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黃老道家與文景之治
作者:廖書賢
作者(外文):LIAO, SHU-HSI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曾春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黃老思潮政治哲學漢代歷史Huang-Lao TaoismPolitical philosophy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黃老道家係依托中原遠古部落聯盟共主「黃帝」之名義,並以東周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道論」為其立論基礎,而在戰國中期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盛行的政治思潮。漢興之後,帝后功臣為因應實際政治發展的需求,強調「清靜無為.與民休息」之政策;文景二帝執政時期,更是將黃老道家政治理念予以具體落實。本文針對黃老道家思想影響時局的道本體論、氣化的思想、政治社會的群己關係,以及治術實踐這四大層面,深入分別論述。
本文認為文景二帝運用黃老術作爲施政方針,並探討黃老道家之政治運作,似將西漢宇宙生成論延伸至人性與政治價值,構成體用合一的辯證關係。「文景之治」結合道氣一元論、養生理念,反映出黃老思潮「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政治理念,同時也凸顯出劉漢帝王治身與領導臣民的「君人南面之術」。
Huang-Lao Taoism used the name of the Yellow Emperor and based on the Lao-tzu’s political thoughts. It became a prevalent political trend in the middl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 dynasty, Liu Bang emphasized the need to rest with the people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s of actual politic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n-Jing’ reign pursued the ideals of Huang-Lao Taoism. Moreover, it discusses the ideal of Tao, influence on Qi,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 and group, and the theory of policy practices.
The author focuses on Huang-Lao’s ontological impact to the epistemology and policy practices. He finds that Wen-Jing’ reign deliberately referenced it to governance, due to political consolidation of regime, and confirmed its political operation’s effectiveness. Huang-Lao Taoism cultivated Emperors’ moral spiritual health and leadership skills as one of the two sides, contributing their life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一、中文部分
(一)古典文獻(依時代先後做排序)
1. 老子(東周)撰,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
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修訂第3版第3刷。
2. 老子(東周)撰,朱謙之(民國)撰,《老子校釋》,收錄於《老子釋譯》,臺
北市:里仁書局,1983年1月。
3. 老子(東周)撰,高亨(民國)撰,《老子正詁》,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
1971年9月。
4. 陳鼓應註譯,《黃老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北市:臺灣商
務印書舘,2013年2月,初版6刷。
5. 尹文(東周)撰,王愷鑾校正,《尹文子校正》,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五
編之九>,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6. 慎到(東周)撰,嚴一萍選輯,「守山閣叢書」,《慎子》,臺北市:藝文印書
舘,1968年。
7. 左丘明(東周)傳,杜預(晉)注,孔穎達(唐)疏,《春秋左傳注疏》(阮刻
《十三經注疏》本),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
8. 左丘明(東周)作,韋昭等注,(上海市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第3刷。
9. 荀卿(東周)撰,王先謙(清)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市:
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2月,北京市第3刷。
10. 韓非(東周)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0月。
11. 呂不韋(東周)編,高誘(東漢)註,《呂氏春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4年元月第3版。
12. 陸賈(西漢)撰,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1997
年10月。
13. 賈誼(西漢)撰,閻振益、鐘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
2000年7月,北京市第1刷。
14. 孔安國(西漢)傳,孔穎達(唐)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十三經
注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15. 司馬遷(西漢)撰,楊家駱主編,《史記》(新校本),臺北市:鼎文書局印行,
1986年。
16. 劉安(西漢)撰、高誘(東漢)注,《淮南子注》,臺北市:世界書局出版,
1991年3月。
17. 陳麗桂(校、注、譯),《新編淮南子》,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出版,鼎文書局
總經銷,2003年4月。
18. 董仲舒(西漢)撰,王 灝(清)輯,嚴一萍選,《董子文集》,收錄於《畿輔
叢書》(據光緒定州「王氏謙德堂」刊本影印,國立臺灣大學裝訂本),臺北
市:藝文印書館印行,1966年。
19. 劉向(東漢)集錄,《戰國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9月。
20. 班固(東漢)撰,楊家駱主編,《漢書》(新校本),臺北市:鼎文書局,1986
年初版。
21. 桓寬(東漢)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1996
年9月,北京市第2刷。
22. 鄭玄(東漢)注,孔穎達(唐)疏,《禮記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刷。
23. 許慎(東漢)撰,段玉裁(清)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增修版。
24. 王充(東漢)撰,楊寶忠(大陸)注,《論衡校箋》,上海市: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9年1月。
25. 荀悅(東漢)撰,王雲五主編,《漢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11月,在臺二版。
26. 吳平(東漢)撰,劉建國注譯;黃俊郎校閱,《越絕書》,臺北市:三民書局,
1997年6月。
27. 趙曄(東漢)撰,黃仁生注譯;李振興校閱,《吳越春秋》,臺北市:三民書
局,2009年7月二版。
28. 皇甫謐(西晉)撰,《帝王世紀》,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29. 袁宏(東晉)撰,王雲五主編,《後漢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10 月。
30. 范曄(劉宋)撰,李賢(唐)等注,楊家駱主編,《後漢書》(新校本),臺北市:
鼎文書局,1987年,第5版。
31. 黃士毅(南宋)編,徐時儀、楊豔匯校,《朱子語類匯校》,上海市: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6年4月。
32. 馬端臨(元)撰,《文獻通考》,臺北市:新興書局,1963年10月。
33. 黃宗羲(明末)撰,李廣柏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明夷待訪錄》,臺北市:
三民書局,1995年4月。
34. 郭慶藩(清)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市:天工書局印行,1989
年9月初版。
35. 王鳴盛(清),《十七史商榷》(繁體字版),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年12月。
36. 趙翼(清)撰,《廿二史劄記》,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77年。
37. 蘇輿(清)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2002
年8月,出版第3刷。
38. 顏元(清)撰,《顏元集》,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2012年3月。
39. 皮錫瑞(晚清)著,周予同(民國)增注,《經學歷史》,臺北市:藝文印書
館,1996年。
40. 黎翔鳳(清末)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2004
年6月,初版第1刷。
41. 蔣禮鴻(民國)撰,《商君書錐指》,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8月,初版第3刷。
42. 劉文典(民國)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市:中
華書局,1989年5月,初版第1刷。

(二)中文專書
43 .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44.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45. 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46. 王志民主編:《齊文化概論.序》,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47.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
哲專刊2,1992年5月初版。
48. 王叔岷,《呂氏春秋校補》,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
三,1950年初版;1992年影印本。
