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物類與倫類:荀學觀念與近現代中國學術話語
作者:周志煌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洪葉文化
集叢:哲學叢書;53
ISBN:9789866001239
主題關鍵詞:荀況荀子研究考訂學術思想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期刊論文
1.陳平坤(20061200)。人性善惡與天人分合--孟、荀心性論說之型態及其意義。清華學報,36(2),363-3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錦昌(20071200)。細柔的「一」與粗硬的「一」--評德國漢學界的兩種荀子研究。漢學研究,25(2)=51,347-3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裕學(20080400)。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儒學--由〈性情論〉、〈王霸論〉、〈大人論〉來探討。孔孟月刊,46(7/8)=547,20-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俊傑(19891200)。孟子王霸三章集釋新詮。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7,191+193-2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展良(20020500)。嚴復的「物競天擇」說析論:嚴復與西方大師的演化觀點之比較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56,69-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永儁(20010100)。朱熹「義利之辨」之倫理價值觀探源。哲學與文化,28(1)=320,1-10+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建民(19970300)。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117-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佐藤將之(20061200)。漢學與哲學之邂逅:明治時期日本學者之《荀子》研究。漢學研究集刊. 雲林科技大學,3,153-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丘為君(19941200)。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24(4),451-4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杜維明(19911200)。從暨驚訝又榮幸到迷惑而費解--寫在敬答何炳棣教授之前。二十一世紀,8,148-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炳棣(19911200)。「克己復禮」真詮--當代新儒家杜維明治學方法的初步檢討。二十一世紀,8,13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述先(19920200)。從方法論的角度論何炳棣教授對「克己復禮」的解釋。二十一世紀,9,140-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炳棣(19920400)。答劉述先教授--再論「克己復禮」的詮釋。二十一世紀,10,150-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述先(19920600)。再談「克己復禮真詮」--答何炳棣教授。二十一世紀,11,148-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弱水(19940300)。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新史學,5(1),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唐端正(19770900)。荀子善偽論所展示的知識問題。中國學人,6,1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子安宣邦、朱秋而(20020600)。作為事件的徂徠學--思想史方法的再思考。臺大歷史學報,29,181-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佐藤將之(20031200)。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1,39-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何炳棣(19920600)。原禮。二十一世紀,11,102-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平坤(20060300)。荀子的「類」觀念及其通類之道。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1,77-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丁四新(1997)。天人.性偽.心知--荀子哲學思想的核心線索。中國哲學史,19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道還(2009)。《天演論》原著文本及相關問題。新史學,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天根(2002)。《天演論》的早期稿本及其流傳考析。史學史研究,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曹峰(2007)。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學研究的新路向。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5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其泰(1994)。梁啟超先秦思想史研究的近代學術特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貞德(19970600)。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283-3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明輝(19980900)。孟子王霸之辨重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243-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維杰(20080300)。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109-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克武(20020500)。嚴復與梁啟超。臺大文史哲學報,56,29-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杜正勝(19921200)。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95-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馮耀明(20050700)。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23字衍之糾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4,169-2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克武(20050900)。走向翻譯之路:北洋水師學堂時期的嚴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9,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爾敏(19760600)。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憲明(1999)。解讀(辟韓)─兼論戊戌時期嚴復與李鴻章張之洞之關係。歷史研究,1999(4),113-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啟屏(2009)。荀子思想中的「身體觀」與「知行觀」。「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拓新--經學的流衍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昌龍(1992)。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2000)。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薛裕民(2005)。晚清「排荀」與「尊荀」(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羅志田(2009)。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荀況、張覺(2006)。荀子校注。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熊十力(1988)。摧惑顯宗記。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展良(2010)。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的基本特性論集。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適(1988)。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葛兆光(2006)。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講。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名春(2009)。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Mill, John Stuart、葉建新(2007)。功利主義。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顧紅亮、劉曉虹(2006)。想像個人--中國個人觀的現代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汝倫(2001)。現代中國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熊十力、林安梧(1990)。現代儒佛之爭。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史革新(2010)。晚清學術文化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志華、朱國藩、樊善標(2005)。《荀子》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鼎(2008)。劉咸炘學術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勞悅強(2010)。文內文外--中國思想史中的經典詮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金觀濤、劉青峰(2009)。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mith, Adam、嚴復(2009)。原富。台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克鋒(2010)。國學與現代學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際開(2010)。清末變法與日本--以宋恕政治思想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Kwok, D. W. Y.、雷頤(1989)。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江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國榮(1999)。科學的形上之維--中國近代科學主義的形成與衍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興濤(2011)。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丁文江、趙豐田(2009)。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蘇中立、涂光久(2011)。百年嚴復:嚴復研究資料精選。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楷(2011)。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柳橋(1985)。荀子詁譯。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振甫(1987)。嚴復思想述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何志華、朱國藩(2012)。《荀子》詞彙資料彙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童振福(1982)。陳亮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羅檢秋(1998)。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方東樹(1968)。漢學商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羅志田(2007)。昨天的與世界的:從文化到人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鄭大華、鄒小站(2011)。中國近代史上的激進與保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應劭、吳樹平(1980)。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暢然(2011)。清代《孟子》學史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高秀昌(201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浦嘉珉、鍾永強(2009)。