倫理學--從海德格基礎存有學重塑儒學詮釋架構的一項試探(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佩儒(2010)。先秦德福觀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雅純(2007)。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博士論文)。淡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彥蓁(2012)。康德、孟子與荀子人性論比較研究(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爾遜(2009)。葛瑞漢關於先秦思想的研究--以《論道者》為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哲易(2012)。從能所主客架構解釋《孟子》中的義命問題(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凱(2008)。孟子的詮釋思想(博士論文)。山東大學,山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美燕(1988)。孟子內聖之學中「心」、「性」、「天」、「命」觀念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淑燕(2010)。孟子生命哲學之探析--以「心、性」為核心(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玫玲(2007)。先秦哲學「命論」思想之探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洪岱暄(2012)。孔孟儒學義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怡琦(2007)。孟子心性義理之探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稚真(2009)。孟子的道德哲學--「心、性、天」之形上論據與道德實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曾春蓮(2012)。比較視域中的中國哲學--安樂哲思想研究(博士論文)。中山大學,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鶴瀾(2006)。美國漢學家安樂哲的儒學研究(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柳(2011)。人性與修養--孟子性善論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師範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廖曉煒(2008)。孟子性命之辨探析(碩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傑(2014)。葛瑞漢的關聯思維之再詮釋--以《論道者》為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雅憶(2013)。《孟子》「心」「性」「情」「才」概念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華彥(2008)。不同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從社會學觀點論牟宗三以及郝大維和安樂哲在中西文化類型學論述上之差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景海峰(2005)。新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凱(2011)。孟子詮釋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斯年(2012)。性命古訓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史次耘(2001)。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汝鈞(2009)。當代新儒學的深層反思與對話詮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洪興(2004)。孟子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unro, Donald J.(2005)。A Chinese Ethics for the New Century。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安樂哲(1973)。中國哲學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翟廷晉(1992)。孟子思想評析與探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冒懷辛(1992)。孟子字義疏證全譯。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滿銘(1980)。中庸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伍曉明(2009)。「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鄧秉元(2011)。孟子章句講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于省吾(1996)。甲骨文字話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俊傑(2001)。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馮友蘭(1999)。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牟宗三(2010)。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項退結(2006)。海德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牟宗三(2004)。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康(1987)。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慧茹(2006)。孟子「談辯語言」的哲學省察。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宗興(1989)。孟子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Ames, Roger T.、溫海明(2009)。和而不同:中西哲學的會通。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牟宗三(2009)。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Heidegger, Martin、郜元寶、張汝倫(2011)。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蔡仁厚(2002)。宋明理學.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牟宗三(1993)。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朱熹(2010)。四書章句集註。鵝湖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夫之(1996)。船山全書。湖南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Graham, Angus Charles、程德祥(2000)。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唐君毅(2010)。人生之體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明輝(1988)。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20100000)。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向世陵、馮禹(1991)。儒家的天論。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明輝(19940000)。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李天虹(2002)。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蔡仁厚(1987)。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朱熹(2002)。詩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趙岐、孫奭、阮元(1999)。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呂不韋、高誘(1989)。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戴震(2012)。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丁原植(20040000)。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臺北:臺灣古籍。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周人麒(2000)。孟子讀法附記。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瑞全(1993)。當代新儒家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維武(2008)。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晨陽(2006)。多元世界的儒家。臺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明輝(20130000)。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杜維明(2008)。思孟學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季林(2012)。楊朱、列子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南懷瑾(2011)。孟子與公孫丑。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姜濤(2006)。管子新注。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唐君毅(1975)。中華人文與當代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南懷瑾(2014)。孟子與盡心篇。臺北:南懷瑾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南懷瑾(2013)。孟子與萬章。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南懷瑾(2013)。孟子與離婁。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南懷瑾(2012)。孟子旁通。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唐君毅(1986)。生命存在與心靈世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徐復觀(2013)。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徐復觀(2004)。中國學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梁濤(2010)。孟子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梁濤(2008)。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梁啟超(1989)。儒家哲學。北京: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駱建人(2011)。論孟新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徐洪興(2010)。孟子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大齊(1992)。孟子待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陳特(1997)。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陳福濱(2011)。中國哲學「命」論專題。臺北:哲學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陳來(2012)。竹簡《五行》篇講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許建良(2010)。先秦儒家道德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陳嘉映(2013)。普遍性種種。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陳昇(2012)。孟子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傅佩榮(2006)。傅佩榮解讀孟子。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黃俊傑(1995)。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曾振宇(2012)。孟子新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張二遠(2013)。天命人性論。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楊照(2014)。孟子--雄辯時代的鬥士。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楊澤波(2000)。孟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楊任之(1993)。尚書今譯今注。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楊伯峻(2013)。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蔡仁厚(1997)。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譚宇權(2011)。孟子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孟旦(1979)。The Concept of Person in Contemporary China。Ann Arbor: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5.Wilson, Edward O.(1985)。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6.Waley, Arthur(1956)。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Doubleday。  new window
