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女詩人的精神圖像:杜潘芳格的生命史探究
作者:劉維瑛
作者(外文):Wei-YingLiu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昌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杜潘芳格生命史女詩人現代詩日記研究Du Pan Fang GePoetessDiary studyLife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3
承接過去對於臺灣女性詩學的討論,回歸作者中心,是建構本文的軸心標的。本論文旨在重新檢視女詩人杜潘芳格(1927-)的生命史,將焦點置於個人思想與人生態度,也透過分析日記與作品,在某些程度上,可以看到不同的女性史的圖像,也期望可以突破過去台灣文學史上的討論,與補充或修正相關研究成果。
出身臺灣新竹的杜潘芳格,是當代詩壇一位很值得再關注的對象。她屬於思想性的詩人,跟一些社會使命感強烈,自覺對家國有責任的文學人不太一樣:當她經歷生命體悟或檢驗,關照到社會議題。這些,有時以言說,成就了私我省察的日記,有時以語言、意象為媒介,萌生了她的文學與詩。
針對臺灣文學史上,被認為是本土創作代表的杜潘芳格,在過去已有相當程度的討論,讓我們理解作為所謂跨越語言一代女詩人的個人特質與作品意義。這一切的作家文本,解釋與詮釋等詩人文學世界的構設,似乎也塵埃落定,加深了既定印象。
文學史上的杜潘芳格以詩文剖寫自身感情,理解時代。我們理應考慮社會背景與其個人處境,來揣測或想像,她所置身的台灣社會,究竟是怎樣的歷史情境,同時回到其日常,又是怎樣的內心世界,在自我探索過程中,現代化的自我,又是如何經驗與遭遇?如何記憶與抒發?從新發現的杜潘芳格日記手稿資料,是可以作為一種迴轉映照,重新獲得更深層的意義,做為女性生命史的意涵,也能夠不言盡出。
由於女詩人個人日記、書信等史料出現,重新讓我們得以在歷史縫隙中,窺見女詩人她自己的心智成長,她的絕處逢生,她的沮喪苦悶,父母親的心疼與期待,心愛丈夫的守護,與在現代性體驗過程中,不如過去文學史中想像的那般閃爍、偉大或高舉「文化母親」之名,這些確都是人生經歷,文學養分,也當然是一種屬她自身的文學敘述。
究竟是書寫生命,或是生命書寫?長久以來,歷史多以宏觀的大歷史為探究之基本課題,這樣的想法,不能意味著歷史便是向前進步的,在歷史洪濤中,有多少女性成長過程中的生命細節與真實故事,在時代翻滾中,被掏洗無蹤。這是本文期望以女性生命史為觀察重心,去探女詩人的精神面貌。
歷史向前的速度總是太快,無人能遮挽。回頭去檢視她的日記、書信等史料,如同一個個滯緩的鏡頭畫面,明明就是臺灣政治、社會巨大改變的時候,我們看到她(被迫)堅守的日常、情感、價值觀等生命細節,在理性與感性中搖擺。少時依靠父親家族,婚後倚賴夫婿,她的生活,彷彿紮根於歷史飄渺的某處,但這個現實時空,卻只剩下日記、和所謂書寫行為裡,關於人間社會,對於她來說彷彿異域。無論是感受自身,或是擷取現代性體驗過程中,書寫,成就一種真實,也如同跨越日本時代的前輩女性,能夠真實地寫,說出內心盼望或者存在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前進。
經過日本殖民皇民化的洗禮,戰後戒嚴、解嚴的時代氛圍,女詩人總被歸納於本土文學的陣營中,也續以創作、詩歌的留存其女性聲音與身影。而杜潘芳格,作為常民女性,她的文學觀與中文、日語與客家詩創作,被學術研討會分析,被過度詮釋,便如今日詩史中常見的論斷。幾位重要的文學評論者,也只能透過現有作品,隔著紗簾,理解接近虛無「詩思迷人」的美學方向。
當今臺灣文學史的發展走向多元,對於詩人生命史本身,藉著日記、書信資料的整理,理解日本時代臺灣的新知識女性;在現代性的影響下,做為殖民地底下的個人經驗,做為戰後的諸多女性體驗,這些細節,讓人重新看見女詩人的人生觀與對家國認同;重新思索她的詩,對應史料裡,她對於婚姻、性愛、家庭、親子教養、人際等經驗,過程中所掌握的個人觀點與文學創作所感喚的力量,羅織出更為深切的尋索,把那些斷裂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細節,描摹並列,除了在台灣新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們或又能在其中,捕捉到一段百年來台灣女性特出的銳感與嶄新視界。
Most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in Taiwan are driven by strong sense of calling and commitment of homeland and society, and dedicate to their writing and cultural events aggressively and publicly . Unlike them, Du Pan Fang Ge’s response is metaphorically and privately in her poems and diaries.
