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國時期中央在西藏統治勢力消長原因之研究
作者:楊嘉銘
作者(外文):Yang, Chia-mi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呂秋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十三輩達賴熱振呼圖克圖達札呼圖克圖Mongolian and Tibetan Affairs Commissionoffice of MTAC in LhasaChinese Resident Office in Lhasa13th Dalai Lam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8
西藏與中國的固有政治關係,是舉世矚目的一項政治議題。特別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至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進藏之前,西藏與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關係,國際間存在著兩極的看法,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採取政治學精英研究途徑,以當時西藏前後三位政教領導者十三輩達賴、熱振與達札兩位攝政為核心,探討該期間中央政府在西藏政治勢力的盛衰過程。並從藏族政治文化、中央政府的邊疆政策,以及當時國際情勢的宏觀角度,分析期間中央在藏勢力演變的原因。
本研究參考許多尚未被學術界廣為運用的珍貴史料,最重要的是蒙藏委員會所收藏之駐藏辦事處檔案,其次,近年中國大陸整理出版的若干民國政府檔案,也是學術界最近才得以參考利用的寶貴資料。
透過對廣泛史料進行研究之後,發現該期間中央在藏之勢力時消時長。總體而言,雙方關係是明顯朝向良性方向發展的。惟至1949年,因內地政局動盪,西藏以防止赤化為由,再演「驅漢」事件,中央政府與西藏的聯繫因而中斷。
以國際環境、中央政府和西藏三方面因素來分析該期間中央在藏勢力變遷的原因,其中,以西藏自身因素較具關鍵性。這是中央正值鼎革之際,而且外力影響比較微弱時期之特殊現象。在政教合一政府統治下,「親漢」或「反漢」的決策權基本上操在十三輩達賴與熱振、達札兩位攝政先後三位政教領袖手中。三人對於中央的態度,深受西藏政治文化的影響,並與教派利益,以及個人傳統政教地位與性格有密切關係。
The political relation between Tibet and China is a political issue, which attracts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world. There are two extreme views on the relations of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ibet between 1911 and 1951. Therefore, their rela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especially are worth studying in depth.
This research applies the elite theory of political science to study the rise and fall of Chinese political power in Tibet during the reign of thre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leaders, the thirteenth Dalai Lama, the Regents Rating Riposte and Tetra Riposte. It also intends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s influence in Tibet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culture of Tibet,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s policy on border areas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during that time.
Many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research refers have not widely been access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s are the archival data, special collections of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Affairs Commission. Besides, a certain amount of achieves of the KMT government released and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recent year are also valuable data being used by the scholars.
After studying a great deal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we find that the power of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ibet was ups and downs, an unstable situation. However, in overal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ibet and China obviously developed in positive way. It was until 1949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upheaval in Chinese inland; Tibet made excuse of blocking the "communism” off and once again drove the Chinese out of Tibet.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ibet discontinued.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ower in Tibet can be affect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the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ibet. Among them, Tibet plays a crucial role. Under the rule of secular and religious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of “pro-Han” or “anti-Han” was successively in the hands of thre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leader, the Thirteenth Dalai Lama, Reting and Taktra Regents.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Chinese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ibet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ctarian interest and personal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status and character.
一、中文書籍與期刊文章
(一)、檔案(含選輯)、法規、官書、方志、調查報告、年鑑等
