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公案小說「法律與文學文本」的融攝
作者:簡齊儒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en Chi-R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謝明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公案小說知識流動以惡抑惡幽暗意識詩學正義以按評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9
晚明興起的十二本公案小說群書,在萬曆年間之後紛紛嶄露頭角,公案小說獨特地在敘事行文裡座落「文言訴訟書判」格式,而讓文本別具文學與法律融攝的知識意味。另外編撰者於文後執意添加的評論按語,更形成「以按評案」、文本含納文本的書寫組構,使得公案小說的知識性意圖,變得更鮮明與強烈。在晚明政局始腐、思想開放、鐫刻文化興盛與健訟風氣濃厚之背景映襯下,小說於此刻特意取材自案例彙編的簡約材料,創添成數倍篇幅的公案故事,同時又夾帶著訴訟文書、評點按語,不無暗示編撰者與時代對話的動機。編撰家參酌案類書籍,擬置可資借鑑參考的訴訟資訊,不但營造法律知識檔案開放普及的效果,而且書中羅列法律書贖文本,甚至咸為民間日用參考書律法知識的抄錄的對象,形成了動態互汲的回收循環過程,顯示公案小說之於當代知識圈的認同度。
編撰者最常汲引的題材多來自案例彙編,彙編的作者自身往往即為官清廉的良吏,其撰寫目的無非是要提供牧民官鑑的參考書籍,受到晚明「案類」書寫潮流的影響,編撰者亦發行具有「成組的權威經驗」集錄的公案小說,並藉此預示自身及文本的雙重「專家權威性」:一、引介專家判官推理斷案的經典紀錄,使文本含有「借鑑、誡悟」權威意義。二、敘事者自喻為專家,且足具描寫擬構權威名判的學養能力,期許自我深具官仕的專家特質,即便作一位在野的文化邊緣儒者,他們也能擁有鑑識、擬造名判的書寫才華。公案小說在序文裡,透露著提供培育為官者牧民參考的閱讀期待,實是連結知識份子對於「過往(名判專家)、現在(專才擬仿)、未來(教鑑官員)」的身份網絡,期望透通公案文字傳世,涉足建構社會秩序之士人儒夢。即便在文本前後,表達仿效專家的企冒,多數的公案小說編撰家,仍選擇以化名或自稱澹泊山人躲藏幕後,營造遠避俗世刑名的形象,同時暗喻了撰者個人超凡鑑識。
編者引領讀者觀看社會的方式,是以「犯罪的種類、案件訟學」性質出發,有別於案例彙編「名判的品行、政書吏學」之視角,從而將關注的視角,從菁英文學走向民眾俗學。且希冀透過「以惡抑惡、秩序恢復」的公案書寫,試圖阻卻人心浮靡罪惡,迎向公理秩序的正義期待,而此積極的理想動機,通過文本中屢屢重複著名判定讞審決的喬段,以及表徵「官方認證、合法程序」的三段式訴訟文書,構成一個「法序控管」的理想世界,擬創有效達成正義宿願的權威文本。然而正義的有效性,卻暗與實際敘事行文表現衝撞:判官箭垛化、迅速審決、罪犯弱化…共構「權力監控」的理想文本,名公折獄成了故事尾端一瞥正義的符碼法官的年代遠在模糊的宋朝,法的裁判變得機械而模糊、正義的實現變得更為弔詭,隱藏著詩學正義的危機。
公案小說奸情人命案件擁有最多篇幅書寫,文本內非貞即淫的婦女形象,充分揭示父權結構特別敵視婚外欲望的非法性。編撰家對於負面女性的性別想像,在文前文後態度不一的擺盪:同情婦人遭遇、簡省的幽暗意識揣寫、誤用經義污名醜化…並置文本內,隱喻晚明人欲與教化兩派思想的扞格,亦透露小說文本「以惡止惡」敘事效用的衝突及焦慮。
none
參考書目
壹、研究文本與對象之檢列
一、明清律法與律例、判詞
明代
(一)律法與律例
1.〔明〕朱元璋撰 :《御制大誥》一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 862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洪武內府刻本影印,1997年)
2.楊一凡、曲英傑、宋國範點校:《御製大誥》(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 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3.〔明〕朱元璋撰 :《御制大誥續編》一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 862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洪武內府刻本影印,1997年)
4.〔明〕朱元璋撰 :《御制大誥三編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 862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洪武內府刻本影印,1997年)
5.楊一凡、曲英傑、宋國範點校:《御製大誥三編》(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 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6.〔明〕朱元璋撰 :《大誥武臣》一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 862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洪武內府刻本影印,1997年)
7.楊一凡、曲英傑、宋國範點校:《大誥武臣》(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 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8.〔明〕沈應文校正 ; 〔明〕蕭近高註釋:《刑臺法律》十八卷首一卷,(東京都:高橋寫真會社,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己酉(三十七)年(1609)熊氏種德堂刊本照相複印,1977年)
9.中國書店輯:《刑台法律》,(北京市:中國書店,1990年)
10.中國書店輯:《刑台法律》(線裝),(北京:中國書店,出版年不詳)
11.〔明〕申時行主編:《大明會典》(明萬曆年間,1587年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12.《大明律集解附例》(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
13.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年)
14.楊一凡、曲英傑、宋國範點校:《律解辯疑所載律文》(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 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15.楊一凡、曲英傑、宋國範點校:《洪武法律典籍》(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 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16.楊一凡、曲英傑主編:《問刑條例》(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 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17.楊一凡、曲英傑主編:《嘉隆新例》(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 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18.楊一凡、曲英傑主編:《皇明成化二十三年條例》(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19.楊一凡、曲英傑主編:《大明令》(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 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20.楊一凡、曲英傑主編:《大明律疏附例所載續例附考及新例》(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21.楊一凡, 曲英傑主編:《大明律直引所附問刑條例和比附律條》(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22.楊一凡、曲英傑主編:《大明律直解所載明律》(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23.楊一凡、曲英傑主編:《明代條例 》(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24.楊一凡主編 ; 蔣達濤副主編:《皇明條法事類纂》(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4-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25.楊一凡、田禾點校:《皇明詔令》二十一卷(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 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26.〔明〕余懋學纂 :《仁獄類編》三十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 973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直方堂刻本影印,1997年)
27.〔明〕余懋學纂 :《仁獄類編》[縮影資料] ,(東京都:高橋寫真會社,據內閣文庫藏本攝製,1968年)
(二)判詞
1.〔宋〕朱熹等撰 《名公書判清明集》一卷(收入《四部叢刊》廣編/19 ) ,(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影印,1981年)
2.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3.〔宋〕不著撰人 《宋本名公書判清明集》一卷(收入《叢書集成》 續編/社會科學類/ 第53冊 ) ,(台北市:新文豐,據續古逸叢書本排印,1989年)
4.《宋本名公書判清明集》,(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據上海涵芬樓景印中華學社借照東京岩崎氏靜嘉堂藏本重印,1994年)
5.《宋本名公書判清明集》(收入《續古逸叢書》史部 ),(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據上海涵芬樓景印中華學社借照東京岩崎氏靜嘉堂藏本重印,2001年第2版)
6.葛建初輯:《折獄奇聞》(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6輯 /158),(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5年)
7.〔明〕張九德輯:《折獄要編》[縮影資料](收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攝製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膠片 ),(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映像公司),據明天啟六年(1626)三河廬友竹校刊本攝製,1997年)
