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
作者:李紀祥
作者(外文):LI, JI-XI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宋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9
主題關鍵詞:明代清代儒學北宋范仲淹范希文范文正王安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8)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5
北宋儒學初興,即已呈現多元發展,政治、經學、史學、義理、詞章,無不一新氣象
。士大夫多以下天為己任,興學校、育人才、從事政治改革,其中尤以范仲淹、王安
石為代表。逮慶歷改革、熙寧變法相繼失敗,儒學始轉向,心性義理之學超然拔起,
成為此下儒學發展的主流,數百年間,由朱學到王學,歷經宋、元、明,儒學始終以
內化格局的心性義理之學為主。
明代中葉以後,一方面心性之學發展到王艮、羅近溪泰州一脈,已達於頂點,愚夫愚
婦,當下指點,則可豁悟良知,誠不讓禪門;另一方面,張居正歿後所遺留的閣部衝
突問題,及其他許多經濟、社會問題;內外交織,終於在新起的東林書院及其講學人
士的言論中,開始表現出來,原來以教化為主的書院教育,也因為關心國事,論城論
政治,而使學述發生變化,這個變化的方向,以經世為主。儒學內傾格局的轉變,便
從明神宗萬歷年間開始,不復再以心性義理之學為主流。
以儒學經世層面變遷與發展為對象,來作研究與考察,是本文主要的目的,全文共分
九章論述,自明代神宗萬歷年間開始,以迄清代的考證學與浙東史學。
第一章「導論」:共分二節,第一節確定「經世」之範疇與論域,轉向後的儒學發展
路向,即以經世一詞表之。第二節介紹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行文之脈絡、論題、旨趣
與限制。
第二章「東林學術與道德經世」:共分三節。主要在敘述以道德教化為主的理學,如
何透過東林在學術上的「宗朱」及其政治行為上的「出位」、「清議」,開始作經世
的轉向,而此一不徹底的轉向,正是一過渡時期。
第三章「實學經世」:共分四節。一種學風與思潮,有繼承、有發展,亦有反動,明
末天啟、崇禎兩朝的學術,下足表達此種現象,在外虜內寇刺激下,以實用為主的經
世之學,蓬勃而起,有繼承東林、有反理學、有復興古學,要皆以經世致用為主。
第四章「外王經世」(上):分二節。以顧炎貳與黃宗羲的生平與學術為主。本章與
下章的處理方式,均以個人為主,以研究在明清易代之際,遺民如何面對時代、面對
此一遽變,而表碧於學術上的反思與重新建構。
第五章「外王經世」(下):分二節。以費密與顏元的生平與學術為主。經由第四章
與本章的研究,可以證明儒學並未解體,而且是遺民學術研究的重心,但其路向,顧
然已外王經世為主。
第六章「清代漢學的成立」:分四節。第一節從經學復興述起,而以「體道」與「詁
經」為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路。第二節則以顧炎武的『音學五書』為中心,以分析新經
學方法如何建立。第三節則以顧炎武、黃宗義及閻若璩、湖渭作一對比,以顯示清初
經學家的兩種類型。第四節具以乾喜漢學的起源之解釋為主,除考察前人諸說外,交
提出筆者的意見作為補充。
第七章「浙東史學及其系譜問題」:分三節。第一節闡述史學與儒家外王思想之關係
,並從章學誠「六經皆史」、「浙東學術」以及國史大業、鄉邦文獻兩點敘述東史學
之特色與興盛之背景。第二節以黃宗義為中心,敘述黃氏史學之特色。第三節以「浙
東史學系譜」與「宗黃」為中心,以「歷史流傳」與流傳處史」特性之掌握,來分析
史學系譜如何形成,並考證清初浙東學術的多元面貌。
第八章「三代意識與清初儒學的古代取向」:儒學史上的爭辯,如孟、荀之法先王、
後王,陳亮與朱熹之王霸義利,不僅與價值判斷有關,而且更與歷史有關,本章即以
「道史觀」與「勢史觀」來區別兩種脈絡。但這二種史觀有其相異,亦有其同,其同
處即為三代史觀,深處為三代意識。清代儒學發艱以經、史為主流,但何以皆向古代
集中,本章即以此而逼出問題,由三代意識而分析古代取向,此種原始情操有其烏托
邦性格,但亦有「制作之原」的意義,本章共分三節,皆環繞上述數點而作分析。
第九章「結論」,綜合前述各章要點作一總結。並試申述師儒、弼輔、經師與儒家角
色、性格之關係。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