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從中元普度談起
作者:江志宏
作者(外文):Chiang Chih H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葉啟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中元普度鬼神信仰城隍善書社會控制功過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4)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0
參考書目:
文獻部分:
《毛詩》
《周易》
《孝經》
《論語》
《禮記》
《春秋左傳》
《荀子》
《抱朴子》
《新校本史記》
《新校本舊唐書》
《新校本明史》
《新校本清史稿》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復堂選集》,(清)姚瑩著,道光年間,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五種。
《北郭園詩抄》,(清)鄭用錫撰,同治九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四一種。
《安平縣雜記》,清光緒二十四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二種。
《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清)朱壽朋纂輯,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文獻叢
刊第二七七種。
《李文襄公奏疏與文移》,(清)李之芳撰,康熙十三年至二十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五種。
《苑志》,(清)蔡振豐,光緒二十三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八種。
《金門志》,(清)林焜熿撰,同治年間,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十種。
《治臺必告錄》,〈卷二:蠡測彙鈔〉,(清)丁曰健輯,同治五年刊,臺灣文獻叢刊第十
七種。
《恆春縣志》,(清)屠繼善纂輯,光緒二十五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五種。
《東瀛識略》,〈卷三:學校習尚〉,(清)丁紹儀著,同治十二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二種。
《東槎紀略》,〈卷三:噶瑪蘭颱異記〉,(清)姚瑩著,道光九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七種。
《苗栗縣志》,(清)沈茂蔭,光緒二十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九種。
《後蘇龕合集》,(清)施士洁撰,光緒年間,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五種。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清)劉良璧撰,乾隆五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四種。
《重修臺灣府志》,(清)周元文撰,康熙五十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六種。
《重修臺灣縣志》,(清)王必昌纂輯,乾隆十七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
《重修鳳山縣志》,(清)王瑛曾撰,乾隆二十九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六種。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瞿海源編纂,民國八十一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重纂福建通志》,(清)陳壽祺纂,魏敬中重纂,道光十五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四種。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清乾隆五十三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種。
《淡水廳志》,(清)陳培桂,同治十年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
《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九五種。
《從征實錄》,(明)楊英撰,永曆年間,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二種。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二種。
《清經世文編選錄》,(清)賀長齡等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九種。
《清史列傳選》,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四種。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清)申報館,同治十一年至光緒九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四七種。
《清德宗實錄選輯》,選自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同治十三年至光緒十一年,臺灣文獻
叢刊第一九三種。
《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六種。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清)申報館,同治十一年至光緒九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二
四七五種。
《雲林縣采訪冊》,(清)倪贊元著,光緒二十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七種。
《斯未信齋文集》,(清)徐宗幹撰,同治元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十七種。
《斯未信齋文編》,(清)徐宗幹撰,同治元年序,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十七種。
《斯未信齋雜錄》,(清)徐宗幹撰,道光、咸豐年間,臺灣文獻叢刊第九三種。
《海東札記》,(清)朱景英撰,乾隆三十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十九種。
《基隆市志》〈第三種:沿革篇〉,基隆市政府編印(四十五年四月)。
《基隆市誌》〈卷十八:風俗篇〉,基隆市政府編印(六十八年十二月)。
《基隆市誌》〈第十九種:文物篇〉,基隆市政府編印(七十五年四月)。
《雅言》,連橫撰,民國二十二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六種。
