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書刊名:近代史研究
作者:崔志海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3)
頁次:134-153
主題關鍵詞: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史研究學術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7
  • 點閱點閱:9
辛亥革命作為晚清歷史上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在經過六十余年的學術積累之後, 國內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已達到相當的學術高度。作為政治事件史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大體在20世紀90年代初臻於成熟, 進入守望階段。盡管90年代之後國內出現的三個研究轉向--社會史和現代化史研究、"後辛亥革命史"研究和強化對清朝政府的研究, 對辛亥革命史研究做了有益的拓展, 盡管學界在某些問題上繼續發表了一些有分量的學術論著, 但在事件史研究上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超越90年代初所達到的研究水平。如何從政治事件史角度推進辛亥革命史研究, 突破既往研究形成的學術瓶頸, 依然是21世紀國內辛亥革命史研究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和使命。
期刊論文
1.崔志海(1999)。評海外三部梁啓超思想研究專著。近代史研究,19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章開沅(2011)。辛亥百年遐思。近代史研究,20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沖及(2011)。一百年前和九十年前。近代史研究,20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杰(2011)。超越百年路在何方--"孫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顧與前瞻"高峰論壇紀要。學術研究,20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章開沅(1999)。50年來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敏(2009)。西方列強與蘇報案關係述論。歷史研究,20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敏(2009)。反清•抗俄•反帝--蘇報案英雄形象的建構。史林,20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012)。紀念空間與社會記憶。學術月刊,20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桑兵(1982)。孫中山與留日學生及同盟會的成立。中山大學學報,198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桑兵(1987)。也論孫中山與同盟會的成立--與何澤福同志商榷。近代史研究,19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漢民(1987)。同盟會"非團體聯合"史實考。湖此社會科學,198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沈渭濱(1963)。論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成立。江海學刊,196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劍杰(1978)。論同盟會的內部矛盾及其分化。武漢大學學報,197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旭麓(1961)。論宋教仁。歷史研究,196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學莊、石芳勤(1982)。略論中部同盟會的成立和歷史地位。河北大學學報,19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耀九(1960)。光復會性質探討。廈門大學學報,196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羅耀九(1961)。光復會性質的再探討。廈門大學學報,19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時岳(1959)。論光復會。史學月刊,195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天石、王學莊(1979)。同盟會的分裂與光復會的重建。近代史研究,197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和牽(1981)。光復會的革命活動及其與同盟會的關係。杭州大學學報,19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戴學稷、徐如(1985)。略論光復會與同盟會的分歧。浙江學刊,19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湯志釣(2004)。光復會的重組及其評價。民國檔案,20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雷鳴(2004)。光復會與辛亥江蘇光復--兼論光復會的消亡。南京社會科學,200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馮開文(1993)。李燮和與辛亥上海光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饒懷民(1998)。辛亥革命時期發生在上海的都督風波--李燮和與陳其美爭都督辨。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江中孝(1986)。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反清武裝起義中的軍事冒隆主義芻論。廣東社會科學,19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有為(1994)。再論章太炎〈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序〉中有關辛亥革命策略問題。江海學刊,199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沈奕巨(1980)。論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廣西邊境武裝起義。學術論壇,198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沈奕巨(1991)。同盟會在廣西邊境的三次武裝起義。學術論壇,19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夏林根(1981)。論資產階級革命派反清武裝起義的戰略方針。復旦學報,19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金沖及(1984)。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二題。歷史研究,198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戴邁(1963)。論清末革命黨人的暗殺活動。江漢學報,196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趙矢元(1979)。論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吉林師大學報,19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桂五(1981)。論南京臨時政府。天津社會科學,19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彭明(1981)。論南京臨時政府。近代史研究,19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應家淦(1981)。論南京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性質。浙江學刊,198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來棣(1985)。關於辛亥革命的評價問題--兼與胡繩同志商榷。近代史研究,19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世龍(1986)。辛亥各省軍政府權力結構論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希泌(1981)。辛亥革命的兩種起義方式。晉陽學刊,19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桑兵(2014)。接收清朝與組建民國。近代史研究,20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桑兵(2014)。接收清朝與組建民國。近代史研究,20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文海(1961)。辛亥革命與會黨。教學與研究,196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魏建猷(1961)。辛亥革命前夜的浙江會黨活動。學術月刊,19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魏建猷(1981)。辛亥革命時期會黨運動的新發展。上海師範學院學報,19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蔡少卿(1981)。論辛亥革命與會黨的關係。群眾論叢,19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饒懷民、周新國(1990)。辛亥革命時期會黨運動的特徵和作用。求索,199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輝(1981)。論辛亥革命中會黨的性質與作用。華中師範學院學報,198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林增平(1962)。辛亥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會黨和農民--讀"辛亥革命與會黨"一文質疑。教學與研究,196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杜文鐸(1983)。哥老會與貴州辛亥革命。責州社會科學,198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旭麓(1985)。秘密會黨與中國社會。學術月刊,198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沈渭濱(1987)。論辛亥革命時期的會黨。復旦學報,198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丁孝智、張根福(1994)。對辛亥革命時期會黨二重作用的歷史考察。西北師大學報,19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任貴祥(2012)。華僑與辛亥革命百年研究述評。史學月刊,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胡繩武、金沖及(1963)。辛亥革命準備時期革命與改良兩條路線的鬥爭。學術月刊,196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章開沅(1963)。反對資產階級革命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江漢學報,196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錫祺(1965)。二十世紀初孫中山和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鬥爭。