Life history, including growth stages, school life, love affairs and so on, is writers’ inspiration inlaid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ithin two decades, seen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aiwanization, Du Pan Fang Ge was defined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poet in the so-called transform language generation. Seemingly, her poems already have given connotations and denotations.
We could take the female writing for granted and just interpret literal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r reflective ego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Though, the interaction would be more dynamic: what is the social context? what is her interactive consciousness?, or how does the modernization influence her experience? Interpreting Du Pan Fang Ge’s diaries, this thesis reinterpret the sophisticated and dynamic writing-process of female poet and also would give a piece of puzzle to the female life history of Taiwan.
Some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was diversified as the diaries and letters of Du Pan Fang Ge are newly found in academy. In a given academic definition, she has a splendid status as “cultural mother.” Most parts of her essence as human being, her states of growth, love affairs, confusions, choices, optimism, pessimism, are ignored and forgotten. In her diaries, she does write her private literature as a female poet, as a mother, and as a wife.
It has long been a fundamental hypothesis to apply marco-perspective in historiography, although female life history might ignored and overlooked for granted. In this thesis, the female life history of Du Pan Fang Ge would be observed and reinterpreted and find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her poetry and her life.
參考文獻
詩人作品
杜潘芳格詩集《慶壽》 台北:笠詩刊社出版 1977.3
杜潘芳格《淮山完海》台北:笠詩刊社出版 1986
杜潘芳格詩集《朝晴》 台北:笠詩刊社出版 1990.3
杜潘芳格詩集《青鳳蘭波》 台北:前衛出版社出版 1993.11
杜潘芳格詩文集《芙蓉花的季節》 台北:前衛出版社出版 1997.3
《フォルモサ少女の日記》下村作次郎編 日本:總合社 2000.9

碩博士論文
井關:《杜潘芳格一代詩人研究》,日本奈良真理大學學位論文,1992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謝嘉薇:《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王瓊芬:《台灣前行代女詩人之研究—陳秀喜和杜潘芳格》,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
黃俐娟:《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研究──以陳秀喜、杜潘芳格、利玉芳和張芳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璟瑜:《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客語詞彙風格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相關理論專書:
《自己的屋子》維吉尼亞‧吳爾芙,張秀亞譯,台北:純文學出版,1973
《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子宛玉主編,谷風出版,1988
《新女性主義》呂秀蓮,台北:前衛出版,1990new window
《形式與意識型態》廖炳惠,台北:聯經出版,1990
《女人的明天》李元貞,台北:健行出版,1991
《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張京媛主編,中國:北京大學出版,1992
《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鄭明娳,台北:時報出版,1993
《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林水福、林燿德編,台北:時報出版,1993
《抓起頭髮要飛天——嬉笑怒罵的女性主義文學論述》成令方,台北:時報出版,1993
《浮出歷史地表》孟悅、戴錦華,台北:時報出版,1993
《知識、權力與女人——台灣的邊緣戰鬥》傅大為,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
《反挫——誰與女人為敵?》蘇珊‧法露迪,台北:守護神,1993
《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克莉斯‧維登,台北:桂冠出版,1994