《雅堂文集》,(民國)連橫,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
《碑傳選集》,(清)錢儀吉,道光年間,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種。
《福建省例》,同治十二年至十三年間編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九種。
《福建臺灣奏摺》,(清)沈葆楨撰,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三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九種。
《福建通志臺灣府》,(清)陳壽祺纂、魏敬中重纂,道光十五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四
種。
《靖海紀事》,(清)施琅撰,康熙二十四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
《新竹縣制度考》,清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種。
《新竹縣采訪冊》,(清)陳朝龍纂,光緒二十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五種。
《新竹縣志初稿》,(清)鄭鵬雲、曾逢辰,光緒二十三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一種。
《漳州府志選錄》,(清)沈定鈞等纂,光緒四年增刊,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三二種。
《彰化縣志》,(清)周璽纂輯,道光十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
《廈門志》,(清)周凱纂,道光十二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九五種。
《鳳山縣志》,(清)陳文達撰,康熙五十八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四種。
《裨海遊記》,(清)郁永河著,康熙年間,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六種。
《嘉義管內采訪冊》,清光緒二十四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八種。
《諸羅縣志》,(清)周鍾瑄著,康熙五十六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清)劉銘傳撰,光緒二年至二十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
六種。
《澎湖紀略》,(清)胡建偉纂輯,乾隆三十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種。
《臺風雜記》,(日本)佐倉孫三,明治三十六年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
《臺游日記》,(清)蔣師轍撰,光緒十八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六種。
《臺海見聞錄》,(清)董天工撰,乾隆十八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九種。
《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一種。
《臺案彙錄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三種。
《臺陽見聞錄》,(清)唐贊袞,光緒十七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三○種。
《臺陽詩話》,(清)王松撰,光緒二十五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四種。
《臺灣生熟番紀事》,(清)黃逢昶撰,光緒十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一種。
《臺灣通史》,連橫著,民國十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四種。
《臺灣通志》,(清)薛紹元纂,光緒二十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
《臺灣私法人事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收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七種。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劉枝萬輯,民國,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一種。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黃典權輯,民國,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八種。
《臺灣府志》,(清)高拱乾纂輯,康熙三十三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五種。
《臺灣紀事》,(清)吳子光撰,光緒九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
《臺灣詩抄》,吳幅員輯,民國,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
《臺灣詩乘》,連橫撰,民國十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四種。
《臺灣雜詠合刻》,(諸家),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
《臺灣縣志》,(清)陳文達纂,康熙五十九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
《噶瑪蘭廳志》,(清)陳淑鈞纂輯,咸豐二年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種。
《澎湖廳志》,(清)林豪,光緒十九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四種。
《樹杞林志》,(清)林百川、林學源著,光緒二十四年,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三種。
《續修臺灣縣志》,(清)謝金鑾、鄭兼才合纂,嘉慶十二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種。
《續修臺灣府志》,(清)余文儀撰,乾隆二十九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
《全國寺廟名冊》,民國九十一年,內政部民政司編印。
書籍及論文部分:
小川陽一,1988,〈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331-340。new window