49.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new window
中心,2007年5月初版。
50. 王慶光,《荀子與戰國黃老思想的辯證關係》,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new window
年8月初版。
51.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52. 王博,《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new window
53.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54. 石朝穎,《現象學與古典哲學的詮釋問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new window
55. 石朝穎,《宗教與人生哲學的詮釋問題》,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10年7月。
56. 白奚,《道法自然《老子》》,北京市: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1月。
57.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市:三聯書店,1998年9月,第1版。
58.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篇》,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8年。
59.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new window
60.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第9版。new window
61.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月,初版。
62.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
月初版。
63.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11
月,初版第6刷。
64.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8月。new window
65. 李玉潔主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臺北市:雲龍出版社,2003年2月。
66. 李剛,<論道教生命哲學>,收錄在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
67.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68. 李賢中,《墨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 10 月,new window
初版。
69. 李賢中,《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8new window
月,初版。
70. 李賢中,《名家哲學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年3 月,初版。
71.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12年初版。
72. 李震,《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上),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6月。
73.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81年12 月。
74. 李學勤,<帛書《道原》研究>,收錄在湖南省博物館主編,《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
長沙市:湖南出版社,1992年。
75.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市:東方出版社,1996年
5月,初版第1刷。
76.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new window
公司,1990年3月。
77.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87年。new window
78. 吳汝鈞,《京都學派哲學七講》,(東方人文叢刊5),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998年6月,初版。
79.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80.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81.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new window
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6月。
82.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
83. 吳慧,《桑弘羊研究》,濟南市: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
84.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貳》(秦漢卷),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12
月出版。
85.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new window
86.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87.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1年4月。new window
88. 林麗真,《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11月,修訂二版。
89.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new window
90.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增訂
第3版。
91. 金觀濤、劉青峰合著,《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臺
北市: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11月初版。
92. 胡孚琛、呂錫琛合著,《道家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市: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1999年1月。
93.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94.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
月第1版。
95.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96.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篇》,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97.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
98.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3月。
99.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古代思想>;<第二卷:兩漢思想>,
北京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100. 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史論》,臺北市:谷風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101.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市:大林出版社,1980年12月。
102.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初版。new window
103. 孫廣德,《政治神話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初版。
104. 孫廣德、朱浤源編著,賀凌虛等共同校閱,《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縣蘆洲:
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7年1月初版。
105. 馬伯煌,《中國經濟政策思想史》,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6.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107. 徐復觀,《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6月。
108.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
109.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9月。
110.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111.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博士性格的演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112. 徐大同…等編著,《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
11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114. 章太炎,《國故論衡.三卷》,臺北市:廣文出版社,1967年11月,初版。
115.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new window
116.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13年10月。new window
117. 凌曉樓,《春秋繁露注.陽尊陰卑》,收錄在《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一
輯>:《增補中國思想名著》<第三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67年12月。
118. 郭沫若,<稷下黃老思潮的批判>,收錄在《郭沫若全集.第二卷歷史篇》,
北京市: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9.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new window
120. 郭梨華,《出土文獻與先秦儒道哲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8年8new window