《戀人絮語》羅蘭‧巴特,台北:桂冠出版,1994
《台灣青年詩人論》古繼堂,人間出版,中國:湖北武漢出版,1994
《典範的追求》陳芳明,台北:聯合文學,1994
《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莊英章,台北:中研院民族所出版,1994new window
《女人詩眼》李元貞,北縣文化中心,1995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呂正惠,台北:新地出版,1995
《性別越界》張小虹,台北:聯合文學,1995
《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托里莫伊,台北:駱駝出版,1995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周蕾,台北:麥田出版,1995
《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里斯蒂娃導讀》李奭學譯,台北:書林出版,1996
《女性主義理論流派》顧燕翎,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6
《欲望新地圖》張小虹,台北:聯合文學,1996
《女性文學思潮》羅斯瑪麗‧佟恩,台北:時報出版,1996
《不再模範的母親》蘇芊玲,台北:女書出版,1996new window
《後現代主義的政治學》蓮達.赫哲仁,台北:駱駝出版,1996
《有言有語》江文瑜,台北:女書出版,1996
《認同、情慾與語言》彭小妍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6月
《婦女研究運動——中國個案》李小江,牛津大學出版,1997
《仲介台灣‧女人》邱貴芬,台北:元尊出版,1997
《女性主義思想》國立編譯館編,台北:巨流出版,1997
《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劉毓秀編,台北:女書出版,1997
《認同.差異.主體性》簡瑛瑛編,台北:立緒出版,1997
《誰背叛了女性主義》蕾妮‧丹菲爾德,台北:智庫文化,1997
《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89》彼得・柏克,台北:麥田出版,1997
《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李銀河主編,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97
《何處是女兒家》簡瑛瑛,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8
《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林水福編,台北:輔仁外語學院出版,1998
《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焦桐,台北:時報出版,1998
《族群與民族主義》施正峰,台北:前衛出版,1998
《現當代詩文錄》奚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8
《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陳玉玲,南華管理學院,1998
《創作的契機》翁文嫻,台北:唐山出版,1998
《我的母職實踐》蘇芊玲,台北:女書出版,1998new window
《女人的世界史》羅沙琳‧邁爾斯著,刁曉華譯,台北:麥田出版,1998
《女性的屈辱與勳章》愛莉斯‧史瓦澤著,羅麗君譯,台北:商務出版,1998
《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垂水千惠,台北:前衛出版,1998
《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陳義芝,台北:學生出版,1999new window
《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出版,1999
《第二性》西蒙波娃,貓頭鷹出版,1999
《性的政治》凱特‧米利特著,鍾良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9
《情慾微物論》張小虹,台北:大田出版,1999
《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林芳玫,台北:女書出版,1999new window
《性與身體的解構》Jennifer Harding,韋伯文化出版,2000
《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台北:播種者出版,2000
《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李建盛,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趙遐秋,呂正惠編,台北:人間出版,2002
《外邊思維》,米歇爾傅柯,台北:行人出版,2003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周婉窈,台北:允晨文化出版,2003new window
《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化的接點》,河原功,台北:全華科技出版,2004
《「同化」的同床異夢》,陳培豐,台北:麥田出版,2006
《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荊子馨,台北:麥田出版,2006
《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黃華,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周芬伶,台北:麥田出版,2006
《龍瑛宗全集 中文卷第五冊 評論集》,陳萬益主編,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
《重寫台灣文學史》,張錦忠,黃錦樹編,台北:麥田出版,2006
《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論文集》,陳建忠,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黃英哲,台北:麥田出版,2007
《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1895-1911)》,竹中信子,台北:時報文化,2007