8.〔明〕樂天子輯:《折獄奇編》[縮影資料](收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攝製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膠片 ),(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映像公司),據明翠館刊本攝製,1997年)
9.〔明〕呂坤撰:《呂新吾全書》三十八卷[縮影資料],(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據彙集明萬曆至清康熙間刊本攝製)
(三)判牘資料
(1).「州縣級」的判牘文集
1.〔明〕胡敬辰(撰):《檀雪齋集》四十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 191),(臺南縣 : 莊嚴,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1997年)
2.〔明〕胡敬辰(撰):《檀雪齋集》四十卷, 首一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 191),(東京 : 高橋情報,據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寫本影印,1990年)
3.〔明〕李陳玉(撰):《退思堂集》十三卷,(日本尊經閣藏崇禎年間刊本,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本,年)
4.張宿煌 著:《退思堂集》十三卷,(北京圖書館,1998年)
(2).「府級」的判牘文集史料
1.〔明〕范景文撰,〔清〕范毓秀,〔清〕王孫錫編:《文忠集》十二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2.〔明〕李清撰:《折獄新語》十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972),(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吉林大學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1997年)
(3).「省級」的判牘文集
1.〔明〕沈演(撰):《止止齋集》七十卷,(明崇禎六年(1633)刊本,據尊經閣文庫影印)
2.〔明〕王廷相著 ; 王孝魚點校:《浚川駁稿集》(收於《王廷相集》),(北京市 : 中華書局,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98年)
3.〔明〕吳亮著:《止園集》二十八卷, 首一卷,(東京都 : 高橋情報,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天啟元年(1621)序刊本影印,1990年)
4.〔明〕錢春 撰:《湖湘五略》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 : 莊嚴,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天啟元年(1621)序刊本影印,1996年)
5.〔明〕張肯堂:《營(以田代呂)辭》十二卷 [縮影資料] ,(台北市 : 國立故宮博物院,據明崇禎間(1628-1644)刊本攝製,1997年)
6.〔明〕張肯堂:《營(以田代呂)辭》十卷(收入《明代史籍彙刊 》/ 20),(台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據明崇禎年間原刊本影印,1970年)
7.〔明〕顏俊彥著 ;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標點:《盟水齋存牘》,(北京市 :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8.〔明〕祁彪佳撰:《役南瑣記》(附巡撫省錄),(杭州市 : 古舊書店,據遠山堂原本影印,1982年)
9.〔明〕祁彪佳撰:《按吳檄稿》(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政書類/48),(北京市 : 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末抄本影印,1988年)
清代
1.張傳璽等編:《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55年)
2.四川省檔案館編:《清代巴縣檔案彙編》(乾隆卷),(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3.〔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編》(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4.《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5.吳壇著、馬建石、楊育裳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6.張榮錚等:《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7.張偉仁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聯經印行,1986-1995年)
二、明清通俗小說
(一)、《三言》:
1.馮夢龍編著,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主編:《古今小說》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天許齋本,出版年月不詳)
2.馮夢龍主編:《古今小說》(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明˙天許齋本,1955年第一版)
3.馮夢龍編著,李田意攝校:《古今小說》影印本,(台北:世界書局,明˙天許齋本,1958年初版)
4.馮夢龍編著,「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主編:《警世通言》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兼善堂本,出版年月不詳)
5.馮夢龍編著,李田意攝校:《警世通言》影印本,(台北:世界書局,明˙兼善堂本,1957年初版)
6.馮夢龍編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排印本,(台北:三民書局出版,明˙兼善堂本,1983年再版)
7.馮夢龍編著,「古小說集成」編委會主編:《醒世恆言》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葉敬池本,出版年月不詳)
8.馮夢龍著,李田意攝校:《醒世恆言》影印本,(台北:世界書局,明˙葉敬池本,1959年初版)
9.馮夢龍著,嚴敦易校注:《醒世恆言》排印本,(台北:里仁出版社,明˙葉敬池本,1990年5月初版)
(二)、《二拍》:
1.凌濛初著,「古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拍案驚奇》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覆尚友堂本,出版年月不詳)
2.凌濛初著,王古魯蒐集編註:《初刻拍案驚奇》排印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覆尚友堂本、消閒居本(36卷本),1957年初版)
3.凌濛初著,劉世德、陳慶浩等主編:《拍案驚奇》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尚友堂本,1990年第一版)
4.凌濛初著:《拍案驚奇》排印本,(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尚友堂本,1983年初版)
5.凌濛初著,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排印本,(台北:三民出版社,尚友堂本,1995年2月五版)
6.凌濛初著,「古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二刻拍案驚奇》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尚友堂本,出版年月不詳)
7.凌濛初著,王古魯蒐集編註《二刻拍案驚奇》排印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尚友堂本,1957年第一版)
8.凌濛初著:《二刻拍案驚奇》排印本,(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尚友堂本,1980年6月初版)
9.凌濛初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排印本,(台北:三民出版社,尚友堂本,1993年9月再版)
三、公案小說系列
1.〔明〕無名氏撰:《包龍圖公案詞話》(北京市: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第二二輯,1991年)
2.[明]安遇時編集:《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北京: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第2輯,據日本蓬左文庫藏明萬曆22年與堂朱仁齋刊本影印,1990年)
3.〔明〕安遇時撰,《新刊京本通俗演義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1993年)
4. [明]安遇時編集、[韓]朴在淵校注:《包公演義》(韓國漢城:學古房,1995年)
5.[明]余象斗編:《廉明奇判公案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古本小說集成,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天啟年間萃英堂重刊本影印)
6.[明]余象斗編:《皇明諸司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古本小說集成,明萬曆三台館刊本)
7.[明] 佚名編:《郭青螺六省聽訟錄新民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古本小說集成,明萬曆乙巳(三十三)年(1605)序刊本日本延享甲子(元)年(1744)手抄本。楊百明發刊金成章刊本影印)
8.[明] 李春芳編次:《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34年(1606)金陵萬卷樓虛舟生刊本影印)
9.[明] 寧靜子輯:《國朝名公神斷詳刑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古本小說集成,據大連市圖書館南閩刊本縮印)
10.[明] 佚名:《新鐫國朝名公神斷李卓吾詳情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1.[明] 陳玉秀選校:《律條公案》(新刻海若湯先生彙集古今律條公案)(台北:天一出版社,據書林蕭少衢師儉堂刊本影印,1985年)
