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婚姻滿意度之統合分析與理論驗證之研究
作者:張燕滿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淑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婚姻滿意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3
本研究目的有三:1.收集並統合國內既有的「婚姻滿意度」相關研究,探索婚姻變項效果值大小。2.收集並統合國內既有的「婚姻滿意度」相關研究,探索婚姻變項與婚姻滿意度相關的調節變項。3.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婚姻滿意度理論模式的適配度。
本研究結合國內有關婚姻滿意度議題之期刊論文與博碩士論文,共計100篇。經統合分析得到與婚姻變項之效果值,再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驗證。研究結果顯示:1.「社會與個人資源」與「對生活型態的滿意」與婚姻滿意度均為小相關;「與配偶互動獲得增強」與婚姻滿意度為大相關。2.「性別」為夫妻互動與婚姻滿意度相關之有效調節變項;「測量工具」為教育程度同質性/配偶支持與婚姻滿意度相關之有效調節變項。3.本研究婚姻滿意度模式未能達到模式適配。
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幾點建議供後續研究與夫妻與實務工作者參考。
中文部分
王大華、張明妍(2011)。老年人配偶支持的特點及其夫妻依戀、婚姻滿意度的關係。心理發展與教育,2,195-201。
王以仁(2010)。婚姻與家庭-配偶及家人間的溝通和調適。台北:心理。
王恩惠(2006)。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家庭衝突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2(2),13-36。new window
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43-87。new window
田安里、黃財尉、楊素圓(2006)。雙薪家庭夫妻間有一樣的婚姻滿意度嗎?從夫妻性別角色態度與角色承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2),255-280。
伊慶春(1991)。台北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初步研究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151-173。
伊慶春(2001)。華人家庭夫妻權力的比較研究。載於喬健、李沛良、馬戎主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225-256。高雄:麗文。
伊慶春、熊瑞梅(1994)。擇偶過程之網絡與婚姻關係:對介紹人、婚姻配對、和婚姻滿意度之分析。載於伊慶春主編,臺灣社會的民眾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33,135-177。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new window
邢一欣(2007)。退休教師的家務分工、家務公平觀對婚姻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
李良哲(1996)。大台北地區已婚者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年齡與性別差異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9,169-196。new window
李良哲(1997)。婚姻衝突因應行為歷程模式之驗證研究。政治大學學報,74,53-94。
李良哲(1999)。維繫婚姻關係重要因素的成人期差異初探。教育與心理學研究,19,169-195。new window
李良哲(2000)。維繫婚姻關係重要因素的成人期差異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3),61-87。new window
李青芬、唐先梅(2008)。家務工作研究近30年之回顧。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12,77-109。new window
李茂能(2002a)。量化研究的品管:統計考驗力與效果值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8,1-24。new window
李茂能(2002b)。教育研究(一)量化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台北:學富。
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制上之應用。台北:心理。
李茂能(2009)。圖解AMOS在學術研究之應用(二版)。台北:五南。
李茂能(2012)。上課講義。未出版手稿。
李茂能(2013)。上課講義。未出版手稿。
李茂能(2014)。整合分析軟體CMA簡介與操作實務。台北:五南。
吳秀敏(2004)。小家庭新婚妻子角色轉換之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明隆(2008)。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方法與實務應用。高雄:麗文。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95。new window
吳嘉瑜(2001)。代間矛盾經驗之分析:成年子女婚後與父母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彰化。new window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new window
利翠珊(1997)。婚姻中親密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01-128。new window
利翠珊(1998)。婚姻中親密情感的性別與世代差異(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030-004)。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利翠珊(1999)。婚姻親密情感的內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4),29-51。new window
利翠珊(2012)。夫妻關係間的忍與婚姻滿意度之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3),447-475。new window
利翠珊、蕭英玲(2008a)。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new window
利翠珊、蕭英玲(2008b)。壓力下婚姻韌性的展現:夫妻情感與互動行為的影響。應用心理研究,38,151-172。new window
沈瓊桃(2002)。多面向婚姻滿意量表之編製。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3),67-100。new window
沈瓊桃、陳姿勳(2004)。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133-170。new window
巫麗雪、蔡瑞明(2006)。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1-41。new window
周玉慧(2009)。夫妻間衝突因應策略類型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1),81-100。new window
周玉慧(2011)。夫妻間衝突因應策略之類型變遷及其長期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3(2),229-253。new window
周玉慧、謝雨生(2009)。夫妻間支持授受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2),215-234。new window
邱兆宏(2004)。壓力與健康:整合分析與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
邱秀貞(1987)。夫妻溝通與婚姻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社區及台中縣國宅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林秀慧(2004)。國內博碩士論文之婚姻滿意度研究的概況分析-以民70-92年為例。家政教育學報,6,77-116。new window