月初版。
121.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年3月。
122.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年12月。
123.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臺北市:三民書局,1989年1月初版。
124. 張家豪,《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臺北市:崧高書社有限公司,1985年6月。
125.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126.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3月,初版。new window
127. 張傳璽著,《秦漢問題研究》(增訂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128. 張國華編著,《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7月。
129. 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
130.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一)》,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13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及第二冊,北京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13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冊,臺北市:藍燈出版社,1991年。
133. 馮友蘭(英文著),涂又光(中文譯),《中國哲學史簡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6月。
134. 馮達文、郭齊勇等編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135. 陳光中、沈國峰合著,《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北京市:群眾出版社,1984年。
136. 陳玉屏,《西漢前期的政壇》,成都市:成都出版社,1996年1月。
137.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138. 陳福濱,《揚雄》,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初版。
139. 陳福濱,《中國哲學史講義》,新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出版社,2014年。
140. 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141. 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年。
142.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
143.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4月。new window
144.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145. 陳麗桂,《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146. 陳麗桂,《《淮南鴻烈》思想研究》,臺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9月初版。new window
147. 陳麗桂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2002-2009》,臺北市: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2010年9月。
148.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3
月,初版二刷。
149.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3月。new window
150.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初版。new window
151. 陳鼓應、白奚合著,《老子評傳》,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2月。
152. 胡孚琛、呂錫琛合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神仙學》,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153. 童書業,《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6年9月。
15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年,四版。
155. 勞榦,《秦漢史》,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01年,新一版。
156.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new window
157. 曾春海…等著《中華文化人文精神教材》,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
部,2015年3月。
158.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初版2刷。
159.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160.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1刷。
161. 曾春海,《竹林七賢的玄理與生命情調》,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new window
年初版。
162. 曾春海,《嵇康的精神世界》,河南省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163. 曾春海,《易經哲學原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164.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165.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增訂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new window
年8月,第3版4刷。
166. 曾春海、葉海煙、李匡郎、李開濟、劉仲容合著,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精神發展史》,
臺北縣蘆洲:國立空中大學出版部,2007年初版。
167. 曾春海、葉海煙、尤煌傑、李賢中合著,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168.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
169.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9年初版。
170. 曾繁康,《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年。
171.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172. 張豈之,《精編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93年。
173.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new window
174.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初版。
175. 莊萬壽,《道家史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4月,初版。
176. 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1月。
177. 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178. 黃釗主編,《道家思想史綱》,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179.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180. 黃俊傑著,傅偉勳、韋政通主編,《孟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10年
9月,修訂2版。
181.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臺北市:鵝湖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new window
182. 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初版。
183. 鄭圓鈴,《《史記》黃老思想研究》,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98年,初版。
184.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
185. 鄭琳,《老子微》,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
186. 魯凡之,《東方專制主義論——亞細亞生產模式研究》,臺北市:南方叢書出
版社,1987年8月初版。
187.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戰國諸子緒論》,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new window
188.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
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189. 葉經柱,《孟子之民本主義》,臺北市:正中書局,1990年。
190. 楊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臺北市:星定石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6月初版。
191.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192.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6月。
193. 楊鶴皋主編,吳博文整理,《中國法律思想史》,臺北市:漢興書局,1993年10月初版。
194. 廖伯源,《秦漢史論叢》,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5月初版。new window
195.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年初版。