12.[明] 佚名:《鼎雕國朝憲臺折獄蘇神明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書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本影印)
13.[明] 吳沛泉彙編:《明鏡公案》(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年間三槐堂王崑源刊本影印)
14.[明] 無名氏著、聽五齋先生評定:《繡像龍圖公案》(台北:天一出版社,同治壬戌年1862年孟春重新鐫本,1974年)
15.[明]無名氏著,顧宏義校注:《包公案》(台北:三民書局,清代翰寶樓刊本為底本,校以藻文堂刻本《百斷奇觀龍圖公案》等版本,2001年二刷)
貳、參考文獻
一、圖書
(一)、古籍
(1).古籍
1.〔先秦〕《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2.〔漢〕司馬遷:《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3.〔漢〕劉向原著,黃清泉注譯:《陳滿銘閱校新譯烈女傳》(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96年)
4.〔元〕脫脫:《宋史》(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
5.〔宋〕包拯:《包拯文集》(台北:捷幼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總經銷,1993年)
6.〔宋〕吳自牧:《夢梁錄》,收錄於《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7.〔宋〕羅燁:《醉翁談錄》,收錄於《中國筆記小說名著》(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8.〔明〕丘濬:《大學衍義補》(台北:中文出版社)。
9.〔明〕呂坤,《閨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10.〔清〕崔述:《無聞集、訟論》,收錄於《崔東壁遺書》(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11.〔清〕丁福保:《全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詩》(台北:藝文印書館)

(2).方志
1.〔明〕彭澤修等編纂:《明代方志選》,(台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2.《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市 : 上海古籍書店,1961-1966年(1981-1982重印))
3.王德毅主編:《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市 : 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1985年)
4.大化書局 編: 《明代地方志傳記索引: 中日現藏三百種》,(台北市 : 大化書局,1986年)
5.山本根幸夫原著;大化書局編:《明代地方志傳記索引:中日現藏三百種》,(台北市 : 大化書局,1989年)
6.《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市 : 上海古籍書店,1990年)
7.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人物資料人名索引》,(上海市 : 上海書店,1997年)
8.林平, 張紀亮編纂:《明代方志考》,(成都市 :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9.《萬曆˙廣東通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10.胡樸安撰:《中華風俗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3).其他
(A).明代日用類書系列
1.酒井忠夫監修 ; 出祥伸, 小川陽一編:《五車拔錦》,(東京都 : 汲古書院,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仁井田文庫本影印,1999年)
2.酒井忠夫監修 ; 出祥伸, 小川陽一編:《五車萬寶全書》,(東京都 : 汲古書院,據宮內廳書陵部所藏本影印,20031年)
3.酒井忠夫監修 ; 出祥伸, 小川陽一編:《萬書淵海》,(東京都 : 汲古書院,據前田育德會尊經閣文庫所藏本影印,20031年)
4.酒井忠夫監修 ; 出祥伸, 小川陽一編:《萬用正宗不求人》,(東京都 : 汲古書院,據財團法人陽明文庫所藏本影印,2003年)
5.〔明〕龍陽子編:《萬用正宗分類學府全編》三十五卷,(東京都 : 高橋寫真會社,據東京大學藏明萬歷間(1573-1619)余文台刊本複製,1977年)
6.〔明〕張一溥撰:《新鐫增補萬寶全書》(線裝),(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序巾箱本,收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古籍線裝書區)
7.〔清〕毛煥文增補:《增補萬寶全書》,(台北: 鼎文書局,據乾隆世德堂刻本影印,1975年)
8.〔清〕張溥重輯:《新萬寶全書》,(台北:鼎文書局,據嘉慶十三年(1808)書林劉鴻鏞刻本影印,1975年)
9.〔明〕徐三友校正:《新鍥全補天下四民利用觀五車拔錦》三十三卷,(東京都 : 高橋寫真會社,據日本東京大學藏明萬歷間(1573-1619)書林鄭世魁刊本複製,1977年)
10.〔明〕武緯子補訂:《新刊翰苑廣記補訂四民捷用學海群玉》二十三卷,(東京都 : 高橋寫真會社,據東京大學藏明萬歷間(1573-1619)刊本複製影印,1977年)
11.〔明〕不著編人:《新鍥天下備覽文林類記萬書萃寶》殘存九卷,(東京都 : 高橋寫真會社,據東京大學藏明(1368-1644)刊本複製,1977年)
12.〔明〕《三台明律招判正宗》[縮影資料],(東京都 : 高橋寫真會社,據內閣文庫藏萬曆三十四年(1606)刊本攝製,1968年)
(B).明代新聞類文本資料
1.〔明〕不著撰人:《萬曆邸抄》四十五卷(線裝),(史語所鈔本,收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
2.〔清〕黃宗羲撰:《弘光實錄鈔》,(杭州 : 浙江古籍出版社,據中央圖書館藏明抄本影印,1986年)
3.〔清〕黃宗羲撰:《弘光實錄鈔》四卷(收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 第三輯》/50/ 臺灣文獻叢刊 / 第266種),(台北市 : 大通書局,,據中央圖書館藏明抄本影印,1984年)
4.〔明〕古藏室史臣撰 ; 中國歷史研究社編:《甲申傳信錄》十卷/《弘光實錄鈔》四卷,(上海 : 神州國光社,1940年)
5.〔明〕古藏室史臣撰:《弘光實錄鈔》四卷,(石家莊市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6.〔明〕古藏室史臣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弘光實錄鈔》四卷(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266種),(台北市 : 臺灣銀行,1968年)
(二)、研究專著
(1).小說戲劇研究
1.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55年)
2.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3.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79年6月)
4.靜宜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8月)
5.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下,(台北:里仁書局出版,1981年3月)
6.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11月初版)
7.李春祥:《元代包公戲選注》,(河南省:中州書畫社,1983年)
8.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9.吳曉鈴等選注:《話本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2版)
10.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new window
11.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12.珀金斯(Perkins, Dwight),《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13.王秋桂:《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
14.樂蘅軍、康來新:《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
15.徐士瑚譯:《西歐戲劇理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16.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17.柯賽(Lewis Coser)著,黃瑞祺、張維安/譯,《古典社會學理論-馬克思、涂爾幹與韋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new window
18.黃仁宇:《萬歷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6年)
19.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20.龔鵬程:《大俠》(台北:錦冠出版社,1987年)
21.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版)
22.陳永正:《三言兩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6月1日初版)
2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24.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0年9月)
25.吳村:《200通俗小說述要》(台北:漢欣文化事業,1990年)
26.陳平原:《中國小說敘述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27.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28.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29.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4月2版)
30.袁進:《中國近代小說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行,1992年初版)
