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湛若水工夫論之研究
作者:黃泊凱
作者(外文):Po-Kai Hua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杜保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湛若水天理中正之心學覺合一習心之對治勿忘勿助learningfamiliar trainingZhan Gangu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8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元年,從學於明儒心學大成者陳白沙,於明孝宗弘治帝乙丑年間進士及第,於明世宗嘉靖皇帝年間擔任南京兵部、禮部、吏部三部尚書之職位,於儒學上的傳承而言,亦是陳白沙心學之大成就者,其本體工夫是以「勿忘勿助」為主要修行的方式,其教法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並以此進行本體工夫之實踐,以「天理」為其最高本體概念之設定,認為天理本身是通天人而不二的究竟法,其本質為「中正之氣」,其核心意義為「仁」,就其無所安排處稱之為「良」,就其不由於人之處稱之為「天」,而能知之為「良」者,便是所謂天理的本體。
故在此設定下,便以天理為最高概念而能統攝「良知」與「良能」,而良能本身則是以「神」的概念形容,以代表本體自我要求道德實踐的力量,其本質為中正之氣,故在此概念的運設定下,便認為心之生理便是「性」,當觸物而發時便可以稱為「情」,當發而中正之時,便是「真情」,所以不論是「天」或「人」之中,皆有那本具的中正之氣的存在。所以「天理」與「中正之氣」的運作範圍,便因此皆可以說是遍一切處而無限的運作,此為湛若水對於本體運作範圍之設定,也因此而反對王陽明及其後學氣外求性的態度,故其本體概念的運作上,便針對此點,批評王陽明及其後學有流於佛老之風險,但是同時也就王陽明心學之中對於「仁體」的體證進行對於湛王二家共法上的理解與融會,也因此而產生了於王陽明之間的工夫辨義問題,其本體工夫之爭議處可以分為三大類之爭論,即本體的自覺義、習心之對治義與境界上之自由義的討論。
以湛若水的觀點來看,其本體通工夫的運作歷程,可以分為「學」與「覺」兩大類之系統的運作,從對於習心的對治進路來看,便是從有限的智境入手,以進行對於及欲念的初步收攝,以古訓做為修行的參考典範,進行對於「習心」之對治,以成就其對治義,也就是「學」的工夫之成就,同時亦利用靜坐的方式,使內在本具的心之生理得以顯現其自身的力量,以完成對於本心之自覺義之修行,而成就「覺」之工夫。
就分解的角度而言,若在實修上偏於「學」,則會執著於經論之中而有偏於「外」之風險產生,故需以「勿助」法進行境界上的提昇,以化解對於有限智境之執著,而過份注重靜坐而徒守其心的方式則有偏於「內」之缺點,故以「勿忘」法之指點,使其免於理欲不分而忘失本體之情況產生,故在湛若水的本體工夫便以「勿忘勿助法」為其求中之門,以通達內外而合一,而進入遠離利害與欲望等經驗與他律的境界,此時便可成就其本體工夫中「自由義」。
而圓具自覺義、自由義與對治義於一身的工夫,也就是湛若水所言的「隨處體認天理」之工夫,此為湛若水本體工夫之心要,其教法雖然高明,但是卻因為其重視學問之功的一面,而被王陽明認為有偏於外之風險,而王陽明常就本體工夫自覺義與自由義之一處發揮,而被湛甘泉批評其教法容易使其後學有輕視學問之功而流於放縱之風險,故湛若水與王陽明便因此而引發工夫的辨義問題,而針對此類疑慮之分析,便成為了本文討論之焦點,而筆者亦在試圖從湛若水的觀點出發,進行對於相關問題之回應。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method of Wang Yangming (王陽明) is the familiar training 「熟習」 of original mind, on the foundation of awareness. Therefore, he emphasizes the awareness of conscience is the essential part of practice, further, noumenon (本體) of conscience is neither learning nor contemplation. If noumenon (本體) of conscience is put into learning that means seeking outside, and will be fare from ontological practice. Therefore, when Wang Yangming emphasizes on awareness of inner mind, he holds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Zhan Ganguan (湛甘泉) may decline to outer seeking. So, Wang Yangming criticizes on this specific point.
But, according to Zhan Ganguan (湛甘泉), teaching method of Wang Yangming is excessively lean towards awareness of inner mind and purely regard to ancient way of learning. Therefore, under the lack of objective survey of ancient text, his teaching method, awareness of conscience usually decline in non-conscience risk factor. Therefore, excessively lean towards inner and less outer is criticism of Wang Yangming. Thus, Zhan Ganguan (湛甘泉) argues the importance of ancient training way and formed a set of objective stander of moral rule. In this way, one form learning「學習」can grasp the basic needs of practice theory. Although, the stander of this learning is grasped from cognition of mind, but this is what requirement of a Sage practice when he manifest noumenon (本體). Thus, from the Sage point of view, proceeds towards proper understand of noumenon (本體), and then proceeds towards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noumenon’s (本體) familiar training 「熟習」and awareness. Thus, there is a complete set of theory of practice. But, Wan Yangming holds that this method usually decline towards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unable to complete
the awareness of noumenon (本體), thus he usual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oumenon is neither learning nor consideration’ criticizes Zhan Ganguan (湛甘泉). But, is it really so? Are learning「學習」 and familiar training 「熟習」consistent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參考資料