196. 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事new window
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
197. 趙靖,《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講話》,北京市: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
198.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
199. 蒙文通,《略論黃老學》,收錄在《蒙文通文集.第1卷.古學甄微》,成都市:巴蜀書社,1987年。
200.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new window
201. 蔡澤華,《先秦諸子經濟思想述評》,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月。
202. 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203. 劉笑敢,《老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15年6月,增訂3版。
204.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2
月修訂版。
205. 劉增貴主編,《法制與禮俗》,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
6月。
206.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3
月,初版。
207. 鍾振宇,《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new window
年1月,初版。
208. 錢公博,《中國經濟發展史》,臺北市:文景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
209. 錢穆,《黃帝》,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12年7月,第二版。
210. 錢穆,《秦漢史》,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1月。
211.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舘發行,國立編譯館出版,1980年11月,修訂7版。
212. 謝天佑,《秦漢經濟政策與經濟思想史稿——兼評自然經濟論》,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1刷。
213. 韓星著,陳明主編,《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14. 韓復智,《兩漢的經濟思想》,臺北市: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9年。
215. 韓國磐,《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北京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216. 鍾肇鵬,《鬻子校理》(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8月。
217.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初版。new window
218. 羅光,《中國哲學的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11月。new window
219. 魏元珪著,國立編譯館主編,《老子思想體係探索》,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8月。
220.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簽》,香港:作者自行出版,1956年。
221.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
222.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卷一》,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
223.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6月。
224.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收錄於《蕭公權全集(四)》,臺北市:聯經出
版公司,1982年初版。
225.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博士官》,臺北市:天山書局,1985年。
226. 顧寶田、張忠利注譯,傅武光校閱,《新譯老子想爾注》,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年3月。
227. 嚴一萍主編,《帛書竹簡》,臺北市:藝文印書舘,1976年3月。

(三)翻譯著作:(按原著國別)
228.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3年初版。
229. (日)加藤繁著,華世叢譯,《中國經濟史考證.卷一》,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81年。
230. (日)池田知久著、王啟發譯:《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研究》,北京市:線裝書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4月。
231. (日) 伊藤道始,《中國社會的成立—秦.前漢》,臺北市:稻鄉出版社,1998年。
232. (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
(譯自英文版””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3. (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著,劉文靜譯,<黃老學說:宋研與慎到論評>,
《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4年。
234. (美)弗雷澤(Frazer, James George)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訮究》
(譯自英文版”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臺北市:久大出版社,桂冠圖書公司經銷,1994年3月。
235. (美)薩拉.奎因(Sarah A. Queen)著,〈董仲舒和黃老思想〉,
收錄在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1993年8月初版,頁285至296。
236.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著,騰復譯,《主術-中國古代政治藝術之研究》,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237.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Roger T. Ames and David L. Hall, 何金俐譯,
《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譯自英文版”Dao De Jing: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4年。
238. (英)邁克爾.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于振波、車今花譯,《漢代行政記
錄》,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39. (英)Denis Twitchett, Michael Loewe主編,韓復智主譯,《劍橋中國史.第一冊.秦漢篇》,
(譯自英文版”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臺北市:南天書局,1996年1月。
240. (法)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宋剛譯,《莊子四講》
(譯自法文版”Leçons sur Tchouang-tseu”),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10月。

(四)中文期刊論文
241. 丁原明,<楚學與漢初黃老之學>,《文史哲》,1992年第4期。
242. 丁文宏、蔡友和合著,<老子「無為」思想探索>,《安徽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5月。
243. 于振波,<收孥法的變遷>,《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
社,1998年12月。
244. 王子今,<西漢均輸制度新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
年第2期。
245. 王文舉,<平準制度古今談>,《價格月刋》,1994年第6期。
246. 王叔岷,<淮南子與莊子>,《清華學報》,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新二卷第一期,1960年5月。
247. 王俊南,<鄉舉里選——漢代文官察舉制度之探討>,《復興崗論文集》,1992年6月。
248. 王邦雄,〈老子哲學的形上結構與其政治人生的價值歸趨〉,曾昭旭主編,《鵝湖月刊》,第41期,臺北市:鵝湖月刊雜誌社,1978年11月。new window
249. 王霄燕、陳凱,<中國封建法制儒家化原因初探>,《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250. 王曉波,〈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月刊》,第11卷第10期,1982年2月。
251. 王曉波、張純合著,〈漢代陽儒陰法的形成和確立〉,《大陸雜誌》第64卷第3期,1982年3月。
252. 王曉波,〈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尹文子的哲學與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0期,2005年10月。new window
253. 王樹人著,〈論「老子」不爭的智慧〉,收入在陳鼓應主編《道家研究文化.第十輯》,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
254. 王博,<老子與夏族文化>,《哲學研究》,1989年第1期。
255. 王博,<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收錄在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市:上海古藉出版社,1993年8月。
256. 白奚,〈糾正對老子的「不爭」與「柔弱勝剛強」的誤讀〉,劉本炬主編,《《老子》思想與現代社會》,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6月。
257. 田靜,<秦亡與漢初的黃老政治>,收在王慎行主編之《人文雜誌》,1994年第3期,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258. 田啟霖,<從黃老之學到小國寡民>,《哈爾濱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
