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蘇軾的莊子學
作者:姜聲調
作者(外文):Seong-Jo K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 錦 鋐 先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莊子蘇軾評論注解文學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7) 專書(2)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本論文以蘇軾文藝中所見「莊子學」為研究範圍,從整體性的角度探討相關諸問題。所謂「莊子學」,是指以莊子及其書為對象,進行詮釋或評價的一連串活動,因而形成的一種專門學科的知識。蘇軾文藝作品中所涉及「莊子學」的層面頗為廣泛,大約可歸納為四種部門:其一,是評論《莊子》;其二,是注解《莊子》;其三,是援引《莊子》;其四,是發揮「莊學」(學術思想)。其中,蘇軾援引《莊子》之例,則有援用《莊子》而述其意、援用《莊子》而述蘇軾意、轉化《莊子》意而述蘇軾意、援用《莊子》而法其文風等四種。但是,此與簡光明先生在其《宋代莊學研究》一篇論文所述內容大同小異,可參考印證。本論文計分七章附若干小節,以蘇軾文藝作品中有關「莊子學」為範圍,並深入地論述其一整體的學術思想體系。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範圍及其方法,並記述蘇軾略傳。第二章,是蘇軾評論《莊子》,以其<莊子祠堂記>一文為中心探論所謂「莊子蓋助孔子」的考證,即莊子對孔子持著「陽擠而陰助之」的立場,判定<盜跖>、<漁父>、<讓王>、<說劍>四篇是偽作。進而以<寓言>篇末段接下<列禦寇>篇首段為成一完整的篇章,論及分章名篇則主張其篇章的劃分「皆出於世俗」的問題。第三章,是蘇軾注解《莊子》,以其《廣成子解》為中心論述對其《廣成子解》的考證、釋義、價值(即包括其名義體裁的緣由及結構)等諸問題。並得出蘇軾繼承前人作品的體裁與寫法、學術思想的原始面貌及其發展趨向、以及他反映北宋時代學術思想的風氣與趨向等結論來。第四章,論述蘇軾文藝中的「莊子學」(上),以其自然觀、齊物觀、修養觀為主要內容,這些都是他的「莊子學」體系中的核心部分。蘇軾善於吸取《莊子》,自然地轉化而融入文藝之中,即指明顯的文學化傾向。因而我們先要了解這些部分的內涵,而後與其剩餘的章節續接連貫,才能夠進一步探究之。第五章,論述蘇軾文藝中的「莊子學」(下),以處世觀、出世觀、安命觀、文藝觀為主要內容,並接著前一章所述適切地發揮這些論題,而將把其思路與含義有意味地體現出來。於是此兩者能夠相互呼應,脈絡清晰,意義貫穿,自然也就成為一同體系,勝意迭出的論點。他如何以「莊子學」來調整精神,穩定情緒,超脫自由,安命歸結,並化為一種淨化的文藝精神。這些都是在本文中要所述的問題。第六章,敘述蘇軾對「莊子學」的淵源及其影響關係。基本上,是以前四章所述論題為範圍作一番比較分析,期能了解蘇軾在莊子學術上的繼承以及他與莊子學術的同異,看出蘇軾轉化學術的方法及特色,以便有進一步明確的價值判斷。第七章,則歸納研究所得,作一結論。綜述本文所探究的蘇軾的「莊子學」及其相關諸問題,作一系統完整的重點整理,以明蘇軾在「莊子學」史上的地位及成就。
一﹑專書 (一)蘇東坡蘇軾,《東坡七集》,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86 《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 《蘇東坡全集》,湖南:黃山書社,1997 《東坡全集》(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郎曄,《經進東坡全集事略》,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蘇軾,《東坡易傳》(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蘇軾,《東坡志林》,唐宋史料筆記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蘇軾,《廣成子解》(函海本),臺北:宏業書局,1968蘇軾,《廣成子解》(叢書集成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郭預衡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呂晴飛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賞.蘇軾》第12冊,臺北: 地球出版社,1992周先慎主編,《蘇軾散文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94徐柏容.鄭法清主編,《蘇軾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社,1995張毅.孫艷君選注,《蘇東坡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7陳雄勳,《三蘇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孫民,《東坡賦譯注》,四川:巴蜀書社,1995毛晉,《東坡題跋》,叢書集成本,臺北:廣文書局,1971蘇東坡.黃山谷,《蘇黃尺牘合璧》,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學生書局,1987馮應榴.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朴永煥,《蘇軾禪詩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朱祖謀,《東坡樂府》,彊村叢書本,臺北:廣文書局,1970龍沐勛,《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書局,1980曹樹銘,《蘇東坡詞》,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武昌:華中師範大學, ,1990張淑瓊主編,《唐宋詞新賞.蘇軾》,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王保珍,《東坡詞研究》,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劉石,《蘇軾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3鄭孟彤.王春煜.李儒炯編著,《蘇東坡詩詞文譯釋》,黑龍江: 人民出版社,1984王水照,《蘇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朱靖華,《蘇軾論》,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木齋,《蘇東坡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梁廷柟,《東坡事類》,臺北:廣文書局,1991蕭屏東,《蘇東坡筆記》,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林語堂,《蘇東坡傳》,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分有限公司,1993劉維崇,《蘇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1978李一冰,《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黃篤書,《蘇東坡全傳》,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5李世俊.李學文,《蘇東坡傳奇》,北京:新華書店,1998寧業高,《蘇東坡演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曾棗莊,《三蘇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王水照,《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劉尚榮,《蘇軾著作版本論叢》,四川:巴蜀書社,1988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 中華書局,1994舒大剛,《三蘇後代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5洪亮,《放逐與回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周偉民.唐玲玲著,《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學生書局,1990曾棗莊.常宗豪,《三蘇文藝思想》,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范軍,《蘇東坡曠達人生》,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 (二)莊子莊子著.郭象注.