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統節慶米食的象徵--由高雄歲時儀俗看閩南群「粿」的表徵意義
書刊名:高雄文獻
作者:洪淑昭
出版日期:2014
卷期:4:2
頁次:頁31-62
主題關鍵詞:粿節慶米食禮物交換象徵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7
  • 點閱點閱:30
期刊論文
1.王怡茹(20060500)。淺談臺灣傳統歲時節俗之米食文化。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2(2),45-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怡茹(2005)。臺灣日治時期漢人米食生活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尤珮娟(2011)。「傳統祭祀米食記號」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連橫(1960)。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分直一、林懷卿(1980)。臺灣民俗學。臺南:世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簡榮聰(19990630)。臺灣粿印藝術:臺灣民間粿糕餅糖塔印模文化藝術之研究。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范咸(1960)。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亦園(19920000)。文化的圖像: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歇爾‧薩林斯、張經緯、鄭少雄、張帆(2009)。石器時代經濟學。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瑛曾(1960)。重修鳳山縣志。台北: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ouglas, Mary、黃劍波、柳博贇、盧忱(2008)。潔淨與危險:污染與禁忌的概念分析。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池田敏雄(1994)。臺灣の家庭生活。臺北:南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秀娥(2004)。臺灣民俗節慶--歲時節俗的民俗意涵與祭祀文化。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秀娥(2006)。臺灣的生命禮儀--漢人篇。臺北市:遠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川夫(1990)。民俗臺灣。臺北:武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鍾瑄、陳夢林(1993)。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連橫(1960)。連雅堂文集。臺北市: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季芳(2008)。阿芳的糕與粿。臺北市: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tandage, Tom、楊雅婷(2010)。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Hendry, Joy、林日輝、戴靖惠(2004)。社會人類學:他們的世界。臺北:弘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Mauss, Marcel、汪珍宜、何翠萍(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片岡巖、陳金田、馮作民(1990)。臺灣風俗誌。眾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鈴木清一郎、馮作民(2000)。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亦園(2009)。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飲食文化綜論。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2009)。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人神共歆:宗教與養生飲食。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晶琳、洪瑩發(1999)。另一個世界飲食的想像--府城普度祭品文化意涵初探。人神共歆:宗教與養生飲食。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福全(2009)。從諺語看臺灣的傳統飲食文化。食巧毋食飽:地方飲食文化。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