31.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32.李漢秋、朱萬曙:《包公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33.侯忠義:《三俠五義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34.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35.趙毅衡, 周發祥編:《苦惱的敘述者 : 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市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
36.樂黛雲, 葉朗, 倪培耕主編 ; 趙毅衡等副主編:《世界詩學大辭典》(The Poetics dictionary),(沈陽 : 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年)
37.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38.吳白匋主編:《古代包公戲選》,(合肥市:黃山書社,1994年)
39.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40.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二刷)
41.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11月30日)
42.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new window
43.趙毅衡:《比較文學研究類型》(石家莊市 : 花山文藝出版社,1994年)
44.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45.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46.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47.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48.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49.林岷:《歷史與戲劇的碰撞》(台北:歷史智庫出版,1996年)
50.李悔吾:《中國小說史》,(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一刷)
51.王從仁、黃自�琤D編:《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漫談》上下編,(台北: 雙迪國際出版社出版,1996年初版)
52.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53.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
54.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漢威出版社,1998年)
55.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
56.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大林: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初版)
57.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58.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 : 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59.孟悅:《歷史與敘述》(西安市 :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60.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 : 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市 : 東方出版社,1999年)
61.趙毅衡:《禮教下延之後 : 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2).中國法律研究
1.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台北市 : 商務印書館,1967年)new window
2.仁井田陞著:《1998》(東京都 : 大安,1967年)
3.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東京:創文社,1967年)
4.楊雪峰著:《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市 : 黎明文化事業,年)
5.李甲孚:《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6.程樹德撰:《九朝律考》二十卷,(上海 : 上海書店,1927年)
7.程樹德著:《九朝律考》(上海 : 上海書店,1989年)
8.王基倫:《明德慎刑 : 中國的法律》(台北市 : 幼獅,1990年)
9.張友漁, 高潮主編:《中華律令集成》(長春市 :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戴華、鄭曉時:《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28,1991年10月)new window
11.崔敏著 ; 張晉藩審定:《中國文化精華全集-法律 軍事卷》(北京 :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
12.崔敏著 ; 張晉藩審定:《中國古代刑與法》(北京市 : 新華出版社,1993年)
13.高紹先主編 ; 趙中頡, 李鳴副主編:《中國歷代法學名篇注譯》(北京市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
14.陳曉楓主編:《中國法律文化研究》(鄭州市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張培田:《中國法文化散論》(北京 : 中國法政大學,1993年)
16.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17.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18.羅伊德(Dennis Lloyd):《法律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19.瞿同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20.李用兵:《中國古代法制史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21.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
22.武樹臣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6年)
23.馬小紅:《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鄭州:大象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
24.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鳥瞰》(鄭州:大象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
25.苗文利, 韓福翠著:《先哲的法制觀 : 中國歷代法律思想》(沈陽 : 遼海出版社,1998年)
26.郭建, 殷嘯虎, 王志強撰:《法律志》(上海市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7.費成康編,《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28.張晉藩,《清代民法綜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
29.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編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30.黃宗智,《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31.張小樂著:《律令四千年:中國歷代律令》,(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32.楊鴻烈:《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北京市 :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33.徐忠明:《思考與批評 : 解讀中國法律文化》(北京市 : 法律出版社,2000年)
34.鄭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35.夫馬進編:《中國明清地方檔案 研究》,(京都市: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東洋史研究室,2000年)
36.余宗其:《中國文學與中國法律》(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37.張中秋著 :《中國法律形象的一面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法》(ne aspect of the Chinese legal images : the Chinese law throught a foreigner's eyes),(北京市 : 法律出版社,2002年)
38.田濤, 楊一凡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哈爾濱 :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39.梁治平編:《法治在中國 : 制度、話語與實踐》(北京市 :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40.張中秋:《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北京市 : 法律出版社,2003年)
41.楊一凡, 劉篤才主編:《刑制獄訟考》(收入《中國法制史考證》乙編/法史考證重要論文選編 /第2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42.黃宗智、Kathryn Bernhardt主編:” Law, Society, and Culture in China”「中國法律、社會與文化」系列叢書:
