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至兩漢婚姻禮俗與制度研究
作者:林素娟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增貴
朱曉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禮儀民俗經生陰陽禁忌法令婚姻制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6
本論文除前言與結論外,正文共有七章。第一章探討儒生、經生對婚齡、婚期、婚配人數的議論,首先釐清以漢代為主的儒生、經生對婚齡、婚期、婚配人數的主張,及其背後的思想根據,並對其註經態度與限制進行反省。其次與政策法令及歷史實況相互對照,探究經生說法與政策、史實間的差距和互動關係。第二章探討春秋至兩漢的媵婚制與媵婚說,對先秦媵婚制實行狀況進行瞭解,並探討漢代經生在托古改制的要求下,對媵婚說所進行的詮釋與附益。對比於漢代皇室的婚姻狀況,探究經生說法落實的狀況。第三章:婚姻對象的擇取與婚配禁令,先從禁令的角度來看讎仇不婚、同姓不婚、喪期不婚、收繼婚等問題,配合社會文化的演變探究這些禁令由先秦到漢代的演變。至於婚配對象的擇取則由國家、宗族等角度來探究先秦至漢代貴族有關婚配對象的考量因素和婚姻締結所發揮的功效。第四章探究婚姻六禮的儀式進行及其性質,首先探究先秦時期婚禮程序的名目和施行狀況,其次探討納采所用的禮物及其象徵意涵、問名禮中所展現的名字神聖性、納徵禮所具有的意義及聘財問題,並由《日書》來看婚禮擇日的避忌。最後探討春秋貴族行親迎禮的狀況,以及儒生、經生對親迎問題的詮釋和爭議。第五章由成婚、成婦、完婚等步驟來看婚禮程序的完成,其中著力於探究引起爭議的廟見、反馬、致女禮,先對其性質進行瞭解,並釐清廟見成婚的說法。第六章由婚禮儀式中的隔離與祓除、行禮場域的特殊意涵、衣飾、車馬、飲食、求育等面向來看婚禮儀節中的民俗意涵。最後,第七章由禮教、律法、倫理與經層面來看離婚的問題,並由經濟的角度探討婦女的再嫁。
引用書目
一. 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編著,《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
仁井田陞,《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1983年。
孔 鮒,《孔叢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孔晁注,《逸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孔廣森,《公羊春秋經傳通義》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經部:春秋類129。
孔穎達,《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new window
方詩銘,《古本竹書紀年輯証》,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
方濬益,《綴遺齋彞器考釋》,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
毛奇齡,《春秋毛氏傳》,《皇清經解》,臺北:漢京文化公司,出版年不詳,春秋類12。
毛奇齡,《婚禮辨正》,《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 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王 肅,《聖証論》,《叢書集成續編.漢魏遺書鈔103》,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王 逸,《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王子今,《門祭與門神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王夫之,《禮記章句》,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王肅注,《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1967。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王潔卿,《中國婚姻-婚俗、婚禮與婚律》,臺北:三民書局,1988。
司馬遷著,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裴駰集解,《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史宗主編,劉彭譯,《二十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史風儀,《中國古代的婚姻與家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弗雷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The Golden Bough),臺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1年。
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
白川靜,《甲骨文的世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
皮錫瑞,《駁五經異義疏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臺北:武陵出版社,1996年。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
仲富蘭,《現代民俗流變》,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任 聘,《中國民間禁忌》,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列維‧布留爾(Levy 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重修緯書集成》,東京:明德出版社,1978年。
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朱曉海編,《新古典新義》,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艾瑟.哈婷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佛洛伊德(Freud ,S.)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同譯,《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何 休,《左氏膏肓》,《叢書集成續編之十三》,《漢魏遺鈔》(五),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吳兆宜箋,《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吳樹平,《東觀漢記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臺北:漢忠出版社,1997年。
宋鎮豪,《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
李 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李 零,《中國方術考》,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開明書局,1948年。
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
