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嵇康與魏晉莊學風潮的興起
作者:吳惠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i-ling Wu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蕭振邦
陳鼓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嵇康《莊子》自然實存魏晉莊學越名教而任自然Hsi-KangChuang-TzuTzu-janexistentialChuang-Tzu’s school in Wei-Chin Periodranscend norms and be Tzu-j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0
由於,有些魏晉玄學史以王弼注《老》到郭象注《莊》作為發展脈絡,進而,以竹林七賢或向、郭注《莊》,作為魏晉莊學興起的主要原因。因而,引發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企圖重探嵇康與魏晉莊學興起的關係。目前學界關於嵇康繼承《莊子》思想已成共識,許多學者皆以不同的研究進路探討二者的聯繫關係。接續著各種學術思想的並陳發展,本論文從對於個體生命的實存關懷,提供關於嵇康承繼《莊子》思想新的研究進路。本論文內文以四個章節進行論述:首章探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時代意義,突出自然與名教的矛盾;第二章,由嵇康承繼《莊子》,思考個體生命如何安頓的問題,發展出具有魏晉玄學特色的「釋私任心」的人生觀;第三章,由嵇康繼承《莊子》養生觀,同時加入魏晉時期的養生風氣,說明嵇康養生論的特色;第四章,說明嵇康如何繼承《莊子》音樂觀,並且由對於傳統音樂觀的反思,提出「聲無哀樂」、「感天地之合」的論點。綜合以上的論述,說明嵇康與魏晉莊學興起的關係。
The most understanding Neo-Taoists were Wang Pi (226-249), Ho Yen (d. 249), and Kuo Hsiang (d. 312) in Wei-Chin period. Then many scholars belief that Wang Pi’s Commentary on the Lao Tzu and Kuo-Hsiang’s Commentary on the Chuang-Tzu were the Metaphysical Schools (Hsuan-hsueh) development context. Many scholars also considered that “Seven Worthies of the Bamboo Grove” inherited the propositions from Chuang-Tzu. Therefore, many researches inferred that Hsiang-Hsiu’s Commentary on the Chuang-Tzu and Kuo-Hsiang’s commentary on Chuang-Tzu caused the rise of Chuang-Tzu school in Wei-Chin period.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His Kang’s thought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tudies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s, especially he and Juan Chi (210-263) are leaders in the Seven Worthies of the Bamboo Grove. As many scholars agree to the Seven Worthies of the Bamboo Grove and His Kang’s thought inherit the propositions from Chuang-Chin, my dissertation try to use “existential” to connect the thought of His Kang and Chuang-Tzu. In this viewpoint, my dissertation attempted to demonstrate that His Kang’s thought correlates closely with the Chuang-Tzu school’s rising in Wei-Chin period, according to His Kang putted forward “transcend norms and be Tzu-jan”, “transcend norms and be obedient own mind”, the thought of health and “Sound without Dirge”.
參考文獻
一、古代典籍(按朝代排列)
朱謙之(釋),任繼愈(譯),1985,《老子釋譯──附馬王堆帛書老子》,臺北:里仁書局。
莊周(周)撰,郭慶藩(輯),1997,《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集著(戰國),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2004,《管子校注》(上、中、下,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
呂不韋主編(戰國),張雙棣等注譯,2000,《呂氏春秋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弼(魏),韓康伯(晉)(注),孔穎達(正義)(唐),1993,《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何晏(魏)(等注);邢昺疏(宋),1993,《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許嘉璐主編,《晉書(二十四史全譯)》(共四冊),2004,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王弼(魏)撰,樓宇烈(校釋),1980,《王弼集校釋》(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劉邵(魏)撰,《人物志》,1966,臺北:藝文印書館。
阮籍(魏)撰,陳伯君(校注),2004,《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嵇康(魏)撰,戴明揚(校注),1962,《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勰(梁)著,王更生(注譯),1995,《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劉義慶(南朝宋)撰,楊勇, 1999,《世說新語校箋》(上、下冊),台北:正文書局。
二、近人論著(編排說明:依作者姓氏筆劃數由少至多排列,若姓氏筆劃相同者,則以出版日期由近至遠;同一作者之多本著作,同樣依出版日期由近至遠排列。)
(一)中文著作
牛貴琥,2004,《廣陵餘響》,北京:學苑出版社。
王曉毅,2003,《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
───,1997,《嵇康評傳——漢魏風骨盡、竹林遺恨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第3刷)。
───,1991,《中國文化的清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放達不羈的士族》,臺北:文津出版社。
王葆玹,1997《王弼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叔岷,1978,《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
孔繁,1991,《魏晉玄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方克立主編,1991,《中國哲學大辭典》(上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
朱良志,2006,《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
───,2004,《中國美學名著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第二卷,臺北:藍燈文化。
朱榮智,1998,《莊子的美學與文學》,臺北:明文書局,初版。new window
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
───,1987,《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江建俊,1991,《竹林七賢探微》臺北:華正書局。
