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八0年代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書寫研究
作者:柯品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in-WenK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昌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八0年代後台灣散文家國書寫跨國界自我認同After 1980sTaiwanese EssayHome- Country WritingCross-BorderSelf-Identific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1
文學是時代與人生的反映與寫照,特別是歷史的進程與文學的演變有其重要相關性,而現代台灣文學發展也多所受到中國近現代文學在歷史與地理上的多重影響。其中戰後一九四九年中國國民黨播遷至台灣,兩岸分治,使台灣現當代文學較完整脫離中國成為地理與歷史文化獨立發展的線軸,同時亦使台灣文學的散文書寫上形成「大陸遷台之外省作家」與「台灣本土之本省作家」兩者中其第一代、第二代外省與本省作家作品在家國書寫上的差異。
尤其是八0年代後,台灣散文經歷七0年代的鄉土意識到八0年代間的本土與全球化的意識建構,散文作品中「家國書寫」亦在台灣主體意識之主題下成為一種論述的詮釋。再者,在台灣九0年代與二十一世紀初,跨國界的家國散文書寫,反應在「馬華作家∕旅外作家∕旅行作家」的書寫上又有何特色?另外,歷史散文中「回憶錄」與「生命史∕家族史∕國族史∕母土史」又如何以散文書寫表現其自身對家國的界定以及認同意識的召喚?皆反應在散文作家與其作品中「國族」、「歷史」、「文化」、「族群」、「意識」、「認同」與「詮釋」等概念的辯論。
透過戰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書寫」表現的文學作品與文獻研究中,發現「家國書寫」在「家」(以文化為主體定義的中華民族)與「國」(以政權為主體定義的中華民族)兩線軸的寫作思維中,筆者從「大陸遷台作家之祖國憶舊與失根懷鄉的延伸與轉變」、「在台本土作家之家國書寫的自我認同與詮釋策略」、「『跨國界』書寫中家國與自我的定位與召喚」與「『歷史散文』中個人與家國歷史的紀實與再現」四個視角下的散文書寫提出「八0年代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書寫研究」。
Literature stands for the reflec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imes and life, especial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gress and revolution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is also histor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effected by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owever, after the Kuomintang moved to Taiwan in 1949, the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s suddenly have been separated into two different dominions. Since then, Taiwanese Modern Literature has finally started to develop its ow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regions which are completely seceded from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aiwanese Literature Essay about Home-Country Writing also form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Chinese writers and Taiwanese local writers.
Taiwanese Essay had been undergone from the conscious of country during 1970s to the conscious-constructing of loc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during 1980s. The “Home- Country Writing” among all the essays became an interpretation of discussion about Taiwanese identity especially after 1980s. Furthermore, what kind of characteristics do the cross-border Home-Country Writing reflect the writings of Chinese-Malaysian writers, travel writers, and tour writers during the 1990s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Besides, how do they express themselves toward the summoning of the definition of Home-Country and identity among those history essays, especially reminiscence, life history, family history, country history, and Mother-Land history? All of these reflect the debate about the essay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of country, history, culture, group, consciousness, identity and interpretation.
By the postwar Taiwanese Essay literature works and studies about Home – Country Writing, we can realize that Home – Country Writing was based on the thoughts of home (culture concerned Chinese) and country (politics concerned Chinese). Then I bring up an idea of making researches in Home – Country Writing from Taiwanese Essay after 80s. These researches are come from four points of views below, “the extending and changing from the authors (moved from China to Taiwan)’ reminiscence and nostalgia”, “self – identifications and the annotation methods in Home – Country Writing from Taiwanese authors”, “the orientation and the awakening in personal and national from “cross-border writing””, and “Records and reappearances in personal and national history from historical essay”.
