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復古以臻自然─明代前七子詩學進路之探究
作者:柯惠馨
作者(外文):Hui-Shin Ke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林淑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前七子復古自然之音真詩the Seven Former ScholarsThe Retro ConceptCalls of the naturethe authentic poe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本論文以「由復古以臻自然—明代前七子詩學進路之探究」為題,主要是為了解決兩個問題:一、前七子於復古理論中不斷強調「自然之音」的悖反問題─復古理論以「學古」為宗,何以最終結果皆是「渾然天成」?目前「前七子」相關研究多著墨於「復古」、「格調」、「辨體」上,針對「復古與自然二者理論相互矛盾,卻能共構出前七子的詩學理論」這一個問題,始終無法就在既有的學術資源中,獲得適切的回應與解答。本論文研究結果得出:「復古」與「自然」於前七子的觀念中並非相互矛盾,二者呈現「先後」關係,也就是「由復古以臻自然」的順序進程。二、前七子所主張的「由復古以臻自然」,是否真的能夠成立?「學」本身屬於非自然行為,如何透過「非自然」行為繼而完成「自然」創作?換言之,本論文立基於前人研究「前七子復古理論」的成果上,進一步向下延伸,提出前七子之「復古」目的乃是企圖臻得「自然之音」的路徑問題,並藉此探討前七子面對此問題的異同看法與可完成性。
本文以明代前七子(王九思、李夢陽、王廷相、康海、邊貢、徐禎卿、何景明)七人之詩學理論為研究基礎,企圖透過「復古」與「自然」的先後與目的關係,分析前七子的詩學進程,提供學界研究此群體之詩學理論的另一種觀察面向。具體而言,本論文區分成「發聲目的」、「本質意蘊」、「風教功能」、「創作法則」、「批評準則」五個範疇,分析前七子面對詩學理論中的「復古」與「自然」如何詮釋,並提出其具體完成之可能性。
The topic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From Modeling the Retro to Achieving the Nature - On Exploring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Poetry Composing of the Former Seven Scholars in the Ming Dynasty ”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to solve two problems: firstly, the seven scholars emphasized the paradoxical questions-imitating from ancient concepts which are opposite to “calls of the nature”, yet why the outcomes are that articles should be “gestalt nature”? Current studies on the Seven Former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imitating from ancient concepts”, “literature pattern” and “dialectic ontology”. As for the question of “notwithstand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tro and The Nature concepts, they both formulated the basis of poetry theory of the Seven Former Scholars ”, proper responses and answers couldn’t be foun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tro and The Nature concepts is sequential rather than paradoxical. The evolution of the literature concept of the above mentioned scholars is “from the Retro to The Nature”. The progressions are sequential. Secondly,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clarify the declaration of “formulating the Nature Concept through imitating the Retro Concept” proposed by the Seven Former Scholars. How do literati compose “nature” concept literary works through “unnatural” behavior? for “imitating” is an unnatural behavior.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the declar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lating studies that the target of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Retro Concept” proposed by the Seven Former Scholars is to obtain “Calls of the nature” and further examine different opinions held by the seven scholars and the completion feasibility of the above mentioned ontology.
The researcher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the poetry theory of the Seven Former Scholars through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tro and The Nature Concept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lating studies and to provide an alternate observing facet for future studies. The procedures include examining sequen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etro and the Nature concepts respectively to explore the poetry evolution progressions of the seven scholars. The present study is segment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ncluding “declaration purposes of the Seven Former Scholars ”, “essence connotation”, “trending influence function”, “composing principles” and “critics guidelines” .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explan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tro and The Nature Concepts proposed by the Seven Former Scholar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oncrete completion of the above mentioned poetry theory.
一、前七子著作(依生卒年先後排列)

1.明‧王九思:《渼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集部,1334冊)
2.明‧李夢陽:《空同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2冊)
3.明‧王廷相,王孝魚點校:《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4.明‧康海:《康對山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本,集部,1335冊)
5.明‧邊貢:《華泉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4冊)
6.明‧徐禎卿:《談藝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8冊)
7.明‧何景明著,李淑毅等點校:《何大復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二、古代典籍(依作品年代先後排列)