《雅克・勒高夫的法式新史學》,鄭智鴻,台北:唐山出版社出版,2007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鶴見俊輔,台北:行人出版,2008
《後解嚴的台灣文學》,台北:聯經出版,2008
《日記與台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下),許雪姬主編,台北:中研院台史所出版,2008
《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吳密察,台北:播種者出版,2008
《日常生活》,阿格妮絲赫勒,中國:重慶出版社,2010
《客家・女性與邊陲性》,連瑞枝、莊英章主編,台北:南天書局出版,2010new window
《皇民化社會的時代》,林呈蓉,台北:台灣書房出版,2010new window
《現代詩人結構》,陳羲芝,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10
《臺灣史:焦慮與自信》,台北:聯經出版,2010
《歷史與記憶》,雅克勒高夫,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
《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上),莊英章、簡美玲主編,新竹:交大出版社,2010new window
《日治臺灣生活史》,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台北:時報出版,2010
《不純情的羅曼史》,蔡蕙頻。台北:博雅書屋,2011
《歷史的再思考》,凱斯.詹京斯,台北:麥田出版,2011
《台灣新文學史》,陳芳明,台北:聯經出版,2011
《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台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柳書琴主編,台北:連京出版,2011
《矢內原忠雄傳》,矢內原伊作,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2011
《花轎、牛車、偉士牌—臺灣愛情四百年》,台北:有鹿文化,2012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下),吳佩珍主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12
《時間的旅行——女性主義,自然,權力》,伊麗莎白・格羅茲,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12
《舊日時光》,陳柔縉,台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
《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張君玫,台北:群學出版,2012
《近代心智與日常臺灣:法律人黃繼圖日記中的私與公(1912-1955)》,曾士榮,稻鄉出版社,2013
《真杉靜枝與殖民地臺灣》,吳佩珍,台北:聯經出版,2013new window
《代表的日本人》,內村鑑三,台北:遠足文化出版,2013
《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杜威・德拉伊斯瑪,台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3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梅森・柯瑞,台北:聯經出版,2014

期刊論文
《中外文學》14卷,10期〈荒野中女性批評〉張小虹,1986
《中外文學》16卷,5期〈台灣女詩人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傳統〉鍾玲new window
《中外文學》21卷,9期〈女性主義詩學和女性意識:兼論鍾玲「詩的荒原地帶」〉張國慶,1993,2月new window
《中外文學》25卷,3期〈美國女詩人對生理現象與性經驗的詮釋〉鍾玲,1996,8月new window
《中外文學》26卷,2期〈為誰寫詩?——論台灣現代女詩人詩中的女性身份〉李元貞,1997,7月new window
《中外文學》26卷,4期〈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李鴻瓊,1997,9月new window
《中外文學》26卷,7期〈性別/生態/環保——從伊希迦黑的他者談起〉朱崇儀,1997,10月new window
《中外文學》26卷,5期〈莫莉之歌——女性身體詩學〉蕭嫣嫣,1997,10月new window
《竹塹文獻》〈從「文化母親」的觀點論:陳秀喜與杜潘芳格兩位前輩女詩人的精神映照〉李元貞,1997
《中外文學》27卷,1期〈二二八的新詩世界〉陳玉玲,1998,6月new window
《中外文學》27卷,1期〈當代台灣婦運的認同政治〉林芳玫,1998,6月
《中外文學》27卷,9期〈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邱貴芬,1999,2月new window
《中外文學》27卷,12期〈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Sara Mills張惠慈譯,1999,5月
《中外文學》28卷,4期〈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身體」與「情慾」的想像〉李元貞,1999,9月new window
《中外文學》28卷,5期〈自然與女性的辯證:生態女性與台灣文學〉馮慧瑛,1999,10月
《台灣詩學雜誌》6期,〈家‧笠園‧台灣──陳秀喜作品中的空間文本與身分認同〉洪淑苓,2005new window
《新史學》17卷,4期〈典範抑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連玲玲,2006年12月new window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3期〈臺灣女詩人的童話論述〉洪淑苓,2007new window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9期〈從「昭和摩登」到「戰時文化」〉柳書琴,2012年12月
女性文學研討會〈杜潘芳格詩中的小宇宙〉,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2006
〈跨越語言一代女詩人的台灣意象:以陳秀喜、杜潘芳格為例〉
《台灣文藝》150期〈變色龍的性別為何?──女詩人杜潘芳格研究〉,吳達芸,200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