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簡論「造形」形成的要因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楊清田
出版日期:1995
卷期:56
頁次:頁51-74
主題關鍵詞:造形形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2
  • 點閱點閱:49
     本篇是在「造形」的既定定義下,探討其形成的因素。即從造形活動的發生到完成,所需具備的因素關係。全文分八段,首段闡述造形要因的意義;二至七段分別敘述造形的各項因素,包括(1)動機意念、(2)行為能力、(3)題材內容、(4)機能目標、(5)材料技術、(6)形式構成;末段作結論。文中先從理論出發,論述各項造形因素的意義,再參酌各家學者之論見,擇其優者擴充伸論,並輔以現實之圖片證明之。最後歸納發現,此六項因素對造形而言,都有重要的必然性,而各要素之間也有密切的關聯性,甚至互相追隨或彼此影響,值得造形者深入理解。
圖書
1.凌嵩郎(1987)。藝術概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虞君質(1981)。藝術概論。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造形藝術研究會(1969)。造形手冊(一)。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書堯(1983)。基本造形學。基本造形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雅博(1983)。中外藝術創作心理學。中外藝術創作心理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清夫(199107)。造形原理。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文潭(1984)。現代美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伍蠡甫(1986)。藝術的形式美。藝術的形式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Rowland, Kurt(1989)。形態的發展。形態的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高山正喜久(1974)。立齋閒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