于志嘉,1993,〈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第4卷第4期:141-175。new window
王聿鈞,1982,〈清代中葉士大夫之憂患意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
期:1-11。
王見川,1997, 〈略論陳中和家族的宗教信仰與勸善活動〉,《臺北文獻直字》119期:new window
137-154。
王志宇,1996,〈台灣善書出版中心之研究〉,《台灣史料研究》第7期:100-121。
王爾敏,1992,〈傳統中國庶民日常生活情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new window
期:147-176。
───,1993,〈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集刊》第22期下:255-278。
石弘毅,1995,〈王爺信仰的歷史意義〉,《歷史月刊》第87期:4-13。
石奕龍,1997,〈閩臺民間信仰的異同比較〉,《臺灣源流》第7期:84-91。
尹建中,1983,〈臺灣宗親組織之變遷〉,《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43期:1-16。new window
包筠雅,1993,〈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型態變遷的關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6期:30-40。
江金標主編,2001,《公元二○○○雞籠中元祭輪值主普基隆市江姓宗親會紀念專輯》,基隆市江姓宗親會發行。
朱瑞玲,1993 〈中國人的慈善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5期:105-132。
余英時,1987,〈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錄於《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一書,台北:聯經。new window
阮昌銳、洪連成,1991,〈基隆主要寺廟及神明介紹〉,收錄於《千秋一爐香:基隆民間宗教信仰特展專輯》,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印行。
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1,〈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談臺灣民間信仰的幾個面相〉,《民俗曲藝》第69期:5-22。
───,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
───,1994,〈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第90期:147-191。
李世偉,1996,〈清末日據時期臺灣的士紳與鸞堂〉,《臺灣風物》第四十六卷第四期:111-143。new window
───,1997,〈日治時期臺灣的宣講勸善〉,《臺北文獻直字》第119期:111-135。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new window
───,1992a,《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文化。
───,1992b,《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晨文化。
───,2000,〈和諧與超越──中國傳統儀式戲劇的雙重展演意涵〉,《民俗曲藝》第128期:15-45。
李弘祺,1998,〈差別分配、分流教育和道德的階級制──「士大夫觀念」的傳統及現代意義〉,《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0期:179-188。new window
李孝悌,1993,〈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第4卷第4期,97-139。new window
李秀娥,1995,〈中元普度醮儀的傳統與變遷〉,《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6期:6-17。
李祖基,1998,〈城隍信仰與臺灣歷史〉,《臺灣源流》第12期:108-114。
李豐楙,1987,《抱朴子:不死的探求》,台北:時報文化。
───,1992,〈傳統之中求創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34期:24-26。
───,1993,〈台灣東港平安祭典的王爺繞境與合境平安〉,《民俗曲藝》第85期:273-323。
───,1994,〈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183-209。
───,1999,〈煞: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第132期:36-41。
───,2002,〈末世與濟度:道教的末世宗教性格〉,《當代》第175期:10-15。
李豐楙主編,1993,《雞籠中元祭祭典儀式專輯》,基隆市政府發行。
李豐楙總編纂,2000,《雞籠慶讚中元──己卯年林姓主普紀念專輯》,基隆市林姓主普祭典委員會編印。
李豐楙、謝宗榮,1999,〈臺灣信仰習俗概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9卷第2期:24-32。
宋光宇,1994,〈解讀清末在臺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3分:673-723。new window
───,1995a,〈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有關臺灣善書的研究及展望〉,臺北文獻直字
111期:25-58。
───,1995b〈綜論臺灣日據時代的五本善書〉,《考古人類學刊》第50期:127-162。
───,1995c,〈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第5卷第4期:163-191。
───,1998,〈書房、書院與鸞堂──試探清末和日據時代臺灣的宗教演變〉,《國家科
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卷3期:373-395。
宋龍飛,1980,〈慶中元.讚普度:盂蘭盆會報親恩〉,《藝術家》第64期:90-99。
邱景墩,1998,〈「有應公崇拜」的信徒心態與社會基礎〉,《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55期:64-69。
巫仁恕,2000,〈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new window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145-210。
林 端,2000,〈迎向專業的宗教社會學研究──知識社會學的觀點〉,《台灣宗教學會通
訊》第五期:12-23。
林本炫,1995,〈世俗化社會中的宗教運動〉,《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6期:18-21。
