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
作者:徐亞湘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0
出版項:臺北:南天
集叢:南天臺灣研究叢書;12
ISBN:9576385377
主題關鍵詞:戲劇臺灣歷史日據時期
學門:藝術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0) 博士論文(18) 專書(22) 專書論文(6)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6
期刊論文
1.臺灣文化協會(1946)。音樂座談會記錄。臺灣文化,1(3),2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瀛濤(1958)。稻江回顧錄。臺北文物,7(3),4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宜學(1998)。晚清戲曲改良與戲曲語言的變遷。戲劇,1,11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亞湘(1999)。日治時期來臺上海京班研究。暨大學報,3(1),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亞湘(1995)。客家採茶戲名旦一阿玉旦。臺灣的聲音臺灣有聲資料庫,2,2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丙丁(1955)。臺南地方戲劇。臺南文化,4(3),17-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丙丁(1955)。臺南地方戲劇。臺南文化,5(1),3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保宗(1942)。臺南の音樂。民俗臺灣,2(5),36-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秀庭(1997)。守住梨園一靈猴。表演藝術,51,29-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龍岡(1953)。稻江人物小誌。臺北文物,2(3),10-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見川(19990300)。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的歌仔戲--兼談其起源問題。宜蘭文獻雜誌,38,77-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亞湘(19950200)。寶島第一京班--被遺忘的「宜人園」。表演藝術,28,5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良哲(19990300)。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38,3-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維賢(19540800)。我的演劇回憶。臺北文物,3(2),105-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孫惠梅(19990300)。職業歌仔戲劇團組織發展過程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38,50-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瀛濤(1959)。稻江百業雜談。臺北文物,8(1),9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師樵(1953)。大稻埕繁華記。臺北文物,2(3),5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春暉(19600200)。艋舺業餘樂團概況。臺北文物,8(4),75-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許丙丁(19540900)。臺南地方戲劇的變遷。臺南文化,4(1),20-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順隆(19970300)。臺灣歌仔戲的形成年代及創始者的問題。臺灣風物,47(1),39-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蔡毓齋(1959)。臺北之大戲。臺北文物,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士儀(1995)。歌仔戲的興起:對田野調查的幾點看法。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臺灣經世新報社(1994)。臺灣大年表。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健銘(1995)。野臺鑼鼓。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1987)。上海戲劇史料薈萃。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2)。中國戲曲志--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302)。中國戲曲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戲曲志--廣東卷。北京:中國ISBN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正章(1991)。清昇平署志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遐舉、金耀章(1990)。戲曲切末與舞臺裝置。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平田原吾(1909)。北投溫泉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池上清德(1935)。始政四十週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寫眞帳。臺北:實業展望支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中市(1934)。臺中市史。臺中:臺灣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仲摩照久(1931)。日本地理風俗大系。東京:新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天祿、曾郁雯(1993)。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旭東、楊志烈、楊忠(1989)。中國戲劇管理體制概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亦園(1996)。文化的圖像--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浮生(1980)。春申梨園史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紫貴、蔣健蘭(1996)。憶江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暢(1998)。清代以來的北京劇場。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余從、周育德、金水(1993)。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赤星義雄(1935)。臺灣的奇習。臺北:財界之日本臺灣支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波多野乾一(1925)。支那劇と其名優。東京:文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美容(1997)。彰化媽祖信仰圈的曲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東洋音樂學會(1965)。南洋•臺灣•沖繩音樂紀行。東京:音樂之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杵淵義房(1991)。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吳文星(1985)。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南部物產共進會協贊會(1915)。南部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洪惟助(1996)。桃園縣傳統戲曲與音樂錄影保存及調查研究計畫報吿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柯設偕(1930)。詩美の鄕--淡水。臺北:臺灣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柯瑞明(1993)。臺灣風月。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施淑宜(1997)。開臺尋跡。臺北:立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荒久川(1930)。島都評判記。臺北:世相研究社通訊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徐城北(1997)。閑話京戲。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曹俊麟(1997)。氍毹八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梅蘭芳、許姬傳(1979)。舞臺生涯。臺北:里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天縉(1986)。臺灣三百年。臺北:戶外生活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傅曉航(199409)。戲曲理論史述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鈴木常良(1918)。臺灣商工便覽。臺中:臺灣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張永和(1996)。馬連良傳。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綿厘、方家良(1996)。文化政策和文化法規知識讀本。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葉龍彥(1997)。臺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葉龍彥(1996)。新竹市戲院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葉龍彥(1996)。新竹市電影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葉龍彥(1995)。光復前後高雄市的戲院與電影。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福建省檔案館、廈門市檔案館(1993)。間臺關係檔案資料。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嘉義街役場(1929)。大嘉義。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豪澤爾(1990)。藝術社會學。臺北:雅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蔡世成(1994)。申報京劇資料選編。上海:內部刊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潘光文(1966)。中國伶人血源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劉彥君(1997)。東西方戲劇進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紹唐、沈葦窗(1974)。菊部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紹唐、沈葦窗(1974)。菊部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劉紹唐、沈葦窗(1974)。菊部叢譚。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劉紹唐、沈葦窗(1974)。富連成三十年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秀庭(1995)。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專輯。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遲金聲(1987)。馬連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濱一衛(1994)。支那芝居の話。東京:弘文堂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顏長珂、黃克主(1991)。