林佳玲(2000)。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林松齡(2000)。臺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台北:五南。new window
林清富、鄭伯壎(2011)。儒教與基督教五倫對企業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35,103-144。
林清山(199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清山(2000)。多變項分析統計法(五版)。台北:東華。
林顯宗(199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卓紋君(1998)。台灣人愛情量表之編製兼探台灣人愛情風格與其相關因素(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87-2413-H- 041-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胡正文(2011)。性別的社會建構―婚姻的「內在」與「外在」。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4(1),1-43。new window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new window
胡佩誠、胡蕾、伍君儀(2010)。中國大陸已婚男女性生活品質問卷的編制與應用。性學研究,1(2),15-34。new window
洪雅真(2000)。夫妻性別角色、權力與衝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唐先梅(2002)。影響夫妻家務公平觀之因素。中華家政學刊,31,71-81。
徐光國(2004)。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
徐安琪(2000)。婚姻關係評價:性別差異及其原因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9,175-188。
高旭繁(2013a)。通往華人幸福之路:性格特質與文化價值的雙重作用。本土心理學研究,39,165-214。new window
高旭繁(2013b)。忠於自我或見機行事?華人關鍵情境下的行為差異。本土心理學研究,40,3-44。new window
高旭繁、陸洛 (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25,45-98。new window
袁莉敏、許燕、王斐、梁志祥、王治國(2007)。婚姻質量的內涵及測量方法。中國特殊教育,12,85-90。
席琴(2010)。提高婚姻滿意度的心理學探討。世紀橋,198,151-152。
秦夢群、吳勁甫、濮世緯(2007)。校長轉型、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後設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0(4),27-55。new window
曹中瑋(1985)。自我狀態、夫妻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
許功餘、王登峰、楊國樞(2001)。台灣與大陸華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較。本土心理學研究,16,185-225。new window
許伊均、張妤玥、陸洛、張婷婷(2014)。從職家角色扮演看自我的展現。本土心理學研究,41,195-259。new window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高雄。new window
陳美蓮(2005)。基督教、佛教的婚姻觀對婚姻品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順宇(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操作。台北:心理。
陳湘林(2011)。婚姻信念、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台北。
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1-28。new window
陳富美、利翠珊(2012)。生活負荷與幼兒子女貼心行為對雙薪父母福祉的作用效果。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3),353-376。new window
陳斐虹(2005)。老年夫妻生活經驗:關係的互動與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
陳靜宜(2001)。新婚調適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陳靜宜(2006)。個人背景特性、婚前關係發展與婚姻調適狀況的關係:以家庭建立期之夫妻為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8,45-68。new window
張思嘉(1999)。從系統觀點看婚姻適應的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111-123。new window
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new window
張思嘉(2006)。家庭與婚姻:台灣心理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本土心理學研究,26,3-34。new window
張思嘉(2009)。婚前關係與婚後適應:一個長期性的研究。中華心理學刊,51(3),319-339。new window
張思嘉、周玉慧(2004)。緣與婚前關係的發展。本土心理學研究,21,85-123。new window
張思嘉、周玉慧、黃宗堅(2008)。新婚夫妻的婚姻適應:概念測量與模式檢驗。中華心理學刊,50(4),425-446。new window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二版)。台北:東華。
張偉豪(2011)。論文寫作SEM不求人。台北: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莊耀嘉(1999)。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12,3-46。new window
曾文志(1995)。成年早期婚姻親密量表之編製及影響婚姻親密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黃宜純、王素華(2010)。美容美髮界已婚婦女工作、家庭角色衝突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美容科技學刊,7(2),22-40。
黃宗堅、葉光輝、謝雨生(2004)。夫妻關係中權力與情感的運作模式:以衝突因應策略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1,3-48。new window
黃芳銘(2002)。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黃芳銘、蕭英玲(2011)。婚姻品質與憂鬱傾向:多變量潛在成長曲線模式的分析。αβγ量化研究學刊,3(1),78-101。
黃寶園(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new window
黃寶園(2003)。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new window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華立。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new window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學,2,41-82。new window
葉肅科(201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二版)。台北:學富。
詹志禹(1988)。後設分析:量化的文獻探討法。思與言,26(4),311-325。new window