陸德明音義,《南華真經》,臺北:商務印書 館影印,上海涵芬樓印行宋刊本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天工書局,1989呂惠卿,《莊子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無求備齋莊子集成 初編,1972林希逸,《莊子口義》,臺北:弘道文化有限公司,1971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影,無求備齋莊 子集成續編,1974陸長庚,《南華真經副墨》,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 子集成續編,1974沈一貫,《莊子通》,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 本續編,1974焦竑,《莊子翼》,臺北:廣文書局,1979釋德清,《莊子內篇注》,臺北:廣文書局,1991陳治安,《南華真經本義》,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 子集成本續初編,1974譚元春,《莊子南華真經評》,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 莊子集成本續編,1974方以智,《藥地砲莊》,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 成本初編,1972林雲銘,《莊子因》,臺北:廣文書局,1968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吳世尚,《莊子解》,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 本初編,1972宣穎,《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宏業書局,1977高秋月,《莊子釋意》,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 本續編,1974陸樹芝,《莊子雪》,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 本續編,1974姚鼐,《莊子章義》,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 本續編,1974王闓運,《莊子內篇注》,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 集成本續編,1974楊文會,《南華經發隱》,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 集成本初編,1972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8章太炎,《齊物論釋定本》,臺北:廣文書局,1970馬其昶,《莊子故》,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 本初編,1972馬敘倫,《莊子義證》,臺北:弘道文化有限公司,1970郎擎霄,《莊子學案》,天津:古籍書店,1990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葉國慶,《莊子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嚴靈峰,《老莊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黃錦鋐師,《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3 《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 《中國歷代思想家‧莊子》,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1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1蔡宗陽師,《莊子之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尚友出版社,1983 《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莊子淺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張恆壽,《莊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陸欽,《莊子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陸永品,《老莊研究》,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謝祥皓,《莊子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91崔大華,《莊子歧解》,湖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崔大華,《莊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二﹑其他參考書畢仲游,《西臺集》(叢書集成初編本),臺北:商務印書館, 1935章太炎,《章氏叢書正編》,臺北:世界書局,1958康有為,《孔子改制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張均衡,《適園藏書志》(書目續編本),臺北:廣文書局,1968李調元,《函海》,臺北:宏業書局,1968費袞,《梁谿漫志》,臺北:廣文書局,1969胡應麟,《四部正訛》,臺北:開明書店,1969和碩,《古文約選》,臺北:中華書局,1969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前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謝疊山.鄒守益,《正續文章軌範》,臺北:廣文書局,1970黃庭堅,《山谷題跋》,臺北:廣文書局,1971姚範,《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鄭騫,《景午叢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蘇洵,《嘉祐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唐順之.應德甫,《唐宋八大家文格纂評》,臺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75魏伯陽,《參同契》,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1976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76羅根澤,《諸子攷索》,香港:學林書店,1977胡昭曦等著,《宋代蜀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7張湛注,《列子》《臺北:世界書局,1978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人人文庫本,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8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書局,1980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1瞿蛻園等,《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廣文書局,1981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81胡懷琛,《中國八大詩人》,臺北: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1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2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2歐陽脩.宋祈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2托托,《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2郭沫若《郭沫若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3丁仲祜,《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清高宗,《唐宋文醇》,臺北:中華書局,1984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臺北:中華書局,1984 《鳴原堂論文》,臺北:中華書局,1984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85昌彼得師主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6日人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曾鞏,《元豐類稿》(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郭沫若,《十批判書》,臺北:古楓出版社,1986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7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7湯一介,《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陸德明著.鄧仕樑、黃坤堯校訂索引,《新校索引經典釋文》, 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春秋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吳怡,《禪與老莊》,臺北:三民書局,1989江俠庵,《先秦經籍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王淮,《老子探義》,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 1991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1胡適著.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論集‧莊子》,北京:中華書 局,1991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王更生師,《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楊勇,《世說新語校戔》,臺北:正文書店,1992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四川:巴蜀書社,199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2劉衍文等,《古典文學鑒賞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 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僧肇,《肇論.肇論新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稼軒詞邊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陸游,《陸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顧頡剛編,《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3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太北文津出版社,1993姚際恆著.