1.Melissa, Macauley. 1998.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Kathryn Bernhardt (白凱)與 Philip C. C. Huang (黃宗智):“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1994)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Civil Justice in China :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Qing “(1996)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3.劉昶、李懷印譯:《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4.Kathryn Bernhardt :”Women and Property in China, 960-1949”(1999)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5.Matthew Harvey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0)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6.Bradly W. Reed:” Talons and Teeth :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2000)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7.「中國近世の法制と社會」研究班 〈元史刑法志譯注稿三〉〉,《東方學報》第六十九冊,(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7年3月),頁511-601。
(3).性別、婚姻研究
(A).通論
1.米列(Mill, Kate):〈《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年)
2.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Three Essays on Sexuality, Contributions to The Psychology of Love),(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3.林顯宗:《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
4.靄理士(Ellis, Havelock)著,潘光旦譯:《性心理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5.施寄青:《走過婚姻》(台北:皇冠雜誌社,1989年)
6.羅素著(Bertrand Russell);刁筱華譯:《婚姻革命》(Marital Revolution),(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7.尼爾˙史美舍;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8.朱岑樓:《婚姻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9.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1年)new window
10.劉惠琴:《從心理學看女人》(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11.史坦能•葛羅莉亞著(Steinem Gloria);羅勒譯:《內在革命》(Revolution FromWithin),(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12.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
13.費雪•海倫(Fisher Helen E.):《愛慾:婚姻、外遇雨離婚的自然史》(Anatomy of Love:The Natural History of Monogamy, Adultery, and Divorce ),(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14.維斯寇•大衛著(Viscott David);黃章譯:《同居樂無窮:共同生活得權利與義務》(How to Live With Another Person),(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
15.維登˙克莉絲著(Weedon Chris);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16.Abbott, Pamela and Wallace Claire著;俞智敏 陳光達 陳素梅 張君玫 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Feminist Perspective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17.古德曼•諾曼(Goodman Norman)著;陽琪、陽琬譯:《婚姻與家庭》(Marriage and the Family),(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18.格林•格蕾(Greene Gayle,) 、考比里亞•庫恩編著( Kahn Coppelia,);,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aking a Difference:Feminist Literature Criticism),(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19.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20.葛瑞爾•潔玫(Greer Germaine):《女太監》(The Female Eunuch),(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21.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new window
22.Basow Susan A. 著;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6年)
23.Lott Bernice著;危芷芬,陳瑞雲譯:《女性心理學》(Women's Lives:Themes and Variations in Gender Learining),(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24.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25.佟恩˙羅思瑪麗(Tong Rosemarie)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6年)
26.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27.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28.彭懷真:《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29.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1996年)new window
30.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new window
31.Coward Rosalin著;游依琳、劉怡昕譯:《為何女人受男人擺佈》(OURTREACHEROUSHEARTS:Why Women Let Men Get Their Way ),(台北:書泉出版社,1997年)
32.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7年)
33.貝登˙瑪麗(Batten Mary)著;林尹星譯:《墊付男性擇偶權:她為什麼選擇他》(Sexual Strategies:How Females Choose Their Mates),(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34.密勒˙珍˙貝克著(Miller Jean Baker);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合譯:《女性新心理學》(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台北:女書出版社,1997年)
35.波伏娃˙西蒙娜˙德著(Beauvoir Simone de);陶鐵柱譯:《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
36.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new window
37.邁爾斯•羅莎琳著(Miles Rosalind):《女人的世界史》(The Women's History Of The World),(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8年)
38.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 (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39.海恩˙多瑪(Heyn, Dalma)(1999):《好女人?壞老婆?-女人的婚姻革命》(Marriage Shock),朱蕙英譯。台北:平安文化公司,1999年)
40.高宣揚:《佛洛依德主義》(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41.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公司,1999年)new window
42.許宜銘:《靈慾情色愛:現代男女深層情愛探索》(台北:生命潛能文化公司,2000年)
43.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44.清華大學兩性與社會研究室主編:《性別的文化建構:性別、文本、身體、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兩性與社會研究室)
45.Minsky., Rosalind. 1995. Psychoanalysis and Gender :An Introductory Reader. London:Routledge.
46.Schwartz., Adria E. 1997. Sexual Subjects :Lesbians, Gender,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Routledge.