中國與達爾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章太炎(2000)。菿漢三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憲明(2005)。語言、翻譯與政治:嚴復譯《社會通詮》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亮(1978)。陳亮集。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Huxley, Thomas Henry、嚴復(2009)。天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鄭匡民(2009)。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劉師培(2010)。劉師培儒學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徐向東(2006)。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梁啟雄(1965)。荀子柬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1)。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匯編。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王天根(2006)。《天演論》傳播與清末民初的社會動員。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楊紅旗(2009)。以意逆志與詮釋倫理。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Hobsbawm, Eric J.、Ranger, Terence O.、顧杭、龐冠群(2004)。傳統的發明。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王爾敏(2005)。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張灝、崔志海、葛夫平(1993)。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俞仁寰(1962)。從類字透視荀子政治思想之體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Mill, John Stuart、嚴復(1981)。穆勒名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耿傳明(2010)。決絕與眷戀:清末民初社會心態與文學轉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王充(2001)。論衡。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少明(2009)。思史之間--《論語》的觀念史釋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明輝(2004)。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余舜德(2010)。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夏曾佑、楊琥(2011)。夏曾佑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冷天吉(2009)。知識與道德:對儒家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汎森(2008)。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鄒振環(2007)。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至1900年西方歷史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余英時(1991)。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張麗珠(2002)。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Tillman, Hoyt Cleveland、姜長蘇(1997)。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Tillman, Hoyt C.(2002)。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袁枚(1986)。子不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孫廣德(1995)。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周作人(1992)。周作人全集。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秦燕春(2008)。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陳遼(1992)。周太谷評傳。南京: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桑兵(2010)。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宋洪兵(2010)。國學與近代諸子學的興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章太炎、朱維錚(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楊貞德(20090000)。轉向自我: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王汎森(2007)。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黃聖旻(2006)。王先謙《荀子集解》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康有為(2002)。大同書。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黃克武(2006)。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楊長鎮(19960000)。荀子類的存有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錢泳(1982)。履園叢話。台北:大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賀照田(2006)。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余英時(1976)。論戴震與章學誠。香港: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章太炎(1958)。章氏叢書。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王蘧常(1977)。嚴幾道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余英時(2005)。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張灝(2004)。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陳永森(2004)。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朱熹(2010)。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俞樾(2010)。春在堂全書。南京市: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Baumer, Franklin L.、李日章(1988)。西方近代思想史。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王汎森(1985)。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黃克武、張哲嘉(20000000)。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Hall, David L.、Ames, Roger T.、施忠連(1999)。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王一川(2001)。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黃俊傑(20100000)。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汪榮祖(1984)。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王銘銘(2005)。西學「中國化」的歷史困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吳樹勤(2007)。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類」為核心。山東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林毓生、穆善培(1988)。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州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桑兵、張凱(2010)。國學的歷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汪暉(2004)。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桑兵、關曉紅(2007)。先因後創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董仲舒、凌曙(1976)。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林火旺(1999)。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梁啟超、夏曉虹(2005)。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丁耘(2006)。什麼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桑兵(2008)。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馮友蘭(2007)。新理學。北京市: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黃俊傑(1997)。孟學思想史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Tillman, Hoyt Cleveland、楊立華、吳艷紅(2003)。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朱熹、黎靖德(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馮友蘭(2000)。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崔清田(1997)。名學與辯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章太炎、傅杰(1997)。章太炎學術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Foucault, Michel、王德威(1994)。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張壽安(2005)。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Gray, John、蔡英文(2002)。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龔鵬程(2007)。近代思潮與人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Geertz, Clifford、韓莉(1999)。文化的解釋。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鄭傑文(2002)。20世紀墨學研究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江心力(2005)。20世紀前期的荀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De Bary, William Theodore、黃水嬰(2009)。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羅志田(2001)。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蔡錦昌(1989)。從中國古代思考方式論較荀子思想之本色。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章太炎(1972)。國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蕭公權(1991)。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章太炎(1984)。春秋《左傳》讀。學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劉熙載(1993)。劉熙載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陳瑋芬(2008)。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Giddens, Anthony、田禾(2000)。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姚純安(2006)。社會學在近代中國的進程(1895-191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胡鴻保(2006)。中國人類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余杰(2009)。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Bell, Daniel、李琨(2002)。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梁啟超(1989)。