參考文獻
一、期刊
王德威:〈以愛慾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收於蘇偉貞《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1996年)new window
王鈺婷:〈語言政策與女性主題之想像---解讀《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中女性散文家之美學策略〉,收錄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七期)》(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
方娥真〈獄中行〉,《自由時報.副刊》(台北:自由時報,1987年11月14日刊出)
江寶釵:〈官方出版品觀察報告(1999-2007)〉,《文訊雜誌(第二八0期)》(台北:《文訊雜誌》,2009年3月)
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摘自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
遠景,1993年)
余光中:〈思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台北:中國時報,2000年8月4日刊登)
余光中:〈思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台北:中國時報,2000年8月6日刊登)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 〉(台北:《中外文學》,1996年)new window
林燿德、孟樊:〈以當代視野書寫八0年代台灣文學史〉,林燿德、孟樊合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序言(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0年)
林瑞明:〈兩種台灣文學史---台灣V.S.中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七期)》(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
吳潛誠:〈八○年代台灣文學批評的衍變趨勢〉,收於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柯品文:〈細評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中陽光底下的陰影、死亡與失去〉,《新書資訊月刊》(台北:國家圖書館,2008年)
胡台麗:〈飛魚說:農場快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台北:中國時報,1987年10月13日刊登)
翁文嫻:〈十年來詩出版行動總觀察〉,《文訊雜誌(第二八0期)》(台北:《文訊雜誌》,2009年3月)
陳大為等著:〈謄寫屈原〉,《孤獨的帝國:第二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9年)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許琇禎:〈新聲迴路:世紀初(1999-2007)小說創作蠡測〉,《文訊雜誌(第二八0期)》(台北:《文訊雜誌》,2009年3月)
黃錦樹:〈我輩的青春〉,收錄於鍾怡雯、陳大為主編《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台北:萬卷樓,2007年)
彭瑞金:〈吳濁流、陳若曦、亞西亞的孤兒〉,《文學界》(高雄:文學界,1985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讀〉,《夏潮》14期(台北:夏潮雜誌,1977年5月)
張瑞芬:〈夏之烈燄:我讀夏烈《流光逝川》〉,《文訊雜誌(第二八0期)》(台北:《文訊雜誌》,2009年3月刊登)
張淑棉:〈細節演繹∕書信言說---論鍾文音《昨日重現》、《中途情書》中陰性書寫的敘事體現〉,《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七期)》(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new window
莊華堂:〈巴古斯的歸鄉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台北:中國時報,1993年10月7日刊登)
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收於《性別,還是家國》(台北:麥田,2004年)
楊宗翰:〈馬華文學在台灣(2000?2004)〉,《文訊雜誌》第229期(台北:《文訊雜誌》,2004年)
齊邦媛:〈眷村文學:鄉愁的繼承與捨棄〉,《聯合報》(台北:聯合副刊,1991年10月25-27日刊登)
賴舒亞:〈挖記憶的礦〉,《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台北:中國時報,2003年10月19日刊登)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雜誌(第九期)》(台北:《文訊雜誌》,1984年3月)
劉克襄:〈帝雉時代〉,《自立早報.副刊》(台北:自立早報,1987年6月2日刊出)
鍾怡雯:〈從追尋到偽裝—馬華散文的中國圖象〉,收錄自鍾怡雯主編《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new window
霍斯陸曼?伐伐:〈戀戀舊排灣〉,《台灣日報》,(台北:台灣日報,2003年12月3-4日刊出)
顏崑陽:〈21世紀台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文訊雜誌(第二八0期)》(台北:《文訊雜誌》,2009年3月)
二、論文集
王潤華:〈白先勇《台北人》中後殖民文學結構〉,《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0年)
王雅萍:《誰來發聲?1970年代以後台灣勞工文學的興起與式微》(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0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瓦歷斯?諾幹:〈論評下村作次郎〈台灣原住民文學史的初步構想〉一文〉,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2008年)
朱芳玲:《論六、七0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立信:《周作人研究:「叛徒」與「隱士」二重風貌》(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0年代台灣縣代詩風的轉折》(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沈俊翔:《九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林怡君:《戰後台灣海洋文學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偉淑:《《現代文學》小?創作及譯介的文學理論的研究(1960-1973)》(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封德屏:《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家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信宏:《再現、認同、族群關係:以《土地與靈魂》、《倒風內海》、《餘生》為研究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惠玟:《巫永福生平及其新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中文系編)》(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new window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收錄於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0年)
楊宗翰:〈馬華文學在台灣(2000?2004)〉,《文訊雜誌》229期(台北:文訊雜誌,2004年11月號刊出)