東周末‧老子著,王弼註:《老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東周末‧老子著,陳鼓應釋:《老子注釋及評價》(台北:中華書局,1999年)
東周末‧老子著,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北:中華書局,1999年)
戰國‧佚名,薛安勤、王連生注譯:《國語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戰國‧莊子撰,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湖南:岳麓出版社,1996年)
戰國末‧佚名,梁海明譯註:《大學中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戰國‧莊子著,方勇注:《莊子》(台北:中華書局,2010年)
戰國‧莊子撰,宋‧呂惠卿釋義,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漢‧毛傳、鄭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文藝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魏‧王弼注,清‧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南梁‧劉勰著,劉永濟校釋:《文心雕龍校釋》(香港:中華書局,1980年)
南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南梁‧劉勰著,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南梁‧劉勰著,王更生著:《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南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南梁‧劉勰著,黃霖編著:《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
南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南梁‧鍾嶸著,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唐‧孔穎達,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唐‧司空圖撰,祖保泉、陶禮天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年)
宋‧梅堯臣著,王雲五主編:《梅堯臣詩》(台北:商務印書館,1940年)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與《白石詩話》、《滹南詩話》合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台北:中華書局,2004年)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年)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478冊)
宋‧楊萬里著,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朱子集註、蔣伯潛廣解:《論語新解》(台北:啟明書局,1952年)
宋‧朱熹著,黎德靖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朱熹著:《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7月)
宋‧朱熹注:《詩經集註》(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宋‧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長安書局,1991年)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2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5月初版)
宋‧嚴羽著,陳超敏評注:《滄浪詩話評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13年)
宋‧魏慶之著:《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10月)
明‧朱元璋著:《明太祖集》(安徽:黃山書社,1991年11月)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25冊)
明‧王行:《半軒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31冊)
明‧梁潛:《泊庵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37冊)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42冊)
明‧倪謙:《倪文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45冊)
明‧金幼孜:《金文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240冊)
明‧楊榮:《文敏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本,集部,1276冊)
明‧丘濬:《重編瓊臺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48冊)
明‧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李東陽:《李東陽集》(湖南:岳麓書社,2008年12月)
明‧李東陽著,李慶立校釋:《懷麓堂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明‧胡纘宗:《鳥鼠山人小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62冊)
明‧李濂:《嵩渚文集》(明嘉靖刊本)
明‧楊慎著,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徐禎卿著,范志新箋注:《談藝錄箋注》(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7月第1版)
明‧項篤壽:《今獻備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453 冊)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153冊)。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董其昌:《容臺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四庫禁燬書叢刊》本,集部,32冊)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印康熙甲辰初刻本)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張岱:《瑯嬛文集》(湖南:岳麓書社出版,1985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460冊)
清‧黃宗羲:《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清‧朱彝尊選編:《明詩綜》(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一刷)
清‧胡文學:《甬上耆舊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474冊)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沈德潛等編:《明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4刷)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2月)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第1版第1刷)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中華書局,1958年)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708冊)
清‧陳田編:《明詩紀事》乙籤卷,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台南:僶勉出版社,1975年)
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印順:《般若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年)
吳文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年)
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郭紹虞編‧富壽蓀點校:《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張伯偉撰:《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蔡景康編選:《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三、近人專著(依姓氏筆畫先後排列)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王夢鷗:《文心雕龍》(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台北:秀威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尹恭弘:《明代詩文發展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朱易安:《中國詩學史‧明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朱東潤:《何景明批評論述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聖華:《李夢陽詩歌研究》(河南:鄭州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天道、李玉芝:《明代文藝美學思想及其審美訴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
月)
成復旺主編:《中國美學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呂興昌:《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書局,1992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漢偉:《唐代自然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欣娟:《明代「詩以聲為用」觀念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new window
林正三:《歷代詩論中「法」的概念之探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周策縱:《棄園文粹》(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許文雨:《文論講疏》(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1月)
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 年)new window
侯雅文:《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段景禮:《明代前七子詩曲大家王九思研究》(西安:三泰出版社,2014年)
段景禮:《王九思研究》(西安:三泰出版社,2014年)
郝潤華:《李夢陽詩歌與西北地域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郭平安:《李夢陽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5年)
柯惠馨:《明代李東陽詩歌理論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9月)
袁濟喜:《興:藝術生命的激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席揚:《文學思潮.理論.方法.視野》(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陳書錄:《明代前後七子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5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述》(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簡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生與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少康:《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月)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1月)
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斌:《明代中古詩歌接受與批評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3月)
耿建華:《詩歌的意象藝術與批評》(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書錄:《明代詩文創作與理論批評的演變》(江蘇:鳳凰出版社,2013年)
陳慶坤:《六朝自然山水觀的環境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14年9月)
崔秀霞:《徐禎卿詩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孫學堂:《明代詩學與唐詩》(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8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new window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黃偉哲:《明代「真詩」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3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詹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鄭婷尹:《明代中古詩歌批評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new window
楊儒賓編:《自然概論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鄭利華:《前後七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劉若愚著,王鎮遠譯:《中國文學藝術精華》(安徽:黃山書社,1989年)
蔡鍾翔:《自然雄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蔡瑜主編:《迴向自然的詩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品,2012年)
蔡彥峰:《玄學與魏晉南朝詩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劉紹瑾:《復古與復元古─中國復古理論的美學探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鄧新躍:《明前中期詩學辨體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方:《中國美學的歷史進程及其現代轉型》(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
漆緒邦、梅運生、張連第撰,霍松林主編:《中國詩論史》(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趙志軍:《作為中國古代審美範疇的自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趙旭:《謝榛的詩學與時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7年)
薛泉:《明中後期文學流派與文風演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成化、嘉靖(1465-1544)中期篇》(台北:台灣學書局,1989年)
顏中其:《蘇軾論文藝》(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2005年)new window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的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集其評論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四、外文譯著(依出版先後排列)