楊碧芬(2002)。配偶同質性與婚姻品質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廖玉花(2009)。走進婚姻!走過風雨飄搖~中年夫妻婚姻韌力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new window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第四版)。台北:五南。new window
劉文琴(2006)。夫妻性格的相似性及互補性與婚姻滿意度及親密度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宜蘭。
劉雪真(1995)。篇記小說中狐妻故事的婚姻內涵與理想女性形象。本土心理學研究,3,339-377。new window
劉惠琴(2003)。夫妻衝突調適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23-50。new window
劉雅惠(2000)。青少女母親交往過程、環境因素、養育情況、家庭功能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台中。
鄭淑君、郭麗安(2008)。夫妻婚姻滿意度與其獨生子/女三角關係運作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0(2),199-220。new window
鄧皓引(2006)。工作家庭衝突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配偶支持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台北。
應立志、鍾燕宜(2000)。整合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華泰。
鍾宜吟、蔡明璋(2008)。婚前同居、婚姻價值與婚姻滿意度:台灣民眾的分析。研究台灣,5,43-72。
鍾美玲、顧乃平、吳肖琪、趙祖怡、陽琪(2001)。乳癌婦女治療後婚姻調適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護理研究,9(2),137-146。new window
謝銀沙(1992)。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new window
蕭英玲(2012)。新婚前三年夫妻婚姻滿意度的變化與其影響因素。中華心理學刊,54(4),433-450。new window
蕭英玲、利翠珊(2009)。夫妻間的恩情與親密:簡效量表的發展。本土心理學研究,32,3-40。new window
蕭英玲、黃芳銘(2010)。婚姻滿意度與憂鬱傾向:貫時性對偶分析。中華心理學刊,52(4),377-396。new window
蕭淳元(2013)。家長式領導與差序式領導對學校效能之影響-以調節焦點與學校組織文化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嘉義。new window
龐憶華(2004)。婚姻故事初探。Asian Joural of Counselling, 11(1 &; 2), 101-125。new window

外文部分
Arriaga, X. B., Goodfriend, W., &; Lohmann, A.(2004). Beyond the individual: concomitants of closeness in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D. J. Mashek, &; A. Aron.(Eds.),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pp.287-303).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Batson, C. D.(1998). Altru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D. T. Gilbert, S. T. Fishe, &; G. Lindzey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pp. 282- 316). New York: McGraw-Hill.
Bradbury, T. N., Fincham, F. D., &; Beach, S. R. H.(2000). Research on the 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 decade in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964-980.
Borenstein, M., Hedges, L. V., Higgins, J. P. T., &; Rothstein, H.(2009). Introduction to meta-analysis. UK: TJ International, Padstow, Cornwall.
Burr, W. R.(1970). Satisfaction with various aspects of marriage over the life cycle: a random middle class samp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2, 29-37.
Cooper , H.(2013)。研究統合與後設分析(第四版)(張明玲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2010)。
Darling, C. A., &; Howard, S. (2009). Human Sexuality. In D. J. Bredehoft., &; M. J. Walcheski(Ed.), Family life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pp.141-151). USA: NCFR.

Davila, J., &; Bradbury, T. N.(2001). Attachment insecurity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unhappy spouses who do and do not divorc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5, 371-393.
Dudley, M. G., and Kosinski, F. A. (1990). Religios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 research note.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32(1), 78-86.
Gelles, R. J.(1995). Contemporary families: a sociological view. Thousand Oaks, CA: Sage.
Glenn, N. D.(1990).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marital quality in the 1980s: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818-831.
Glenn, N. D.(1991). The recent trend in marital suc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261-270.
Glenn, N. D.(1998). The course of marital success and failure in five American 10- year marriage cohor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3), 569-576.
Gottman, J. M. &; Notarius, C. I.(2000). Decade Review: Observing Marit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927-947.
Graham, J. M.( 2011). Measuring lov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8(6), 748-771.
Hawkins, J. L.(1968). Associations between companionship, hostil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0(11), 647-650.
Hicks, M. W., &; Platt, M.(1970). Marital happiness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 the sixt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2, 553-574.
