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庶民的藝文表述與歷史實踐 --以東華皮影戲團為考察
作者:彭錦華
作者(外文):Jiin-Hwa Pe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王三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東華皮影戲團台灣庶民閒暇嬉戲敘事視域融合藝文生產場域三教合一新歷史主義動畫木刻版畫劇作文本Donghua Shadow ShowTaiwan’s Common Peopleapproachesliteral performanceculture propagation3-in-1-religion phenomenonbrokerage behaviorart-generating areanew historian. EventuallyAmid playstory tellingLeisurescript3Dcomputerized anim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
從民初、日治時期到光復前後,張氏父子近一個世紀的皮影戲展演,為了處理傳統文本來源的「缺席在場」,以及適應觀眾「照古」的看戲需求,東華皮影戲團一面強調釋義、刻意作古,一面脫解穩定的意義中心,隱身在並置的故事層次間,順時順勢改造傳統作戲資源,附入鄉野傳奇,增加戲劇意義的張力。而東華也聰明地以並置的多層次語意,迴避尷尬的傳統意義中心的「缺席在場」,呈現文學改造,重寫傳統文本故事資源、置入台灣居民生活俚俗,表現變古的影偶戲劇劇作美感與掌握當代的現實性。
本文就其襲用的語言慣習推模其敘事手法,闡述藝術存在的有限性,以及表達肯定於歷史情境中藝文在場,從庶民的文藝表述與歷史實踐著手,根據教育部出版品與藝人臨場作戲劇作,觀察東華皮影戲團以觀眾為娛樂取向的市場定位,以及服從市場法則的藝文慣習。除了描述藝人於利益互動中的文化系統變遷,析論其文化傳播與中介行為,並強調市場商業化時應運而生的相對的藝文生產場域,討論因依宗教信仰的扮仙與作戲,以及表現在影偶劇作文本中的台灣社會裡的三教合一現象。
幸運的是,找出藝人於劇作的時間安排方式,藝人為皮影戲劇本營構了一個沒有具體時間感的時間單位,穿梭出入及磨合於古今文本。變換的規則是以民為本,充份迎應觀賞者需求地回到庶民本身,不強構歷史,也不主導歷史,不固滯文學意義,也不静止文化理解,只是隨著不同語境的變化而變化意義,參與和建構過程,使一場影偶遊戲,儼然新歷史主義者的歡快地審美表達。使無數次的演藝活動,展演的是對文本意義並不簡單地回到作品文本的原有視域之中的理解與重構,包括了劇作者對文本的提問,以及對文本所產生的反映在內的多重的視域,作品的意義理解不單是確證文本中已經明確表達的內涵,更懂得因時善變,活用「閒暇」觀念指導下的生活態度,達到新的視域融合。
由於皮影藝術十分重視影偶表現,甚至過於劇作文本,設若與早期木刻版畫上的人形示圖方式比並而觀,則二者在藝術表達上的共通性何在?亦為本文關注的焦點。設若移異到現今電腦動畫上展演,是否可以拉近年輕族群的距離?以躍
入立體的平面處理,為皮影戲添注空間深度,是否亦為可行?在這樣的命題敦促下,以電腦動畫重構影偶戲齣也是本文縟力所在,僅以影偶躍入同為十七世紀的中、西舞台環境,一面擘畫劇場深度,一面回歸平面版刻,影偶的天地何止於光影幻造?
For nearly a century stretching from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o the retrocession of Taiwan, the ZHANGs worked relentlessly for their shadow show busines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so-called absent presence, origin of the traditional script and make the audience be used to watch the show the way people did in old days, the Donghua Shadow Show is making every effort to highlight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rving old practices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the performance group tries to incorporate its solid essence in different stories arranged in a parallel way, a move that helps reform traditional theater resources by taking in country legends. Eventually, their dramas more attractive. At Donghua, absent presence, a main issu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er that many times turns out to be embarrassing and hard to deal with, is demonstrated in reformed literature of multiple meaning. Stories in the traditional scripts are written again by incorporating customs of Taiwanese people that help the shadow show carry aestheticism of old days and reflect practicality of present time.