任繼愈主編,1998,《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刷)。
何善蒙,2007,《魏晉情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吳冠宏,2006,《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余英時,2004,《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敦康,2004,《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李美燕,2002,《琴道與美學: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之研究(自先秦兩漢迄魏晉南北朝)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new window
李豐楙,1996,《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李澤厚,1996,《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
───,1989,《美學.哲思.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1987,《中國美學史》第二卷,台北:谷風出版社。
辛旗,1996,《阮籍》,台北:三民出版社。
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啟民,1990,《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1966,《竹林七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吳康,1987,《老莊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九版。
吳怡,1986,《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再版。
宗白華,2007,《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版)。
林明照,2007,《先秦道家的禮樂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林麗真主編、紀志昌等編輯,2005,《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初版。書已絕版,成立網站版。
林麗真,2004,《義理易學鉤玄》,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8,《王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林正弘,1994,《邏輯》,台北:三民書局,第8版。
───,1988,《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台北市:東大出版。
周大興,2004,《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周滿江,2002,《玄思風流:清談名流與魏晉興亡》濟南:濟南出版社。
周紹賢、劉貴傑合著,1996,《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周紹賢,1987,《魏晉清談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胡 適,1966,《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二版)。
賀昌群,2011,《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復觀,2005,《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new window
───,1983,《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八版。
孫以楷主編,陸建華、沈順福、程宇宏、夏當英著,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建良,2003,《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唐翼明,2002,《魏晉清談》,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new window
容肇祖,1999,《魏晉的自然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柏園,1992,《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初版。new window
高華平,1992,《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出版。
許抗生,1992,《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出版。new window
孫叔平,1980,《中國哲學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賀昌群,2011,《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北京:商務印出館。
張法,2006,《中國美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張蓓蓓,2001,《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章啟群,2000,《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思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郭梨華,1995,《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new window
崔大華,1992,《莊學研究》,北京:新華書店。
莊萬壽,1981,《嵇康研究及年譜》,台北:三民書局。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1991,《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賀昌群,2011,《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湯用彤,2001,《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寅恪,2002,《陳寅恪集.講義及雜稿》北京:三聯書店。
───,2001,《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
───,2001,《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
───,萬蠅楠整理,2000,《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
馮友蘭,2001,《三松堂全集(共十五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三松堂全集(第九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馮友蘭、李澤厚等著,2009,《魏晉風度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
湯一介,2006,《魏晉玄學論講義》,廈門:鷺江出版社。
───,2000,《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郭象》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鼓應,2006,《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2003,《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3,《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89,《莊子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增訂十八版)。
曾春海,2008,《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書版。new window
───,2000,《嵇康》,台北:萬卷樓圖書。