李均明,何雙全編,《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礽驤、李永良、馬建華釋校,《敦煌漢簡釋文》,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宗侗,《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豐楙,〈服飾、服食與巫俗傳統〉,《古典文學》第三集,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杜 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沈 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注》,《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汪繼培,《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邢 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new window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周廣業,《意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長江流域規劃辨公室考古隊河南分隊,《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長孫無忌,《唐律疏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俞 樾,《士昏禮對席圖》,收於《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卷1354。
威士特馬克(Edward Wester marck)著,王亞南譯,《人類婚姻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87年。
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洪亮吉,《更生齋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胡自逄,《金文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胡培翬,《儀禮正義》,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范 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凌迪知,《萬姓統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埃爾曼.R瑟維斯著,賀志維等譯,《人類學百年爭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孫 奭,《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藝文書局,1981年。
徐 彥,《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浦起龍,《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翁玲玲,《麻油雞之外:婦女作月子的種種情事》,臺北:稻香出版社,1994年。
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高 承,《事物紀原》,《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子部226。
高羅佩(Gulik,R.H)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崔 寔,《四民月令》,《歲時習俗資料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張光裕,《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張家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梁方仲編,《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脫 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連雲港博物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連雲港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考釋部份,東京:文求堂書店,1935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東京:文求堂書店,1932年。
郭沫若,《詛楚文考釋》收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蘭州古籍書店影印出版,1990年,第7輯《西北考古文獻》第1卷。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陳 立,《公羊義疏》,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陳 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陳 奐,《詩毛氏傳疏》,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陳 槃,《不見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陳 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9。
陳 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筱芳,《春秋婚姻禮俗與社會倫理》,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經部171。
陳夢家,《卜辭綜述》,未註明出版地、年。
陳顧遠,《中國古代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陶陽、牟鐘秀,《中國創世神話》,臺北:東華書局,1990年。
勞 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年。
彭 衛,《漢代婚姻形態》,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游國恩,《天問纂義》,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3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程 頤,《河南程氏經說》,《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黃以周,《禮說略》,《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楊 寬,《古史新探》,出版地、年,不詳。
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楊東純、馬雍、馬巨譯、摩爾根(Morgan Lewis Henry)著,《古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萬斯大,《儀禮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萬斯大,《禮記偶箋》,《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葉舒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董 說,《七國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董作賓,《中國年曆簡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賈公彥,《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賈公彥,《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管 仲,《管子》,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
褚寅亮,《儀禮管見》,《百部叢書集成‧粵雅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趙 翼,《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趙 翼,《陔餘叢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劉 向,《說苑》,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劉 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劉 敞,《春秋權衡》,《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年不詳,春秋類19。
