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代李純甫《鳴道集說》佛學思想試探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江良健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2
頁次:頁45-62
主題關鍵詞:金代李純甫鳴道集說佛學道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2
  • 點閱點閱:58
金代為女真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於西元1115年東北立國所建立的朝代,其於西元1125年滅遼、西元1127年滅北宋,定中都(今北京)為國都。雖為外族,卻極為重視文化,在立朝約百年的時間內,提倡儒家,也支持佛教的傳播及發展。 其中,李純甫是金代後期文壇主要的代表人物,其早先雖以儒者自居,然而,在拜訪當時最受尊崇且儒釋兼備的曹洞宗萬松行秀禪師之後,即時常至其門下參禪,受佛氏影響漸深,也開始潛心鑽研佛經。在當時,流傳著一部《諸儒鳴道集》,其中收錄了宋代周敦頤、張載、程頤等主要理學家十餘人的諸多作品,故而含有不少毀佛謗道的論述。於是李純甫憤起作了《鳴道集說》,針對《諸儒鳴道集》中具有代表性的排佛言論,予以評論、辯護。《中州集》卷四說其:「三十歲後,徧觀佛書,能悉其精微,既而取道學書讀之,著一書合三家為一,就伊川、橫渠、晦庵諸人所得者而商略之。毫髮不相貸,且恨不同時,與相詰難也。」所說即指《鳴道集說》。耶律楚材亦有為《鳴道集說》作序,其云:「江左道學倡於二程,和之者十有餘家,涉獵釋老,膚淺一二,著《鳴道集》。食我園椹,不見好音,…誣謗聖人,聾瞽學者。…屏山哀矜,作《鳴道集說》,廓萬世之見聞,正天下之性命。」亦可說明宋儒對佛教有強烈的門戶之見。李純甫自序曰:「見諸先生之論議,心知古聖人之不死,大道之將合也。恐將合而又離,箋其未合於古聖人者,曰『鳴道集說』云。」可知李純甫著書是為糾正當時儒者的排佛論述。 金代文學在元、明時期不受重視,直至滿清立國以後,才對其有較深之肯定,卻未能延續至今,致使金代文學的研究長期受到冷落,僅有元好問、王寂、王若虛等幾位作家,才有相關研究論著。 本文欲透過李純甫僅存的學術專著——《鳴道集說》為依據,以佛學的主要思想、批評駁斥道學排佛之論及三教合一三方面,試探其佛教思想,也希望能對金代文學的研究有所助益。
期刊論文
1.南懷瑾(19720400)。宋明理學與禪宗。孔孟學報,23,2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惠泉(1984)。金代文學家李純甫生卒年考辨。社會科學戰線,1984(3),321-3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傳志(2000)。李純甫考論。社會科學戰線,2000(2),116-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明蓀(19980100)。李純甫之三教思想。宗教哲學,4(1)=13,38-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明蓀(20001200)。金代士人之歷史思想。興大歷史學報,11,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田浩(19890300)。金代思想家李純甫和宋代道學。大陸雜誌,78(3),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慶生(2001)。李純甫生平事迹考略。晉陽學刊,2001(4),95-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章啟輝(2001)。程顥、程頤與周敦頤的佛學思想。求索,87-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先謙(1999)。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明蓀(1988)。宋遼金史論文稿。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明蓀(1990)。宋遼金元史。眾文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脫脫(1975)。金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述圻(1992)。六朝思想史。江蘇南京: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康(1962)。宋明理學。臺北:華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純甫(1985)。鳴道集說。臺北:華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永瑢、紀昀(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元好問(2000)。中州集。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司馬光(1967)。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耶律楚材(1967)。湛然居士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國哲學史學會、浙江省社會科學研究所(1983)。論宋明理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田智忠(2012)。諸儒鳴道集研究:兼對前朱子時代道學發展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邱佳慧(2009)。諸儒鳴道與道學之再檢討。新北市:花木蘭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尹協理(1993)。宋明理學。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方立天(1991)。佛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釋法海、丁福保(1993)。六祖壇經箋註‧般若品第二。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來(1993)。宋明理學。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宗羲、全祖望、陳金生、梁運華(1986)。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周晉(1999)。道學與佛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蔣義斌(19970000)。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杜保瑞(20050000)。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皮錫瑞(2003)。經學通論。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古清美(1996)。宋明理學概述。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程顥、程頤、王孝魚(1981)。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熹、大安出版社、涂雲清(1999)。周易本義。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祁、崔文印(1983)。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田浩(1990)。金代的儒教:道學在北部中國的印迹。中國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來(2003)。略論《諸儒鳴道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