林永塘,1996,〈中元古民俗與盂蘭節〉,《南瀛文獻》四十一期:199-200。
林美容,1991,〈台灣人的宗教生活〉,《當代》第60期:66-75。
───,1993,《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
───,1994,〈鬼的民俗學〉,《台灣文藝》(新生版)第3(143)期:59-64。
林漢章,1993,〈余清芳在西來庵事件中所使用的善書〉,《台灣史料研究》第2期:116-122。new window
林榮澤,2000,〈「城隍」在漢人社會中的角色及功能──以日據時期臺北大稻埕的霞海城隍祭為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2期:233-271。new window
周立方,1998,〈城隍文化研究的現實意義〉,《臺灣源流》第10期:102-107。
周 何,2000,〈孔子之談鬼神〉,《國文天地》第15卷第8期:頁32-34。
胡台麗,1991,《燃燒憂鬱》,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胡美蓮主編,1995,《悲天憫人:中元民俗采風展專輯》,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發行。
洪進鋒,1998,《臺灣民俗之旅》,台北:武陵。
康 豹,1980,〈屏東縣東港鎮的迎王祭典:台灣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0期:95-210。
───,2000,〈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初探:從斬雞頭說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173-202。
徐正光,1991,〈一個研究典範的形成與變遷: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
台灣」一文的重探〉,《中國社會學刊》第15期:29-40。
莊吉發,1985,〈清代民間宗教信仰的社會功能〉,《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8卷第2new window
期:131-149。
───,1992,〈清代臺灣祕密會黨的發展與社會控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1-29。
───,2000,〈信仰與生活─從現藏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文獻》第51卷第3期:123-137。
───,2001,〈世治聽人,世亂聽神─清代台灣民變與民間信仰〉,《臺灣文獻》第52卷第2期:221-234。
黃一農,1991,〈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新21卷第2期:247-280。new window
───,1996,〈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
159-186。
黃丁盛,1991 〈基隆中元祭──水燈指明路,普渡眾孤魂〉,《漁業推廣》第61期:19-24。
黃連忠,1994a,〈從《佛說盂蘭盆經疏》論宗密融會儒佛二教孝道思想拔濟鬼道業苦的
文化意義與現代啟示(上)〉,《菩提樹雜誌》第496期:32-36。
───,1994b,〈從《佛說盂蘭盆經疏》論宗密融會儒佛二教孝道思想拔濟鬼道業苦的文化意義與現代啟示(下)〉,《菩提樹雜誌》第497期:22-29。
陳介英,1994,〈對韋伯《宗教社會學》中有關「宗教理念」之探討的剖析〉,《思與言》第32卷第3期:77-111。new window
陳杏枝,1999,〈台灣宗教社會學研究之回顧〉,《台灣社會學刊》第22期:173-210。new window
陳昭瑛,1997,〈台灣的文昌帝君信仰與儒家道統意識〉,《文史哲學報》46期:173-197。
陳榮捷,1984,〈中國宗教中之個人〉,收錄於《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new window
一書,台北:聯經。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陳緯華,1997,〈記乙亥年「雞籠中元祭」〉,《臺灣文獻》48卷1期:155-177。new window
陳飛龍,1995,〈《抱朴子》「算」、「紀」、「功德」觀念之探討〉,《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2期:1-23。
陳鴻琦,1998,〈讀《道藏》偶識二題〉,《史博館學報》第11期:1-16。new window
───,1999,〈清代臺灣城隍信仰述要〉,收錄於《1901-2000臺灣文化百年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編。
高懷民,1987,〈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鬼神思想〉,《文史哲學報》第35期:95-118。new window
陶 誠,1999,〈中國城隍信仰的歷史淵源及其影響〉,《臺灣源流》第13期:87-90。
張之傑,1992,〈善書與醫療衛生〉,《思與言》第30卷第4期:207-236。new window
───,1996,〈善書歌謠初探〉,《國家圖書館館刊》85年第1期:83-99。
張 珣,1996,〈光復後臺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第81期:163-215。
張壽安,1993,〈十七世紀中國儒學思想與大眾文化間的衝突──以喪葬禮俗為例的探討〉,《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69-80。new window
張茂桂、林本炫,1992,〈宗教的社會意像: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課題〉,《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95-123。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1989,《雞籠中元祭》,基隆市政府出版。
游子安,1995,〈論清代江蘇長洲彭氏家學、善書與善舉〉,《大陸雜誌》第91卷第1期:
34-44。
許文雄,2001,〈林爽文起事和台灣歷史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19卷第1期:95-150。new window
許書怡,1994,〈自家的祖先、鄰家的鬼〉,《中國民族學通訊》第32期:100-116。
勞思光,1993,〈關於術數的反省〉,《哲學雜誌》第3期:2-8。
項退結,1983,〈中國宗教意識的若干型態──由天命至吉凶之命〉,《孔孟學報》第45期:287-312。new window
基隆市劉唐杜(范)姓主普委員會編輯,1996,《敬天‧尊祖‧萬世昌》,基隆市劉唐杜
(范)姓宗親會印行。
曾大愚,1996,〈民間祭拜祖先與祭祀孤魂野鬼的差異〉,《台灣源流》第1期:121-127。
曾玉昆,1998,〈由舊城城隍爺的出巡探討台灣民間的城隍信仰〉,《高市文獻》第10卷
第3期:1-58。
傅錫壬,1999,〈《論衡》的神話觀解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四期:1-22。new window
