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九○年代臺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
書刊名:思與言
作者:簡家欣
作者(外文):Gian, Jia-shin
出版日期:1997
卷期:35:1
頁次:頁145-209
主題關鍵詞:女同志身份認同政治異性戀性別文化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4) 專書論文(4)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0
  • 點閱點閱:312
     九0年代在臺灣社會出現了以「女同志」來自我命名的身份認同政治。過去在歷 史中因被污名化而或成群隱匿不見、而或個別處於孤立無援狀態的女同性戀者,開始積極地 建構女同志的主體位置,集體向社會現身發言。 女同性戀者在臺灣社會中祕密存在、隱而不見的情況,已有數十年之久。八0年代晚期,她 們當中才開始有人出沒在臺北都會區的女同性戀酒吧 -- 「T吧」;而大約與此同時,年輕 一代的女同志學生們,則在校園內外的女性主義讀書會或成長團體中棲息。到了九0年代, 這些年輕的女同志們透過女同志讀物(《愛報》、《女朋友》、《我們是女同性戀》等等) 的編輯發行網絡,逐漸集結一個新社群,並且積極地集體形構出抵抗主流文化價值觀的論述 ,以爭奪詮釋權的方式來向異性戀霸權進行抗爭。 本研究以這個九0年代新興的女同志社群為研究範圍,以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和刊物文本等 等多元研究方法( mutiple research method )所取得的資料為基礎, 勾勒這個女同志社 群的身體觀與性別文化。這個新興的女同志社群因為沾染著女性主義的氣息,對性別刻板框 架及性別權力關係有相當的敏感度,當她們與過去強調T婆角色二分的T吧社交文化相逢, 彼此之間的扞格也就不在話下。這樣的扞格引發社群內部對T婆角色扮演的存在正當性不斷 質疑,進而產生了各個立場的論辯。在激烈的論辯之中,女同志們將典型的T婆二分框架予 以解構,並重構出多樣性的、分殊化的新T婆角色。與此同時,超越T婆美學、比較沒有複 製異性戀男╱女性別框架嫌疑的另類身體論述也被建構出來,形成了對異性戀父權別具顛覆 性的性別抗爭文化。
期刊論文
1.阿忘(1995)。海洋,應不遠矣。婦女新知,15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辜敏倫(19950200)。女同性戀的身體--目光凝視與主體位置。聯合文學,11(4)=124,134-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藍佩嘉、張娟芬、李金梅、Weisskopf,Susan(19910600)。顛覆「母職」。當代,62,84-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小虹(19960600)。同志情人.非常慾望:臺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中外文學,25(1)=289,6-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llins, Patricia Hill(1986)。Learning From The Outsider Within: The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Black Feminist Thought。Social Problems,33(6),S14-S32。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趙彥寧(1996)。性、性意識與身體建搆:形塑台灣女同性戀的身體美學。第一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 (會議日期: 1996/0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女朋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愛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台人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1995)。我們是女同姓戀。台北:碩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lough, P. T.(1994)。Feminist Thought。Massachusetts:Blackwell。  new window
5.Fuss, D.(1991)。Inside/out: Lesbian Theories, Gay theories。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6.Fuss, D.(1989)。Essentially Speaking: Feminist Nature & Difference。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7.Cruikshank, M.(1992)。The Gay and Lesbian Liberation Movement。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8.Scdgwick, H. K.(1990)。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  new window
9.Reinharz, S.(1992)。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Gatcn, M.(1991)。Feminist and Philosophy: Perspectives on Difference and Equality。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1.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上環:香港同志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utler, Judith(1993)。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Routledge。  new window
13.梁濃剛(1989)。快感與兩性差別 : 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一些側面。臺北巿: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小虹(19950000)。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utler, Judith P.(1990)。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Routledge。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Case, S. E.(1993)。Toward a Butch-Femmc Aesthetic。The Lesbian And Gay Reader。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2.Creed, B.(1995)。The Lesbian Bodies: Tribades, Tomboys, and Tarts。Sexy Bodies。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3.Olesen, V.(1994)。Feminisms and Model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SA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