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殳其在道德育上的涵義
作者:蘇清守
作者(外文):SU, GING-SHO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郭為德
簡茂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9
主題關鍵詞:國中學生助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教育JUNIOR-HIGH-SCHOOLSTUDENTHAPPINESSMORALITYMORAL-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為了解國中生的助人行,助人決定和助人教育,安排「幫助肢障」和「救助弱小」兩
種情境,採用實驗、測驗和圄談法,以台北市320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分成實驗
組(曾過助人情境)和測驗組(閱讀助人情境)。研究發現如下:
助人行部分:(1)助人行動因情境而異:幫助肢障者顯著多於救助弱少者。(2)
助人行動與道義抉擇,責任判斷,助人認知,助人情感的相關,因助人情境而異。(
3)助人動機以同情心理最多,依序為良心道義,互惠互利,守規從眾和解除痛苦。
(4)不助理由和不助反應均因情境、性別和組別而異。(5)助人方式以直接為主
,尤以幫助情境為然。(6)助人方式和不助反應均因組別而異。(7)表現助人心
安和不助不安的傾向,尤以女生為然。(8)助人受賞增進助人行為,助人受挫的影
響力則較小,正負增強的效應因組別而異。
助人決定部分:(1)施者的性別、報應觀念、宗教活動和價值規範與其助人決定無
關, 行、助人傾向、自我形象、能力知覺對助人決定的影響因情境而異。(2)受
者與施者的親密關係、互惠關係和補償關係增進助人決定。受者的性別、族別、外貌
和責任歸因,不影響助人決定。(3)情境因素的求助行為、依賴程度、踩入現象、
觀察楷模和愉悅心情增進助人決定,他人在場則否,悒悶心情和計較得失則介於兩可
之間。(4)女生的助人決定較男生易因觀察楷模和補償關係而增進,因異性和他人
在場而滅抑。
助人教育部分:1‧父母、同學、老師為影響助人行為的關鍵人物,且父親多影響男
生,母親多影響女生。2‧教育重點在培養同情心和勇氣,增進友誼和關係。3‧父
母楷模和分派家務,朋友互助,班團分工,教師教誨,施行「日行一善」,表揚好人
好事,報導仁義事跡,推行禮貌運動,均高度增進助人行為。4‧安全教育滅抑助人
行為,同學競賽、報載傷害消息則否。5‧父母培養子女助人行為以「身教言教」最
佳,依次為「講論道理」,「子女自主」,「講求權威」。教師則以示範力行最佳,
言教身教第二,講述第三,嚴管殿後。6‧最佳上課方式為「同學扮演」,依序為「
師生討論」,「教師講授」,「學生研讀」。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若干道德教育的建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