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少年小說中女性成長歷程研究 ──以臺灣出版之紐伯瑞文學獎作品為例
作者:劉馥菁
作者(外文):Liu FuCh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董淑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少年小說女性成長困境女性成長歷程性超越自我方法youth novelsadolescent womenself-transcendencefemale subjectiv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2
小說虛構世界裡能看見人生部分的真實。本論文採用女性主義視角,輔以社會學及青少年發展心理學之論點,以傳統文本細讀分析法,對臺灣出版的紐伯瑞文學獎作品進行文本分析研究,發現少年小說中的少女成長歷程,實可作為女性真實人生的映照。
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名詞釋義、文獻探討與回顧、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分析文本中女性困境來自於從小受到自身的自卑、家庭裡的形象、文化的束縛所羈絆。第三章討論觸發女性成長的危機點在於身體主權的喪失及內在心靈的不自由。第四章則從尋找自我的儀式、女性自我意識的改變,及自我能力證明的展現等實際行動,來談論女性超越自我的方法。第五章則藉由女性異化的整合、主體性的覺醒、生命中的領悟與頓悟,及情感的歸屬等內在面向,來討論女性的自我回歸。
於第六章結論中發現,少女成長歷程中,所面對的困境及脫離方式不只一種,其成長必須經由外在行為的改變及內在心靈的提升方可能成功。其中少數少女付諸行動尋求改變,最後雖無法脫離困境,但心靈上亦有所提昇。故唯有同時兼顧外在與內在的需求,少女才能走出光明的成長之路。
In the fictitious world of novels we can see certain truths of life. In this paper I take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supplemented with those of sociology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to make a detailed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several novels which have won the Newbery Medal.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novels do in fact provide a realistic depiction of female adolescence.
In chapter 1 I explain the motivation and aim of the study, and the technical terms commonly used. I then present a review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scop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In Chapter 2 I examine the difficulties typically faced by adolescent females due to family background, low self-esteem, and cultural constraints. In Chapter 3 I discuss the loss of personal autonomy which sets in motion the maturation process. In Chapter 4 I examine how adolescent women attain self-transcendence through transformations in self-image, self-awareness, and abilities. In Chapter 5 I discuss how adolescent women seek integration through subjective awareness, insight into life, emotional maturity, and overcoming alienation.
In Chapter 6 I conclude by pointing ou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young women need to use both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various types of challenges they meet in adolescence. Even though some of the characters don’t actually find a way out of their predicament, they are still able to come to terms with it on a psychological level. Finally, I emphasize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young women to give due consideration to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f they are to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 journey through adolescence.
一、中文(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研究文本
Beverly Cleary著,圖/Alan Tiegreen,江世偉、吳淑娟譯:《雷夢拉與爸爸》,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Beverly Cleary著,圖/Alan Tiegreen,莫莉譯:《雷夢拉8歲》,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Cynthia Voigt著,莫莉譯:《孤女悲歌》,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Katherine Paterson著,莫莉譯:《吉莉的抉擇》,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卡羅.布林克(Carol Ryrie Brink)著,莫莉譯:《紅髮少女》,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史考特.歐代爾(Scott O'Dell)著,侯秋玲譯:《月落悲歌》,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史戴伯斯(Suzan Fisher Staples)著,陳宏淑譯:《風的女兒》,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司卡特・歐德爾(Scott O'Dell)著,傅定邦譯:《藍色海豚島》,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伊麗莎白.恩賴特(Elizabeth Enright)著,莫莉譯:《銀頂針》,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伊麗莎白.喬治.斯匹爾(Elizabeth George Speare)著,趙永芬譯:《黑鳥湖畔的女巫》,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吉爾法・祈特麗・史奈德(Zilpha Keatley Snyder)著,麥倩宜譯:《埃及遊戲》,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安・馬汀(Ann M. Martin)著,李畹琪譯:《亞當舅舅》,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艾菲(Avi)著,徐詩思譯:《選擇:一名女水手的自白》,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克比・萊森(Kirby Larson)著,丁凡譯:《海蒂的天空》,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貝特.格林(Bette Greene)著,莫莉譯:《貝絲ㄚ頭》,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貝茲・拜阿爾斯(Betsy Byars)著,鄒嘉容譯:《夏日天鵝》,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辛西亞.賴藍特(Cynthia.Rylant)著,周惠玲譯:《想念五月》,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辛西亞・角火田(Cynthia Kadohata)著,張子樟譯:《閃亮閃亮》,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辛西亞・洛德(Cynthia Lord)著,趙映雪譯:《大偉的規則》,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柯尼斯柏格(E. L. Konigsburg)著,鄭清榮譯:《天使雕像》,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派翠西亞・萊利・吉夫(Patricia Reilly Giff)著,劉清彥譯:《菁菁的畫》,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珍妮芙・賀杜(Jennifer L. Holm)著,李畹琪譯:《幸運小銅板》,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珍妮芙・賀牡(Jennifer L. Holm)著,趙映雪譯:《納梭河上的女孩》,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密爾德瑞.