徽班進京二百年祭。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魏紹昌(1997)。戲文鑼鼓。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檻外人(1993)。京劇見聞錄。香港:太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龔和德(199603)。亂彈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龔義江(1996)。蓋叫天傳。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王遠廷(1996)。閩西漢劇史。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華東戲曲研究院(195508)。華東戲曲劇種介紹。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盧大方(1985)。上海灘憶舊錄。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徐亞湘(1995)。桃園縣本土戲曲、音樂團體調查計畫報吿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片岡巖(1924)。臺灣風俗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石坂莊作(1932)。おらが基隆港。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蘇移(1989)。京劇二百年概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馬逢洋(1996)。上海:記憶與想像。上海:文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許俊雅(1998)。日據時期臺灣小說選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許常惠(1997)。彰化縣音樂發展史(1-3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發穎(1991)。中國戲班史。瀋陽:瀋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楊渡(1994)。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1923-1936)。臺北:時報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楊家駱(1995)。中國俗文學。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陳耕、曾學文(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曾永義(1993)。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紫貴、劉乃崇(1992)。李紫貴戲曲表導演藝術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濱田秀三郞(1943)。臺灣演劇の現状。東京:丹青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葛一虹(1990)。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1939)。辜顯榮翁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張蒼松(1997)。典藏艋舺歲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山本三生(1930)。日本地理大系。東京:改造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陳金田(1993)。臺灣私法。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余秋雨(19921120)。文化苦旅。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0)。中國戲曲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林慶熙、鄭清水、劉湘如(1983)。福建戲史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28)。臺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及臺灣演劇調。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李國俊、徐亞湘(1998)。桃園縣四平戲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周育德(1995)。中國戲曲文化。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台湾新民報社調査部(1937)。台湾人士鑑。台湾新民報社調査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陳正祥(1997)。臺北市誌。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王雅倫(1997)。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攝影與歷史的對話。臺北:雄獅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林滿紅(1994)。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嚴明(1992)。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余秋雨(1998)。余秋雨臺灣演講。臺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吳文星(19910000)。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據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邱坤良(19920000)。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傅謹(1995)。戲曲美學。台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徐麗紗(1991)。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臺北:學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劉捷、林曙光(1994)。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臺灣總督府(1994)。臺灣日誌。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杉山靖憲(1916)。臺灣名勝舊蹟誌。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馬少波(1991)。中國京劇發展史。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邱旭伶(19990000)。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黃金土(1992)。臺北古今圖說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楊翠(19930000)。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林鋒雄(1995)。中國戲劇史論稿。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黃心穎(1998)。臺灣的客家戲。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林進發(1934)。臺灣官紳年鑑。民眾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吳密察、吳瑞雲(19920500)。臺灣民報社論。台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林明敏、張澤綱、陳小雲(1999)。上海舊影:老戲班。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岩崎潔治(1912)。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岩崎潔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林衡道、卓遵宏、林秋敏(1996)。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陳紹馨(19790000)。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林淳鈞(1993)。潮劇聞見錄。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6)。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300909)。三六九小報,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960617)。臺灣新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8980501)。臺灣日日新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2105)。臺南新報,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230415)。臺灣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300329)。臺灣新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少山(19990722)。談王春華於臺之演戲,敎戲情形及鴻福京班活動慨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金璐(19990408)。談海派京戲中的北方演員、連臺本戲及機關布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家熙(1999411)。談海派京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紫貴(19990409)。談海派京戲及小三麻子於台演出事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呂福祿(19990630)。談呂建亭的臺灣演戲、敎戲情形及中國戲班留臺演員的動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福祿(19990721)。談呂建亭的臺灣演戲、敎戲情形及中國戲班留臺演員的動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菊盛(19990410)。談海派京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富椿(19990723)。談張慶樓於臺敎戲情形及戰後張君武一家的京劇演出情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傅曉航(19990407)。談清末民初之戲曲改良運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秀鑑(19990625)。談日治時期之臺灣本土京班及中國戲班留臺演員動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羅秀鑑(19990726)。談日治時期之臺灣本土京班及中國戲班留臺演員動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汪人元(1991)。新興劇種發展思考。中華戲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宗白(1993)。京劇史系年輯要(1875-1911)。戲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紫貴、蔣健蘭(1996)。周信芳三進丹桂第一臺。中華戲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定盧(1990)。清末上海的舞臺燈彩。中華戲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1999)。論「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桐珊(1988)。芙蓉草(趙桐珊)自傳。京劇談往錄續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福建省戲曲改進委員會調查研究組(1955)。福建的閩劇。華東戲曲劇種介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世成(1995)。海派京劇的形成和發展。戲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