楊松年:〈給書寫台灣文學史提一些意見:整理新馬華文文學史的經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2008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讀〉,《夏潮》14期(1977年5月),收於《鄉土文學討論集》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 為考察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乃云:《廖輝英的「外遇」小說研究:兼論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家的情欲書寫》(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應用研究所,2006年)
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外書寫:以五、六0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廖咸浩:〈一種「後台灣文學」的可能〉,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導言(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 年)
三、專書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雜誌社,1976年)
三毛:《萬水千山走遍》(台北:皇冠雜誌社,1982年)
三毛:《蘭嶼之歌》(台北:皇冠雜誌社,1982年)
王盛弘:《慢慢走》(台北:二魚文化,2006年)

王溢嘉:《海上女妖的樂譜》(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王大空:《笨鳥慢飛》(台北:九歌,1979年)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8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1992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new window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揚智,1995年年)
王鼎鈞:《昨天的雲:少年時代(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台北:爾雅,2005年 )

王鼎鈞:《怒目少年:流亡學生時代,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台北:爾雅,2005年)

王鼎鈞:《關山奪路:國共內戰(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台北:爾雅,2005年)

王鼎鈞:《文學江湖:在台灣三十年來的人性鍛鍊(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台北:爾雅,2009年)
公孫嬿:《大姐.小姐》(台北:九歌,1970年)
方梓:《采采卷耳》(台北:麥田,2001年)
江自得編著:《解嚴後笠詩選》(高雄:春暉,2009年)
向陽:《春秋麻黃》(台北:林白,1986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天心:《古都》(台北:印刻,2002年)
伊哈布?哈山著,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1993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江蘇:鳳凰,2006年)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7年)
杜聲鋒:《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1997年)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
何寄澎主編,鄭明娳總策劃:《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利格拉樂?阿烏:《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北:晨星,1996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李永平:《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紀事》(台北:天下文化,2002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李瑞騰主編:《評論30家(上)》(台北:九歌,2008年)
李瑞騰主編:《評論30家(下)》(台北:九歌,2008年)
李筱峰:《我的覺醒:只是為了自己管理自己》(台北:玉山社,2007年)
李黎:《尋找紅氣球》(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余光中:《日不落家》(台北:九歌,1998年)

林文義:《旅行的雲》(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林幸謙:《狂歡與破碎》(台北:三民,1995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
林燿德主編,鄭明娳總策劃:《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
胡品清翻譯,波特萊爾著:《巴黎的憂鬱》(台北:志文,1973年)
阿盛:《綠袖紅塵》(台北:前衛,1985年)
阿盛:《散文30家(上)》(台北:九歌,2008年)
阿盛:《散文30家(下)》(台北:九歌,2008年)
孟悅、戴錦華等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1993年)
恩斯特.卡西爾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神話》(台北:桂冠,1992年)
佛洛伊德著、王嘉陵編譯:《佛洛伊德文集》(北京:東方,1997年)
佛洛伊德著、葉頌濤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1997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閱讀》(台北:元尊,1999年)
青夷選編:《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1986年)
邱佩萱:《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台北:學生書局,2006年)
吳錦發:《做一個新台灣人》(台北:前衛,1998年)
洪銘水:《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台北:文津,1999年)
柯品文等著:《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7年)
柯慶明:《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高雄:麥田,2006年)
馬英九:《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台北:天下遠見,2007年)
郝譽翔:《逆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夏祖麗:《異鄉人.異鄉情》(台北:九歌,1991年)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梁實秋:《雅舍散文》(台北:九歌,1985年)
郭洪紀:《新國家主義》(台北:揚智,1996年)
郭洪紀:《台灣意識與中國情結》(台北:慧明文化,2002年)
郭楓:《永恆的島》(台北:新地,1985年)
莊萬益等編撰:《台灣的文學》(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new window
唐捐:《大規模的沉默》(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唐魯孫:《故園情(下)》(台北:大地,1988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席慕蓉:《席慕蓉精選集》(台北:九歌,2010年)
班乃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Imageined Communities)》(台北:時報,1999年)
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1998年)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1)》,(台北:新地,1989年)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2)》,(台北:新地,1989年).