泰勒(Mildred D.Taylor)著,莫莉譯:《黑色棉花田》,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凱文・漢克斯(Kevin Henkes)著,趙永芬譯:《奧莉的海洋》,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凱特・狄卡密歐(Kate DiCamillo)著,傅蓓蒂譯:《傻狗溫迪客》,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凱瑟琳・佩特森(Katherine Paterson)著,鄒嘉容譯:《孿生姊妹》,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喬安娜.莉斯(Johanna Reiss)著,莫莉譯:《樓上的房間》,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瑞雪爾・菲爾德(Rachel Field)著,劉蘊芳譯:《山月桂》,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賈桂林・凱利(Jacqueline Kelly)著,鄒嘉容譯:《達爾文女孩》,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瑪麗.斯托爾茲(Mary Stolz)著,莫莉譯:《正午的朋友》,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瓊・包爾(Joan Bauer)著,趙永芬譯:《希望在這裡》,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文化,2010年。
蘇珊・派特隆著(Suasn Patron),圖/麥特.菲藍(Matt Phelan),鄒家容譯:《樂琦的神奇力量》,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露絲・索耶(Ruth Sawyer)著,林秋平譯:《滑輪女孩露欣達》,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露絲・懷特(Ruth White)著,趙永芬譯:《美女的兒子:一個愛的故事》,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Charles A. Corr,David E. Balk編,吳紅鑾譯:《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Charles A.Corr & Donna M. Corr編,李潤華、張玉仕、劉靜女譯,李開敏總校閱:《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F. Philp Rice 、Kim Gale Doldin合著,黃俊豪、連廷嘉合譯:《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Gerald Corey著,李茂興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K.T.Strongman著,游恆山譯:《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Linda McDowell著:《家、地方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Louis K.Dupré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Nandita Sharma著,王志弘譯:〈點與線:「種族」、空間與全球隔離體制的塑造〉,《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台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出版社,2008年。
Perry Nodelmen& Mavis Reimer著,劉鳳芯、吳宜潔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Perry Nodelmen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張美惠譯:《EQ》,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王家通等編著:《中等教育》,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王淑莉:《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1995年。
王溢嘉:《說女人》,台北:野鵝出版社,1993 年。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王萬清:《讀書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new window
卡宏(Craig Calhoun)、賴特(Donald Light)、凱勒(Suzanne Kellery)著,林瑞穗譯:《社會學》,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社,2002年。
古德曼(Norman Goodman)著,陽琪、陽琬譯:《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史美舍(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秦文力、周素嫻譯:《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等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瓦歷斯・尤幹:《荒野的呼喚》,台北:晨星出版社,1992年。
伊莉莎白・庫勃勒・羅絲著,李永平譯:《天使走過人間》,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譯:《大美百科全書1997年鑑》,台北: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吉利根(Carol Gilligan)著,王雅各譯:《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陳永國等譯:《親密關係的變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1年。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尚衡譯:《性意識史:導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艾珍巴姆(Luise Eichenbaum),張康樂譯:《透視新女性》,台北:啟蒙書局,1987年。
艾倫.強森(Allan G..Johnsony)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編,《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台北: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5年。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ir),吳翠屏譯:《第二性:形成期》,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佟恩(Rosemarie Tong) ,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吳芝儀:《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文化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吳爾芙(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出版社,2000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李潼:《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台北:幼獅出版社,1999年。
李潼:《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宜蘭市:蘭陽文化,1999年。
李學武:《蝶與蛹》,北京: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2003年。
李選:《情緒護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亞伯•艾理斯(Albert Ellis)、凱瑟琳•麥克賴瑞(Catharine Maclaren)著,劉小菁譯:《理情形為治療》,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市:東大,1989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台北: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4年。
林守為:《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林珮思:《月夜仙蹤》,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書局,2001年。new window
邱貴芬:〈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1997年。new window
阿德勒(Alfred Adl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阿德勒,劉樂群譯:《人類面臨的挑戰》,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
