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
作者:鄧盛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eng-yu Te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羅肇錦
莊雅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底層少數民族非漢語上古音古漢語minoritysubstratumnon-Chinese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Old Chine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8
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客家話中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兩方面進行分析,以進一步了解客家話的性質。一般認為客家話形成於宋代,因此,歷來對於客家話的研究多著重於探討中古以來的語音、詞彙等現象為主,其實,客家話中存在著釵h宋代以前的古漢語語言情況,且其中不乏有上古時期的成系統的語音現象,這種情形在客家話的聲母中尤為顯著,這些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此外,從羅香林提出客家先民“ 五次遷移說 ”以來,一般學者皆認為客家話是從漢語單線地發展而成的,因此,對於客家話中一些可能來自於非漢語的語言成分往往忽略不究,但是,經過我們的研究,發現客家話中的確存在有釵h和苗瑤語、侗台語有密切對應關係的詞彙、構詞和語法等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客家話中釵h“ 有音無字 ”的基本詞彙,都顯示出與少數民族詞彙的密切對應關係,這些現象是否為近來一些學者所提出「客家話是在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基礎上形成的」的底層語言情況,我們認為這方面十分值得進一步再去探討。
本論文主要著眼於歷來客家研究中較少受到重視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進行研究,希望能對以下議題能有進一步的探討:
1.客家話的語音和詞彙中有哪些古漢語成分?
2.客家話的古漢語成分所反映的語音時代以及客家話的形成時代為何?
3.客家話中有哪些成分和少數民族語言有對應關係?
4.客家話的非漢語成分是否反映出客家話形成於南方少數民族的可能性?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第三章對客家話的古漢語音韻現象進行探討,並以此推測客家話可能的形成年代,第四章探討客家話中的古漢語詞彙成分,並為一些客家話詞彙找到適切的「本字」,第五章、第六章則是對客家話中和少數民族有對應關係的“ 有音無字 ”現象、構詞法、語法成分進行探究,是屬於“ 非漢語成分 ”的研究。第七章是結論。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property of Hakka-dialect both from Old Chinese and non-Chinese. Generally speaking, Hakka-dialect was form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In fact, we can trace older components before Song dynasty. We can find a lot of old speech sounds systematically, especially in initials of a syllable. And it makes a significant point for us to study more. Besides, from the point of “Five times of migration” proposed by Lou Xiang-lin, people always think that Hakka develops in a linear way from Chinese. Therefore, we may ignore the non-Chinese components in Hakka. As subsequently studying, we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Hakka and minority in south area, such as lexicons, morphology and grammar, especially the lexicons with sounds but without graphic forms. It’s worth making a further study to see if we can find more evidences to prove that Hakka was formed within the base of minority in south area.
This thesis hopes to probe the issues as below:
1.Which elements of lexicons and phonetics do belong to Old Chinese in Hakka?
2.Which epoch of speech sounds are reflected through by the old elements we
found in Hakka? And when was Hakka formed?
3.Which elements are corresponded between Hakka and minority in south area?
4.Is it possible to show that Hakka was formed by minority in south area
through by non-Chinese elements in Hakka?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in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and three are concerned with probing the phonology of Old Chinese in Hakka, so that we can speculate the possibility of epoch of Hakka which was formed. Chapter four mainly explores the lexical elements of Old Chinese in Hakka, and we also try to find some original graphic forms properly. Chapter five and six concentrate on the role played by non-Chinese elements in Hakka. By the correspondences we found between Hakka and minority, we try to make explanations reasonably. The last chapter is a conclusion.