Hedges, L. V., &; Olkin, I.(198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Henderson, J. G.(2000)。反思教學-成為一位探究的教育者(李慕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7)。
Hunter, J. E. &; Schmidt, F. L.(1990). Methods of Meta-Analysis. Correcting Error and Bias in Research Findings. Newbury Park, CA: Sage.
Johonson, D. R. (1995). Assessing marital quality in longitudinal and life course studies. In Jane Close Conoley &; Elaine Buterick Werth 2012 Buros Ceter for Testing Family Assessment, Paper 10, 155-202.
Johnson, D. R., White, L. K., Edwards, J. N., &; Booth, A.(1986). Dimensions of marital quality: toward methodological and conceptual refinement.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7(1), 31-49.
Lawrance, K., &; Byers, E. S.(1995). Sexual satisfaction in long-term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The Interpersonal Exchange Model of Sexual Satisfac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 267-85.
Le Poire, B. A.(2006). Family communication: nurturing and control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sand Oaks, CA: Sage.
Lewis, R. A., &; Spanier, G. B.(1979). Theorizing about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 In Burr, W. R., Hill, R., Nye, F. I., &; Reiss, I. L. 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the family. Vol. 1, pp.268-294.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Lu, L.(2000). Gender and conjugal differences in happines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0(1), 132-141.
MacDermid, S. M.(2009). Work-Family research: learning from the “Best of the Best”. In D. J. Bredehoft., &; M. J. Walcheski(Ed.), Family life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pp.65-68). USA: NCFR.
Miller, B. C.(1975). Studying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cross-sectional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7, 11-12.
Moen, P.(2009). Between the Career Mystique and Reality: Minding the Gap. In D. J. Bredehoft., &; M. J. Walcheski(Ed.), Family life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pp.65-68). USA: NCFR.
Napier, A. Y.( 2000)。脆弱的關係-從玫瑰戰爭到親密永久的婚姻(李瑞玲等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0)。
Norton, R.(1983). Measuring Marital Quality: A critical look a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1), 141-151.
Olson-Sigg, A., &; Olson, D. H. (2009).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D. J. Bredehoft., &; M. J. Walcheski(Eds.), Family life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p.153-162). USA: NCFR.
Riebler, A.(2008). Publication bias in meta-analysis: The trim and fill method. Biostatistics Unit, Institute of Social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University of Zurich. PhD-seminar, 25 May 2008.
Rosenthal, R.(1991).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Rev. ed.). Beverly Hills, CA: Sage.
Rosenthal, R.(1999)。社會研究的後設分析程序(齊力譯)。台北:弘智(原著出版於1991)。
Sacco, W. P., &; Phares, V.(2001). Partner appraisal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3, 504-513.
Sanderson, C.A., &; Cantor, N. (2001). The association of intimacy goal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 test of four mediational hypothes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1567-1577.
Schumm, W. R., Paff-Bergen, L. A., Hatch, R. C., Obiorah, F. C., Copeland, J. M., Meens, L. D., &; Bugaighis, M. A.(1986). Concurr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the Kansas Marital Satisfaction Sca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381-387.
Sharpley, C. F., &; Cross, D. G.(1982).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Spanier Dyadic Adjustment Sca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 739-741.
Spanier, G. B.(1976). Measuring dyadic adjustment: new scale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and similar dya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8, 15-28.
Spanier, G. B., &; Lewis, R. A.(1980). Marital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sevent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4), 825-839.
Spanier, G. B., &; Thompson, L.(1982). A confirmatory factory analysis of the Dyadic Adjustment Sca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 731-738.
Vaillant, C. O., &; Vaillant, G. E. (1993). Is the U-curv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n illusion? A 40 year study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5, 230-239.
Viswesvaran, C., &; Ones, D. S. (1995). Theory testing: Combining psychometric meta-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ersonnel Psychology, 48, 865-885.
Weiss, R. L.(2005). A critical view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In W. Pinsof and J. Lebow (Eds.), Family psychology: The art of the science(pp23-4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cklin, R. (2012). Computing the nearest correlation matrix. 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0月30日。網址:http://blogs.sas.com/content/iml/2012/11/28/computing-the-nearest-correlation-matrix/
Wothke(1993). Nonpositive definite matric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 In K. A. Bollen &; J. S. Long (Eds.). 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p. 256-293). Newbury Park, CA: Sage.
Zangaro, G. A., &; Soeken, K. L.(2007).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of nurses’ job satisfaction.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30, 445-45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