上海申報年鑑社,1973,《民國二十四年申報年鑑》,影印初版,臺北縣中和:文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98輯。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2,《清宮珍藏歷世達賴喇嘛檔案薈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編,1991(A),《十三世達賴圓寂致祭和十四世達賴轉世坐床檔案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_____,1991(B),《九世班禪圓寂致祭和十世班禪轉世坐床檔案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_____,1992,《九世班禪內地活動及返藏受阻檔案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_____,1993,《黃慕松吳忠信趙守鈺戴傳賢奉使辦理藏事報告書》,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_____,1999,《民國治藏行政法規》,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_____,2000,《康藏糾紛檔案選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西藏自治區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合編,1994,《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匯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西藏的民族區域自治》,北京:新星出版社。
四川省編輯組,1985,《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四川省德格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95,《德格縣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省檔案館、四川民族研究所合編,1990,《近代康區檔案資料選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白瑪主編,2004,《西藏地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合編,2001,《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選編》,西藏古籍出版社。
西藏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編,1986,《西藏地方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史料選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編,1987,1988,《藏族社會歷史調查》3,4,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明)宋濂等修,《元史》,1971,臺北市:中華書局,臺2版,據武英殿版校刊。
李永新,1947,《西藏地方行政區域誌》,影印本,芮逸夫藏書,缺岀版頁。
吳豐培輯,1983,《民元藏事電稿》,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藏亂始末見聞記四種合刊)。
洪喜美編,2000,《國民政府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二),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格勒等編著,1993,《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區社會歷史調查》,中國藏學出版社。
孫明經攝影、張鳴撰述,2003,《1939:走進西康》,10月,第2次印,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明)夏原吉等修,《明太祖實錄》,1962,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商務印書館編,《第一回中國年鑑》,1928,4版(1913初版)。
康定民族師專編寫組編纂,1994,《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北京:當代中國岀版社。
(清)張廷玉等,《明史》,1971,台2版,據武英殿本校刊,臺北市:中華書局。
(明)張輔等修,《明太宗實錄》,1962,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印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1946,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國民參政會川康建設視察團西康組,《國民參政會川康建設視察團報告書》,1971,臺北縣中和:文海出版社。
楊嘉銘(四川:西南民院藏族教授)等著,1994,《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蒙藏委員會編印,1982,《蒙藏法規彙編》,校訂再版。
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檔案(原件),臺北市:蒙藏委員會藏。
蒙藏院總務廳統計科編,《蒙藏院統計表:民國元二三四年》,臺北市:蒙藏委員會,影印本。
_____,《民國八年蒙藏院統計表》,臺北市:蒙藏委員會,影印本。
趙學毅等編,1996,《清代以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治理與活佛轉世制度史料匯集》,北京:華文出版社。
趙世洵,1963,〈有關中印邊界與西藏問題之重要外交紀錄〉,《傳記文學》,2卷1期(1月),頁39-43。
劉贊廷編,《西藏府縣志輯》,1995,中國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書社。
_____,《太昭縣志略》,1999,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西藏地方志資料集成。
臨時共和政府(北京)刊行,《臨時公報》,1968,影印初版,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臨時政府(南京)刊行,《臨時政府公報》,1968,影印初版,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二)、專書論文與期刊文章
刁抱石編,1988,《民國吳禮卿先生忠信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
于道泉,1992,〈釋注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紀事及宗喀巴覆成祖書〉,《史語集刊外編》第一種下冊,景印一版。new window
于翔麟,1980,〈趙守鈺〉,《傳記文學》,36卷1期,民國人物小傳,頁140。
王川,2001,〈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工作人員在昌都的活動〉,《西藏研究》,拉薩:西藏社會科學院,2001年1期,總78期(2月),頁85-90。
王吉林,1984,《達賴與班禪在藏胞中政治地位之研究》,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85,《十三世達賴一生所遭遇之變局》,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王宏緯,1998,《喜馬拉雅山情結--中印關係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王美霞,1980,《中央與西藏地方關係之研究—從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迄大陸之撤退》,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呂秋文、張興唐。
_____,1981,〈民國卅年後中央與西藏地方關係轉變之探討〉,《民族與華僑研究所學報》,3,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頁29-45。
_____,1986,《西姆拉會議後康藏界務研究》,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王梅堂,1991,〈從蒙藏事務局到蒙藏院〉,《民族》,54,成都:民族雜誌編輯部,頁22-23。
王堯,1989,〈藏學研究在台灣〉,《西藏研究》,1989年2期,總31期(2月),頁119-128。