259. 江丹林,<從唯物史觀看中國社會的停滯性及其根源>,《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260. 朱曉鵬,<老子的無為思想三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2000年第3期。
261. 朱永,<重本抑末思想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1999年第6期。
262. 亦捷,<西漢均輸官確有經商職能>,《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263. 牟鍾鑒,<道家學說與流派述要>,載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
264. 邢義田,<奉天承運──皇帝制度>,收在鄭欽仁主編《立國的宏規》,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4月。
265. 汪惠敏,〈老子與黃老──轉變中的道家思想〉,《輔仁學誌》,第13期,1994年6月。
266. 汪惠敏,〈司馬遷對儒道二家思想之融合〉,《輔仁學誌》,第21期,1982年6月。
267. 沈清松,〈漢墓出土黃帝四經所論道法關係初探〉,《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0年6月。
268. 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大陸雜誌》,第47卷,1973年第2期。new window
269. 胡家聰,〈尹文子與稷下黃老思潮──兼論尹文子並非偽書〉,《文史哲》,1984年第2期。
270. 吳光,〈關於黃帝四經的性質問題──對黃帝四經和淮南子道氣論的剖判〉,《學術月刊》,1984年第8期。
271. 吳秋紅,<論漢律中的禮法融合>,《高等函授學報》,第13卷,(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272. 吳毅,<超穩定結構導致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遲滯>,《咸陽師專學報》,第10卷,(綜合雙月刋文科版),1995年第5期。
273. 吳顯慶,<論馬王堆四種黃帝四經中的政治辯証法思想>,《黑龍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274. 余明光,〈黃老思想初探〉,《中國哲學史》,1985年第3期。
275. 李宗桂,<論董仲舒對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學術研究》,1994年第1期。
276. 李學勤,〈馬王堆黃帝四經與鶡冠子〉,《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
277. 李賢中,<中國哲學人文精神的直覺方法>,《學燈》,第30期。
278. 李豐楙,<《老子想爾注》的形成與其道教思想>,《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1999年10月。
279. 周玉燕、吳德勤,<試論道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幹地位>,《哲學研究》,1986年第9期。
280. 林明照,〈《老子河上公章句》治身與治國關係之思辯模式析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2期,2014年7月。new window
281. 林明照,〈莊子的道論與反身性〉,《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10期,2010年10月。new window
282.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283. 林俊宏,<《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從「道」與幾個概念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臺北市:new window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出版,1997年6月。
284. 林俊宏,<《老子想爾注》之政治思想試論>,《政治科學論叢》第26期,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出版,2005年12月。new window
285. 林俊宏,<《黃帝四經》的政治思想>,《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出版,2000年12月。new window
286. 林義正,<中國哲學中孝概念發展之諸問題析義>,《台灣哲學年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2006年6月30日。
287. 邵金凱,<黃老術與漢文帝治國新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
288. 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研究》,收錄在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第二編第十九冊),
臺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289. 施舟人,<道與吾>,收錄在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市:三聯書局,1999年3月。
290. 卿希泰,<簡論道家倫理思想的幾個問題>,收錄在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291. 孫景壇,<《黃帝四經》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292. 孫景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子虛烏有——中國近現代儒學反思的一個基點性錯誤>,《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
293. 孫景壇,<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固的偽作>,《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10期。
294. 孫景壇,<董仲舒非儒家論>,《江海學刊》,1995年第4期。
295. 孫景壇,<韓非非法家論>,《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
296. 唐蘭,〈《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
297. 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
298. 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
299. 盛奇秀,<禮法兼治與德刑並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10月第5期。
300. 莊萬壽,〈大學中庸與儒家黃老關係之初探〉,《師大國文學報》,第18期,1989年6月。new window
301. 郭梨華,<《尹文子》中道、名、法思想的探究>,《哲學文化》,第268期,1996年9月。
302. 郭梨華,<郭店戰國楚簡中所反映的「道」論>,《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10期,2010年10月。new window
303. 郭梨華,<《鶡冠子》哲學中「道論」之探析>,出版於《管子學刊》,2008年第1期。
304. 陳世陔,<秦漢國家經濟思想的演變>,《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 期。
305.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准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臺大new window
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
306. 陳鼓應,<「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new window
期,2004年5月。
307. 陳鼓應,<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new window
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
308. 陳鼓應,〈漢代道家易學鉤沉〉,《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7期,2002年11月。new window
309. 陳福濱,〈論董仲舒的天道思想與天人關係〉,《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new window
10期,2007年10月。
310. 陳福濱,〈老子想爾注:道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10期,2010年10月。new window
311. 陳福濱,〈《老子指歸》中「道」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312. 陳福濱,〈先秦兩漢儒家思想內在轉化之研究〉,《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下册)》,new window
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1995年。
313. 陳麗桂,〈由道到術――漢代道家相關文獻對「道」的理解與詮釋〉,《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14年12月。new window
314. 陳麗桂,〈黃老思想要論〉,《文史哲》,2016年第6期,(總第357期),2016年11月。
315. 陳麗桂,〈淮南子裡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4期,1993年3月。
316. 陳麗桂,〈淮南子論兵〉,《教學與研究》,第12期,1990年。
317. 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new window
318. 陳麗桂,<道家向道教的理論轉化-以《老子想爾注》為例>,收錄在《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合集》,new window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印行,2005年。
319. 陳麗桂,〈董仲舒的黃老思想〉,《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5月。
320. 陳麗桂,〈「道」的異稱及其義涵衍化——「一」與「亙」〉,《簡帛《老子》與道家思想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10月。new window
321. 曾春海,〈帛書《易傳》與《黃帝四經》的陰陽觀〉,《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10期,2015年10月。new window
322. 曾春海,<「管子」四篇與「韓非子」的道法論及對比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31期,1994年7月。