In this article, we try to figure out its narration approaches with traditional languages that reflect de confined existence of art. The other issue of study is the demonstration of literal performance in historic scenes. We are talking about artistic demonstration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materialization of history. According to publicat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aters contributed by sound casting,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Donghua Shadow Show is mainly to entertain its audience by following the artistic practices in market rules. Besides detailing changes in the profit-culture interactive system experienced by artists, sorting out culture propagation and brokerage behavior, Donghua highlights the art-generating area in contrast to the commercialized market. Fairy plays and performances required by religion are involved, just as the 3-in-1-religion phenomenon that is common in Taiwan and vivid in shadow shows.
Fortunately, based on the schedule of performance, artists have come out with a time section for shadow show scripts without sense of time that fits scripts of both old and new stories. What does not change is people, that is to say, audience is key and history remains as it is. Literature meanings shall not be confined, nor should it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oint of culture, the meanings change along with language scene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us will make a shadow show an aesthetic demonstration by a new historian. Eventually, countless performances will reflect understanding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view of the script, including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writer to the script and other areas involved in the reflection to the scrip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a work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script alone; it involves changes with time and making good use of leisure as a way of living. Amid play and story telling, Taiwan’s popular art performance is in a newly merged horizon.
As performance of figures is key to the art of shadow show and sometimes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cript. Compared to the figurines on the wood engravings of early days, what makes the two common in artistic demonstration is a major issue in this article too. If shadow show were available in computerized animation, would it become more accessible to the youth? Could the 3D surface treatment giving shadow show additional depth be feasible? When such an issue is involved, we would then try to redesign shadow show with computerized animation. Just imagine the scene of a shadow figure in a 17th-Century stage with a large painting as background that deepens the stage itself, an engrav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hadow figurines would be playing beyond light and shadow.
張德成
1996 皮影戲__張德成藝師家傳劇本集,教育部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一、杜滾歌:取金龜、相罵歌
二、過五關斬七將
三、鬧花燈:黃草山、胡必松
第四冊征交趾第一本、落油鼎、救胡后、救薛剛
二本、瑞草關、百草陣
三本、瑞草關、東平寨
四本、西平寨、千愁陣、污穢陣
五本、南平寨、千絲陣
第五冊征交趾第六本、織天衣、倪若水、請蜈蚣
七本、蜈蚣師、楊清風、瑞陽計
二度梅
盧杞上奏
杏元和蕃
春生投江
第六冊一、鄭三寶下西洋
二、濟公戰八魔
三、刁玉輝
四、排牛陣
五、裵忠慶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第十三冊
第十四冊
第十五冊
蔡伯皆
蔡伯皆相認
濟公過台灣
藥典歌
哪吒鬧東海
西遊記


謝肇淛
五雜俎,明末刊本。
吳自牧、李有
夢梁錄,第二十卷。
角田一郎
有關人形的研究。
印南高一
1932 支那的影畫,玄光社出版,(昭和十八年)。
孫楷第
1952 傀儡戲考原,上滌出版。
孫楷第
1983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
孫遜
2002 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孫遜、孫菊園
1992 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
柳存仁
1997 和風堂讀書記,香港龍門書局。
胡士瑩
1982 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魯迅
1999 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局。
石麟
2000 章回小說通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
李豐楙
1997 許遜與薩守堅,台灣學生書局。
卿希泰主編
1990 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福州人民出版。
張曼濤