林慶彰編,《姚際恆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滕咸惠,《人間詞話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書店,1994漆緒邦等,《中國散文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趙仁珪,《宋詩縱橫》,北京:中華書局,1994丁夢周,《中國書法與線條藝術》,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朱世英等,《中國散文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曾棗莊等編,《宋文記事》,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雲及七籤》,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5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四川:巴蜀書社,1995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劉正成等,《中國書法全集》33、34,北京:榮寶齋,1995金開誠等,《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蘇過著.舒大剛等校注,《斜川集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6洪邁,《容齋隨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于慎行,《讀書漫錄》,山東:齊魯書社,1996顧易生等,《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陳傳席,《文體論》,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汪耀楠,《注釋學綱要》,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清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徐志銳,《宋名易學概論》,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王瑞明,《宋儒風采》,湖南:岳麓書社,1997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木齋,《唐宋詞流變》,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吳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吳曾祺,《涵分樓文談》,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薛鳳昌,《文體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98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三﹑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洪瑀欽,《蘇東坡文學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 論文,1977年11月陳英姬,《蘇軾政治生涯與文學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6月簡光明,《宋代莊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 博士論文,1997年6月李慕如,《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研所博士論文,1998戴麗珠,《蘇東坡與詩畫合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 研所碩士論文,1975年6月李浚植,《蘇辛豪放詞的形成及其成就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彭珊珊,《蘇東坡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 文,1985年4月劉智濬,《蘇軾與莊子》,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1986年5月林玟玲,《蘇東坡黃州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研所 碩士論文,1986年6月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 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羅夙珠,《蘇世黃州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 文,1988年6月劉昭明,《蘇軾嶺南詩論析》,臺北: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 文,1989年6月黃美娥,《蘇軾文論及其散文藝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郭美美,《東坡在詞風上的繼承與創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蔡秀玲,《東坡黃州經驗之探討》,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 士論文,1990年6月簡光明,《林希逸莊子口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研所碩 士論文,1991年1月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 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江惜美,《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臺北:東吳大學中研所 碩士論文,1991年6月黃惠菁,《東坡文藝創作理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 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林文樹,《莊子之審一氣以觀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研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李春蕙,《莊子思想詮釋的分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 士論文,1993年6月謝惠芳,《蘇軾題畫文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 碩士論文,1994年12月姜聲調,《莊子內七篇之宇宙觀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研 所碩士論文,1995年4月金桂台,《蘇軾的書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研所碩 士論文,1996年12月 (二)期刊論文王景鴻,<蘇東坡著述版本考>,《書目季刊》第四卷,第三、 四期,1969、1970江正誠,<蘇軾的書法及其書論>,《幼獅月刊》第四十三卷, 第二期,1976 <蘇軾的國畫及其畫論>,《藝文志》第一三二期,1976鄭騫,<漫談蘇辛詞異同>,《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四), 臺北:學生書局,1979項楚,<論《莊子》對蘇是藝術思想的影響>,《四川大學學 報》第三期,1979李昌陟,<蘇軾詩歌的藝術成就>,《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 六輯,1980曹學偉,<軾論蘇軾的文藝思想>,《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 六輯,1980黃錦鋐師,<莊子的共通律及其對文學理論之影響>,《中華 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四卷,第十期,1981黃鳴奮,<蘇軾﹑文同論觀竹﹑繪竹與寓竹>,《廈門大學學 報》第一期,1981劉乃昌,<蘇軾的文藝觀>,《文史哲》第三期,1981江世榮,<《莊子》文舉例-兼論《莊子》輯佚工作中的一些 問題>,《文史》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甲建中,<蘇東坡詞的藝術成就>,《內蒙古師大學報》第四 期,1983汪中,<書藝與靈境兼論東坡>,《孔孟月刊》第二十一卷第 十二期,1983于大成,<東坡書法>,《中國國學》第十一期,1983徐惠元,<蘇軾散文的寫作藝術>,《山東大學學報》第四期, 1984陶白,<蘇軾論莊子>,《江海學刊》第三期,1985石叔明,<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東坡論書及其墨跡),《故 宮文物》第五卷第四期,1987黃鳴奮,<蘇軾非「形似」論源流考>,《文史哲》第六期,1987凌南中,<論蘇軾藝術美學思想>,《文史哲》第五期,1987李博曾,<論莊子對稼軒詞的影響>,<鄭州大學學報>第一 期,1989莊萬壽,<莊子書中的孔子>,《國文學報》第十九期,1990季若霄,<簡論蘇軾對文人畫理論的貢獻>,《四川師範大學 學報》第四期,1992黃錦鋐師,<文學的真與假>,《中國學術年刊》第十期,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4簡光明,<宋人「佛學思想源於莊子說」析論>,《中國學術 年刊》第十五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4余敦康,<蘇軾的《東坡易傳》>,《國學研究》第三卷,1995楊勝寬,<東坡與放翁:隔代兩知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二期,1995簡光明,<來一杯「齊物論」>,《中國語文》第八十四卷, 第五期,19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