學術研究,1965(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何玉疇(1959)。辛亥革命與資產階級立憲派人。蘭州大學學報,195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苑書義(1963)。清末立憲派的階級基礎問題。歷史教學,196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龔書鐸、方攸翰(1964)。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6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耿雲志(1980)。論清末立憲派的國會請願運動。中國社會科學,198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耿雲志(1992)。收回利權運動、立憲運動與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李華興、姜義華(1979)。梁啓超與清末民權運動。復旦學報,197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金沖及(2011)。清朝統治集團的最後十年。近代史研究,20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戴按鋼(2011)。新政困局與辛亥革命。史林,2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羅志田(2012)。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轉折。近代史研究,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羅志田(2012)。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轉折。近代史研究,2012(6),1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羅志田(2013)。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轉折。近代史研究,20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楊昂(2011)。清帝〈遜位詔書〉在中華民族統一上的意義。環球法律評論,2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夏良才(1982)。國際銀行團和辛玄革命。近代史研究,19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夏良才(1986)。清末幣制實業借款的幾個問題。學術月刊,198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崔志海(2006)。美國政府與清朝的覆滅。史林,20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小路(1990)。美國與辛亥革命。歷史檔案,199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林海龍(1990)。英國與武昌起義後的南北和談。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廖大偉(1992)。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對華政策及其表現。史林,19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夏良才(1994)。1911-1914年日英對華政策之比較。近代史研究,19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張振鵾(1981)。辛亥革命期間的孫中山與法國。近代史研究,19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張振鵾(1983)。辛亥革命期間的孫中山與法國(續篇)。近代史研究,198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吳乾兌(1987)。1911年至1913年間的法國外交與孫中山。近代史研究,198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章開沅(1989)。法國大革命與辛亥革命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歷史研究,19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趙複三(1989)。法國大革命與20世紀之中國。近代史研究,19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俞旦初(1989)。20世紀初年法國大革命史在中國的介紹和影響。近代史研究,19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黃振(1989)。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與辛亥革命道路的選擇。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樂耀湘(1989)。法國大革命與辛亥革命。法國研究,19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王振國、邢克鑫(1996)。法國大革命對中國辛亥革命的影響。鄭州大學學報,19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余繩武(1981)。沙俄與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呂一燃(1988)。辛玄革命時期沙俄對新疆的侵略。西北史地,19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石楠(1988)。辛亥革命前沙俄對蒙古地區的經濟擴張。西北史地,198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李琪(1999)。從俄文檔案看辛玄革命時期沙俄對新疆的侵略--兼與俄羅斯學者瓦•別洛夫先生商榷。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肖建東(2001)。德國與辛玄革命。江漢論壇,20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趙入坤(2005)。德國對辛亥革命的反應。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章開沅(2001)。關於孫中山研究的思考。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楊天石、王學莊(1978)。章太炎與端方關係考析。南開大學學報,1978(6),38-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曾業英(1979)。章太炎與端方關係補證。近代史研究,1979(1),320-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沈寂(2012)。章大炎與端方關係案。安徽史學,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劉民山(1985)。汪精衛在辛亥革命前後的叛變活動。歷史教學,198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何若釣(1983)。論劉師培政治思想的演變。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孔祥吉、鄭匡民(2012)。革命先烈楊毓麟未刊函札述考。福建論壇,20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孔祥吉、鄭匡民(2012)。革命先烈楊毓麟未刊函札述考。福建論壇,20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楊天石、王學莊(1981)。湯化龍密電辨說--兼論湯化龍在武昌起義前後的政治表現。復旦學報,19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李育民(1985)。試論武昌首義中的湯化龍。江漢論壇,198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黃德發(1987)。湯化龍立憲活動述論。江漢論壇,198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趙金鈺(1981)。楊度與〈中國新報〉。近代史研究,19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周向陽(2006)。楊度憲政思想略論。船山學刊,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侯宜杰(1988)。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的楊度。近代史研究,19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駱寶善、劉路生(2012)。袁世凱與辛亥革命。史學月刊,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季雲飛(1989)。論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學術月刊,19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丁健(2012)。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後民眾視野裏的袁世凱。史學月刊,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吳劍杰(1980)。湖北軍政府政權性質的轉變。江漢論壇,198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竺柏松(1981)。關於武昌起義的領導問題。江漢論壇,19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楚任(1981)。試論辛亥革命時期的黎元洪。河北大學學報,19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林增平(1981)。黎元洪與武昌首義。江漢論壇,198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任澤全(1982)。武昌起義勝利後的領導問題--與竺柏松同志商榷。江漢論壇,198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任澤全(2012)。黎元洪與近代中國社會〈筆談〉。鄭州大學學報,2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郭衛東(2009)。臣屬向公民的轉變--以辛亥革命時期的岑春煊為案例。史學月刊,200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劉麗楣(1986)。趙爾巽與東三省辛亥革命活動。歷史檔案,198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李侃(1991)。趙爾巽與辛亥革命前後的東北政局。歷史檔案,19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關捷(1992)。趙爾巽在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行為。滿族研究,1992(1),3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周增光(2013)。奕劻與清帝遜位。清史研究,2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朱榕(1989)。論辛玄革命的實質--從清末官制、立憲運動談起。江漢論壇,198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朱宗震(2002)。關於辛亥革命性質的新探索。浙江社會科學,20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楊天石(2011)。辛亥革命的性質與領導力量。