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誰是慈濟人?從宗教社會與心理面向論述
書刊名:數據分析
作者:蔡秀菁
作者(外文):Tsai, Hsiu Chi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0:2
頁次:頁1-29
主題關鍵詞:慈濟功德會慈濟委員宗教領袖魅力因果Tzu ChiTzu Chi committeeCharismaKarm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1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盧蕙馨(20040600)。宗教敘事的培力--慈濟「善書」的形成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2(4),2-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芝良、林詩萍(20110700)。志工工作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認真性休閒特質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義消隊為例。工作與休閒學刊,2(2),99-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薛人華(20100800)。知福、惜福、幸福--談感恩與教學。教師之友,51(2),94-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游祥洲(19960500)。人間佛教與慈濟志業。慈濟月刊,354,38-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sta, P. T. Jr.、McCrae, R. R.(1986)。Personality stabi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6(5),407-423。  new window
6.安德瑞(20090300)。宗教慈善與災害重建:以九二一賑災爲例。民俗曲藝,163,193-2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侑霖(20100900)。新自由主義的特洛伊木馬:慈濟大愛園區的個案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1,278-2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盧蕙馨(20110100)。遺體的聖化,死亡的超越:慈濟大體捐贈的宗教文化現象。生死學研究,11,89-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旭繁(20130600)。通往華人幸福之路:性格特質與文化價值的雙重作用。本土心理學研究,39,165-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善筠、曹汶龍、蔡宗益(20140400)。中風病人憂鬱情緒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南臺灣某醫院為例。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1(2),7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四明、陳昱旗(20120100)。佛教慈濟基金會參與災變服務之研究。研習論壇,133,3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美琴(20140100)。靈性讓人自由嗎?--探索大學生靈性及憂鬱之關係。哲學與文化,41(1)=476,39-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盧蕙馨(20040900)。宗教研究的「神入」。臺灣宗教研究,3(1),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郁琮(20140300)。臺灣青少年異質性憂鬱發展軌跡之性別差異及與違常行為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1),97-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柔含(20101200)。從無量義經談慈濟人文實踐。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0,151-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何日生(20121000)。無量義經與證嚴上人--試論慈濟宗門之開展與修行。法印學報,2,87-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升騰(20071000)。中醫皮膚科臨床治療共識手冊之編寫。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年報,25(5),263-5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毓慧、謝佳容、歐陽文貞、李劭懷(20140300)。身心活化機能活動對慢性精神分裂症住民之認知功能、淡漠與憂鬱情緒的效果。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0(1),3-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金子昭(20101200)。在人間世界中所推展的慈悲濟世行動--全球化時代中所開展的菩薩網。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0,1-19+2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洪冬桂、李曉雯(20090700)。感恩與回饋。普門學報,52,293-3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翁菁甫、林坤霈(20140300)。老人憂鬱與慢性阻塞性肺病。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8(3),3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昱凱、吳庭賢、林琬真(2012120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民眾對慈善團體回收圖書報紙類資源回收之行為意向。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10,9-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國俊(20131000)。從快樂論述到幸福指數。主計月刊,694,1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盧蕙馨(20101200)。慈濟的跨宗教合作經驗--「百川歸海」的譬喻和詮釋。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0,45-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釋昭慧(20121000)。「行入」慈濟大藏經--以慈濟落實「社區倫理」的環保志業為例。法印學報,2,71-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璞(20121200)。佛教友誼觀之人類學闡釋。圓光佛學學報,20,193-2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丁仁傑(1997)。現代社會中佛教組織的制度化及其有關問題之探討:以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發展為例。佛光山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台北:佛光出版社。73-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維安(1995)。佛教慈濟與資源回收: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盧蕙馨(1994)。佛教慈濟功德會「非寺廟中心」的現代佛教特性。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中央研究院漢學研究中心承辦 。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盧蕙馨(1994)。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兩性與空間之關係。「空間、家與社會」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1994/02/22-26)。宜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盧蕙馨(1999)。慈濟志工行善的人情脈絡。「歷史上的慈善活動與社會動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與新亞書院合辦 (會議日期: 1999年12月5日-8日)。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盧蕙馨(1992)。