許正平:《煙火旅館》(台北:大田,2002年)
陳幸蕙:《78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0年)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台北:麥田,2006年)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下)》(台北:麥田,2006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7年)new window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5)
陳瀅巧著,方孝謙審訂:《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城邦,2009年)
陳大為主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台北:萬卷樓,2004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1:文學思潮與論戰》(台北:萬卷樓,2006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Ⅱ:創作類型與主題》(台北:萬卷樓,2006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台北:萬卷樓,2000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1)1970~2000》(台北:天下,2001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2)1970~2000》(台北:天下,2001年)
陳大為、唐捐主編:《當代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陳大為:《句號後面》(台北:麥田,2003年)
陳大為:《流動的身世》(台北:九歌,1999年)
琦君:《水是故鄉的甜》(台北:九歌,1984年)
解昆樺:《詩不安:七0年代新興詩社及詩人之精神動員與典律建制》(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6年)
黃光男:《文化採光》(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黃寶蓮:《無國境世代》(台北:九歌,2004年)
黃錦樹:《由島至島:刻背》(台北:麥田,2001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new window
張拓蕪:《桃花源》(台北:九歌,1988年)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年)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new window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new window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當代文學論集》(台北:秀威,2007年)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二000~二00四年台灣散文現象〉,李瑞騰主編,《評論30家(下)》(台北:九歌出版,2008年)
張寶琴、卲玉銘、?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1949~1993)》(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張曉風:《曉風散文集》(台北:道聲,1993年)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年)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2003年)new window
張錦忠、黃錦樹主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台北:麥田,2004年)
張惠菁:《流浪在海綿城市》(台北:新新聞,1998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貴興:《猴杯》(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麥田,2002年)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台北:麥田,2001年)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new window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年)
張讓:《急凍的瞬間》(台北:大田,2002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4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牧:《山風海雨》(台北:洪範,1987年)
楊牧:《奇萊後書》(台北:洪範,2009年)
潘雨桐:《河岸傳說》(台北:麥田,2002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
廖鴻基:《領土出航》(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廖宜方著,陳國棟審訂:《圖解台灣史》(台北:城邦,2010年)
雷驤:《行旅畫帖》(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02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8年)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2001年)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北:爾雅出版,1983年)
齊邦媛:《巨流河》(台北:天下文化,2009年)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台北:麥田,1999年)new window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年)new window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93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2002 年)
鍾怡雯等著:《孤獨的帝國:第二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成
大中文系,1999年)
鍾怡雯:〈那些曾經存在的〉,《野半島》(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鍾怡雯主編:《無盡的追尋》(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台北:萬卷樓,2007年)
鍾怡雯:《聽說》(台北:九歌,2005年)
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台北:九歌,2008年)
鍾怡雯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1990-1995)》(台北:文史哲,1996年)
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出版,2001年)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簡媜:《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簡媜:《胭脂盆地》(台北:洪範,1994年)
簡媜:《好一座浮島》(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顏崑陽主編:《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4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天下文化,2009年)
龍應台:〈台灣,一九九七〉,《我的不安》(台北:時報,1997年)
羅鋼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
影工作室,1997年)
蘇偉貞主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饒芃子、費勇:《本土以外:論邊緣的現代漢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8年)
四、外文專書
Elaine Showalt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from Charlotte Bronte to Dorisi Lessing》(London Virago,1982年)
五、參考網站
台灣文學資料庫:http://dcc.ndhu.edu.tw/literature/index.htm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玉山社」網站之主題「影響台灣的100件大事:鄉土文學論戰」:http://www.tipi.com.tw/taiwanhistory_detail.php?pageNum_RecTWHIS=1&totalRows_RecTWHIS=100&twhis_type=1&twhis_id=81
「台灣文學史年表」網站: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agelist/timelinem
ain.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