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湯志鈞(1979)。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翟志成(2008)。當代中國哲學第一人:五論馮友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Polanyi, Michael、彭淮棟(1985)。博藍尼講演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陳大齊(1954)。荀子學說。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梁啟超(193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劉岳兵(2005)。明治儒學與近代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劉德隆(1985)。劉鶚及老殘遊記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安居香山、中村璋八(1994)。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湯志鈞(1989)。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朱維錚(1996)。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熊十力(1993)。熊十力論著集之一:新唯識論。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章太炎、湯志鈞(1977)。章太炎政論選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方朝暉(2002)。「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余英時(1984)。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Bell, D.、趙一凡(1989)。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陳大齊(1953)。孟子性善說與荀子性惡說的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Weber, Max、錢永祥(1991)。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佐藤將之(2010)。中國古代「忠」論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Needham, Joseph(1990)。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溝口雄三、孫軍悅(2011)。作為方法的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梅家玲(2006)。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章太炎、馬勇(2003)。章太炎書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嚴壽澂(2008)。近世中國學術思想抉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賴建誠(2002)。亞當史密斯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李哲賢(20050000)。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羅志田(2001)。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張朋園(19640000)。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李滌生(1986)。荀子集釋。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許倬雲(1988)。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葉德輝(2002)。翼教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王天根(2009)。群學探索與嚴復對近代社會理念的建構。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徐興慶(20090000)。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石元康(19980000)。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林宏星(2011)。《荀子》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高正(2010)。荀子版本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方松華(1997)。廟堂餘音:近現代的先秦儒家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羅志田(1998)。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楊筠如(1966)。荀子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鄭大華(2010)。民國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蔡錦昌(19960000)。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周紹賢(1977)。荀子要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馬積高(2000)。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廖名春(1994)。荀子新探。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熊公哲(1967)。荀卿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林啟屏(20040000)。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王汎森(19870000)。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余英時(1984)。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章太炎(1995)。國學講演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潘于旭(2007)。斷裂的時間與「異質性」的存在--德勒茲《差異與重複》的文本解讀。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張灝(1989)。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Schwartz, Benjamin、葉鳳美(1995)。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王克非(1996)。中日近代對西方政治哲學思想的攝取:嚴復與日本啟蒙學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黃克武(20100000)。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Rawls, John、何懷宏(1997)。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賴建誠(2012)。井田辨:諸說辯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章太炎(1971)。國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孟軻、焦循(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甘懷真(2009)。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錢國紅(2009)。走近西洋和東洋:中日世界意識形成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楊儒賓、祝平次(20050000)。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孟航(2011)。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史(1900-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張壽安(2000)。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楊倞(1979)。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劉師培(1936)。荀子斠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劉師培(1936)。荀子補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劉師培(1936)。荀子詞例舉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王恩洋(1945)。荀卿學案。四川內江:東方文教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劉子靜(2006)。荀子哲學綱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陳登原(1928)。荀子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陶師承(1931)。荀子研究。上海:大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司馬遷(1956)。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趙岐、孫奭(1989)。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范曄(2004)。後漢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黃宗羲(1987)。明夷待訪錄。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黃宗羲(2007)。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戴震(1991)。孟子字義疏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凌廷堪(1998)。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賀長齡、魏源(1972)。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盛康(1972)。皇朝經世文編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吳元炳(1976)。三賢政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陳康祺(1978)。郎潛三筆。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王國維(1997)。王國維學術經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汪康年、上海圖書館(1986)。汪康年師友書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吳闓生、吳汝綸(1972)。桐城吳先生詩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康有為、姜義華(2010)。萬木草堂口說(外三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康有為、樓宇烈(1987)。孟子微•中庸注•禮運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章太炎(1987)。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訂年譜。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劉師培(1998)。劉師培辛亥前文選。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蔡元培(2010)。中國倫理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譚嗣同、蔡尚思(1981)。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譚嗣同、湯志鈞(1998)。仁學。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嚴復、孫應祥(2004)。嚴復集補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毛丹(1999)。秩序與意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王中江、李存山(2008)。中國儒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王爾敏(2011)。中國近代文運之升降。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王銘銘(2010)。民族、文明與新世界:20世紀前期的中國敘述。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石文玉(2011)。儒學道統與晚清社會制度變革。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田富美(2011)。清代荀子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朱維錚(1983)。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李天綱(2012)。萬國公報文選。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李強(1999)。嚴復思想新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李濟(1998)。考古瑣談。