_____,1990,〈漢經融藏典教理叩禪關──頌太虛大師創辦漢藏教理院的偉大貢獻〉,《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頁295-302。
王勁,1995,《甘寧青民國人物》,蘭州大學出版社。
王昱,1992,《青海簡史》,青海人民出版社。
王盛濤,1978,〈關吉玉〉,《傳記文學》,32卷5期,民國人物小傳,頁143。
王貴、喜饒尼瑪、唐家衛,1997,《西藏歷史地位辨─評夏格巴「藏區政治史」和范普拉赫「西藏的地位」》,2版,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學清與鄧恒祥,1994,〈清代民國時期的西藏測繪考略〉,《西藏研究》,1994年3期,總52期(8月),頁134-141。
牙含章編著,1991,《達賴喇嘛傳》,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次印(1987初版)。
_____,1987,《班禪禪額爾德尼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扎娃,1985,〈霍爾措三十九部族簡介〉,《西藏文史資料選輯》,5,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114-125。
太虛,1970,〈達賴逝矣西藏將奈何〉,《太虛大師全書》,時論,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再版(據1956版影印),頁11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73,《國父全集》(全六冊),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
孔慶宗,1985,〈黃慕松入藏紀實〉,《西藏文史資料選輯》,5,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64-84。
甘典,1985,〈我所了解的擦絨‧達桑占東其人〉,《西藏文史資料選輯》,5,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96-113。
札奇斯欽與海爾保羅,1994,《一位活佛的傳記:末代甘珠爾瓦呼圖克圖》,初版第四刷(1983初版),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石碩,1995,〈民國時期西藏獨立論質疑〉,《中國藏學》,1995年第1期,頁3-15。
史筠,1991,《民族事務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1997,《西藏社會發展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白眉初,1998,《西藏始末紀要》,臺初版(1930初版),臺北縣:學海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西藏政治史評註小組編,1996,《夏格巴的「西藏政治史」與西藏歷史的本來面目》,北京:民族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9,《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年譜》,《西藏文史資料選輯》,11,北京:民族出版社,專輯。
旦增加措,1995,〈迎請九世班禪法體入藏和尋找轉世靈童時遇到的幾件事〉,《西藏文史資料選輯》,17,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北京:民族出版社,頁1-7。
次仁央宗,1995,〈札什倫布寺原堪廳組織的形成與演變〉,《西藏研究》,1995年2期,總55期(5月),頁94-105。
吉仲‧江白堅參,1985,〈類烏齊寺吉仲活佛和格熱喇嘛簡歷〉,《西藏文史資料選輯》,6,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
朱少逸,1947,《拉薩見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
朱普選,2000,〈西藏歸於全國統一的地理基礎〉,《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總81期(3月),頁6-12。
朱解琳編著,1990,《藏族近現代教育史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多杰才旦,1991,《西藏的教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多吉占堆與多窮,2000,〈第六世熱振活佛轉世靈童尋訪認定紀實〉,《中國西藏》雙月刊,2000年2期,總58期,頁12-14。
任乃強,1932,《西康札記》,再版(1931初版),上海:新亞細亞月刊社。
_____,1946,〈西藏自治與康藏劃界〉,《邊政公論》,5卷2期(12月),頁7-12。
_____,1947,〈本年西藏政變之始末〉,《邊政公論》,6卷4期(12月),頁1-3。
_____,2000,《康藏史地大綱》,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
任書貴,1984,〈一九一九年甘肅代表團赴藏初探〉,《西藏研究》,1984年4期,總12期(11月),頁48-51。
汪朝光,1987,〈民國初年的中英西藏交涉〉,《西藏研究》,1987年2期,總22期(5月),頁5-14。
冷亮,1934,〈西藏問題之真相及其解決辦法〉,《東方雜誌》,31卷9期。
______,1935,〈康藏劃界問題之研究〉,《東方雜誌》,32卷9期。
赤烈曲扎,1985,《西藏風土志》,西藏人民出版社。
君庇亟美(歐陽無畏),1956,〈西藏今昔〉,《中央日報》,臺北市,1956.8.16-17,第8版。
杜永彬,〈近代英國插手中國西藏事務的三名代表人物:榮赫鵬、貝爾、黎吉生〉,《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期,總73期(3月),頁56-59,92。
_____,2000,《二十世紀西藏奇僧—人文主義先驅更敦群培大師評傳》,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杜蘅之,1966,《西藏法律地位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
吳均,1996,〈青海藏文研究社記〉,《中國藏學》,1996年2期,總34期(5月),頁133-141。
吳忠信,1940,《奉派赴藏主持第十四輩達賴轉世事宜報告書》,影印本,無岀版者資料,蒙藏委員會圖書室藏。
吳相湘,1965,〈吳忠信安定邊疆〉,《傳記文學》,7卷1期(7月),頁25-29。
_____,1966,〈古應芬其人其事〉,《傳記文學》,9卷2期(8月),頁29-30。
吳雪嬌,1995,《第九輩班禪喇嘛與中央政府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王吉林。
吳豐培輯,1985,《川藏游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呂有祥,1990,〈太虛法師與武昌佛學院〉,《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頁278-294。
呂秋文,1974,《中英西藏交涉始末》,台灣商務印書館。
_____,1976,《中俄外蒙交涉始末》,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_____,1981,〈清季末葉我在藏勢力的消長〉,《民族與華僑研究所學報》,3,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頁231-253。
_____,1984,《中共與印度之邊界糾紛》,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86,《清末民初西藏地方與中央關係惡化原因之研究》,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88(A),〈清季末葉清廷維護在藏勢力之努力〉,《西藏研究會訊》,5,頁15-16。
_____,1988(B),〈清季英俄在西藏之角逐〉,《西藏研究論文集》,頁55-73。
_____,1992,〈清季末葉沙俄對藏政策之研究〉,《政治學研究所學報》,創刊號,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_____,1993,〈一九八O年代中共藏學研究調查〉,《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2期(1月),頁241-294。