參考文獻
一、專著、學位論文
丁邦新 1982 《臺灣語言源流》,台北市:學生書局。
丁邦新、孫宏開主編 2000 《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一)――漢藏語研究的歷史
回顧》,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丁邦新、孫宏開主編 2001 《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二)――漢藏、苗瑤同源詞
專題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丁邦新、孫宏開主編 2004 《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三)――漢藏語研究的方法
論探索》,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丁邦新、張雙慶編 2002 《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
丁福保編 1958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板橋:藝文印書館。
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第五研究室編 1983 《壯侗語族語言文學資
料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編 1987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成都:四
川民族出版社。
中央民族學院苗瑤語研究室 1987 《苗瑤語方言詞匯集》,北京市:中央民族學
院出版社。
中央民族學院語言所 1985 《壯侗語族語言詞匯集》,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出
版社。
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編 1988 《西南民族研究(苗瑤族研究專集)》,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 1987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
朗文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1981 《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太田辰夫著 蔣紹愚、徐昌華譯 1987 《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市:北京大學
出版社。
文物編輯委員會編 1979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毛宗武、李雲兵 1997 《巴哼語研究》,上海市:上海遠東出版社。
毛宗武、蒙朝吉 1984 《畬語簡志》,北京巿:民族出版社。
毛宗武、蒙朝吉、鄭宗澤 1982 《瑤族語言簡志》,北京巿:民族出版社。
王 力 1958 《漢語史稿》,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王 力 1982 《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王 力 1985 《漢語語音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 力 1987 《王力文集第十卷.漢語語音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 東 1996 《客家學導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 2005 《漢語的祖先》,北京市:中華書局。
王引之 《經傳釋詞》,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王均等編著 1984 《壯侗語族語言簡志》,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王李英 1996 《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王洪君 1999 《漢語非線性音系學――漢語的音系格局與單字音》,北京市:
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雲路、方ㄧ新編 2000 《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巿:商務印書館。
王福堂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巿:語文出版社。
王輔世 1994 《苗語古音構擬》,東京:國立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
王輔世、毛宗武 1995 《苗瑤語古音構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輔世主編 1985 《苗語簡志》,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王增能 1995 《客家飲食文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包擬古著,潘悟云、馮蒸譯 1995 《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市:中華書局。
北京大學中文系 1989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巿: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1995 《漢語方言詞匯》第二版,
北京巿:語文出版社。
布龍菲爾德[美]著,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Bloomfield, Leonard) 1980 《語
言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田繼周 1988 《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石 林 1997 《侗語漢語語法比較研究》,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石 林 2001 《侗台語比較研究》,河北:天津古籍出版社。
伍宗文 2001 《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全廣鎮 1996 《漢藏語同源詞綜探》,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板橋:藝文印書館,1975。
江 荻 2002 《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歷史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探
索》,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江有誥 《音學十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
江俊龍 1996 《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江俊龍 2003 《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new window
文。
江敏華 1998 《臺中縣東勢客家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江敏華 2002 《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江舉謙 1964 《詩經韻譜》,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
何九盈 2002 《音韻叢稿》,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何大安 1981 《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何大安 1987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市: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何大安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new window
語言研究所。
何光嶽 1996 《漢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何耿鏞 1993 《客家方言語法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余直夫 1975 《奉新音系》,板橋:藝文印書館。
余迺永 1985 《上古音系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吳中杰 1999 《台灣福佬客分布及其語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中杰 2004 《畬族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永章 1991 《中南民族文化源流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吳永章 1991 《中南民族文化源流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吳永章 2002 《民族研究文集》,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吳永章 2002 《畬族與苗瑤比較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吳安其 1999 《漢藏語同源詞研究》,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呂嵩雁 1994 《台灣饒平方言》,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 1999 《閩西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 榮 1982 《音韻存稿》,北京巿: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 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李如龍 1999 《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2001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周日健主編 1998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
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主編 2002 《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妍周 1995 《漢語同源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長興 2006 《《方言》時代漢苗同源詞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逢蕊主編 1994 《客家縱橫增刊─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集》,閩西客家
學研究會。
李新魁 1986 《漢語音韻學》,北京市 : 北京出版社。
李新魁 1994 《廣東的方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葆嘉 1998 《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台北市:文史哲出版
