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船山詩學的理論基礎及理論重心
作者:李錫鎮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 XI-ZHEN
校院名稱:國立台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齊益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0
主題關鍵詞:王船山王陽明詩學理論基礎理論重心達情抒情詩WANGCHUAN-SHANWANGYANG-M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6)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1.五船山 WANG, CHUAN-SHAN
2.王陽明 WANG, YANG-MING
3.詩學
4.理論基礎
5.理論大志
6.達情
7.抒情詩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齊益壽先生 GI ,YI-SHOU
王船山詩學的理論基礎及理論重心
研究生:李錫鎮撰 LI, XI-ZHEN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第一章 緒論
本篇論文的重點,主要在探討船山詩學的理論基礎,並闡述其詩論中主要觀念的涵意
。本文所以偏重於詩學觀念的分析,思索其觀念之間的內在聯繫,乃基於下列兩方面
的考慮:
(一)明清之際,船山個人的特殊境遇,當然影響其詩論的形成,但船山詩論上所表現
之特識和創見,更重要的因素,乃是源自他整全周遍、深密細微的哲學思想的根基。
雖然他所運用的文學術語並非新創,表面上像是依傍於傳統詩評;且他對明代詩壇的
批評,也不能完全自外於時代意識和個人經驗;然而若仔細分析其內涵,其批評用語
實際上有船山所賦予的特殊意義;其思考具有高度創造性轉化的特質;其批評對象非
但不始於明詩,也非限於明代。無論對歷代具體作品或詩詩學理論的批評,船山所作
出的論斷,主要是得力於自身的一套深密精微的觀念架構。因此,若過度強調船山詩
論產生的外緣因素,便易陷入歷史決定論的路數,而難以把握其創造性的特質。
(二)船山詩評著述頗為繁富,批評對象涵蓋古今,成書年代先後不一,其詩學理念又
多伴隨實際批評而湧現。由於並非以系統性的論說文來陳述,容易讓人忽略觀念相身
那種具體與普遍相涵的辯証特性,導致將觀念當作劍詞語來釋義,而未能把握觀念之
間環環相扣的密切關係。至於理論性較為鮮明的詩學著述,如一般習稱的《薑齋詩話
》,亦因為札記式的條陳和批評用語之模稜,使得原可相互涵攝的觀念內容,難以透
顯突出。
因此,若末先釐清其論詩材料所蘊涵的問題,探索其劍觀念與整體思想網絡的關係,
難免以傳統詩評的印象來解釋和評價船山的詩論,因而若非導致觀念的曲解,即不免
流於以偏概全而抑揚過當。
想從船山詩評著述之中,尋繹其詩學觀念的內在理路,綜合諸多觀念形成一意義完整
的理論系統,對於材料的處理,就必須採取解釋的方式。而在方法上,首先又必須透
過文學知識,先假定存有一個詩論體系,以便能夠和論詩材料之間展開辯證。所謂「
詩論」,可包括「詩學理論」、「詩學批評的理論」與「詩學歷史的理論」三部分(
註一);而縝密的「詩論體系」,乃指詩論內部各層面的課題,其個別觀念必須符合
整體原則;個別觀念之間當有整體性的內在聯;整體理論足以構成自圓其說的封閉系
統,宛如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皆應。虛懸這樣一種系
統概念,主要是從觀念的內涵、觀念間的內在邏輯來思考。對於詩評材料是採取辯證
性的解釋,因此在處理材料時較能減輕過度的化約和獨斷,也較能彰顯船山詩論的特
質。
船山詩論中重要的命題術語,如「興觀群怨」、「言志」與「言意」、「性」與「情
」、「意」與「勢」 、「意」與「韻」、「主」與「賓」、「情」與「景」等,
表面上皆屬傳統文學批評習見的術語,船山只是延襲承用。然而若參酌船山遺書的許
多相關著作,這些術語其實都經過船山重新辨析,且賦予規範性的界說。相同的批評
用語與對比性詞組中的用語,則有同義或引申義的關係。若由其論述脈絡加以推敲,
可明顯辨識出指涉意義的差別。船山思想以辯證性特強著稱,其理路之細密自不待言
,又具備高度的歷史文化意識,講究人文化成(註二),船山本人又有大量的詩歌作
品,兼具思想家與詩人的身份,因此本文將深入其哲學思想之中,探討其詩學理論的
基本觀念──情感和語言的課題,先對其詩學的理論基礎有較整全的把握,諒有助於
充分理解其詩論中主要觀念的內涵。
若說船山詩論的形成並無時代或經驗上的外緣因素之影響,這必是不合事實的。問題
在於外緣因素除了要有實際證據,且必須與觀念內容具有意義的相關性,否則逕以材
料間表面現象的類似,即輕易認為受到了「影響」,最後結論若非牽強,必也是不周
圓的。讀其書,不知其人,不可;因此在進入本文主題之前,先扼要介紹船山的生,
平探討其討論的形成背景,廓清其詩評著述的問題,然後才步入主題。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