_____,1994,〈西藏地方與中原政治隸屬關係之形成〉,《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3期。
_____,1995(A),〈西藏地方與中央隸屬關係之形成與發展〉,《兩岸蒙古學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蒙藏委員會,頁79-111。
_____,1995(B),〈西藏與中原政治隸屬關係之落實〉,《華岡法科學報》,11,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頁1-7。。
_____,1995(C),〈晚清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治隸屬關係鬆弛之研究〉,《政治學研究所學報》,4,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_____,1996,〈西藏地方與中央政治隸屬關係促成之原因〉,《政治學研究所學報》,5,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_____,1999,《西藏之政治地位》,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呂亞力,1985,《政治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new window
妙舟法師編,1993,《蒙藏佛教史》,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法尊,1980,《西藏與西藏佛教》,臺北市:天華岀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房建昌,1993,〈清代西藏的行政區劃及歷史地圖〉,北京: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2期,頁59-73。
_____,1998,〈日本侵藏秘史─日本有關西藏的秘密報告和遊記〉,《西藏研究》,1998年1期,頁49-55。
武振華主編,1995,《西藏地名》,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青海省志編纂委員會,1991,《青海歷史紀要》,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第2次印(1987初版)。
居伯均,1983,《蒙藏籍中央民意代表》,臺北市:蒙藏委員會編印。
拉魯‧次旺多吉,1989,〈德里秘密換文未曾得到原西藏地方政府的承認〉,《西藏文史資料選輯》,10,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北京:民族出版社,頁6-13。
_____,1995,《西藏文史資料選輯(十六):拉魯家族及本人經歷》,北京:民族出版社。
林冠群,1992,〈近四十年來台灣對西藏地區的研究論著內容分析〉,《中國邊疆研究理論與方法》,頁791-813。
_____,1999,〈近五十年來台灣藏族史研究〉,《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405-451。
林恩顯,1989,〈近三十多年來中國大陸學者的西藏研究分析〉,《西藏研究論文集》,2期(10月),頁305-355。
_____,1993,〈世界各國對藏學研究概況〉,《西藏研究論文集》,4期(4月),頁167-200。
林嘉誠,1988,〈政治菁英的研究檢討〉,《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期,頁65-83。
林躍勇,1999,〈第五世嘉木樣活佛對抗日戰爭的貢獻〉,《西藏研究》,1999年2期,總71期(5月),頁109-113。
周谷,1989,〈西藏受外力影響陰謀獨立活動之經過〉(上、下),《傳記文學》,54卷第4-5期。
周昆田,1977,〈從憲法中看邊疆政策〉,《中國邊政》,60,頁2-6。
_____,1979,〈清代的邊疆政策〉,《東方雜誌》復刊第13卷第1期(7月),頁22-25。
_____,1979,〈民元至北伐時期的邊疆政策〉,《東方雜誌》復刊第13卷2期(8月),頁30-33。
_____,1979,〈北伐完成至訓政結束時期的邊疆政策〉,《東方雜誌》復刊第13卷第3期(9月),頁37-42。
_____,1980,〈四十年前西藏行〉(上、中、下),《中外雜誌》,第27卷第1-3期(元月、2月、3月),頁19-24,94-100,80-85。
_____,1983,〈第十四輩達賴喇嘛坐牀前後─入藏見聞〉,《蒙藏通訊》,7期(2月),臺北市:蒙藏委員會蒙藏通訊社,頁8-13。
周偉洲主編,2000,《英國俄國與中國西藏》,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周偉洲與唐洪波,1993,〈1919年至1925年的西藏政局及英國分裂西藏的侵略活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2期,北京: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頁44-57。
周錫銀,1995,〈從達賴、班禪的轉世看國民政府對西藏主權的行使〉,《兩岸蒙古學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29-447。
金梁編,1994,《雍和宮志略》,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祝啟源與喜饒尼瑪,1991,《中華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的關係》,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范向東,1994,〈民國時期西藏三大高僧之一─帕邦喀活佛〉,《西藏民俗》,1994年3期,總78期(7月),頁22-26。
胡岩,1999,〈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反對英國分裂西藏的一場鬥爭〉,《西藏研究》,1999年1期,總70期(2月),頁3-13。
胡明春,1985,〈西藏甘丹聖寺游記〉,《藏事論文選》(原刊於邊疆半月刊,6期,1936),西藏人民出版社,頁391-403。
高長柱,1953,《西藏概況》,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唐柯三,2002,〈赴康日記〉,《康藏糾紛檔案選編》,附錄一,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南京:新亞細亞學會岀版科,1934年1月初版),頁417-496。
凌純聲,1947,〈中國邊政改革芻議〉,《邊政公論》,6卷1期,頁1-2。
秦和平,1997,〈西姆拉會議及民國政府對西姆拉會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
索窮,2004,〈一代藏醫宗師齋康‧強巴土旺〉,《中國西藏》,總83期(3月),頁52-55。
馬鶴天,1927,《甘青藏邊區考察記》,上海:商務印書館,蒙藏委員會影印本。
索朗多吉,1999,《西藏的政治變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文俊。
孫子和,1985,《民國十三年以來之中國國民黨與西藏》,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86,《西藏攝政熱振呼圖克圖與中央之關係》,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87(A),〈抗戰前中央與西藏關係述略〉,《中國邊政》,97,頁2-10。
_____,1987(B),〈英印侵略康藏邊境述要〉,《近代中國》,59。
_____,1990,《十三輩達賴喇嘛第一次離藏出走始末─西藏與中央疏離原因溯原》,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92,《十三輩達賴喇嘛走印至西姆拉會議以前之藏事》,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93,〈黃慕松入藏始末〉,《西藏與中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月,頁339-380。
_____,1995,《中央辦理十四輩達賴喇嘛十輩班禪額爾德尼轉世坐床之經過及其意義》,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孫格巴頓,1986,〈憶詹東‧計晉美〉,《西藏文史資料選輯》,9,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14-19。
徐芹庭編,1998,《諾那法王紅教寶藏》,中壢:普賢王如來佛教會、聖環圖書共同印行。