黃明誠,2005,《才性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童 強,2006,《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逯耀東,20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1998,《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馮達文、郭齊勇主編,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兩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榮捷,1993,《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台北市:巨流出版。new window
傅大為,1992,《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台北市:東大出版。
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二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勞榦,1971,《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華岡書局。
姜聲調,1999,《蘇軾的莊子學》,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new window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9,《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
葉海煙,1999,《老莊哲學新論》,北市:文津出版(第2版)。
───,1990,《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出版。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趙敦華著,2001,《現代西方哲學新編》(Essentials of Wester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蒙培元,2004,《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昌元,2005,《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二版)。new window
劉笑敢,2005,《老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出版(修訂2版)。
───,1995,《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初版。
───,1988,《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劉述先,2004,《儒家思想之現代闡釋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修訂版。new window
魯 迅,2000,《魏晉風度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蔡忠道,2007,《魏晉處世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2000,《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蔡振豐,1997,《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蔣錫昌,1980,《莊子哲學》,臺北:鳴宇出版社。
錢穆,2000,《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三)》,台北:蘭臺出版社。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修訂版。new window
關永中,2008,《知識論(二)——近代思潮》,台北:五南出版社。
戴璉璋,2002,《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new window
謝大寧,1997,《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二)外文著作
Angus C. Graham, 1993, Disputers of the Tao: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La Salle, Illinois: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Edited by Imre Lakatos, Alan Musgrave, 1970,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R. H. Van Gulik, 1941, Hsi K'ang and His Poetical Essay on the Lute.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R. H. Van Gulik, 1969,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Thomas S. Kuhn,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三)參考譯著
艾彥譯,Anne Sheppard,1998, 《美學--藝術哲學引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Art),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周寄中譯,拉卡托斯(Imre Lakatos)與馬斯格雷夫(Alan Musgrave)編著,2001,《批判與知識的增長》,台北:桂冠圖書,第二版。
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安傑利斯 (Peter A. Angeles)著,1999,《哲學辭典》(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台北:貓頭鷹出版。
陳芳郁譯,尼采,1995,《道德譜系學》,台北:水牛出版。
張易譯,羅素著,1958,《世界之新希望》,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張海宴譯,Angus C Graham,2003,《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張易譯,羅素著,1958,《世界之新希望》,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韓東暉譯,安東尼肯尼 (Anthony Kenny)編,2006,《牛津西方哲學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玉貞,2010,〈由〈家誡〉析論嵇紹之生命情志〉,《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1期,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頁1-28。new window
朱曉海,2012,〈趙至〈與嵇茂齊書〉疑雲辨析〉,《東華中文學報》第4期,花蓮市:東華大學中文系,頁1-24。new window
───,1999,〈嵇康仄窺〉,《臺大中文學報》,第11卷,台北市:台灣大學中文系,頁59-103。
李美燕,2010,〈嵇康的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哲學與文化》第37卷6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5-21。new window
───,2000,〈老、莊養生哲學的流變與影響--以嵇康與葛洪的「養生論」為主〉,《屏東師院學報》第13卷,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頁317-334。
───,2001,〈從「聲無哀樂論」探析嵇康的「和聲」義〉,《鵝湖月刊》第9期,台北市:鵝湖出版社,頁40-50。
李玲珠,2010,〈阮籍、嵇康生死意識的底蘊與轉折〉,《哲學與文化》第37卷6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41-59。new window
李鴻玟,2010,〈妙在象外--論嵇康詩「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之審美意蘊〉,《興大人文學報》第44期,台中市:中興大學文學院,頁67-90。new window