323. 曾春海,<《淮南子》人與環境關係說及其當代意義>,《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32期,1995年7月。
324. 曾春海,〈墨家的宗教倫理及其當代意義〉,《宗教哲學》,第50期,2009年12月。new window
325. 曾春海,<魏晉玄學及臺灣近五十年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哲學雜誌》,第25期,1998年8月。
326. 張永儁,〈宗法之禮與家庭倫理─禮文化的思想特質〉,《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10期,2008年。new window
327. 張增田,<《黃帝四經》之刑德關係諸說辨>,《管子學刊》,2002年第3期。
328. 傅允生,<老子經濟觀述評>,《浙江財經學院財政系學報》,1992年7月。
329. 鄧文鋒,<武帝時代黃老之學的興衰>,《學術論衡》,(社會科學論壇),2001年4月。
330. 游翔,<《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比較三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
331. 葛榮晉,<論「無為」思想的學派性>,《齊魯學刊》,2001年第1期。
332. 葛榮晉,〈試論黃帝四經的「道」、「無為」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3期。
333. 梁宗華,<道家哲學向宗教神學理論的切換-《老子想爾注》道的剖析>,《中國哲學》,第9期,1999年11月。
334. 魯新山,<西漢前期黃老思想與儒家學說的興衰浮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335. 鄭建萍,<黃老思想及其對漢初治道之影響>,《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9月。
336. 楊菁,<戰國黃老道家重「時」觀之探討>,《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8期,2015年9月。new window
337. 蔡忠道,<秦漢之際思想淺析>,《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報》,2003年第1期。
338. 劉斯翰,<漢代經濟政治原論>,《學術研究》,1996年第11期。
339. 劉榮賢,〈從郭店楚簡看老子思想及其書之起源〉,《靜宜人文學報》,第12new window
期,2000年3月。
340. 劉榮賢,〈先秦兩漢所謂「黃老」思想的名與實〉,《逢甲人文學報》,第18new window
期,2009年7月。
341. 韓復智,<兩漢經濟問題的癥結>,收在氏編之《中國通史論文選集(上)》,臺北市:南天書局,1990年9月,2版。new window
342. 羅光,〈董仲舒的天論〉,《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6期,1988年6月。new window
343. 羅良年,<王道與霸道>,《重慶教育學報》,第15卷第2期,2002年3月。

344. 黎惟東,<《淮南子》對莊子養生思想的詮釋與其在政治上運用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4期(第491期),2015年4月。new window
345. 黎惟東,<從「保形存神」詮釋莊子的人生哲學>,《鵝湖學誌》,第53期,2014年12月。new window
346. 蕭萐父,<道家、隱者、思想異端>,《江西社會科學》,1990年6期。
347. 鐘肇鵬,<《老子想爾注》及其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
(五)兩岸學位論文

348. 王邦雄,《韓非政治哲學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1975new window
年。(指導教授:謝幼偉/吳經熊 /張起鈞)
349. 王博,《老子思想探源及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指導教授:朱伯崑)
350. 王璟,《黃老思想治身治國一體之理論研究-―以《淮南子》為中心》,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指導教授:陳麗桂)
351. 王璟,《漢代養生思想研究—以黃老思想為主題》,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2006年。(指導教授:陳麗桂)
352. 周貞余,《黃老道家的心與氣 ——以《管子》四篇為中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2年。(指導教授:胡孚琛)
353. 柴永昌,《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論研究》,西安市: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指導教授:張豈之)
354. 洪進業,《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指導教授:韓復智)
355. 林明照,《莊子「真」的思想析探》,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指導教授:陳鼓應)new window
356. 林明照,《先秦道家禮樂思想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指導教授:陳鼓應)new window
(2006年台灣哲學會所頒「優良博士論文獎」,後改編為:《先秦道家的禮樂觀》,由五南圖書公司於2007年出版)
357. 林靜慧,《《老》、《莊》與《黃帝四經》政治觀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4年。new window
(指導教授:許端容)
358. 房慧真,《陰陽刑德研究─黃學、陰陽與黃老三者之間的交會融通》,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指導教授:陳麗桂)
359. 陳佩君,《先秦道家的心術與主術──以《老子》、《莊子》、《管子》四篇為核心》,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指導教授:陳鼓應 /王曉波)
360. 陳佩君,《〈十大經〉中的黃帝與黃老之學研究》,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指導教授:丁原植)
361. 陳麗桂,《淮南鴻烈思想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指導教授:高明 /于大成)new window
(後由原先14萬字增補為28萬5千字,在2013年由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印行。)
362. 溫年昌,《淮南子.兵略訓戰爭觀之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指導教授:張端穗)
363.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指導教授:孫廣德)new window
364. 楊芳華,《漢初黃老的經世觀及其實踐》,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指導教授:夏長樸)
365. 李笑岩,《先秦黃老之學淵源與發展》,濟南市: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博士論文,2009年。(指導教授:王承略)
366. 深川真樹,《董仲舒天人感應論之研究—以漢代政治哲學為論》,臺北縣新莊: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指導教授:陳福濱)
367.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1984年。(指導教授:王邦雄)(後增補為《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new window
<鵝湖學術叢刊015>,文津出版社1997年印行。)
368. 諸葛俊元,《西漢學術與政治權力變遷關係研究》,臺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new window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指導教授:王金凌)(後改為《西漢學
術與政治權力變遷》,文津出版社2015年印行。)
369. 黃漢光,《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1983年。(指導教授:王邦雄)
370. 蔡佳儒,《論黃老思想在當代的實踐-以領導管理為例》,嘉義縣:南華大學
哲學與生命教育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指導教授:陳德和)
371. 黎惟東,《王充思想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new window
年。(指導教授:高懷民)
372. 劉文星,《君人南面之術:先秦至西漢中葉黃老思潮影響下的修身思想與治new window
國學說》,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4年。(指導教授:王
仲孚)



二、西文部分
373. Ames, Roger Thomas(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安樂哲), The “Chu Shu” Chapter of “The Huai Nan Tzu: The Sources and Orientation of Its Political Thought”,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1978.
374. Ames, Roger Thomas, Chapter 2. WU-WEI ( Nonaction / Doing Nothing / Acting
Naturally ) ,“The Art of Rulership: A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Suny Press, 1994.
375. Cook, Scott, “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3.
376. Creel, Herrlee G., “On the Origin of Wu-wei, What is Taoism? and Other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0.
377. Csikszentmihalyi, Mark, ”Emulating the Yellow Emperor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ang-Lao,180-141 B.C.E”, San Francisco: Stanford University, 1994.
378. Eno, Robert., “The Confucian Creation of Heave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379. Fang, Thome H. (前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方東美), “The Chinese Views of Life”, Hong Kong: Union Press, 1957.