───,2000,〈先秦鬼故事──政教、說理的工具〉,《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44-46。
馮藝超,1997,〈鬼禁忌初探〉,《中華學苑》第50期:95-123。new window
董芳苑,1992,〈台灣民間的鬼魂信仰〉,收錄於《歷史文化與臺灣》(張炎憲主編),台new window
北:台灣風物出版社。
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
楊慶堃,1979,〈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收錄於《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一書,台北:聯經。
楊聯陞,1979,〈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收錄於《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
廖漢臣,1964,〈基隆普渡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5:4,頁124。
鄭志明,1984,〈淺論台灣當今民間宗教研究的態度與方法〉,《台北文獻》69期:205-220。
───,1989,〈功過格的倫理思想初探〉,《中國學術年刊》第10期:315-340。
───,1996a,〈台灣鬼神信仰文化發展的檢討與展望〉,《鵝湖月刊》第22卷第1期:42-52。
───,1996b,〈臺灣善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宗教哲學》第2卷第5期:155-176。
───,2001,〈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臺灣文獻》第52卷第
2期:127-148。
蔡懋棠,1974,〈臺灣現行的善書〉,《臺灣風物》第24卷第4期:86-117。new window
鄭喜夫,1981,〈從善書見地談「白衣神咒」在臺灣〉,《臺灣文獻》第32卷第3期:120-167。new window
───,1982,〈清代臺灣善書初探〉,《臺灣文獻》第33卷第3期:7-36。
劉枝萬,1983,《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new window
───,1994,〈台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民俗曲藝》44卷1期:15-29。
劉建仁,1972,〈談普度、中元與盂蘭盆〉,《台灣風物》第22卷第3期:3-6。
劉還月,1996,〈觀音變貌.鬼王渡生〉,《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50期:67-72。
賴芳伶,1991,〈晚清迷信與反迷信小說〉,《中外文學》第19卷第10期:33-60。new window
盧澤群,2001,〈論宋人對民間宗教性刊物的態度──以善書〈太上感應篇〉為例〉,《中
興史學》第7期:63-75。
盧嘉興,1970,〈記臺灣最早興建的府城隍廟〉,《臺灣風物》第20卷第2期:9-17。new window
謝仲明,1993,〈因果報應與宗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166期:2-4。
謝宗榮,1998,〈厭勝物所反映的臺灣民間信仰空間觀念〉,《臺北文獻直字》124期:
131-160。
───,2001,〈己卯年雞籠慶讚中元祭典區域與儀式空間〉,《臺北文獻直字》第136期:73-104。
謝聰輝,2000,〈中國人的鬼意識與鬼節〉,《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34-38。
───,2002,〈道教齋醮儀式與台灣常民生活〉,《當代》第175期:30-43。
鍾 年,1996,〈宗法‧保甲‧鄉約──兩宋時期的鄉村社會控制〉,《歷史月刊》第103
期:125-129。
鍾畢操,1979,《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瞿同祖,1979,〈中國的階層結構及其意識型態〉,收錄於《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一書,
台北:聯經。
瞿海源,1993,〈術數、巫術與宗教行為的變遷與變異〉,《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new window
人文及社會科學》第3卷第2期:125-143。
───,1999,〈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台灣社會學刊》第22期:1-45。
顧忠華, 1998,〈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期:57-79。
Anthony Giddens, 200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台北:時報。
Berger P. L. & Luckmann T. 1966/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鄒理民譯,蕭新煌校訂),台北:巨流。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 by N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erteau, de M.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uglas, J. D. (ed.) 1980.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 Boston: Allyn &
Bacom.
Durkheim, E. 1961.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trans. By J. W. Swain) New York: Free Press.
Habermas J., 1973/1994. 《合法化危機》(Legitimationsprobleme im Spatkapitalismus)(劉北城譯),台北:桂冠。
Heller A., 1984. Everyday Life. Routledge & Kegan Paul.
Lefebvre H.,1984.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New Jersey:New Brunswick.
Schutz A. & Luckmann T.,1973,The Structure of the Life-Worl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Weber, M. 1964.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trans. by Ephraim Fischoff). Boston:Beacon
Press.
───,1968/1989, 《宗教與世界:韋伯的宗教社會學》(簡惠美譯),台北:遠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