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
作者:黃德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DE-XIA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靜吉
林邦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9
主題關鍵詞:國中國小社會行為社會關係教育班級教育JUNIOR-HIGH-SCHOOLELEMENTARY-SCHOOLSOCIAL-BEHAVIORSOCIAL-RELATIONCLA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8) 博士論文(5)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與國小班級情境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的
相關因素,以整體性的觀點,分析影響學生班級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人的因素、物
理環境與班級結構,以期發現各變項間的關係,及那些因素最具有顯著的作用,並驗
證Gump(1980)的理論架構。
本研究依據Gump(1980)與Dunkin & Biddie(1974)
的理論觀點所建立的理論架構(如圖3-1-1所示)共考慮了四大類變項:一、先
在變項:再分為:(一)人口變項:含性別、年級、社經水準、兄弟姊妹數。(二)
生活經驗:看電視時間、擔任幹部經驗。(三)外表吸引力:面部長相與儀表穿著。
(四)智力與成就:智力、德育、智育、體育、群育、自我成就知覺。二、歷程變項
:社會技巧、社會焦慮、社會自尊、活動取向。三、情境變項:再分為:(一)物理
環境:座位安排、鄰近原則、教室密度。(二)班級結構:團體凝聚力與班級競爭程
度。(三)受教師喜歡程度。四、結果變項:社會行為、社會關係。其中先在變項、
歷程變項與受教師喜歡程度係屬人的因素。座位安排、鄰近原則、教室密度係屬物理
因素。團體凝聚力與班級競爭程度係屬結構因素。
為了考驗本研究之各項假設,研究者共設計與使用了下列的各項問卷與評量表:一、
學生基本資炓與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二、瑞文氏非文字推理測驗。三、社會技巧評
量表。四、社會焦慮評量表。五、社會自尊評量表。六、社會計量調查表。七、青少
年活動取向調查表。八、團體凝聚力評量表。九、班級競爭程度評量表。一、學生班
級社會行為評量表。十一、教師喜愛學生程度調查表。一二、學生外表吸引力評量表
。一三、學座位安排調查表。
本研究之受試者共601人,係取自台北市國中與國小共8所學校,15個班級之學
生。調查所得資料,經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典
型相關分析、卡方考驗、區別分析、T考驗、徑路分析法等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人口變項方面:女生的社會技巧與社會自尊顯著的高於男生,但男生的社會焦
慮顯著的低於女生。不同年級之學生其社會自尊有顯著差異存在:家庭社經水準較高
者其社會自尊較高。
二、在生活經驗方面:看電視時間較少、有擔任班級幹部經驗之學生其社會技巧較佳
、社會焦慮較低、社會自尊亦較高。
三、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面部長相好看與儀表穿著整潔者其社會技巧較佳、社會焦慮
較低、社會自尊亦較高。
四、在智力與成就方面:一般發現智力較高、四育成績較佳、自牟成績知覺等級較高
者其社會技巧與社會自尊有較好的傾向。
五、整體而言、性別、看電視時間、擔任班級幹部經驗、儀表穿著、體育成績、自我
成績知覺是六個對社會技巧、社會焦慮與社會自尊較具預測作用的變項。
六、以最感興趣的活動而言,國中與國小學生還答自我活動者多於選答社會活動者。
性別、儀表穿著與社會技巧是對國中與國小學生活動傾向較具預測作用的變項。
七、先在變項與歷程變項兩組變項之間有二個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
八、歷程變項與結果變項兩組變項之間亦有二個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
九、社會技巧較佳、社會自尊較高的國中小學生,其班級社會行為較佳。高社會自尊
之國中小學生其社會關係亦較好。
十、國中小學生多教育被鄰座做為正向社會提名的對象,較少數被作為負向社會提名
的對象。
十一、受教師喜歡程度較高的學生有較佳的班級社會行為表現。
十二、受教師喜歡程度、團體凝聚力、教室密度、鄰近原則等變項對學生班級社會行
為具有顯著預測作用。
十三、受教師喜歡程度、團體凝聚力、教室密度、座位安排方式對學生班級社會關係
具有顯著的區別作用。
十四、國中學生之團體凝聚力低於國小學生,競爭程度都高於國小學生。
十五、本趼究之先在、歷程與情境共24個變項中,以受教師喜歡程度、年級、群育
、體育、團體凝聚力、性別、面部長相、社經水準、擔任幹部經驗、智育、體育等1
1個變項對班級社會行為較具顯著預測作用。
十六、在先在、歷程與情境共24個變項中,以受教師喜歡程度、團體凝聚力、儀表
穿著、性別、德育、社會焦慮、社會自尊、教室密度、體育、年級等14個變項對班
級社會關係較具有顯著的區別作用。
十七、受歡迎組之國中小學生其班級社會行為最佳,受爭議組之國中小學生,其班級
社會行為最差。
十八、本研究所建立的假設性徑路分析圖,多數的徑路係數達到顯著水準,具有一定
的解釋功能。
研究者根據文獻分析與研究發現,提出了各項建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