380. Fang, Thome H., “Chinese Philosophy: Its Spirit and Its Development”, Taipei: Linking Publishing Co. Ltd., 1981.
381. Gernet, Jac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82. Graham, A. C. “A neglected pre-Han philosophical text: Ho-Kuan-Tzu”,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52 No.3. 1989.
383. Graham, A. C., “Yin-Yang and the Nature of Correlative Thinking”, Singapor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6.
384. Graham, A.C., “Chuang-Tzu:The Inner Chapters”, reprinted by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385. Hsiao, K. C.(前美國西雅圖大學教授蕭公權),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Frederick W. Mote,“A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 1: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Sixth Century A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386. Keller, Markus, “From “Non-action” to “Over-action” : An Analysis of the Shift of Political Paradigms in the Second Century B.C.”, Candid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3.
387. Kripke, S.A. “Naming and Necessity, “ Oxford and New York: Blackwell, 1980.
388. Lau, D.C.(前倫敦大學教授劉殿爵) and Ames, Roger T., “Yuan Dao: Tracing Dao to Its Source”, New York : Ballantine Books, 1998.
389. Maspero, Henri. “China in Antiquity”, tr. Frank A. Kierman,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78.
390. Moeller , Hans-Georg, “The Philosophy of the Daodejing”,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391. Peerenboom, R. P., “From Classical Taoism to Religious Taoism: Transcendent Structuralism as a Common Thread ? ”,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1987.
392. Peerenboom. R. P., “Law and Morality in Ancient China,”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393. Pines, Yuri.,“Intellectual change in the Chunqiu perio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peeches in the Zuo Zhuan as sources of Chunqiu intellectual history”, Early China No. 22, 1997.
394. Roth, Harold. “Original Tao: Inward Training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aoist Mystic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395. Ryden, Edmund., “The Yellow Emperor’s Four Canons: A Literary Study and Edition of the Text from Mawangdui,” Taipei: Cuangchi Press, 1997: pp. 83-86.
396. Russell, Bertrand, “The Problem of China”,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22.
397. Sato, Masayuki (臺大哲學系教授佐藤將之), “Confucian State and Society of Li: A Study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Doctoral Dissertation, Sinologial Institute, Leiden University, May 2001.
398. Schwartz, Benjamin I.,(本杰明.史華茲)“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March 1989.
399. Slingerland, Edward, “Effortless Action :Wu-wei as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Spiritual Ideal in Early China,”Oxford University, 2003.
400. Yates, Robin., “Five Lost Classics: “Tao, Huang-Lao, and Yin-Yang in Han China”,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7.
401. Behuniak, James, Jr., ‘Embracing the One in the Daodejing’,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No. 59, 2009, pp. 364-38.
402. Patt-Shamir, Galia, ‘To Live a Riddle:The Transformative Aspect of the Laozi’,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39, No. 2., Sep. 2009, pp. 408-423.
403. Yan, Hektor K. T., “A Paradox of Virtue:The Daodejing on Virtue and Mor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 59, No. 2, April 2009.


三、日文部分

404. 小野沢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気の思想――中国における自然観と人間観の展開》,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
405. 大濱晧(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国古代思想論》,東京都:勁草書房,1977年,初版。
406. 山辺進(日本二松学舎大学),〈『墨子』の天について:傳統的天觀との比較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學》,第84輯,1992年7月。
407. 平岡禎吉(日本鹿児島大学),《『淮南子』に現われた気の研究》,東京都:理想社,1968年1月。
408. 平勢隆郎(日本東京大学),《中國古代紀年》,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1月。
409. 平勢隆郎,《『左傳』の史料批判的研究》,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8年。
410. 西嶋定生(日本東京大学),《秦漢帝國》,東京都:講談社,1997年3月。
411. 貝塚茂樹、伊藤道治合著(日本京都大学),《古代中國》,東京都:講談社,2000年2月。
412. 津田左右吉(日本早稲田大学),《左傳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都:岩波書局,1966年。
413. 和田恭人(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漢書』五行志に見える災異説の再檢討:
董仲舒說について〉,《大東文化大學中國學論集》,第20號,2003年3月。
414. 鈴木喜一(日本信州大学),〈春秋時代の君臣倫理〉,《日本中國學會報》,第34號,1982年。