社。
李錦芳 2002 《侗台語言與文化》,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沈蕙云 1983 《晉城方言志》,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編。
周日健 1990 《新豐方言志》,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法高 1962 《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39,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周法高 1984 《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法高編 1962 《玄應一切經音義》,台北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周長楫 1996 《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台北市:台笠出版社。new window
周振鶴、游汝杰 1986 《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周祖謨 1966 《問學集》,北京巿:中華書局。
周祖謨 1993 《方言校箋》,北京市:中華書局。
周祖謨 1996 《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巿:東大圖書公司。
孟慶惠 1997 《安徽省志方言志》,北京市:方志出版社。
孟蓬生 2001 《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
房學嘉 1994 《客家源流探奧》,廣州:廣東高等教於出版社。new window
林仁川 1991 《大陸與台灣的歷史淵源》,上海市:文匯出版社。
林惠祥 1936 《中國民族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林嘉書 1993 《南靖與台灣》。香港:華星出版社。
林慶勳 2001 《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林慶勳、竺家寧 1989 《古音學入門》,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 1981 《古漢語複聲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研究所博士論文。
竺家寧 1992 《聲韻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竺家寧 1995 《音韻探索》,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 1999 《漢語詞彙學》,台北市:五南書局。new window
邵靖宇 2001 《漢族祖源試說》,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邱彥貴、吳中杰 2001 《臺灣客家地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金理新 2002 《上古漢語音系》,合肥:黃山書社。
侯精一、溫端政 1993 《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侯精一主編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姚榮松 1982 《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new window
施向東 2000 《漢語與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北京市:華語教學出版社。
施其生 1996 《方言論稿》,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台北市:黎民文化事業,1974。
苗 夔 1969 《說文聲訂》,板橋:藝文印書館。
倪大白 1990 《侗台語概論》,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夏 炘 《詩古音表二十二部集說》,台北巿:廣文書局,1966。
夏 燮 《述韻》,板橋:藝文印書館,1975。
徐松石 1938 《粵江流域人民史》,北京市:中華書局。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徐朝華 2003 《上古漢語詞匯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徐貴榮 2002 《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班 弨 2006 《論漢語中的台語底層》,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袁家驊 1989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
馬伯樂著,聶鴻音譯 2005 《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市:中華書局。
馬重奇 1994 《漳州方言研究》,北京市:縱橫出版社。
馬學良 1992 《馬學良民族研究文集》,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馬學良主編 1991 《漢藏語概論(上、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本漢著,杜其容譯 1978 《中國語之性質及其歷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高本漢著,張世祿譯 1976 《漢語詞類》,台北市:聯貫出版社。
高本漢著,張洪年譯 1972 《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市:中華叢書編委會。
高本漢著,趙元任、李方桂譯 1962 《中國音韻學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
高本漢著,聶鴻音譯 1987 《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濟南:齊魯書社。
張玉金 2003 《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市:學林出版社。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市:南天書局。new window
張振興 1992 《漳平方言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惠英 2002 《漢藏系語言和漢語方言比較研究》,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張衛東 1991 《客家文化》,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齋、趙日新 2000 《吳語處衢方言研究》,東京:好
文出版。
梁敏、張均如 1996 《侗台語族概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梅耶著,岑麒祥譯 1925 《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野@瑛 1974 《野@瑛先生論文集》,台北市:弘道文化出版社。
郭啟熹 1996 《龍岩方言研究》,北京市:縱橫出版社。
陳中立 2002 《湖南客家方言音韻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陳支平 1996 《福建族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支平 1998 《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陳伯煇 1998 《論粵方言詞本字考釋》,香港:中華書局。
陳昌儀 1991 《贛方言概要》,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
陳保亞 1996 《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北
京市:語文出版社。
陳保亞 1998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國強、蔣炳釗等 1988 《百越民族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章太、李如龍 1991 《閩語研究》,北京巿:語文出版社。
陳彭年 1976 《宋本廣韻》,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運棟 1968 《客家人》,台北市:聯亞出版社。
陳運棟 1989 《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市:台原出版社。
陳曉錦 1993 《東莞方言說略》,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陸志韋 1978 《詩韻譜》,台北市:鼎文書局。
陸志韋 1985 《古音說略》,北京市:中華書局。
陸德明 《經典釋文》,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
曾曉渝 1994 《漢語水語關係詞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曾曉渝 2004 《漢語水語關係論---水語裡漢語借詞及同源詞分層研究》,北京
市:商務印書館。
游文良 2002 《畬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游汝杰 2003 《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修定版)》,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
程志遠 1994 《客家源流與分布》,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程湘清 2003 《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程湘清主編 1988 《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濟南巿:濟南教育出版社。
程湘清主編 1992 《隋唐五代漢語研究》,山東省:山東教育出版社。
項夢冰 1997 《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Grammatical Studies of Liancheng Hakka),
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黃 勇 2002 《漢語侗語關係詞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黃布凡主編 1992 《藏緬語族語言詞彙》,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黃伯榮主編 1996 《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出版社。
黃典誠 1993 《漢語語音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黃雪貞 1998 《梅縣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楊再彪 2004 《土語比較---苗語東部方言》,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楊伯峻、何樂士 1992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楊時逢 1957 《臺灣桃園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