河北學刊,20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李文海、顏軍(2002)。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何建娥(2004)。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現代化。社會科學家,20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高燕寧(2001)。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初步嘗試。思想戰線,20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張永剛(2006)。試論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關係。鄂州大學學報,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周良書、汪華(2001)。辛亥革命與中國現代化。江海學刊,20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孫立平(1992)。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衰敗過程及其對現代化的影響。社會學研究,19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馬勇(1995)。辛亥革命:現代化的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近代史研究,199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袁偉時(20011200)。辛亥革命的是是非非。二十一世紀,68,35-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李澤厚、王德勝(1994)。關於文化現狀、道德重建的對話。東方,199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李澤厚、王德勝(1994)。關於文化現狀、道德重建的對話。東方,199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龔書鐸、吳效馬(1996)。革命是褒詞還是貶詞?--從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談起。求是,199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張海鵬(1996)。"告別革命"說錯在哪里?。當代中國史研究,199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章開沅(1983)。就辛亥革命性質問題答臺北學者。近代史研究,1983(1),163-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崔志海(2014)。建國以來的國內清末新政史研究。清史研究,2014(3),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楊念群(2012)。清帝遜位與民國初年統治合法性的闕失:兼談清末民初改制言論中傳統因素的作用。近代史研究,2012(5),32-50+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楊天宏(2014)。清帝遜位與"五族共和":關於中華民國主權承續的"合法性"問題。近代史研究,2014(2),4-28+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金沖及、胡繩武(1983)。同盟會與光復會關係考實--兼論同盟會在組織上的特點。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中華書局。735-7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秋光(1983)。共進會平議。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中華書局。463-4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嚴昌洪(1983)。辛亥革命中的暗殺活動及其評價。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中華書局。766-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來棣(1983)。立憲派的"和平獨立"與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中華書局。1231-1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增平(1983)。評辛亥革命時期的立憲派。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中華書局。1128-1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華書局編輯部(1983)。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俞辛焞、李垛珍(1983)。辛亥革命時期日本的對華政策。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中華書局。1334-14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卿斯美(1983)。辛玄革命前夕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兼論清末預備立憲的失敗。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中華書局。463-4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洪岩(2001)。劉師培何以要背叛革命。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409-4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耿雲志(1983)。清末資產階級立憲派與諮議局。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北京:中華書局。1183-1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金沖及、胡繩武(1991)。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沙俄侵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旭麓(1955)。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聞少華(1988)。汪精衛傳。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增平(1991)。辛亥革命史研究備要。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喜所、淩東夫(1991)。辛亥革命研究一覽。天津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沖及、胡繩武(1985)。辛玄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章開沅、林增平(1980)。辛亥革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新(1982)。中華民國史(第一編):中華民國的創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一彪(2009)。光復會史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繩(1981)。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章永樂(2011)。舊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辛亥革命史研究會(1981)。辛亥革命史論文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1962)。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趙金鈺。日本浪人與辛亥革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廷江。日本財界與辛亥革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澤厚、劉再復(2004)。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克武(2006)。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啓超調適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章開沅(1991)。國內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綜覽。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章開沅、林增平(1981)。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胡繩武、金沖及(1959)。論清末的立憲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全喜(2011)。立憲時刻:論〈清帝遜位詔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俞辛焞(1996)。孫中山與日本關係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蔡德金(1988)。汪精衛評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虞和平(2001)。中國現代化歷程。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敏(2010)。蘇報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蘊茜(2009)。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建朗(20111028)。革命與改良:辛亥答案的再思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羅福惠、朱英(2011)。歷史學者對辛亥革命的研究與詮釋。辛亥革命的百年記憶與詮釋。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劍杰(2002)。論辛亥前同盟會內部兩種不同的起義戰略。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有為(1980)。辛玄前關於革命策略問題的一場爭論--從章太炎〈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序〉談起。辛玄革命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董方奎(1981)。論梁啓超的"和袁、慰革、逼滿服漢"方針。辛亥革命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吉奎。[孫中山與日本]序。孫中山與日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曾才(2011)。英國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研究論文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天石(2002)。在華經濟利益與辛亥革命時期英國的對華政策。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學莊(1986)。孫中山和辛玄革命的關係研究簡評。回顧與展望--國內外孫中山研究述評。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邵銘煌(2002)。激情過後:汪精衛在辛亥革命前後的轉變與歷史作用。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