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談臺灣光復前之傳統繪畫
書刊名:師大學報
作者:梁秀中陳瓊花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0
卷期:35
頁次:頁325-352
主題關鍵詞:光復傳統臺灣繪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37
  • 點閱點閱:18
每一時代的社會情況、經濟制度、生活方式、人民的世界觀及審美態度等因素,深切地影響藝術家創作之理念與形式,因而產生當代獨特的藝術樣式。 明永曆15年至清光緒20年,臺灣的傳統繪畫和中原的繪畫系統一脈相連,以簡逸的文人畫風格為主流,其表現的內容是擬古的花鳥或四君子畫等,著重筆墨情趣的追求。 逮清光緒21年至民國34年8月,由於政局的變動,原有的繪畫潮流也隨之更迭。從日本畫的傳入,間接帶來西方後期印象主義繪畫思潮的洗禮,並趁勢得以回溯我國唐宋注重線描賦彩的古風。畫家們多寫生自然,或積極描繪日常生活的景象,作品落實現世性的題材,而呈顯出濃馥之鄉土情懷,為傳統繪畫注入新的內涵。
The artists' ideas and forms of recreation are both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society, economic systems, life style, Weltanschauung and esthetic notions. The unique art style of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s thus formed. Between 1661 and 1894, the art in Taiwan, like that in China at large, was dominated by the traditional style of the literati, especially i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subjects of paint-ing were flowers and birds and the Four Gentlemen in traditional style. Until 1895 to 1945, the original painting trend was changed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situa-ponjin the countr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paining,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ech-niques was brought forward. To sum up, the rebirth of a local art tradition demonstrated a strong link between modern style and traditional art familiar to the public. The Taiwanese artists managed to depict a whole range of new subject matters reflecting a bright new image of the island. They took scenes from daily life and presented a feeling of nostalgia.
期刊論文
1.賴子清(1959)。古今台灣詩文社。臺灣文獻,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子清(1960)。古今台灣詩文社。臺灣文獻,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伯和(19790600)。美術家專輯(3):中國傳統繪畫移植臺灣的新品種--林玉山。雄獅美術,100,6-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雪湖、林玉山(1955)。美術運動座談會。台北文物,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溫振華(19830600)。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歷史學報,11,43-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淵洯(19830600)。清代臺灣基層政治體系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歷史學報,11,97-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柏亭(1971)。清朝臺灣繪畫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連橫(1976)。台灣通史。臺北:眾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俞劍芳(1975)。中國繪畫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奇祿(1983)。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展。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台灣史蹟研究會(1977)。台灣叢談。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汝和(1972)。台灣文教史略。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碧川(1983)。台灣歷史年表。台灣文藝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文輝(1983)。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白淵(1958)。台灣省通志稿卷六:學藝志藝術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詩琅、盛清沂、高樹藩(1967)。台灣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里法(1978)。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拱乾(1960)。台灣府志卷三秧官志。台北:台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必昌(1962)。重修台灣縣志:卷11人物志方伎。台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易、黎澤霖(1955)。台灣省通志稿教育志教育設施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炳楠(1978)。台灣省通志卷首下大事記。台北:台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嘉雄(1975)。嘉義縣志卷六:學藝志。台北:嘉義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水逢(1979)。日本文明開化史略。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高美慶(1974)。文人畫--中日美術關係探討。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今泉篤勇(1969)。日本美術全史6:明治以後。東京:BSS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輯五(1975)。中國日本交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汪知亭(1978)。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郭若虛(1983)。圖畫見聞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紹馨(19790000)。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衡道(1983)。社區與民間技藝,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振昌(1983)。台灣傳統手工藝術與發展,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滿紅(19841025)。台灣對外貿易的歷史演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施翠峰(1984)。民間藝術概論。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奇祿(1980)。中國民族在台灣的拓展。中國的台灣。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漢光(1954)。台灣移民史略。台灣文化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嵩山(1982)。台南地區藝能與技藝調查報告。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訪查報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柄楠(1971)。台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柏亭(1983)。三位傑出的畫家。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莊伯和(1983)。明清台灣書畫談。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藍蘭(1977)。台灣的抗日行動。近代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柏亭(1989)。台灣東洋畫的興起與台、府展。藝術學研究年報。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曲謹(1984)。日本藝術。新地平線。台北:佳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鮑少游(1978)。中國美術之東傳。鮑少游畫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