劉 熙,《釋名》,《百部叢書集成之八四》,小學彙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江蘇:江蘇古藉出版社,1997年。
劉壽曾,〈昏禮重別論對駁議〉《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第20冊,卷1424。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臺北:華世出版社,1970年。new window
劉增貴主編,《法制與禮俗》,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2年。
劉德漢,《東周婦女生活》,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7年。
蔡 邕,《獨斷》,《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衛 宏,《漢舊儀》,《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鄭 玄,《箴膏肓》,《叢書集成續編之十三》,《漢魏遺鈔》(五),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鄭 玄,《鍼左氏膏肓》,《黃氏逸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鄭 玄,阮諶合著,《三禮圖》,《漢魏遺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鄭 珍,《禮記私箋》,《皇清經解續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出版年不詳。
鄭 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鄭偉志,《唐前婚姻》,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蕭大亨,《夷俗記》,百部叢書集成第18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臺北:東方出版社,1998。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應 劭,《風俗通姓氏篇》,百部叢書集成50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戴 震,《方言疏証》,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韓 鄂,《歲華紀麗》,臺北:藝文書局,1970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new window
瞿曇悉達,《唐開元占經》,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
藍吉富、劉增貴共同主編,《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魏 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羅 泌,《路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註考証》,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竇 儀,《刑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鐘肇鵬,《春秋繁露校釋》,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出版年、地均不詳。
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三輔黃圖》,《經訓堂叢書第三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清明集》,臺北:大化書局,1990年。
《黃帝四經》,臺北:天工出版社,1982年。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s and taboo” London,routledge,1966
Victor Turner &Edith Turner,“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78
二.博碩士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方炫琛,《左傳人物名號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林聖傑,《春秋媵器銘文彙考》,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7年。new window
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new window
羅素芬,《西漢儒生傳講經義份特質溯源初探》,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三.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方炫琛,〈說姓氏〉,《中華學苑》,48期,1996年7月。new window
王 政,〈腿、腳、鞋─生殖民俗的典型符號〉,《民間文學論壇》,第3期(總第32期),1998年5月。
王明珂,〈女人、不潔與村寨認同:岷江上游的毒藥貓故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1999年9月。new window
成家徹郎,〈中國古代的占星術和古星盤〉,《文博》,第3期(總第42期),1991年6月。
朱曉海,〈自東漢中葉以降某些冷門詠物賦作論彼時審美觀的異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朱曉海,〈漢賦男女交際場景中兩性關係鉤沈小記〉,《文史哲學報》,第55期,2001年11月。new window
朱曉海,〈漢賦漢俗互注示例並推論〉,《清華學報》,新30卷2期,2000年 6月。new window
牟潤孫,〈春秋時代母系遺俗公羊証義〉,《新亞學報》,第1卷第1期,1955年8月。new window
利奇(E.R.Leach)著,〈關於時間的象徵表示〉收於《二十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
呂友仁,〈說共牢而食〉,《孔孟月刊》,35卷8期,1997年4月。new window
李仲操,〈兩周金文中的婦女稱謂〉,《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李建民,〈「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7卷4期,1996年12月。new window
李建民,〈任脈索隱〉,《氣的文化研究:文化、氣與傳統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主辦,2000年10月。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62卷8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李貞德,〈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的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分,1995年9月。new window
李家浩,〈睡虎地秦簡《日書》「楚除」的性質及其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4分,1999年12月。new window
李荊林,〈半坡姜寨遺址人面魚紋新考〉,《江漢考古》,第3期(總第32期),1989年6月。
李解民,〈《尹灣漢墓〈博局占〉木牘試解》訂補〉,《文物》,第8期(總第531期),2000年8月。
李學勤,〈〈博局占〉的規矩紋〉,《文物》,第1期(總第488期),1997年1月。
李學勤,〈睡虎地秦簡中的〈艮山圖〉〉,《文物天地》,第4期,1991年7月。
李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14期,1999年3月。new window
汪遵國,《良渚文化「玉斂葬」》述略),《文物》,第2期(總第333期),1984年2月。
邢義田,〈月令與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戶」說起〉,《新史學》,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邢義田,〈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新史學》6卷2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周 何,〈《左傳》先配而後祖辨〉,收於《潘重規教授七秩誕辰論文集》臺北:師大國文系,1977年。