415. 淺野裕一(日本東北大学),《黃老道の成立と展開》,東洋学叢書,東京都:創文社,1992年11月。
416. 末永高康(日本広島大学大學),〈董仲舒『陰陽刑德說』について〉,《中國思想史研究》,第15號,1992年12月。
417. 末永高康,〈董仲舒春秋災異說の再檢討〉,《中國思想史研究》,第18號,1995年12月。
418. 村田浩(日本京都大学),〈『淮南子』と災異說〉,《中國思想史研究》,第14號,1991年12月。
419. 池田知久(日本東京大学),《老荘思想》,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1996年;NHK出版,2012年改訂版。
420. 池田知久,『<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篇譯註(一)>,《二松學舍大學論集》,東京都:第32號,1989年3月。
421. 金谷治(日本東北大学),《中國古代の自然觀と人間觀》,東京都:平河出版社,1997年5月。
422. 近藤則之(日本佐賀大学),〈「楚莊王篇」三世異辭說と董仲舒の災異說〉,《中國哲學論集》,第23號,1997年10月。
423. 近藤則之,〈董仲舒思想における「元」の意義について〉,《日本中國學會報》,第50集,1998年10月。
424. 平松明日香,《漢代における皇太后臨朝称制と王朝権力構造の変遷》,京都府京都市: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歴史文化学専攻(新制),「課程博士.博士論文」,2016年。
425. 岩本憲司(日本跡見学園女子大学),〈災異說の構造解析:董仲舒の場合〉,《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13號,1996年3月。
426. 岩本憲司,〈相勝から相生へ:兩漢に於ける五德終始說の變遷に關する一般公式〉,《跡見學園女子大學國文學科報》,第25號,1997年3月。
427. 長谷川清貴(日本國學院大學),〈災異說の前漢期における政治的活用:文帝期から昭帝期まで〉,《東洋文化》,「復刊」:<第85號>,2000年9月。
428. 溝口雄三、池田知久、小島毅,《中國思想史》,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2007年9月。
429. 鈴木達明(日本愛知教育大學),<前漢初期における黄老流行の再検討>(A reexamination of the popuparity of Huang-Lao thought in the early Former Han),《東方學》,第百二十六輯(No. 126),平成25(2013)年7月。
430. 鈴木達明,<先秦兵書における「黃老化」について――『六韜』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中國學會」第一回若手シンポジウム論集――中國學の新局面,2012年2月。
431. 釜田啟市(日本大阪大学),〈『漢書』「五行志」災異理論の再檢討〉,《中國研究集刊》,「寒號」,第18號,1996年5月。
432. 鶴間和幸,《秦帝国の形成と地域》,東京都: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論文博士」.博士論文,1998年度。


四、網路資料(取用期間為2016/9/1-2017/5/8)

433. 孫秀君(弘光科技大學教授),<論西漢孝文帝竇皇后>,《東海大學圖書館》:
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16-201105/page05.3.htm
434. 劉見成(弘光科技大學教授),<照曠混冥自逍遙:莊子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諸子學刊第四輯》,
http://www.byscrj.com/jmm/fangyong/Journal04.article11.htm
435. (陸)黃朴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漢武帝「建元改制」的風波
>,《中華讀書報》,2013年11月27日,版15。全文取用日期為2017/5/1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11/27/nw.D110000zhdsb_20131127_1-15.htm
436. (陸)《<永不稱霸、永不當頭——學習鄧小平同志一次談話的體會>,
《對外大傳播》,1999年04期:
http://xuewen.cnki.net/CJFD-DWDC199904001.html
437. (陸)<王博教授:「道」的文化精神>,《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論壇》: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1009/c112851-23138820.html
438. (陸)<漢代儒宗——叔孫通>,中共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官橋鎮人民政府資訊中心:http://www.guanqiao.gov.cn/content/?2004.html
439. (陸)白奚(北京首都師範大學),<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現代意義>,
《愛思想網站》:http://www.aisixiang.com/data/27545-2.html
440. (陸)白奚,<學術發展史視野下的先秦黃老之學>,《壹讀》:
https://read01.com/Eg8M7.html
441. (陸)成林,<從賈誼的《治安策》到不要害怕人們接觸錯誤的東西>
,《大地》,2002年第21期。轉引自:《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1/8187/772915.html
442. (陸)鄭熊,<黃老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中國民族報社》: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60421972-1.htm
443. (陸)雷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評點道家:無為而無不為>,
《人民網》,2006年3月16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4206966.html
444. (陸)曹峰(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黃老思想與民間術數――以出土文獻為線索>,《諸子學刊第五輯》:
http://www.byscrj.com/jmm/fangyong/Journal05.article08.htm
445. (陸)曹峰,<出土文獻助力研究―學界呼籲弘揚黃老道家真精神>,
《鳳凰網:對話名家》,2015年11月23日。
http://guoxue.ifeng.com/a/20151123/46354442_0.shtml
446. (陸)趙妙法(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淮南子》的道論——《淮南子.
原道訓》解析>,全文取用日期為2017/2/3:
http://www.confucius2000.com/writer/zhaomiaofa.htm
447. (港)王智榮(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黃老陰陽軍事思想析探>,2009年5月6日:http://cjw559418.blogspot.tw/2009/05/blog-post_06.html
448. (港)汪春泓(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從黃老到老莊——漢代
「老子」學論略>,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諸子學刊》
<第二輯>,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http://www.byscrj.com/jmm/fangyong/Journal02.article07.htm
449. (港)陳鼓應、曾繁田,<陳鼓應:道家為中國哲學注入了四種精神>,
《鳳凰網:國學資訊》,2016年1月4日。
http://guoxue.ifeng.com/a/20160104/46935139_0.shtml


五、影像資料
450. 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文景之治》(全二十集節目):
專題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並陸續出版相關圖書與光盤,大陸
中央電視網:CCTV-10科教頻道,2016年3月14日至4月2日。
內容簡介:文景之治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王朝,漢文帝、漢景帝父子相承彪炳
史冊,他們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為漢朝走向鼎盛期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