阿德勒,劉樂群譯:《面對問題兒童的挑戰》,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
阿德勒,蔡美玲譯:《了解人性:心理生命與性格剖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阿德勒,盧娜譯:《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台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保羅・福克斯曼(Paul Foxman)著,郭妙芳譯:《焦慮的孩子》,台北:阿不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
施常花,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編:〈論少年小說欣賞的教育心理療效功能〉《認識少年小說》,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6年。
段淑芝:〈台灣少年小說之發展〉,收錄於張子樟等著,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說》,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珊寧.海爾著,趙映雪譯:《誰來當王妃》,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年。
胡幼慧:《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英格麗.羅著,趙映雪譯:《13歲的超能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new window
宮城音彌著,余阿勳、劉焜輝合譯:《愛與恨心理學》,台北:水牛圖書,1988年。
夏曉鵑導讀:《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上冊,台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出版社,2008年。
珮特・布森著,郭郁君譯:《收藏天空的記憶》,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明德譯:《尤薩給青少年小說家的信》(Cartas a un Joven Nouelista),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羅麗英譯:《愛欲與文明》,台北:南方,1988年。
馬景賢:〈美國紐伯瑞文學獎序〉,《自由人》,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頁2-5。
馬德萊娜・朗格朗(Madeleine L'Engle)著,江世偉譯:《及時的呼喚》,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密勒(Jean Baker Miller),鄭至慧等合譯:《女性新心理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張子樟:〈「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得獎作品研究〉,《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及其他》,澎湖:澎湖文化局,2002年。
張子樟:〈少年小說論點的反思〉,《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序文,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張子樟:〈未知生,焉知死:淺析少年小說中的死亡敘述〉《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頁116-151。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張子樟:《沖天炮vs.彈子王》,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子樟:《閱讀與觀察:青少年文學的檢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張四德,《移民、自由與美國的本質》,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
張冰岩:《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京媛:《當代女性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春興:《成長中自我的探索》,台北市:清水印刷廠,1986年。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曹文軒:《小說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
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認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梅子涵等著:《中國兒童文學五人談》,天津市:新蕾出版社,2001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國家?五O與八、九O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莫依(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社,2005年。
許靜文:《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嘉義: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9年。new window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兩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衛平:〈為什麼要讀一流的文學作品?〉,《埃及遊戲》,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永和: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new window
傅瑞丹(Betty Friedan),李令儀譯:《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台北:心自然主義,2000年。
傅瑞丹(Betty Friedan),謝瑤玲譯:《第二階段:追求兩性真平等》,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曾仰如:《宗教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馮觀富:《情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黃志光:《西洋文學的第一堂課》,台北:書泉出版社,2005。
黃堅厚:《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圖書,2000年。
楊佳嫻:《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4年
雷貝嘉.史德著,趙永芬譯:《穿越時空找到我》,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維吉尼亞・漢密爾頓(Virginia Hamil Ton)著,莫莉譯:《手足情深》,台北: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虹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蓋兒.卡森.樂文著,趙永芬譯:《魔法灰姑娘》,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蓋兒・梅爾森(Gail F.Melson)著,范昱峰、梁秀鴻譯:《孩子的動物世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趙天儀:《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new window
劉清彥:〈逃避與渴望〉《菁菁的畫》導讀。派翠西亞・萊利・吉夫(Patricia Reilly Giff)著,劉清彥譯:《菁菁的畫》,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5年。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出版,2009年。
蔡文輝、李紹嶸編著:《社會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鄧繼強:《移民心理輔導》,香港:田園書屋,1993年。
鄭石岩著,傅偉勳主編:〈生死大事〉《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1993,頁9-18。
鄭樹森:《小說地圖》,台北:INK印刻,2007。
賴保禎等編著:《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戴維.莫利(David Morley)著,司豔譯:《認同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菁觀和文化邊界》,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魏麗敏、黃德祥:《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蘇芊玲:《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new window