李凱恩,2008,〈莊子死亡觀評論〉,《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頁3-14。new window
何乏筆,2010,〈平淡的勇氣 : 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第37卷9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141-154。new window
李耀南,2004,〈「任自然」的「逍遙」--嵇康人生美學試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第1期,湖北省: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頁66-70。
吳冠宏,2003,〈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探〉,《東華漢學》第1卷,花蓮縣:東華大學文學院,頁261-282。new window
───,2005,〈當代〈聲無哀樂論〉研究的三種觀點商榷〉,《東華漢學》第3期,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頁89-112。
吳佳璇,2002,〈嵇康的自然觀〉,《中國學術年刊》第23卷,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頁211-228。new window
吳德育,2002,〈析論嵇康的儒道思想〉,《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2卷,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頁1-21。new window
何修仁,2001,〈嵇康生命情調中之美學風格〉,《聯合學報》第18卷,苗栗市:國立聯合大學,頁185-198。
余敦康,1987,〈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演變〉,《文史哲》,山東:山東大學,頁5-13。
岑溢成,1992,〈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第九期,頁27-54。new window
周大興,2008,〈平行或異軌:嵇康〈聲無哀樂論〉的心聲關係〉,《鵝湖學誌》第41期,台北市:鵝湖出版社,頁25-62。new window
周芳敏,2001,〈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析義〉,臺北市,《孔孟月刊》第39卷,台北市: 孔孟月刊社,頁23-31。new window
林宴寬,1999,〈阮籍「自然與名教」思想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3卷,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頁185-288。
洪華穗,1997,〈從「聲無哀樂論」試探嵇康對儒道家的傳承--以「和」為範圍〉,臺北市:《中國文化月刊》第210卷,台中市: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頁96-113。
許銘全,2010,〈試析嵇康〈聲無哀樂論〉中玄學與美學之會通〉,《東華漢學》第11期,花蓮縣:東華大學中文系,頁1-27。new window
張玉安,2010,〈試析嵇康《聲無哀樂論》的理論動機〉,《鵝湖月刊》第35卷11期,台北市:鵝湖出版社,頁45-49。new window
高柏園,1989,〈論莊子與嵇康的養生論〉,《鵝湖月刊》第15卷4期,台北市:鵝湖出版社,頁11-18。new window
張靜茹,2001,〈貴在肆志,縱心無悔--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的政治立場與主題思想析論〉,臺北市 ,《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頁329-349+490-491。new window
張展源,1997,〈音樂與情感--嵇康音樂美學的比較研究〉, 臺北市,《哲學雜誌》第20卷,新北市:業強出版社,頁186-196。
崔末順,1997,〈嵇康四言詩及其詩的評價--與阮籍詩評價的比較為主〉,《人文學報》第21卷,中壢市:中央大學人文學報出版社,頁39-51。
葉 朗,2009,〈美在意象--美學基本問題提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3期,北京:北京大學,頁11-19。
曾春海,2012,〈從儒家的宗教性論魏晉儒學與道教之互動交涉〉,《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5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21-38。new window
───,2010,〈竹林七賢的交遊及其友誼觀〉,《哲學與文化》第37卷6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23-40。
───,2010,〈阮籍與嵇康的樂論〉,《哲學與文化》第37卷10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137-158。
───,2009,〈阮籍、嵇康對經學的繼承和批判〉,《哲學與文化》第36卷9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141-160。
───,2001,〈嵇康的審美表現及生命美學〉,《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8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681-773。
黃潔莉,2010,〈論嵇康之藝術化生命〉,《藝術評論》,臺北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第18期,頁1-27。new window
───,2010年,〈高羅佩《嵇康及其〈琴賦〉》探析〉,《藝術評論》,臺北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第20期,頁123-166。
陳鼓應,2010,〈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哲學研究》第1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頁31-43。new window
───,2009,〈三玄四典的學脈關係--論三玄思想的內在聯繫之一〉,《諸子學刊》第二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55-77。
───,2009,〈老、莊及《易傳》的重要哲學議題--論三玄思想的內在聯繫之二〉《諸子學刊》第三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17。
───,2009,〈《莊子》內篇的心學(上)--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哲學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頁25-35。
───,2009,〈《莊子》內篇的心學(下)--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哲學研究》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頁51-59。
───,2009,〈從「得意忘言」的詮釋方法到譜系學方法的運用〉,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5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社,頁3-27。
───,2005,〈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二期,,台北:台大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會主編,頁89-118。
───,2004〈王弼體用論新詮〉,《漢學研究》,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頁1-20。
陳司直,2003,〈論嵇康內心之衝突〉,《吳鳳學報》第11卷,嘉義縣:吳鳳科技大學,頁17-25。
陳瓊玉,2003,〈從嵇康「釋私論」談其君子形象之詮釋與落實〉,《雲漢學刊》第10卷,台南市:成功大學中文系,頁125-142。new window
陳靜,2001,〈吾喪我─《莊子‧齊物論》解讀〉,《哲學研究》第五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頁49-53。
黃明喜,2001,〈略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3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260-287。new window