原典

1.明.湛若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6冊:湛甘泉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清康熙二十年黃刊刻本影印 。
2.明‧湛若水撰,鍾彩鈞彙編《泉翁大全集》,嘉婧十九年刻本,全85卷,台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2004。
3.唐.佛陀多羅 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台南:和裕出版社,2004。
4.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明.羅念庵《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6.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本,2008。
7.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本,2009。

近代著作

1.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印行,1979。
2.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1。
3.唐君毅《唐君毅全集: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90。new window
4.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5.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6.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7. 楊惠南《世界哲學家叢書:惠能》,臺北市:三民書局印行,1993。
8. 蘇俊源.周亞平《佛學文物館:修行篇》,臺北市:長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93。
9.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95。new window
10.羅偉國《道教的奧秘》,臺北:桂冠圖書公司印行,1995。
11.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12.談錫永《佛家宗派》,臺北:全佛出版社印行,1998。
13.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4.鍾彩鈞《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十九期: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new window
15.吳言生《經典禪語》,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2。
16.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3。
17.談錫永《閒話密宗》,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2003。
18.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臺北:大展出版有限公司印行,2003。
19.劉光義《禪在中國:禪的通史》,臺北:中華書局印行,2003。
20.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2003。
21.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台北:大千出版社印行,2003。
22.李明輝《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印行,2003。
23.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發行,2004。new window
24.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5.張岱年《道學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印行,2004。
26.李生龍註譯《新譯傳習錄》,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4。
27.楊儒賓、祝平次《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印行,2005。new window
28.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new window
29..張志剛《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0.鄭仁在、黃俊傑《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31.智崇居士《圓覺經現代直解》,臺北:圓覺文教基金會印行,2006。
32.孔令巨《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臺北:中華書局印行,2006。
33.南懷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2006。
34.蕭振士編譯《金剛經.六祖壇經》,臺北:恩楷有限公司印行,2006。
35.聖嚴法師《華嚴心詮》,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6。
37.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new window
39.潘振泰《胡居仁與陳獻章、湛若水與明代心學》,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new window
40.林月惠《詮釋與工夫》,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41.茍小泉《陳白沙哲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42.張伯宇《湛若水心學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
43. 錢穆《陽明學述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4.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new window
45.祖行《圖解易經》,臺北:華威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
46.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47.張崑將《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new window
48.黃俊傑《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49.李明輝《四端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50.蔡振豐《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敏浩《湛甘泉的生平及其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2.張佑珍《從出世到入世--湛若水對「學宗自然」之闡釋》,臺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3.李宇婷《湛甘泉哲學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所碩士論文,
2003。
4.朱湘鈺《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5.黃泊凱《良知統三教的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6.張曉劍《湛若水體用渾一之學與踐履》,浙江:浙江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7.蔡龍九《朱子晚年定論之相關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8.許惠敏《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中歷: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李錦全,〈湛甘泉哲學思想縱橫談〉,《中國哲學學術電子期刊》第五期,(1992):68~74。
2.杜保瑞,〈王陽明工夫哲學進路的哲學體系探究〉,《東吾哲學學報》第六期,(2001):61~118。new window
3.黃泊凱,〈論王陽明對佛教的理解:以禪宗離邊大中觀為比較對象〉,《當代儒學研究》第一期(2007):180~201。
4.黃泊凱,〈論王龍溪對於佛教的統攝〉,《當代儒學研究》第三期(2008):69~105。new window
5.劉德明,〈湛若水對於程灝、胡安國《春秋學》的批評與觀點〉,《當代儒學研究》第六期(2008):91~130。new window
6.蘇子媖,〈湛甘泉天理之心與陽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當代儒學研究》第九期(2011):295~313。
7.黃泊凱,〈對湛甘泉工夫論的檢視〉,《華崗哲學學報》第三期(2011):51~76。new window
8.許惠敏,〈甘泉居樵時期思想探析〉,《國科會哲學學門人才培育計劃:宋明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期,(2011):1~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