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甄《潛書》寓言文學性研究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呂悅慈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3
頁次:頁64-84
主題關鍵詞:唐甄潛書寓言寓言文學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35
  • 點閱點閱:2
唐甄(1630-1704),為明清之際約略與清初三大儒同時的思想家。前人研究唐甄及其《潛書》概從思想方面入手,研究多關注唐甄的政治、社會、倫理等思想研究。唐甄思想雖未被當時儒者所重視,對當時未產生影響力,但他的思想卻是提煉了當時的社會心理,反映體制外庶民心聲,有其清新獨到之處,足以供儒者不同的思維與進路。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衡書提要》:「是書凡〈核儒〉、〈仁師〉、〈五行〉、〈審知〉、〈利才〉、〈釋孟〉、〈受任〉、〈抑尊〉、〈權實〉、〈賤隸〉、〈貞隱〉、〈明悌〉、〈富國〉十三篇,大抵學《莊》、《列》之寓言。」且〈張廷樞序〉:「至於比物類情, 或空語無事實,或俚談近事,皆供驅遣,率有得漆園寓言。其文馳騁反復,如列子御風,翩然騫舉」可見得唐甄取法先秦諸子的線索,更值得注意的是《潛書》沿襲了「藉外論之」的寓言傳統,中國寓言重在其寓意,寄託哲理為主要創作目的,先秦諸子也不乏以寓言的形式闡述哲理者,唐甄既藉寓言來闡述思想,其寓言必有值得關注的意義。寓言與比喻不同,除了故事性外,寓言更加有系統的寓意敘述以及借事寓意目的,是故本文聚焦於此。因寓言有其另有寄託的寓意,其中具有情節單元者更呈顯了豐富的文學性,能更鮮明地傳達其中思想,同時期望釐清其中的文學性,唐甄既以「文必有質」作為為文的要旨,探討其文學性將有助於明析其質。
期刊論文
1.張麗珠(20100600)。清代新思想典範之曙光--以陳確、唐甄、顏元為線索。文與哲,16,397-4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熊秉真(19850600)。從唐甄看個人經驗對經世思想衍生之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峰(2005)。論唐甄的文學思想。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4,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戴峰(2005)。論唐甄的散文藝術。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6-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戴峰(2005)。清初經世文風的鼓蕩與轉折--以唐甄《濳書》為中心。重慶社會科學期刊,7=127,36-40+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謝采儒(2004)。唐甄事功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啟嘉(2010)。唐甄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田原剛(1984)。唐甄潛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子玲(2013)。唐甄《潛書》五倫思想及其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金榮華(1982)。比較文學。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利慧(2009)。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永瑢(1968)。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啟超(200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蒲清(1996)。中國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象(2000)。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熹(2009)。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唐甄、吳澤民(2011)。潛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慈銘(2004)。越縵堂讀書記。江蘇: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賢淑(2011)。莊子寓言文學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蒲清(1992)。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鍾敬文(1998)。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淑貞(2007)。中國寓言詩析論。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