黃應全,2000,〈嵇阮派玄學的「越名任心」論〉,《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北京市:中國哲學史學會,頁64-69。
黃靖芠,1997,〈理想與現實結合的養生論--試探嵇康「養生論」〉,《雲漢學刊》第4卷,台南市:成功大學中文系,頁163-178。new window
楊儒賓,2009,〈「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台北市:台灣大學中文系,頁209-254。
楊自平,2005,〈嵇康「養生論」之養生主張與思惟表現〉,《鵝湖月刊》第31卷第6期,台北市:鵝湖出版社,頁21-33。new window
葉守桓,2004,〈戴明揚《嵇康集校注》〈附錄〉考證一例之商榷與討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6卷,台中市:中興大學文學院,頁311-322。new window
蔡忠道,2010,〈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倫理價值的追求〉,《哲學與文化》第37卷6期,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系,頁83-99。new window
───,1999,〈時代的悲歌--讀嵇康的兩封絕交信〉,《南師語教學報(原語文教育通訊)》第17卷,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頁12-20。
蔡振豐,2009,〈魏晉玄學中的「自然」義〉,《成大中文學報》第26期,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頁1-34。new window
盧桂珍,2010,〈嵇志內蘊解析--兼論嵇康之矛盾與統合〉,《成大中文學報》第30期,台南市:成功大學中文系,頁37-70。new window
蔣振華、馮美霞,2009,〈玄學對魏晉名士人生態度的影響—以嵇康、阮籍為例〉,《中州學刊》第4期總第172期,河南省:中州學刊雜誌社,頁191-193。
劉笑敢主編,2007,《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一輯)--反向格義與全球哲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注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笑敢,2005,〈經點詮釋中的兩種定向之接轉初探──以《老子》之自然的新詮釋為例〉,《清華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一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清大出版社,頁193。new window
謝君直,2005,〈王弼思想型態再分判〉,《揭諦》第九期,嘉義: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出版,頁125-152。new window
賴錫三,2004,〈神話、《老子》、《莊子》之「同」「異」研究─朝向「當代新道家」的可能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一期,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頁139-178。new window
蔡翔任,2002,〈從魏晉「士」自覺看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4卷,嘉義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197-212。new window
蕭雁菁,2011,〈論形神觀與養生思想--以老子想爾注、與嵇康和葛洪為研究對象〉,《雲漢學刊》第22期,臺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頁35-58。new window
蕭馳,2007,〈嵇康與莊子超越境界在抒情傳統中的開啟〉,《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95-129。new window
蕭裕民,2009,〈〈聲無哀樂論〉繼承傳統之下的轉變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國文學報》第45期,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頁57-80。new window
───,2005,〈《莊子》論「樂」--兼論與「逍遙」之關係〉,《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頁1-33。
蕭振邦,〈《老子道德經》思想的文化衝浪〉《宗教哲學》季刊,第65-66期,2013,頁11-30。new window
───,2003,〈嵇康〈聲無哀樂論〉探究--兼解牟宗三疏〉,《鵝湖學誌》第31期,臺北﹕鵝溮雜誌社,頁1-62。
───,1998,〈道家美學思想基型﹕《莊子》的美學觀〉,《鵝湖學誌》第20期,臺北﹕鵝溮雜誌社,頁1-70。
羅永吉,2012,〈苦悶的曠達者--老莊思想與《世說新語》中的竹林七賢〉,《弘光學報》第66期,臺中市﹕弘光學報出版,頁78-95。new window
四、博士學位論文(依年分遞減)
沈雅惠,2010,《莊子與阮籍、嵇康人生哲學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沈素因,2009,《重探山水詩畫之思想來源 ——以嵇康思想為核心考察》,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何美諭,2008,《魏晉樂論與樂賦音樂審美研究》,臺南市:成功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洪景譚,2008,《魏晉玄學「以無為本」的再詮釋:以王弼、嵇康、郭象為中心》,台南市:成功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潔莉,2008,《魏晉樂律、樂理、樂境抉微》,台南市:成功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施穗鈺,2007,《公與私――魏晉士群的角色定位與自我追尋》,台南市:成功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建興,2006,《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方碧玉,2006,《東晉南北朝世族家庭教育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岫林,2005,《魏晉士人之身體觀》,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蕭裕民,2005,《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建興,2005,《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蔣麗梅,2004,《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個體生命思想探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黃雅淳,2001,《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朝成,1992,《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台北市:台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蕭振邦,1990,《從後設美學論先秦至魏晉儒道美學規模》,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宣侚,1989,《莊子的生命理境及其藝術精神》,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孫良水,1998,《阮籍審美思想研究》,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江建俊,1987,《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台北市: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顏崑陽,1985,《莊子藝術精神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麗真,1978,《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