(美)孔恩(Thomas.S.Kuhn)著、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5年6月)
(美)韋勒克(Rene Wwllek)‧沃倫(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理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美)艾略特著,王思衷翻譯:《艾略特詩文集》(國際文化出版社,1989年)
(德)顧彬著,馬樹德譯:《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日)小尾郊一:《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以魏晉南北朝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new window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先後排列)

簡錦松:《李何詩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0年)
吳瑞泉:《明清格調詩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陳錦盛:《徐禎卿之詩論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邵曼珣:《論真─以明代詩論為考察中心》(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霖:《宋代詩學創作之自然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呂素端:《六朝文論中的自然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如焄:《明代詩學精神與神韻傳統》(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唐艷華:《中國古代詩論中的自然說》(新疆: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2年)
龔喜平:《康海文學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雁靈:《徐禎卿詩學思想與吳中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高宏洲:《以李夢陽、何景明為典型的前七子復古詩學的文化闡釋》(陝西:陝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年)
鄭雅寧:《王九思文學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裴世俊:《邊貢及其詩歌探析》(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林孜曄:《明代漢魏六朝詩論研究—以復古派為核心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魏青:《何景明詩文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孫海洋:《王廷相及其詩歌研究》(湖南:湖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宋偉濤:《李夢陽詩歌語言結構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劉坡:《李夢陽與明代詩壇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論文,2013年3月)
趙凱南:《宋代詩學中的「自然」》(山東: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李然然:《明代詩學中的「自然」》(山東: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孟雯:《清代詩學中的「自然」》(山東: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六、專書論文(依出版先後排列)

柯慶明:〈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格調詩的價值〉,《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南天書局,1989年)
徐復觀:〈傳統文學中詩的個性與社會性問題〉,《中國文學論集》五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徐復觀:〈皎然《詩式》「明作用」試釋〉,收錄於《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顏崑陽:〈古國古典文學批評術語疏解一O則(二‧自然)〉,《六朝文學觀念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林淑貞:〈徐禎卿《談藝錄》之審美觀〉,《古典文學》第15集(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鄭利華:〈前後七子詩論異同—兼論明代中期復古派詩學思想趨勢之演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3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鄭利華:〈前七子詩論情理說特徵及其文學取向〉,收錄於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new window
林淑娟著:〈新「自然考」〉,收錄自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new window
蔡振豐著:〈魏晉玄學的「自然」義〉,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new window

七、期刊論文(依出版先後排列)

王英志:〈徐禎卿的《談藝錄》〉,《漢江論壇》1983年第10期
邵紅:〈明代前七子的時代背景與文學理論(續)〉,《幼獅學志》第18卷第2期,1984年
侯毓信:〈略論李夢陽的「情真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5年第10輯
陳建華:〈晚明文學的先驅—李夢陽〉,《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陳紅:〈徐禎卿《談藝錄》論詩蠡測〉,《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史小軍:〈明代七子派與中國文藝復興〉,《人文雜誌》1994年6期
陳文新:〈近二十年明代詩學研究綜述〉,《青海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康中乾:〈玄言「言意之辨」中的「忘」〉,《哲學研究》2004年第9期
連文斌:〈自然觀與意境的生成〉,《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年10月,頁29-31。
韓經太:〈自然之道與雕縟成體—《文心雕龍》的自然雕飾美學思想〉,《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唐艷華:〈論古代詩論自然說特徵〉,《新疆大學學報》,2008年1月,頁65-66。
趙雪梅:〈虛實結合:中國詩學批評的理想言說方式—以鍾嶸和司空圖的自然觀為例〉,《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8年7月)
唐艷華:〈古代古代詩論自然說的思想淵源〉,《新疆大學學報》,2009年5月,頁125-128。
張博鈞:〈論「直」在鍾嶸詩學體系之定位—兼論「自然英旨」的審美理想〉,《世新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9年7月)new window
陳書錄:〈王廷相的詩歌意象論與嘉靖前期詩學演變〉,《文學遺產》,2009年第5
楊景深:〈論司空圖《詩品》「自然」境界的審美特徵〉,《東嶽論叢》,第31卷,第7期(2010年7月)
朱楠:〈王昌齡與皎然詩論中自然觀比較〉,《金山》第11期(2011年)
陳穎聰:〈《二十四詩品》的生態學詮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年第2期(2011年12月)new window
王娟:〈徐禎卿「因情立格」之再探討〉,《明日風尚》第13期,201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