47.Susan Mann:
(B).關於中國
1.高洪興等編,《婦女風俗考》,(上海:藝文出版社,1991年)
2.郭錦桴:《中國女性禁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3.董家遵:《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2年)
4.李小江等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5.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上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初版)
6.尹寶珊, 熊景明編:《中國大陸婦女文獻目錄 : 1949-1994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亞太研究所,1995年)
7.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婦女政策研究發展中心主辦:《婦女婚姻家庭的解構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實錄》,(台北 : 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1995年)
8.邱仁宗等編:《中國婦女和女性主義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9.漢學研究中心主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中心出版,1999年)
10.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 :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11.黃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 : 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 : 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12.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為研究組主辦:《述說、記憶與歷史 : 以「情與文化」為核心的論述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
13.王躍生:《十八世紀中國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個案基礎上的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14.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15.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16.金一虹、劉伯紅:《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經濟•文化•與健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社會與文化
(A).通論
1.[日]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2.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3.文崇一、蕭新煌:《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社,1988年)
4.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new window
5.韓復智:《中國史論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6.江曉原:《中國人的性神秘》,(台北:博遠出版社,1990年1月)
7.韓格理(Gary G. Hamilton)著,張維安、陳介玄、翟本瑞譯,《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8.[美]施堅雅:《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9.王景琳著:《中國古代僧尼生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10.陳寶良,《中國流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11.鄭志明:《中國意識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new window
12.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13.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14.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初版)
15.淡江大學:《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16.蕭國亮主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初版)
17.明恩溥(Arthur H. Smith)著,午晴、唐軍/譯,《中國鄉村生活》,(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年)
18.費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9.[美]施堅雅:《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20.孔復禮(Philip Kuhn)撰,陳兼、劉昶譯,《叫魂: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21.亨利˙諾曼(Henry Norman)等著,劉一君,鄧海平/譯,《龍旗下的臣民--近代中國社會與禮俗》,(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
22.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23.[日]加藤繁:《清代に於ける村鎮の定期市》1936年
(B).明清社會與文化
1.大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編輯:《明代清代史研究論集》(台北市 : 大陸雜誌社,1970年)
2.濱島敦俊著:《明代江南農村社會 研究》(東京都 : 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年)
3.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中和市 : 谷風出版社,1986年)
4.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年)new window
5.周臘生著:《明代狀元奇談》(北京市 : 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6.詹康:《明代的教化思想》(台北市 :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3年)
7.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new window
8.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
9.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10.川越泰博:《明代異國情報 研究》(東京都 : 汲古書院,1999年)
11.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12.吳美琪:《流行與世變 : 明代江南士人的服飾風尚及其社會心態》(台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年)
13.吳蕙芳:《萬寶全書 : 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台北市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new window
14.黃明莉:《明代江南的遊觀文化與社會心態》(台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
(5).社會學、心理學及大眾傳播研究
(A).大眾傳播
1.李茂政:《傳播學:再見!宣偉伯》(台北:美國教育,1992年)
2.David Morley著;馮建三譯:《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1995年)
3.Jensen & Jankowski著;唐維敏譯:《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質化取向》(台北:五南,1996年)
4.McQuail D著;潘邦順譯:《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6年)
5.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1996年)new window
6.A. Strauss & J. Corbin 著;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1997年)
(B).心理學
1.Philip G. Zimbardo著;游恆山編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89年)
2.郭靜晃:《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1993年)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台北:東華書局,1996年)new window
(C).社會學
1.S. Lieberson著;陳孟君譯:《量化的反思:重探社會研究的邏輯》(台北:巨流,1996年)
2.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出版,1996年)
3.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1996年)
4.Kuhn, Thomas(1970)"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5.Blumer,J.G.and Katz,E.eds.(1974)"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CA.:Sage.
6.Bennett,W.F.(1976).'Linguistic Behavio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Barthes, R. (1977) "Inage, Music, Text"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8.Lyons,J.(1977)."Seman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Fish, S. (1980)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0.Ritzer, George(1980)"Sociology:A Multiple Paradigm Science. Boston":Allyn and Bacon。
11.Brewer,W.F.(1980).'Literary theory ,rhetoric, and stylistics: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y'. In R.J. Spiro,B.C.Bruce & W.F.Brewer(Eds.),"Theor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Hillsdale,NJ:Erlbaum.pp.221-239
12.Brown,G.,& Yule,G.(1983)."Discourse Analysi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Armbruster,R.B.,& Brown,A.L.(1984).'Learning from reading :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R.C.Anderson,J. Osborn,&RJ.Tierney(Eds.),"Learning to read in American schools".Hill sdale,NJ:Erlbaum.pp.273-281
14.Dahlgren, P. (1986) "The Modes of Reception: For a Hermeneutics of TV News", in P. Drummond and R. Paterson (eds.) (1986) Television in Transition-Papers from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Studies Conference. London: W. S. Cowell Ltd., p. 235~249.
15.Berger, A. A. (1987). "Television in Society". (Ed.).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16.Curran, J. (1990) "The New Revisionism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 Reappraisal", i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 p.135~164.
17.Jensen, K. B. and K. E. Rosengren (1990) "Five Traditions in Search of the Aud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p.207~238.
18.Gripsrud, j. (1990)'Toward a Flexible Methodology in Studying Media Meaning: Dynasty in Norway'. "Critical Studying in Mass Communication ".
19.Lindlof, T. R. (1991)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Media Audienc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vol. 35(no.1): p.23~42.
20.Mitchell, W. J. T. (1992)'Ekphrasis and the Other'. in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91:3, Summer . pp. 695-719.
21.Price, V.(1992)."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 Sage
22.Haskins, J. & Kendrick, A.(1993)."Successful Advertising Research Methods.", Lincolnwood : NTC Business Books.
23.Poster,Mark(1994)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and Postmodernity ." In D Crowley & D. Mitchell (Eds),Communication Theory Today p.173-192.Cambridge:Polity Press.
24.Ang,Ien(1995) " The Nature of the Audience" In A. Mohammadi & A. Sreberny-Mohammadi(Eds),Questioning the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ed) p.207-220. Thousand Oaks:Sage.
25.Morley,D. & Robins,K. (1995) "Reimagined Communities?New Media,New Possibilities." In D. Morley & K. Robins,Spaces of Identity :Global Media ,Electronic Landscape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P.26-42.
26.Cragan, J. F. & D. C. Shields (1995), "Symbolic Theories in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resskill, N.J.: Hampton.
27.Schwartz., Adria E. 1997. Sexual Subjects :Lesbians, Gender,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Routledge.