梁伯華,1991,《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台灣商務印書館。
梁勁泰與李碧憲,1999,〈美國干涉西藏的歷史過程〉,《西藏研究》,1999年1期,總70期(2月),頁48-58。
章嘉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會,1957,《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史蹟冊》,臺北市:章嘉大師圓寂典禮委員會。
許嘉裕,1997,《西藏地位問題爭議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子文。
郭泮,1976,《第十三輩達賴喇嘛時期西藏對外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周昆田。
郭冠忠,1999,〈1949年7月8日西藏”驅漢事件”原委〉,《郭冠忠藏學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
郭寄嶠,1966,《蒙藏委員會會史初稿》,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71,《民國以來中央對蒙藏的施政》,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陶利輝與袁曉文,1995,〈四川藏族在抗戰中的貢獻〉,《民族》,103期,頁11-12。
常希武,1985,〈國民黨在西藏辦學簡介〉,《西藏文史資料選輯》,5,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內部發行,頁85-92。
_____,1995,〈”驅漢事件”前後見聞〉,《西藏文史資料選輯》,17,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北京:民族出版社,頁41-48。
常霞青,1991,《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張大軍,1965,〈國父遺教中三民主義的民族政策〉,《中國邊政》,11,頁27-31。
張天路,1989,《西藏人口的變遷》,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張江華,1992,〈乍雅宗政教合一制度和經濟結構調查〉,《中國藏學》,1992年2期,總18期(5月),頁138-151。
張其勤,1911,〈西藏宗教源流考〉,《東方雜誌》,8卷1,4,5,6號,頁13-16,16-19,20-28,21-26。
_____,1977,《藏事輯要》,臺北縣中和:文海出版社。
張保民,1993,〈「民族自決」的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政策》,第8卷1期(11月),頁113-126。new window
張植榮,1994,《國際關係與西藏問題》,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
張偉國編,1999,《達賴喇嘛與漢人對話》,二十一世紀中國基金會出版。
張興唐,1962,《邊疆政治》,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張霈芝,1999,《戴笠與抗戰》,國史館,民國人物傳記叢書4。
張駿逸,1986,〈美國藏學研究方式〉,《西藏研究會訊》2期,頁18-19。
_____,1990(A),《美國在西藏問題上的角色分析》,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90(B),〈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西藏政制》,臺北市: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3月,頁5-23。
_____,1993,〈中國歷朝主權在西藏的承繼及確立──由行政觀點看〉,《西藏與中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月,頁381-412。
強維巴‧多吉歐珠,1986,〈先父點燃了西藏第一盞電燈〉,《西藏文史資料選輯》,8,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58-67。
黃明信與陳久金,1981-1982,〈藏曆原理研究〉上、下,《西藏研究》,1981年:創刊號,頁51-64;1982年1期,頁21-30,38。
黃朝琴,1989,《我的回憶》,據作者1981自印版重印,臺北市:龍文出版社。
黃華煜,1975,《西康建省對川藏影響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歐陽無畏。
黃萬綸,1982,〈談談英國在近代對西藏的經濟侵略〉,《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4期,總33期,頁62-65。
黃慕松,1977,《使藏紀程》,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十六輯。
黃鴻釗,1991,《西藏問題的歷史淵源—百年來列強在西藏的角逐》,香港:商務印書館。
梅心如,1970,《西康》,臺北:正中書局,臺初版。
陳又新,1981,《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新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劉義棠。
陳天錫,1968,《戴季陶先生的生平》,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秉淵,1986,《馬步芳家族統治青海四十年》,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修訂版第2次印。
陳家璡主編,1999,《西藏地方志資料集成第一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陳素主,1990,《十三輩達賴喇嘛與中央關係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王吉林。
陳渠珍,1999,《艽野塵夢》,西藏人民出版社。
陳得芝,1990,〈元代內地藏僧事略〉,《中華國學》,創刊號,香港,頁59-66。
陳雲騰,1978,《民國以來之西藏交涉》,國立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傅啟學。
陳慶英,1983,〈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蘭王〉,《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頁29-32。
_____,1992,《元朝帝師八思巴》,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陳錫璋,1984,〈西藏從政紀略〉,《西藏文史資料選輯》,3,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108-140。
陳謙平,2003,《抗戰前後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三聯書局。
陸興祺編,1954打字油印本,《西藏交涉紀要》,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得榮‧澤仁鄧珠,2001,《藏族通史‧吉祥寶瓶》,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馮明珠,1979,《近代中英西藏之交涉:光緒二年至民國十三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守孔。
_____,1996,《近代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從廓爾喀之役到華盛頓會議》,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喜饒尼瑪(郭衛平),1989(A),〈噶倫官職〉,《西藏研究》,1989年2期,總31期(5月),頁142-145。
_____,1989(B),〈民國時期出席全國性政治會議的西藏地方代表〉,《中國藏學》,1989年2期,總6期,頁75-85。
_____,1997,〈論民國時期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心理嬗變〉,北京:1997年北京藏學討論會,中央民族大學科研處,8月,頁1-13。
_____,1999,〈民國時期西藏駐京總代表貢覺仲尼評述〉,臺北:西藏學術會議,5月。
_____,2000,《近代藏事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
華企雲編,1933,《西藏問題》,上海:大東書局,再版。