周 何,〈春秋「親迎」禮辨〉,收於《慶祝瑞安林景伊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臺北:政大國文研究所,1969年。
周南泉,《故宮博物院藏的幾件新石器時代飾紋玉器》,《文物》,第10期(總第341期),1984年10月。
季旭昇,〈周代試婚制度說的檢討〉,《中央日報》12版,1981年10月31日、11月1日。
季旭昇,〈禮記〈曾子問〉「三月廟見」考辨〉,《中國學術年刊》,9期,1987年6月。new window
尚民杰,〈雲夢日書星宿記日探討〉,《文博》,第2期(總第23期),1988年4月。
柳立言,〈是否只要「同財共居」便足以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家庭?-回應羅彤華教授的答辯〉,《大陸雜誌》,102卷2期,2001年2月。
柳立言,〈讀者來函〉,《大陸雜誌》,101卷5期,2000年11月。
洪 業,〈再論臣瓚〉,《清華學報》,新3卷1期,1962年5月。
洪金富,〈元代的收繼婚〉,收於《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1992年。new window
胡新生,〈試論春秋時期貴族婚禮中的“三月廟見”儀式〉,《東岳論叢》,21卷4期,2000年7月。
凌純聲,〈中國古代神主與陰陽性器崇拜〉,《民族學研究集刊》,第8期,1959年。
凌純聲,〈中國祖廟的起源〉,《民族學研究集刊》,第7期,1958年。
特 納,〈模棱兩可:過關禮儀的閾限時期〉,收於《二十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
特納(Victor Turner)著,劉肖洵譯,〈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大陸雜誌》,第66卷第2期,1983年2月。
袁 俐,〈宋代女性財產論述〉,收於《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1999年6月。new window
曹定雲,〈周代金文中女子稱謂類型研究〉,《考古》,第6期(總第381期),1999年6月。
盛冬鈴,〈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文史》,第17輯,1983年6月。
許倬雲,〈漢代家庭的大小〉,收於《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陳 平,〈儀征胥浦《先令券書》續考〉,《考古與文物》,第2期(總第70期),1992年3月。
陳 平,王勤金,〈儀征胥浦101號西漢墓《先令券書》初考〉,《文物》,第1期(總第368期),1987年1月。
陳 雍,〈儀征胥浦101號西漢墓《先令券書》補釋〉,《文物》,第10期(總第389期),1988年10月。
陳 寧,〈春秋時期大國爭霸對諸侯婚姻制度的影響〉,《河北師院學報》,第4期,1990年12月。
陳 韻,〈論魏晉之拜時禮與三日禮〉,《淡江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1992年3月)
陳昭容,〈周代婦女在祭祀中的性別、身份與角色研究〉,中研院史語所2002年第7次講論會
陳昭容,〈從古文字材料談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問題-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銅水器之名說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本4份,2000年12月。new window
陳夢家,〈漢簡年曆表敘〉,《考古學報》,第2期(總第36期),1965年12月。
傅隸僕,〈中國有過試婚制度嗎〉,《中央日報》,12版,1981年9月25、26日。
勞 榦,〈六博及博局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5本,1964年。
彭 衛,〈論漢代的血族復仇〉《河南大學學報》,第4期,1986年。
彭美玲,〈近代民間婚禮或不親迎問題之研究〉,《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new window
曾憲通,〈秦簡日書歲篇講疏〉,《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1982年。
曾藍瑩,〈尹灣漢墓《博局占》木牘試解〉,《文物》,第8期(總第399期),1999年8月。
楊巨中,〈《日書.星》釋義〉,《文博》,第4期(總第25期),1988年8月。
楊劍虹,〈從《先令券書》看漢代有關遺產繼承問題〉,《武漢大學學報》,3期(總第85期),1988年5月。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new window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卷4期,1936年10月。
葉國良,〈冠笄之禮的演變與字說興衰的關係-兼論文體興衰的原因〉《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5月。new window
董家遵,〈我國收繼婚的沿革〉,收於《婦女風俗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裘錫圭,〈殺首子解〉,《中國文化》,9期,1994年2月。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教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第17輯,1983年6月。
雷從雲,〈戰國鐵器農具的考古發現及其意義〉,《考古》,第3期(總第168期),1980年5月。
鄔玉堂,〈《有茨》與“昭伯烝於宣姜”無干─兼論收繼婚制〉,《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總第63期),1989年9月。
管東貴,〈中國古代的娣媵制與試婚制〉,收於《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文化組) ,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蒲慕州,〈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4分,1993年4月。new window
劉信芳,〈秦簡中的楚國《日書》試析〉,《文博》,第4期(總第49期),1992年8月。
劉啟益,〈西周金文所見周王后妃〉《考古與文物》,第4期(總第4期),1980年12月。
劉詠聰,〈漢代之婦人災異論〉,收於《中國婦女史論集》4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4分,1997年12月。new window
劉增貴,〈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2001年9月。new window
劉增貴,〈漢代婦女的名字〉,《新史學》,第7卷第4期,1996年12月。new window
劉樂賢,〈九店楚簡日書研究〉,《華學》第2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劉樂賢,〈九店楚簡日書補釋〉,《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反支篇」及其相關問題〉,《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
魯實先,《卜辭姓氏通釋》之一,《東海學報》,1卷1期,1959年8月。
閻雲翔,〈傳統中國社會的叔嫂收繼婚-兼及家與族的關係〉,《九州學報》,5卷1期,1992年7月。
羅彤華,〈「同居」再論-兼答柳教授是否「同居」即家庭之疑問〉,《大陸雜誌》102卷2期,2001年2月。
羅彤華,〈「同居」析論-唐代家庭共財性質之探討〉,《大陸雜誌》100卷6期,2000年6月。
羅彤華,〈敬覆柳教授質疑〉,《大陸雜誌》101卷5期,2000年11月。
羅彤華,〈漢代分家原因初探〉,《漢學研究》,11卷1期,1993年6月。new window
饒宗頤,〈由《尚書》「余弗子」論殷代為婦子卜命名之禮俗〉,《古文字研究》16輯,出版地同上,1989年。
顧頡剛,〈由烝、報等婚姻方式看社會制度的變遷〉(上,下),分見於《文史》,14、15輯,1982年7月、9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