1978 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台北大乘文化出版。
傅惠生
1997 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北京東方出版。
林仁川、徐曉望
1991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衝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徐曉望
1993 福建民間信養源流,服州福建教育出版。
莊吉發
1996 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出版。
劉枝萬
1974 中國民間信仰論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二。
林安梧
1996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
林辰
1993 神怪小說史話,沈陽遼寧教育出版。
1998 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林國平
1992 江兆恩與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歐大年
1993 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
鄭志明
1988a 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學生。
1988b 明代三一教主研究,台北學生。
1997 神明的由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濮文起
1991 中國民間密秘宗教,浙江人民。
王夫之
1999 王夫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
2000薑齋詩話,上海古籍。
胡發貴
2000 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
吳文治主編
1998 明詩話全編,江蘇古籍。
楊松年
1986 王夫之詩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
楊仁凱
1995 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
王運熙等主編
1996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古籍。
俞崑編著
1984 中國畫論類編,廣文書局。
葛路
1987 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
趙則誠等主編
1998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辭典,吉林文史。
蔣星煜
1997 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上海古籍。
中田勇次郎、傅申編
1981 歐米收藏中國法書集名蹟集,東京中央公論社東京中央公論社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0 故宮名畫,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首都圖畫館
1996 古本戲曲十大名著版畫全編,線裝書局。

古本小說叢刊,中華書局。
蔡英俊
1986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鄭文惠
1995 詩情畫意,東大書局。
王嵩山
1988 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
文崇一
1988 中國人的富貴與命運,中國人___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
1989 中國人價值觀,台北東大。
1992 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中國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4 道德與富貴___中國人的價值與衝突:中國人的價值觀___社會科學關觀點,台北桂冠。
余英時
1987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
1992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內在超越之路,p92~220,北京中國廣播
電視出版社。
李亦園
1978 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1986 劇變與調適:1985台灣文化批判,台北敦理。
1992a 文化的圖像,台北允晨。
1992b 文化與行為,臺灣商務。
1998 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
1999 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稻鄉。
呂理政
1990 天、人、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金觀濤、劉青峰
1994 興衰與危機___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
金耀基
1989儒家倫理、社會學與政治秩序,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p1~11,台北巨
流。
1993 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
杜維明
1992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
劉仲宇
1997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人民。
郝譽翔
1998民間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探討,台北文史哲。
石光生
1995 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生命史__皮影戲張德成藝師,教育部。
張叫
未註明年代 <演戲記錄>手抄本
張德成
未註明年代 <上演經過記錄第一本>手抄本
<內臺演戲記錄>手抄本
賴永海
1993 現代佛學叢書__濟公和尚,台北東大。
楊越、王貴忱
1985明代潮州戲文五種__劉希必金釵記、蔡伯皆、荔鏡記、荔枝記、金花女
大全,廣東人民出版。
馬 敏
2001 商人精神的嬗變__近代中國商人觀念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吳文星
1992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灣正中。
趙祐志
1998 日據時期臺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台北稻鄉。
唐力行
1997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灣商務。
祁述裕
1998 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文學藝術,北京大學。
陳昭瑛
1998 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
1999 台灣與傳統文化,台北臺灣書店。
呂正惠
1995 文學評論集—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灣新地。
張誦聖
2001 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朱 玲
2002 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合肥安徽大學。

1998 本雅明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汪正龍
2002 文學意義研究,南京大學。
韓震、孟鳴岐
2002 歷史˙理解˙意義__歷史詮釋學,上海譯文。
李建盛
2002 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上海譯文。
蔣原倫、潘凱雄