28.Susan Mann:
(6).文化史、文學史與文學理論,及史學
1.中法漢學研究所編:《明代版畫書籍展覽會目錄》(北平 : 中法漢學研究所,1944年)
2.瞿宣穎篡輯:《中國社會史料叢鈔》三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臺一版)
3.潘承弼, 顧廷龍同編:《明代版本圖錄》初編 十二卷,(台北市 : 成文出版社,1978年)
4.杜信孚纂輯 ; 周光培, 蔣孝達參校:《明代版刻綜錄》八卷, 卷首一卷,(揚州市 :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5.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6.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兼論在中國文學上的實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7.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8.T. Bottomore著;廖仁義譯:《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1991年)
9.安平秋、章培�琚G《中國歷代禁書書目》,(上海:中國文藝出版社,1992年)
10.Richard E. Palmer 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市:桂冠,1992年)
11.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9月4刷)
12.趙景雲等著:《中國全史─中國明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1版)
13.何其敏:《中國全史─中國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1版)
14.王健:《中國全史─中國明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1版)
15.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縣:駱駝,1994年)
16.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縣:駱駝,1994年)
17.潘承弼, 顧廷龍編著:《明代版本圖錄》(上海 : 上海書局,1996年)
18.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
19.龍協濤:《文學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20.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周玉鵬等/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合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
22.劉紀蕙:〈跨藝術互文改寫的中國向度——綜合藝術形式中的女性空間與藝術家自我定位〉研究成果報告摘要,國科會編號NSC84-2411-H-030-002,1994.8 -- 1995.7
二、期刊部分
(一)、性別、婦女與婚姻研究
1.林怡俐:〈潛意識的昇華-佛洛依德•容格與文學批評〉,《中外文學》2卷2期(1973年7月),頁66-79。new window
2.黃秀政:〈類書的大成:古今圖書集成〉,《書評書目》57卷 (1978年1月),頁83-86。
3.蔡美麗:〈女性主義-人類文化新紀元之拓開〉,《當代》2卷5期(1986年9月),頁24-60。
4.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上)〉,《當代》 第十六期 (1987年8月),頁45-58。
5.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當代》 第十七期 (1987年9月),頁58-64。
6.宋美王華:〈性別差異和權力抗爭〉,《聯合文學》4卷12期(1988年10月),頁30-35。
7.簡瑛瑛:〈女性主義的文學表現〉,《聯合文學》4卷12期(1988年10月),頁10-23。
8.高天香:〈「亞當與夏娃的故事」新解〉,《中外文學》17卷10期(1989年3月),頁10-22。new window
9.劉紀蕙:〈女性的複製:男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中外文學》18卷1期(1989年6月),頁116-136。new window
10.巫小黎:〈女性欲望與男性權威的建構-張資平戀愛小說的敘事 模式及其文化闡釋〉,《國文天地》15卷8期(1990年1月),頁64-69。new window
11.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 2:4 (1991年12月),頁37-76。new window
12.羅溥洛(Paul Ropp)撰,梁其姿譯:〈明清婦女研究:評介最近有關之英文著作〉,《新史學》2:4 (1991年12月),頁77-116。new window
13.藍佩嘉:〈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雜誌》62期(1991年6月),頁84-88。
14.閻雲翔:〈傳統中國社會的叔嫂收繼婚--兼及家與族的關係〉,《九州學刊》5:1 (總第17期),(1992年7月),頁91-106。
15.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大陸雜誌》,第七十八卷 第四期 (1993年10月),頁13-38。
16.徐泓:〈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仁歷史學報》5卷 (1993年12月) ,頁167-202。new window
17.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 (1995年8月),頁3-20。new window
18.陳俊杰:〈明清士人階層女子守節現象〉,《廿一世紀》,總第27期 (1995年2月),頁98-107。new window
19.胡幼慧、周雅容:〈婦女與三代同堂:老年婦女的經濟依賴與居住困境探索〉,《婦女與兩性學刊》(台灣)7期(1996年) ,頁27-57。new window
20.許敏:〈西方傳教士對明清之際中國婚姻的論述〉,《中國史研究》1994年3期(1996),頁62-72。
21.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 (1996年6月),頁139-178。
22.陳敏郎:〈西方性別歷史之性別秩序的社會建構-性別的相對主體性與性別全力思考邏輯的型構〉,《婦女與兩性學刊》7期(1996年4月),頁167-194。new window
23.張靜文:〈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台灣) 1997年
24.衣若蘭:〈最近台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 (1998年8月),頁175-187。new window
25.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 (1998年8月),頁1-29。new window
26.賴惠敏、徐思泠:〈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奸案件的歷史解讀(1644-17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 (1998年8月),頁3-73。
27.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10:2 (1999年6月),頁29-75。new window
28.顧真:〈清代節烈女子的精神世界〉,《歷史月刊》,1999年4月號,頁44-51。
29.張珣:〈婦女生前與死後的地位:以養女與養媳等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6卷 (2000年12月),頁15-43。new window
30.賴惠敏、朱慶薇:〈婦女、家庭與社會:雍乾時期拐逃案的分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8期 (2000年6月),頁1-40。new window
31.蔣竹山:〈評介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九期 (2001年8月),頁255-266。
(二)、小說戲劇研究
1.金介甫:〈中西推理小說的比較〉,《聯合文學》(1985年8月,一卷十期)
2.劉坎龍:〈才子的理想人格-才子佳人小說文化透視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3.陳大康:〈論古代小說的史學價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
4.謝真元:〈古代小說中婦女命運的文化透視〉,《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1期)
5.孫生:〈鬼道、談風、女鬼-魏晉六朝志怪小說女鬼形象獨秀原因探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6.許建平:〈明清小說人欲表現特徵及其嬗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7.李中耀:〈論明傳奇中的才子佳人婚姻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三)、公案小說,及包公研究
(1).公案小說
1.荊學義:〈晚清武俠公案小說與農耕文化〉,《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2.竺洪波:〈清官形象與清官意識——對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上海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6期)。