程時敦編,1954,《清末民初外人侵我西藏史》,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賈大泉,1993,〈川茶輸藏的歷史作用〉,《四川藏學論文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頁1-34。
董志勇,1993,〈辛亥革命後英國對西藏的經濟侵略及其嚴重危害〉,《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4期,北京: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
楊允元,1974,〈悼念一位出入印藏的愛國學人─胡季藻〉,《傳記文學》,25卷1期(7月),總146號,頁51-52。
楊公素,1989,〈所謂西藏獨立活動的由來及剖析〉,《中國藏學》,1989年1期,總5期,頁26-65。
_____,1990,《所謂西藏獨立活動的由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_____,1992,《中國反對外國侵略干涉西藏地方鬥爭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楊效平,1994,《馬步芳家族的興衰》,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版第3次印。
楊嘉銘,1983(A),《政教合一制度下西藏當權者之研究─1751-1911》,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呂秋文。
_____,1983(B),〈清季西藏宗城營官研究〉,《中國邊政季刊》82期,6月,頁19-30。
_____,1985,〈中共藏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劃及其沿革背景〉,蒙藏委員會,《蒙藏現況研討會論文集》,4月,頁153-167。
_____,1987(A),〈元代宣政院轄域的地方建置〉,《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年報》4期,3月,頁279-299。
_____,1987(B),《清代西藏對中央進貢制度的探討》,蒙藏會專題研究叢書,4月。
_____,1987(C),《琦善治藏》,蒙藏會專題研究叢書,10月。
_____,1988(A),《清代西藏官錢概述》,蒙藏會專題研究叢書,6月。
_____,1988(B),〈清代駐藏大臣族籍考〉,中國文化大學,《中華民國蒙藏學術會議論文集》,10月,頁309-340。
_____,1989(A),《康藏分界問題淺探》,臺北市:蒙藏委員會,3月。
_____,1989(B),《達木蒙古與清代西藏邊防》,蒙藏會專題研究叢書,10月。
_____,1992,《民國以來藏族區域行政建置沿革》,臺北市:蒙藏委員會,11月。
_____,1995,《對中共「西藏白皮書」引用史實之辯正》,蒙藏會專題研究叢書,5月。
_____,1996,〈臺灣的民族政策研究與教學〉,臺北市:中國邊政協會,《海峽兩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6月,頁64-69。
_____,1997,〈明僧宗泐使藏考〉,蘭州:西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專輯(2),總81期,《海峽兩岸藏學蒙古學維吾爾學論文集》,12月,頁180-189。
_____,1999(A),〈駐京藏僧對明代朝政的貢獻〉,《1999海峽兩岸藏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四之4篇。
_____,1999(B),〈西藏政教合一政府僧俗大會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學報》,8,12月,頁203-226。
_____,2000(A),〈民初西藏境內的漢族及其管轄問題〉,臺北市:蒙藏委員會主辦,《西藏學術會議論文集》,5月,頁453-474。
_____,2000(B),〈民初遊學西藏的漢僧及其貢獻〉,張駿逸主編,《歐陽無畏教授逝世八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蒙藏委員會,頁56-88。
_____,2001,〈藏族傳統道德觀─以賢愚善惡之辨為探討重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雙月刊),12卷3期,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編,10月,頁43-68。
楊嘉銘與王維芳,1997,《近十年來台灣地區的蒙藏研究-1986-1995
》,初版,臺北市:蒙藏委員會,1月。
楊應琚,1965,《西寧府新志》,臺北縣中和:文海出版社。
楊嶺多吉,2000,〈喚醒一段藏族革命歷史的記憶─紀念巴塘地下黨和東藏民青成立五十周年〉,《康藏研究通訊》,2,成都:四川省藏學研究會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康藏研究中心,頁3-17。
廖祖桂,1991,《西藏的和平解放》,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蒙藏委員會編,1966,《蒙藏政策暨法令選輯》,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蒙藏委員會編譯室編,1971,《蒙藏委員會簡史》,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鄧銳齡,1989,《元明兩代中央與西藏地方的關係》,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劉雨濤,1990,〈太虛大師與藏傳佛教〉,《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頁303-312。
劉曼卿,1998,《國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紀實--康藏軺征》,北京:民族出版社。
歐朝貴與其美,1991,《西藏歷代藏印》,西藏人民出版社。
歐陽無畏(君庇亟美),1954,《大旺調查記》,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_____,1954,《藏尼遊記》,蒙藏委員會,邊情資料輯之六。
_____,1960,〈缽的疆域和邊界〉,《西藏研究》,臺北: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頁131-198。
黎蔚謙,1971,《西姆拉會議經過及其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歐陽無畏。
蔣君章,1986,〈從地位上看西藏的戰略價值〉,政大邊政所年報,17,頁9-26。
謝廷杰等編,2000,《西藏昌都史地綱要》,西藏人民出版社。
謝彬,1933,《西藏交涉略史》,上海:中華書局,四版(1926初版)。
戴新三,1945,〈日喀則鳥瞰〉,《邊政公論》,4卷9-12期合刊,頁52-62。
薛榮祥,1989,《西藏民族自決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水逢。
鍾桂明,1997,〈試論北洋軍閥政府的民族政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卷3期,頁50-52。
簡吟慧,1994,〈西藏學研究概況〉,《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卷第1期(1月),頁77-86。new window
韓修君,1984,〈北京商人在拉薩經商略記〉,《西藏文史資料選輯》,3,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93-97。
關志昌,1979,〈尹昌衡〉,《傳記文學》,35卷4期,民國人物小傳,頁144-145。
關國暄,1980,〈黃慕松〉,《傳記文學》,36卷3期,民國人物小傳,頁144。
魏源,1970,《聖武記》,臺北市:世界書局。
蕭金松,1991,〈藏學研究在臺灣〉,《西藏研究會訊》,12期(9月),頁11-14。
_____,1993,〈臺灣的藏學研究概況〉,《西藏研究論文集》,4期(4月),頁253-259。
_____,1996,《清代駐藏大臣》,臺北市:蒙藏委員會。
蕭懷遠,1996,《西藏地方貨幣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譚中編,1998,《譚雲山與中印文化交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羅家倫,1950,〈揭開中印間有關西藏的幕〉,《中央日報》,10月2-5日。