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李帆(2010)。古今中西交匯處的近代學術。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宋國愷(2011)。中國變革:社會學在近代中國興起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吳展良(1990)。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思維方法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洪濤(2007)。經學、政治與現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思想編委會(2012)。思想20:儒家與現代政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孫江(2008)。新史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高力克(1999)。索求現代性。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耿雲志(2008)。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桑兵(2008)。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郭湛波(2010)。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郭齊勇(2008)。儒家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陳少明(1995)。被解釋的傳統--近代思想史新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陳弱水(2005)。公共意識與公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常乃惪(2009)。中國思想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2007)。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黃俊傑(2008)。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黃俊傑(2008)。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黃興濤(2009)。新史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黃東蘭(2010)。新史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鄒振環(2008)。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楊國榮(1999)。史與思。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楊國榮(2009)。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趙麥茹(2010)。先秦諸子經濟思想的生態學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熊秉真、呂妙芬(2009)。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7.蔣維喬、楊大膺(1934)。中國哲學史綱要。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8.賴建誠(2006)。梁啟超的經濟面向。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9.錢穆(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國學概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0.羅志田(2009)。裂變中的傳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釋太虛(1980)。太虛大師全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2.佐藤慎一、劉岳兵(2011)。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3.Ames, Roger T.、溫海明(2009)。和而不同:中國哲學會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4.Lovejoy, Arthur Oncken、張傳有(2002)。存在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5.Jevons, William Stanley、嚴復(2009)。名學淺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6.Spencer, Herbert、嚴復(2009)。群學肄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7.Huxley, Thomas Henry、李學勇(2001)。進化論與倫理。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8.Weber, Max、黃曉京、彭強(1996)。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9.李哲賢(2006)。漢學研究集刊。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0.林從一(2003)。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龐樸(2008)。儒林。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2.(1934)。獨立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3.李明輝(20050000)。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4.黃克武(19980000)。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5.王汎森(2004)。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6.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7.王健文(19870000)。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8.葛兆光(1998)。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9.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論。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0.楊儒賓(20120000)。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Berlin, Isaiah、陳曉林(1986)。自由四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2.林啟屏(20070000)。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3.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4.王汎森(20030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5.伍振勳(20090000)。語言、社會與歷史意識:荀子思想探義。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6.羅志田(1999)。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7.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8.島田虔次、甘萬萍(2005)。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9.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0.楊儒賓、黃俊傑(19960000)。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馮友蘭(1996)。中國哲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2.李慈銘(2004)。越縵堂日記。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3.鄭大華、鄒小站(2005)。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4.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5.黃俊傑(2004)。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6.溝口雄三、鄭靜(2011)。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7.嚴靈峯(1977)。無求備齋荀子集成。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8.宋恕、胡珠生(1993)。宋恕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9.楊聯陞、張永堂(1983)。國史探微。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0.劉鶚、王孝廉(1984)。老殘遊記。廣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嚴復、王栻(1986)。嚴復集:書信。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2.牟宗三(1979)。名家與荀子。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3.李慈銘、由雲龍(1963)。越縵堂讀書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4.Polanyi, Michael、Prosch, Harry、彭淮楝(1984)。意義。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5.郭齊勇、楊澤波(2004)。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6.黃進興(20130000)。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7.Fingarette, Herbert、彭國翔、張華(2002)。孔子:即凡而聖。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8.熊十力(1984)。讀經示要。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黃進興(19940000)。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班固、顏師古(1972)。漢書。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陳大齊(2011)。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2.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3.鄭吉雄(2009)。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4.朱維錚(2007)。走出中世紀。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5.梁啟超、朱維錚(1985)。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6.葛兆光(2005)。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7.嚴復(1968)。侯官嚴氏叢刻。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8.梁啟超、中華書局(1994)。梁啟超未刊書信手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9.張豈之(2005)。民國學案。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0.張之洞(2008)。勸學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郭沫若(1996)。郭沫若自傳。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汪榮祖(20071200)。晚明消費革命之迷--評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鄧廣銘(1997)。朱陳論辯中陳亮王霸義利觀的確解。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孝悌(19980000)。明清的統治階層與宗教:正統與異端之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汎森(20110000)。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進化思想在近代中國。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又銘(2005)。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汎森(20120000)。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予同(1992)。從孔子到孟荀--戰國時的儒家派別和儒經傳授。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汎森(20120000)。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中國史新論 : 思想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漢鼎(2004)。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