3.呂明修:〈試析兩篇唐人公案小說——崔碣與蘇無名〉,《輔仁學誌》(1994年第23期)。
4.黃永林:〈中國“公案小說”與西方“偵探小說”的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3期(1994年)。
5.張敦彥:〈試論《聊齋志異》中公案小說的思想意義〉,《蒲松齡研究》1994年3期(1994年)。
6.竺洪波:〈稀見小說新民公案考評〉,《上海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總第44期),頁54-61。
7.徐忠明:〈從明清小說看中國人的訴訟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54-62。
8.黃立新:〈簡論古典小說中的清官形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1996年),頁51-56。
9.竺洪波:〈公案小說與法制意識——對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明清小說研究》 1996年3期(1996年),頁41-51。
10.竺洪波:〈公案小說與法制意識——對公案小說的文化思考〉,《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3期(1996年)。
11.吳光正,賴瓊玉:〈生命意識的浮沉──“三言”“二拍”兩性公案題材小說文化論〉,《求是學刊》1997年2期(1997年)。
12.魏泉:〈中外《狄公案》比較〉,《許昌師專學報》1999年4期(1999年)。
13.邢曉軍:〈傳統中國的厭訟現象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汕頭大學學報》第14卷第2期(1998年),頁13-18。
14.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的繁榮與清代北京曲藝業的發展〉,《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1998年),頁109-113。
15.宋山龍:〈聊齋公案小說的進步傾向和藝術特色〉,《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年1期(1999年)。
16.皋于厚,〈明代公案小說的發展演進〉,《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1999年6期(1999年)。
17.苗懷明:〈晚清公案俠義戲述略〉,《藝術百家》2000年3期(2000年)。
18.苗懷明:〈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社會科學戰線》 2000年4期(2000年),頁120-127。
19.苗懷明:〈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商業運作與文本形態〉,《求是學刊》2000年5期(2000年),頁78-83。
20.苗懷明:〈論中國古代公案小說與古代判詞的文體融合及其美學品格〉,《齊魯學刊》 2001年1期(2001年),頁109-115。
21.苗懷明:〈中國古代文言公案小說的演變軌跡及其文學品格〉,《許昌師專學報》 2001年6期(2001年),頁52-55。
22.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的源流與藝術特色〉,《華夏文化》2001年3期,頁21-22。
23.苗懷明:〈尋夢逐歡市井間——公案小說在宋元時期的成熟及其文學特質〉,《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期(2001年),頁61-65。
24.苗懷明:〈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的商業特性與文學品格〉,《社會科學》2001年3期(2001年),頁71-75。
25.苗懷明:〈從公案到偵探——論晚清公案小說的終結與近代偵探小說的生成〉,《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2期(2001年),頁47-66。
26.苗懷明:〈《說公案》辨〉,《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1期(2002年),頁74-80。
27.樸明真:〈《聊齋志異》中的公案小說〉,《蒲松齡研究》2002年4期(2002年)。
28.苗懷明:〈文言公案小說:一種形式獨特的文人話語〉,《南都學壇》2003年1期(2003年),頁66-69。
29.錢敏:〈論白話俠義小說與白話公案小說之淵源〉,《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6期(2003年)。
30.林保淳:〈中國古代的「清官」文化及其省思〉(中研院: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學術研討會,2004年)。
(2).包公研究
1.朱萬曙:〈百家公案與龍圖公案合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2.張如法:〈包公現象的成因與故事敘事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3年第2期(總第33卷)(1993年)。
3.楊芷華:〈演為說唱,繼往開來——明成化刊包公故事說唱詞話八種述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2期)
4.周寶珠:〈略論包拯生活的歷史時代〉,《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5.劉坤太:〈包拯改革賦稅弊政的主張與實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6.孔繁敏:〈包拯與慶歷新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7.陳洪瀾:〈中國首次包拯學術研討會綜述〉,《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總第33卷第1期)。
8.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之撰著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頁121-160。new window
9.章子仁:〈包公:歷史與舞台〉,《浙江學刊》(雙月刊)(1994年第1期)。
10.王紀河:〈淺談包公的用人與嚴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11.賈玉英:〈包拯的台諫官政績述論〉,《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12.于莉莉:〈試談元雜劇中包公的智慧風趣與幽默〉,《河北學刊》(1996年2月)
13.程如峰:〈論包公文化的由來與發展〉,《江淮論壇》(1997年第3期)
14.涂秀虹:〈包公戲與包公小說的關聯〉,《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15.阿部泰記:〈「包公案」亡靈裁判──「夜判陰」の意義と變容〉,《東方學》第九三七輯。東方學會,平成九年(1998)1月,頁59-71。
16.李叢昕:〈范仲淹與包公戲〉,《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17.趙章超:〈論陳州糶米在元代包公戲中的兩點創新〉,《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總第15卷第3期)
18.傅玉璋:〈試論包拯的用人之道〉,《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19.阿部泰記:〈寶物故事ろヘ見ギ「包公案」?作品構造〉,《中國文學論集》第二十八號。福岡市:九州大學中國文學會,1999年12月,頁35-50。
20.朱萬曙:〈論包拯的儒家人格〉,《學術界》(1999年第2期)
(四)、社會、文化與法律
1.Coser, Lewis A.文、邱澎生譯:〈阿伯瓦克[Maurice Halbwachs]與集體記憶〉,《當代 》91,(1983年11月),頁20-39。
2.宋光宇:〈地獄之說與道德思想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84年,第三卷第一期)new window
3.邱澎生:〈由蘇州經商衝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關係〉,《文史哲學報 》43,(1985年12月),頁37-92。new window
4.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1986年,第15卷第5期)。new window
5.邱澎生:〈文化如何影響經濟?--評〉,《新史學 》10卷3期,(1989年9月),頁189-204。
6.邱澎生:〈「法律文化」對法律史研究的效用:評梁治平編「法律的文化解釋」〉,《新史學 》10:3,(1989年6月),頁195-213。new window
7.姚偉鈞:〈夢象、占夢與中國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8.徐振雄:〈從「典範轉移」觀點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律價值〉,《月旦法學》53期,(1994年10月),頁47-58。
9.劉筱紅:〈規矩與方圓-中國古代女誡思想述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10.[日]濱島敦俊:〈明代的判牘〉,《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1期,頁113。
11.羅洪洋:〈論中國古代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地位〉,《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12.徐忠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13.閻明恕:〈禮教與中國古代婦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