_____,1963,〈「有關中印邊界與西藏問題之重要外交紀錄」引言〉,《傳記文學》,2卷1期(1月),頁38-39。
邊多,1994,《當代西藏樂論》,西藏人民出版社。
蘇國川,1983,《西藏領導階層權力結構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呂秋文。
蘇發祥,1999,〈論民國時期西藏地方的社會與經濟〉,《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5期(國慶特刊),頁152-158。
二、中譯書籍及文章
王光祈譯,1973,(英)喬治‧比爾著,《西藏外交文獻》,臺北市:學生書局(與《庫倫條約之始末》影印合刊)。
王獻軍譯,1993,(俄)崔比科夫著,《佛教香客在聖地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尹建新譯,1991,John F. Avedon著,《雪域境外流亡記》(In Exile from the Land of Snows ),慧炬出版社。
札奇斯欽譯,1964,李鐵錚著,〈歷史上西藏的變遷〉,《邊疆論文集》,1,頁319-327。
次平、貢單、郭翠琴譯,1985,強俄巴‧多吉歐珠撰,〈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團慰問同盟國和出席南京國民代表大會”內幕〉,《西藏文史資料選輯》,2,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第2次印(1984初版第1次印),頁1-11。
次仁班久譯,1985,嘎雪‧曲吉尼瑪、拉魯‧次旺多吉撰,〈拉薩英語學校破產記〉,《西藏文史資料選輯》,2,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27-34。
次仁班覺譯,1995,熱振‧江白降村撰,〈第五世熱振‧土登江白益西‧丹貝堅贊傳略〉,《西藏文史資料選輯》,17,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北京:民族出版社,頁8-22。
次仁頓珠譯,1985,彭繞‧仁青朗杰撰,〈前後藏失睦初因〉,《西藏文史資料選輯》,4,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57-61。
向紅笳譯,1998,(英)彼得‧霍普柯克撰,《西藏探秘:闖入世界屋脊的人》(Trespasser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臺北縣:漢宇。
沈衛榮與宋黎明譯,1990,(義)畢達克(Luciano Petech)著,《西藏的貴族和政府 1728-1959》,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杜永彬譯,1994,Melvyn C. Goldstein著,《喇嘛王國的覆滅》(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志夫譯,1981,R. C. Majumdar等著,《印度通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吳繼文譯,2003,河口慧海著,《西藏旅行記》,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岀版。
卓瑪譯,1989,格吉巴‧旦增多吉撰,〈原西藏地方政府機構〉,《西藏研究》,1989年2期,總31期(5月),頁50-54,79。
周潤年與喜饒尼瑪譯注,1994,《西藏古代法典選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周肇譯,1978,David J. Dallin著,《俄國侵略遠東史》,臺北市:正中書局,臺6版(1952臺初版)。
胡岩譯,2002,(英)阿拉斯太爾‧蘭姆著,〈台克滿1917-1919年在昌都和絨壩岔的活動〉,《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16輯,西藏人民出版社,頁290-324。
涂懷瑩譯,1997,莫斯卡(Gaetano Mosca)著,《統治階級論》(The Ruling Class),從Hannah D. Kahn英譯,Arthur Livingston改編本漢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耿昇譯,1999,(法)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著,《西藏的文明》(Tibetan Civilization),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貢單與郭翠琴譯,1985,色新‧洛桑頓珠撰,〈國民黨中央政府代表─黃慕松來藏致祭十三世達賴喇嘛片段〉,《西藏文史資料選輯》,2,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35-39。
_____,1985,夏扎‧甘登班久撰,〈憶吳忠信來藏主持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典禮片段〉,《西藏文史資料選輯》,2,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40-45。
夏世靖譯,1986,夏扎‧甘丹班覺撰,〈丹吉林事件始末〉,《西藏文史資料選輯》,8,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149-159。
馬玉貴譯,1984,拉烏達熱‧土丹旦達撰,〈我參與”龍夏事件”的經過〉,《西藏文史資料選輯》,3,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30-35。
許得存與卓永強譯,1990,嘉木央‧久麥旺波著,《六世班禪洛桑巴丹益希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康鼐譯,1990,十四世達賴喇嘛著,《達賴喇嘛自傳》(Freedom in Exile :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Dalai Lama),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陸蓮蒂與王玉平譯,1997,《西藏社會歷史藏文檔案資料譯文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陳永國譯,1985,(美)卡拉斯科(Pedro Carrasco)著,《西藏的土地與政體》,拉薩:西藏社會科學院西藏學漢文文獻編輯室編印。
黃顥譯注,1987,班欽‧索南查巴著,《新紅史》,1版第2次印,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陳慶英譯,1985,東嘎‧洛桑赤列著,《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北京:民族出版社。
_____,1986,達倉宗巴‧班覺桑布著,《漢藏史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陳慶英等譯,1996,恰白‧次旦平措等著,《西藏通史—松石寶串》,西藏古籍出版社。
_____,1989,阿旺貢噶索南著,《薩迦世系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湯池安譯,1988,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頗羅鼐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楚臣群培譯,1986,色新‧洛桑頓珠撰,〈我所知道的藏軍情況〉,《西藏文史資料選輯》,8,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部發行,頁21-32。
劉立千譯注,1992,五世達賴喇嘛著,《西藏王臣記》,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鮑昕昀譯,1998,Alexandra David-Neel著,《拉薩之旅》(My Journey to Lhasa),臺北市:圓神出版社。
鍾美珠譯,1987,(日)多田等觀著,《入藏紀行》,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西藏社會科學院西藏學漢文文獻編輯室發行。
蘇瑛憲譯,1994,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撰,《西藏生與死─雪域的民族主義》(Tibet mort ou vif ),臺北:時報文化。
三、英日文書籍及文章
Avedon, John. 1985. In Exile from the Land of Snow, London: Wisdom.