1994 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__文學披評文體論,雲南人民。
胡逢祥
2000 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__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人民。
王德勝
1998 文化的嬉戲與承若,河南人民。
羅鋼、劉象愚
2000 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
陳清僑編
1997 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大學。
王岳川
1996 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大學。
陶東風
2000 文化與美學的視野交融,福建教育。
葉 朗
1986 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
劉夢溪
1991 傳統的誤讀,河北教育。
巴克森德爾、曹意強等著
1997 學院叢書:意圖的模式__關於圖畫的歷史說明,中國美術學院。
約翰˙赫伊津哈
1996 學院叢書:遊戲的人,中國美術學院。
董小英
1994 再登巴比倫塔__巴赫金與對話理論,香港三聯書店。
陳永國
1998 布萊希特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余匡復
2002 布萊希特論,上海外語教育。
費孝通
2002 費孝通譯文集(上、下),群言出版9。
王銘銘
1997a 山街的記憶__一個台灣社區的信仰與人生,上海藝文。
1997b 文化格局與人的表達:當代西方人類學思潮評介,天津人民。
1997c 象徵與社會:中國民間文化的探討,天津人民。
1998a 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香港三聯。
1998b 想像的異邦__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人民。
王一川
1998 中國形象詩學,上海三聯。
毛崇杰
2002 顛覆與重建__後批評中的價值體系,社會科學文獻。
王熙梅、張惠辛
1994 藝術文化導論,上海學林。
伍蠡甫編
1995 造型藝術美學,台北洪葉文化。
張連
2000 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史論,北京文化藝術。
李道增、傅英杰
1999 西方戲劇˙劇場史(上、下),北京清華大學。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羅世平譯
1988 點˙線˙面__抽象藝術的基礎,上海人民美術。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
1998a 視覺思維__審美直覺心理學,四川人民。
1998b 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
(英)岡布里奇著、周彥譯
1987 藝術與幻覺__繪畫再現的心理研究,湖南人民。

期刊論文
王三慶
1996三教開迷歸正演義讀後,一九九三年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開明書局,p245~262。
王齊淵
1987傳統思想文化的深入反思, 文學遺產, 第五期,p60~70。
王岳川
1997a 新歷史主義的文化詩學,北京大學學報,p23~31。
1997b 海登˙懷特的心歷史主義理論,天津社會科學,p71~74。
巨克毅
1997 中國宗教合一的歷史意義__傳統與縣代的審視, 宗教哲學,第三卷第一 期,台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一月,p38~51。
申喜萍
1985 李道純的三教合一思想研究, 宗教學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第一期,
p115~118。
林國平
1987 論三一教的形成和演變,世界宗教研究,第二期,p60~73。
苟波
1996 道教與神魔小說的人物形象來源 ,宗教學研究˙道教研究,四川大學出
版,第四期,p29~35。
1998 神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道教內涵,宗教學研究˙道教研究,四川大學出
版,第二期,p45~52。森林書房。
張橋貴
1997 《西遊記》與明代道教, 道教學探索第八號,第三卷第一期,成功大學
歷史系道教研究室。
郭英德
1987 論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戲曲小說的趣味, 文學遺產,第五期,p23~71。
楊昌年
1996 西遊記的時代背景與意識指向, 歷史月刊,p28~33。
謝景芳
1993 明人士商互識論, 史學月刊,第六期,p48~53。
宇野小四郎
1990 台灣人形劇考,「民俗台灣」第五輯,武陵出版。
山村祐
1997 台灣的人形劇, 森林書房。
小澤愛因
1933 世界各國的人形劇,p44。
顧頡剛
1934 灤州影戲考__文學,《 大東亞共榮圈的人形劇》,(小澤愛因)。
黃永川
1986 從造型美看布袋戲,雄獅美術。
吳瀛濤
1977 台灣民俗。
王興亞
明代中後期河南社會風尚的變化,中州學刊,第四期。
梁江
論明清美術批評的理論特色與審美規範(續),美術研究,第三期。
黃專
傳統繪畫的批評標準及在晚明的變化,美術,第一0期。
王嵩山、江宜展
1984 台灣民間戲曲的形式與意義:兼論傳統的轉型與現代發展,民俗曲藝(28),P56~121。
田仲一成
1981中國地方劇的發展構造(一)(二)(三)>吳密察譯,民俗曲藝,new window
(12)P1~22,(13)P44~57,(14)P53~67。
,。

李豐楙
1991 台灣儀式戲劇中的諧噱性__以道教、法教為主的考察,民俗曲藝(71),P74~210。
1993 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P116~150。
邱貴芬
2003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
第32卷第4期,p45-65。
1999 「後殖民」的台灣演繹,十年來台灣文化研究的回顧研討會,文化研究
協會主辦,1999.9.18~19。(
2001從大眾文學到在地庶民 文化的重新啟動,論文初稿宣讀於「第九屆英
美文學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與文學系主辦,12月15~16日。
石光生
2002論張德成皮影戲《內台演戲記錄》(1952~1967)的劇場文化研究價值。
李慶隆
1993 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特刊,台中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葉啟政
1984a 結構、意識與權力___對「社會結構」概念的探討,社會、文化和知識
份子,p1~56,台北東大。
1984b 「傳統」概念的社會學分析,同上書,p57~58。
何翠萍
1982 野台戲在民間節慶演出的意義,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p53~67,東海大學、臺灣省民政廳。
1984a 人類學研究民間戲取的意義,民俗曲藝(30),p17~38。
1984b 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19)p56~64。
學術論文
吳天泰 《台灣皮影戲劇本的文化分析》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七十二年
李錫鎮 《王船山詩學的理論基礎及理論重心》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民國七十九年new window
李進益 《天花藏主人及其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七年
袁光儀 《晚明的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陳翠英 《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五月
葉有林 《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賴玉樹 《明代神魔小說之神格化人物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