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數位藝術中參與者與作品之互動關係初探--以臺灣數位藝術作品為例
書刊名:藝術研究學報
作者:陳姿汝 引用關係蔡佩芸
作者(外文):Chen, Zi-ruCai, Pei-yu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7:2
頁次:頁57-73
主題關鍵詞:科技藝術數位藝術互動科技參與者Technology artDigital artInteractive technologyParticipa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6
  • 點閱點閱:138
期刊論文
1.陳永賢(20051000)。互動式媒體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藝術學報,77(設計類),5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珮淳、吳佩芬(20020600)。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報,70,43-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郁田(20000100)。關於「數位藝術」。藝術觀點,5,84-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錦特、蘇姵芹、何蕙萍、蘇百勝(20090900)。以修正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語音留言板互動功能之使用意願。電子商務學報,11(3),469-4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珮淳、范銀霞(20040800)。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74,99-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麗秋(2001)。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在歷史的長廊中頻頻相會--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桃園:元智大學。112-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Wilson, Stephen(1993)。The Aesthetics and Practice of Design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Events。SIGGRAPH' 94 Visual Proceedings Art Show Catalog。ACM。  new window
3.Polaine, Andy(2003)。The Language and aesthetics of Interactivity。2003國際音像數位藝術論壇。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俊龍(2008)。電腦互動性之數位藝術創作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珮淳(2012)。建國一百年臺灣數位藝術脈流計畫:脈波貳:未來之身數位藝術展。新竹: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朝平(2002)。藝術概論。台北:五南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eecham, P.、Sheldon, J.(2005)。Modern art: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4.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藝術家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垠慧(2003)。臺灣當代美術大糸--媒材篇:科技與數字藝術。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其南(2004)。漫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http://navigator.digiarts.org.tw/, 2014/0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