蘇紅軍,顧燕羚、鄭至慧主編:〈第三世界婦女與女性主義政治〉,《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new window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吳文薰:《女性成長之孤獨、希望與自我覺醒──從凱瑟琳・帕特森三本作品談起》,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吳慧貞:《少年小說的父女關係研究──以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宜芳:《變遷中的性別: 30, 60, 90年代紐伯瑞得獎作品中女性主角之形象研究》,台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林明玉:《少年小說中的人物刻畫──以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慧玲:《少年小說中寄養家庭的調適──以「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施佩君:《台灣少年小說中的少女形象──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為例》,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論文,2003年6月。
梁雅琪:《一個少女的再生──從《守著孤島的女孩》談起》,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美:《認同與疏離──少年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論文,2001年6月。
陳保華:《二十世紀晚期台灣成長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毓華:《寫中國・讀中國──從紐伯瑞得獎作品談起》,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玉蘭:《1922~2000紐伯瑞大獎作品中美國人新自我意識發展反映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黃庭儀:《少年小說中主角人物自我認定狀態與行為模式之研究──以紐伯瑞得獎作品為例》,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莉娟:《從少年小說中看性別意識的啟蒙──以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珮君:《離散與認同──以紐伯瑞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說碩士論文,2009年。
溫璧綺:《傳統父親角色形象──以「紐伯瑞兒童文學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詹勝利:《台灣地區家戶寵物飼養之初步調查》,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廖雅蘋:《少年小說中人和動物的關係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易軒:《少年小說中身心障礙兒童的書寫──以紐伯瑞獎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四)論文集
艾曉明著,鄭振偉編:〈當代中國的女性作家的創作關懷與自我想像〉《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


(五)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石曉風:〈少女成長紀實──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之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年9月,頁153-179。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19-20。
李文冰整理:〈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特輯: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4-10。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研究與動態》 第10期,2004年6月,頁59-70。
周倩漪:〈男孩會哭,女孩會撒野──談青少年成長電影〉,《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85-87。
邱子寧:〈啟蒙與成長:台灣青少年小說界義極其發展〉,《兒童文學學刊》第16期,2006年11月,頁87-125。
紀大偉:〈我看故我在──成長電影與身分認同〉,《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94-99。
胡纓、唐小兵。〈婦女運動.女權主義.女性論—關於策略的理論和理論之對策〉,《當代台灣史專輯》,第27期,1988年7月,頁108-115。
茉莉穆蘭(Molly H. Mullin)著,陳玉雲譯:〈鏡子與窗戶:人類與動物關係的社會文化研究〉,《中外文學》,2003年7月號,頁41-71。new window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蔡美麗譯:〈社會主義和女性主義〉,《女性人》,第4期,1990年,25-36。
康來新:〈古典文學的青春看板〉,《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16-18。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2-75。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5-15。
陳炳良、黃德偉:〈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的「啟悟」主題〉,《中外文學》第11卷第2期,1982年7月,頁132-151。new window
馮品佳:〈後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6-84。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85-93。new window
黃素卿,〈華裔離散族群意識及華裔移民認同:《桑青與桃紅》和《千金》〉,《中外文學》第34卷第9期,2006年2月,頁237-264。
愛佛琳.艾柯(Evelyne Accad),陳淑娟譯:〈情慾與性政治----當代中東女性的衝突與矛盾〉,《中外文學》。第33卷,第2期,2004年7月,115-129。new window
楊照:〈啟蒙的驚述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頁198-211。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頁81-88。
廖咸浩:〈宛如青春朝聖者〉,《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21。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64-71。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第37卷,第1期,2008年3月,47-79。new window
歐茵西:〈讀俄國文學,看女性成長〉,《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80-84。
蔡麗美:〈女性主義哲學——人類文化新紀元之開拓〉,《當代女性主義專輯》,第5期,1986年9月,頁24-34。
簡瑛瑛、廖詩文:〈誰的美國?:亞美影像與文化交織的跨界思維〉,《中外文學》,第33卷第2期,2004年7月,頁47-73。new window

(六)報紙
朱錦華編譯:〈教宗優雅辭世〉,《民生報》焦點新聞A1版,2005年4月4日。
(七)網路資料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index.htm。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3.6.26)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g4le0/search#result(2013.6.26)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3%87%E7%94%A2%E9%9A%8E%E7%B4%9A(2013.6.26)
二、西文(按英文字母筆劃順序排列)
Holman, C. Hugh, and William Harmo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6 th ed. New York: Macmillan,1992.p53。
John Noell Moore,Interpreting Young Adult Literature:Literary Theory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 NH;Boyton/Cooh Publishers,1997) ,pp.188-9。
Susan Fraiman,”Is there a Female Bildungsroman”in Unbecoming Women:British Women Writers and The Novel of Development,(New York: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93 ),pp.1-31。
Wong, Shelley Sunn. “Unnaming the Same : Theresa Hak Kynug Cha’s Dictee.”Feminist Measures: Soundings in Portry and Theory. Ed. Lynn Keller and Cristanne Miller. (Ann Arbor: U of Michigan,1997).
Tuan,Y.F. “Space and Place:Humanistic Perspective”,Philosophy in Geography (London: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