87.迦達默爾、洪漢鼎(2007)。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海德格爾、陳小文、孫周興(2012)。面向思的事情。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Heide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2011)。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葛瑞漢(2003)。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孟子心性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郝大維、安樂哲(2004)。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郝大維、安樂哲(19990900)。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江文思、安樂哲、梁溪(2005)。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余紀元(2009)。德行之境:孔子與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倪德衛(2006)。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白詩朗(2006)。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範轉化。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郝大維、安樂哲(2005)。期望中國--對中西文化的哲學思考。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澤(2009)。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後。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姜新艷(2009)。英美世界中的中國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牟宗三(1996)。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牟宗三(2000)。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李瑞全(2013)。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林玫玲(20070000)。先秦哲學的「命論」思想。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梁韋弦(1993)。孟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黃俊傑(1983)。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楊澤波(2010)。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楊澤波(1998)。孟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楊國榮(2009)。孟子的哲學思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謝君直(2008)。郭店楚簡儒家哲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錢穆(200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2007)。論語義理疏解。臺北市: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許慎、段玉裁(1974)。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陳榮華(2012)。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張岱年(1982)。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牟宗三(1985)。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陳來(1995)。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姜廣輝(1994)。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高柏園(19960000)。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陳德和(20030000)。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曾昭旭(19830000)。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焦循(1988)。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莊周、陳鼓應(1999)。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陳夢家(1985)。尚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牟宗三(20000000)。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羅雅純(20120000)。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臺北:秀威資訊科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牟宗三(2000)。五十自述。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林啟屏(20070000)。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歐陽禎人(2005)。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牟宗三(1996)。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李明輝(19900000)。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陳榮華(2011)。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林安梧(19960000)。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蔡仁厚(19840000)。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蒙培元(19900000)。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何淑靜(19880000)。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馮耀明(2003)。「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陳夢家(1956)。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Ames, Roger T.、彭國翔(2006)。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姜廣輝(2003)。中國經學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郭沂(2001)。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董洪利(1997)。孟子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Jullien, François、閆素偉(2004)。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袁保新(20080000)。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鍾振宇(20100000)。道家與海德格。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王夫之(1975)。讀四書大全說。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唐君毅(2006)。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黃俊傑(2010)。孟子。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牟宗三(2002)。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Fingarette, Herbert、彭國翔、張華(2002)。孔子:即凡而聖。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勞思光(2010)。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徐元誥(2002)。國語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徐復觀(1988)。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王邦雄(20040000)。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牟宗三(1980)。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陳榮華(19980000)。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崔紀(1999)。讀孟子劄記。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牟宗三(2009)。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李明輝(2008)。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洪漢鼎(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與當代發展。中國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傅斯年(1996)。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Ommerborn, Wolfgang、Paul, Gregor、Roetz, Heiner(2011)。Das Buch Mengzi im Kontext der Menschenrechtsfrage。LIT Verlag。  new window
169.Waley, Arthur(1956)。The Way and its Power。  new window
170.郝大維、安樂哲(1999)。孔子哲學思微。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郝大維、安樂哲(2006)。通過孔子而思。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毛亨、鄭玄、孔穎達、龔抗雲、李傳書、胡漸逵、肖永明、夏先培、劉家和(2000)。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戴璉璋(19990000)。儒家天命觀與其涉及的問題。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raham, Angus C.(1986)。The Background of the Men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Singapore: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new window
3.葛瑞漢(1991)。Reflections and Replies。Chinese Texts and Philosophical Contexts: Essays Dedicated to Angus C. Graham。La Salle‚ IL:Open Court。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