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耶會通」:關於「人性」的「罪」與「善」之釐清與融通-
作者:林安梧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1):儒學之國際展望;李瑞全, 楊祖漢 (主編)
頁次:629-642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主題關鍵詞:儒耶會通人性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Ames, Roger T.(19840600)。孔子思想中宗教觀的特色:天人合一。鵝湖,9(12)=108,42-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840400)。理性的弔詭:對「基督教新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的理解與感想。鵝湖,9(10)=106,24-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昭旭(19950700)。王船山兩端一致論衍義。鵝湖,21(1)=241,9-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Kingdon, Robert M.、林安梧(19871200)。神學中的決定論:預定論。鵝湖,13(6)=150,34-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19840800)。方法與理解:對韋伯[Max Weber]方法論的初步認識。鵝湖,10(2)=110,38-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振宇(2005)。海德格之有無同一說與任其自然:兼論中國哲學對海德格哲學之一判教可能。香港人文哲學會,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維明(1981)。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1),19-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安梧(19900600)。「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之展開。鵝湖學誌,4,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安梧(20021200)。《易經》思想與二十一世紀文明之發展。鵝湖,28(6)=330,36-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Ricoeur, Paul、翁紹軍(1993)。惡的象徵。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illich, Paul J.、王秀谷(1973)。愛情、力量與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1)。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阮元(195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夫之(1971)。船山易學。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向奎(1962)。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亦園(19920000)。文化的圖像: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傅佩榮、Whitehead, A. N.(1981)。科學與現代世界。台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費孝通(1989)。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Vico, G.、朱光潛(1987)。新科學。台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牟宗三(1989)。五十自述。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Isaak, Alan C.、朱堅章(1978)。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安梧(1996)。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安梧(19870000)。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亦園、楊國樞(1972)。中國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顧忠華(19920000)。韋伯學說新探。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夫之(1975)。尚書引義。台北:河洛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熹(1982)。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上海:觀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明(2010)。激辯儒教。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卡西勒、劉述先(1959)。論人。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瑪克斯.韋伯、簡惠美(1989)。中國的宗教。台北:新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Weber, Max(1983)。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虹橋書店。  new window
25.林安梧(20090000)。中國人文詮釋學。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蔡錦昌(19940000)。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釋義。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唐君毅(1975)。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梁漱溟(1977)。中國文化要義。臺北:問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牟宗三(1982)。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呂理政(19900000)。天丶人丶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守仁、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2011)。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安梧(19930000)。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薩孟武(19820000)。儒家政論衍義: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系及其演變。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安梧(20050223)。關於「儒教」、「儒家」與「儒學」的基本義涵之厘清--在第一屆全國儒教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安梧(2009)。關於「天理、良知」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的一個反省。當代儒學與精神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