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道德意義。「中國佛教思想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山西大學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盧蕙馨(2008)。慈悲之為跨性別倫理的宗教實踐。「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台北:法界出版社。595-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維安(1996)。佛教慈濟功德會與資源回收:日常實踐觀點的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盧蕙馨(2009)。宗教行動合作的現代契機--以慈濟在印尼的賑災為例。「宗教多元主義與和平:伊斯蘭與其他宗教對話」研討會,政治大學伊斯蘭文明與思想研究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09年12月5-6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盧蕙馨(2009)。流動的現代善書--解讀「靜思語」文化現象。「靜思語二十年「生命教育家」研討會,國家圖書館主辦 (會議日期: 2009年9月28日)。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盧蕙馨(2009)。宗教合作的倫理關懷與實踐。「紅溪河整治效應的整合研究」國際研討會,慈濟大學與印尼大學合辦 (會議日期: 2009年2月10-11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盧蕙馨(2009)。慈濟的跨宗教合作經驗--「百川歸海」的譬喻和詮釋。「慈濟人間與宗教療癒」研討會,慈濟大學舉辦 (會議日期: 2009年6月13-14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盧蕙馨(2011)。言語道斷?--佛教女性研究的反思。性別與人類學知識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盧蕙馨(2011)。慈濟環保運動的「新時代」意涵。建國一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宗教學會主辦 。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盧蕙馨(2012)。慈濟老年志工生命轉化經驗探析。宗教實踐與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主辦 。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盧蕙馨(2012)。「情以行道」的慈濟教化。第二屆慈濟論壇--佛教與慈善,慈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聯合主辦 。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定彬(2000)。慈濟社區志工的發展及其意涵--以嘉義慈濟組織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勝仁(1990)。Understanding the Buddhist Tzu-Chi Association: A Cultural Approach(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new window
3.許庭彰(2003)。慈濟志工環境價值觀與環境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宜璇(1996)。人間佛教與生活實踐:慈濟現象的社會學解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順民(1991)。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之探究:以慈濟功德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志明(2010)。宗教的實踐與認同--慈濟功德會新竹分會的女性參與(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世慧(2005)。現代宗教的認同形式--以慈濟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ills, D. L.(1957)。The Volunteers: Means and Ends in a National Organization。Glencoe, IL:Free Press。  new window
2.Pearce, J. L.(1993)。Volunteers: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f Unpaid Workers。Routledge。  new window
3.Gallup Organization(1987)。The Gallup Study of Public Awareness and Involvement with Non-Profit Organizations。Princeton, NJ:Gallup Organization。  new window
4.康樂、簡惠美(1995)。信仰與社會:北臺灣的佛教團體。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煊(2004)。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台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Flood, Gavin(1999)。Beyond Phenomenology: Rethinking the study of religion。Cassell。  new window
7.Weber, Max(1964)。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Boston:Beacon Press。  new window
8.陳慧劍(1988)。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花蓮慈濟功德會的緣起與成長。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江燦騰(1989)。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瞿海源(20020000)。宗教與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釋證嚴(2011)。無量義經偈頌。臺北:慈濟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丁仁傑(19990000)。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 :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日生(2013)。2012年慈濟年鑑。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慈濟功德會(1995)。慈濟年鑑。慈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Weber, Max、Fischoff, Ephraim、Gerth, Hans、Henderson, Alexander Morell、Kolegar, Ferdinand、Mills, C. Weight、Parsons, Talcott、Rheinstein, Max、Roth, Guenther、Shils, Edward、Wittich, Claus(1978)。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陳蕙民(1994)。資源回收與心靈環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證嚴法師、高信疆(1989)。[證嚴法師靜思語]編輯緣起。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家麟(20080000)。宗教儀式與宗教領袖詮釋--以大甲鎮瀾宮的進香儀式變遷為焦。人神對話:臺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臺北:蘭臺。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家麟(2011)。善書的宗教信仰體系與社會穩定。台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以民間宗教儀式為焦點。台北:蘭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盧蕙馨(2010)。「靜思語」的文化解讀。靜思語論文輯選。花蓮:慈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盧蕙馨(2010)。宗教行動合作的現代契機--以慈濟在印尼賑災的經驗為例。宗教文化多元主義:包容、對話與和平。台北:希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盧蕙馨(2012)。宗教的會遇。曙光初現。花蓮:慈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