Bell, Charles. [1924] 1971. Tibet ─ Past and Present, reprinted. Taipei:Ch’eng-wen (成文) .
_____. [1946] 1987. Portrait of the Dalai Lama: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Great Thirteenth, London:Wisdom Publications.
Berman, Bina Roy. 1979.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ibet, New Delhi: Vikas Publication
Berry, Scott. 1989. A Stranger in Tibet, New Delhi: Harper Collins.
Bertsch, Wolfgang. 1997. A Study of Tibetan Paper Money, Dharamsala: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Bottomore, T. B. 1964. Elites and Society, Harmondsworth: Penguin.
Chapman, F. Spencer. 1939. Lhasa, the Holy city, New York & London:
Harper & brothers.
Coleman, Graham. 1993. A Handbook of Tibetan Culture,Massachusetts: Shambhala.
Czudnowski, Mosh M. 1983. Political Elites and Social Change,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H. H. the 14th Dalai Lama. [1962] 1977. My Land and my People, New York: Potala.
_____. 1990. Freedom in Exile: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Dalai Lama,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
Ford, Robert. 1958. Captured in Tibet,.London:Pan Books.
Goldstein, Melvyn C. [1989] 1993.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
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New Delhi:Munshirum anoharlal
Grunfeld, Tom. 1987. 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 London:Zed.
Harrer, Heinrich. [1953] 1988. Seven Years in Tibet, London:Paladin.
Hicks, Roger and Ngakpa Chogyam. [1984] 1990. Great Ocean: The Dalai Lama. Penguin Books.
Kawaguchi, Ekai(河口慧海). 1979. Three Years in Tibet, Reprinted,
Pearl Offset.
Landon, Perceval. 1905. The Opening of Tibet, New York: Doubleday.
Li, Tieh-Tsen(李鐵錚). 1960. Tibet: Today and Yesterday,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Malik, Inder L. 1984. Dalai Lamas of Tibet, Succession of Births, New Delhi:New United Process.
Maraini, Fosco. 1952. Secret Tibet, 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Mosbacher, Eric. The Viking Press.
Mosca, G. [1896] 1939. The Ruling Class, New York: McGraw-Hill.
Jetsun Pema. [1997] 1998. Tibet ─ My story, London: Element.
Rahul, Ram. 1969.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Tibet, New Delhi: Vikas Publication
Richardson, Hugh E. 1984. Tibet and its History, 2nd Edition, Revised
and updated, Boston:Shambhala.
Rockhill, W. W. 1998. The Dalai Lamas of Lhasa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Manchu Emperors of China,1644-1908. Reprinted in India, Dharamsala: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 Archives(H. P.)
Shakabpa, W. D. 1984. Tibet ─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York:
Potala (First published 1967).
Shakya, Tsering. 1999. 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 ─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 1947, London: Pimlico.
Smith, Warren W. Jr. 1997. Tibetan Nation : A History of Tibetan Nationalism and Sino ─ Tibetan Relations. India: HarperCollins.
Stein, Rolf Alfred. 1972. Tibetan Civilization, London: Faber.
Thubten Jigme Norbu and Colin M. Turnbull. 1968. Tibet,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Waddell, L. Austine. 1972. Lhasa and its Mysteries ─ with a record of the expedition of 1903-1904, Taipei: Ch'eng-wen.
van Walt van Praag, Michael C. 1987. The Status of Tibet, History, Rights, and Prospects in International Law, Colorado: Westview.
Younghusband, Sir Francis. 1910. India and Tibet, London: John Murray.
青木文教,1920,《秘密之國西藏遊記》,日本京都:內外出版。
河口慧海著,長沢和俊,1980,《チベット旅行記》,第五刷(1978年第一刷),日本東京都:白水社。
寺本婉雅著,橫地祥原編,1974,《藏蒙旅日記》,日本東京都:芙蓉書房。
西川一三,1968,《祕境西域八年の潛行》上、下,日本東京都:芙蓉書房。
索文清、八卷佳子編,1999,《チベット研究文獻目錄》,日本東京都:風響社。
四、網路資料
(一)、中文
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1993,〈以事實證明西藏的真相〉,http://www.xizang-zhiye.org (西藏流亡政府繁體中文網站,西藏之頁),文獻與檔案庫。
達賴喇嘛,1992.2.26,〈西藏未來政體及憲法要旨〉,http://www.xizang-zhiye.org (西藏流亡政府繁體中文網站,西藏之頁),文獻與檔案庫。
_____,2001,〈西藏政教領袖達賴喇嘛在歐洲會議的講話〉,http://www.xizang-zhiye.org (西藏流亡政府繁體中文網站:西藏之頁),《西藏通訊》,35期,2001年9-10月。
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Tibet,2005.4.10,〈達賴喇嘛訪日呼籲西藏高度自治〉,中文新聞,http://www.savetibet.org。
(二)、英文
H. H. the Dalai Lama. 2001. “Speech of H. H. the Dalai Lama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http://www.dalailama.com
The Government of Tibet in Exile. 1993. “Tibet:Proving Truth from Facts” http://www.tibet.com/WhitePaper/white1.html.
Perry, Alex. 2004.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Dalai Lama,” World Tibet Network News, Published by the Canada Tibet Committee. http://www.tibet.ca/en/wtnarchive/2004/10/18_1.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