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宋文論研究
作者:蔡芳定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2
出版項:臺北:文史哲
集叢:文史哲學集成;385
ISBN:957549489X
主題關鍵詞:中國文學評論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期刊論文
1.王文龍(1990)。論蘇轍的散文美學思想。寶鷄師院學報,4,57-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向峰(1985)。論蘇轍的美學思想。文藝理論研究(滬),4,8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延梯(1987)。宋初文風與王禹偁的文學觀。文史哲,1987(4),2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忠禮(1983)。蘇舜欽在北宋文學復古運動中的作用。綿陽師專敎學與研究,2,57-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忠禮(1983)。蘇舜欽文學思想試探。四川師院學報,3,83-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晉光(1992)。王安石以文逆志論與創作技巧論。文藝理論研究,1,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冷成金(1996)。蘇軾、朱熹文藝觀之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京),84-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壯鷹(1981)。略談蘇轍的創作理論。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4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時蓉、詹杭倫(1989)。宋金元文藝美學思想巡禮。西北師大學報,1,56-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沙浴忠、章宗友(1981)。談歐陽修的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浙江師範學院學報,3,4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金中樞(196308)。宋代古文運動之發展研究。新亞學報,5(2),181-2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金啓華(1992)。北宋詩文革新三先驅略述。江海學刊,5,153-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建國(1991)。論北宋古文運動中的歐陽修與蘇軾。安慶師院學報,2,86-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新雷(1997)。宋元文藝思潮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4(2),3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易錦海(1981)。歐陽修在北宋古文運動中的地位及其貢獻。華中工學院學報,2,119-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繼中(1990)。論蘇軾審美精神的實現。天府新論(成都),6,76-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姜書閣(1986)。蘇軾在宋代文學革新中的領袖地位。文學遺產,3,67-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中玉(1981)。論蘇軾的「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說。社會科學戰線,4,241-2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徐中玉(1980)。論蘇軾的文藝批評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0(6),25-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寇養厚(1997)。歐陽修文道並重的古文理論。文史哲,3,87-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崔承運(1995)。論蘇軾的藝術哲學--以文學散文爲中心。北京大學學報,6,78-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梁道理(1984)。試論宋代古文運動中的兩條路線。陝西師大學報,1,4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良志(1983)。蘇軾的文論。南寧師專學報,創刊號,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曾棗莊(1984)。蘇轍對北宋文學的貢獻。四川大學學報,4,120-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曾棗莊(1986)。蘇轍的文藝思想。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4,146-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鳴奮(1985)。歐陽修、蘇軾的文藝價値觀。江西社會科學,3,8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寶華(1995)。北宋古文運動發微。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4),4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隽(1989)。從「養氣」說看蘇轍的文藝思想。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熊憲光(1981)。王安石的文學觀及其實踐。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33-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乃昌(1981)。蘇軾的文藝觀。文史哲,3,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衍(1998)。從唐宋兩次古文運動看歐陽修革新傳統散文的理論貢獻。中國文學研究,10,184-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羅瑩(2002)。王禹偁與北宋初期的詩文革新。瀋陽師範學院學報,3,3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羅立剛(2001)。宋代「文統」觀論綱。求索,2001(5),10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黨聖元(1998)。蘇軾的文章理論體系及其美學特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6,275-2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葛曉音(1989)。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歷程。中國社會科學,2,101-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中國蘇軾研究學會(1999)。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濟南:齊魚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家文藝基金會(1986)。紀念司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紀念司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光勳(199506)。兩宋道學家文學理論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容杓(1994)。曾鞏散文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孟英翰(1989)。北宋理學家的文學理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光惠(1989)。蘇轍文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芳定(1990)。唐代文學批評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貞慧(2002)。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海鷗(2002)。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軾(1987)。《東坡全集》續集。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安石(1977)。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介(1983)。徂徠石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敦頤(1983)。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惲(1978)。淸波雜誌。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柳開(1983)。河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程顥、程頤(1982)。河南程氏遺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程顥、程頤(1982)。外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曾鞏(1987)。元豐類稿。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勰(1988)。文心雕龍。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穆修(1983)。河南穆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韓愈(1976)。昌黎先生集。臺北:河洛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蘇洵(1987)。嘉祐集。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蘇舜欽(1978)。蘇學士文集。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歐陽修(1975)。歐陽文忠公文集。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明蓀(1986)。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臺北:衆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牟世金(1988)。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東潤(1979)。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周勛初(1977)。中國文學批評小史。臺北:崧高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寶珠、陳振(1985)。簡明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郭紹虞(1977)。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粹文堂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郭紹虞(1977)。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少康、劉三富(199512)。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傅庚生(1977)。中國文學批評通論。臺北:盤庚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游信利(1981)。蘇東坡的文學理論。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啓方(1982)。北宋文學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健(1986)。宋代文學批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高評(199609)。宋代文學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傳璽(1991)。簡明中國古代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程杰(2000)。北宋詩文革新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趙紹銘(1994)。中國宋遼金夏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大杰(1986)。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匯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蔣凡、郁沅(1994)。中國古代文論敎材。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傅樂成(1976)。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蔣述卓、洪柏昭、魏中林、王景霓、劉紹謹(2000)。宋代文學理論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魯亦冬(1994)。中國宋遼金夏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羅香林(1992)。中國通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姚瀛艇(1995)。宋代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羅根澤(1979)。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鳴宇出版社:龍泉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敏澤(1991)。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潘美月(1986)。圖書。臺北市:幼獅文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司馬光(1983)。涑水紀聞。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歐陽修(1979)。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吳小林(199507)。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連弟、畢萬忱、趙則誠(198507)。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方孝岳(1975)。中國文學批評。臺北:文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脫脫(1982)。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郭紹虞(1985)。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成復旺、蔡鍾翔、黃保真(1991)。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禹偁(1983)。小畜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田錫(1983)。咸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祝尚書(19951100)。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健(1975)。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羅根澤(1980)。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啟方(1985)。兩宋文史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劉若愚、杜國清(1981)。中國文學理論。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袁進(1996)。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張健(1973)。歐陽脩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譚帆(1995)。傳統文藝思想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劉復生(1991)。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毅(1995)。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張毅(2001)。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何寄澎(1992)。北宋的古文運動。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徐壽凱(1986)。中國古代藝文思想漫話。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蘇轍(1983)。欒城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