二十二,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時逢 1974 《湖南方言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
六,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漢基、張盛 1992 《簡明侗語語法》,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楊增武 1990 《山陰方言志》,溫端政主編:山西省方言志叢書,太原市:山
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溫昌衍 2001 《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董同龢 1944 《上古音韻表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
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同龢 1979 《漢語音韻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原書《中國語音史》,
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社,1955)
詹伯慧 1981 《現代漢語方言》。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主編 2002 《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詹益雲 1981 《海陸語系客語發音字典》,新竹:中華客家台灣文化學會。
蒙朝吉 2001 《瑤族布努語方言研究》,北京市:民族出版社。
趙元任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1980。
趙元任 1968 《語言問題》,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等 1948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台
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趙秉璇、竺家寧編 1998 《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
學出版社。
劉 熙 《釋名》,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劉世儒 1965 《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北京巿:中華書局。
劉正剛 1997 《閩粵客家人在四川》,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劉佐泉 1991 《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劉若云 1991 《惠州方言志》,廣東省:廣東科技出版社。
劉綸鑫 2001 《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綸鑫主編 1999 《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鎮發 2001a 《香港客粵方言比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劉鎮發 2001b 《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學術研究雜誌社。
潘悟云 2000 《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蔣紹愚 1994 《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 2000 《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鄭張尚芳 2003 《上古音系研究》,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曉峰 2002 《光澤方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迅之 1982 《客家源流研究》,台北市:天明出版社。
鄧盛有 2000 《台灣四海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橋本萬太郎 1972 《客家話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言語文化研
究所。
橋本萬太郎著,余志鴻譯 1985 《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彥杰 1999 《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戴慶廈 1992 《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關係概論》,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戴慶廈 1994 《語言和民族》,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戴慶廈主編 1998a 《二十世紀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太原:書海出版社。
戴慶廈主編 1998b 《彝語詞彙學》,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謝永昌 1994 《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
儲泰松 2005 《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鍾榮富 2001 《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new window
委員會。
瞿靄堂、勁松 2000 《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北京市:中國藏學出版
社。
薩丕爾(Sapir, Edward)著,陸卓元譯 2000 《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
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藍小玲 1999 《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顏 森 1993 《黎川方言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顏逸明 1994 《吳語概說》,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建? 1996 《古音系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魏鋼強 1990 《萍鄉方言志》,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魏鋼強 1998 《萍鄉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 1995 《漢語概說》,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 1995 《客家方言》,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 1933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市:南天書局。new window
羅常培 1940 《臨川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七,台北
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常培 1969 《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
二,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常培、周祖謨 1958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市:
科學出版社。
羅肇錦 1985 《客語語法》,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 1989 《瑞金方言》,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 1990 《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市:台原出版社。new window
羅肇錦 2000 《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new window
羅翽雲、羅香林 1984 《客家話---附錄客家源流考》,台北市:台灣文藝出版
社。
嚴可均編 1963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巿:世界書局。
釋玄應 《一切經音義》,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釋慧琳 《一切經音義》,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顧 黔 2001 《通泰方言音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龔煌城 2002 《西夏語文研究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
備處。
二、期刊、單篇論文
丁邦新 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14.1.2:257-273。(收new window
入198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 1987 〈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集刊》58.4:809-841。(收入198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
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 1988 〈吳語中的閩語成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 1:new window
13-22。
丁邦新 1992 〈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new window
第1輯,23-3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丁邦新 1994 〈漢語上古音的元音問題〉,《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2輯,new window
21-3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丁邦新 1994 〈漢語詞序問題札記〉,《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4輯,155-162,new window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丁邦新 2000 〈論漢語方言中“中心語---修飾語”的反常詞序問題〉,《方言》
2000. 3:194-197。
大島廣美 1995 〈南豐音系〉,《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24-132。
大島廣美 1996 〈贛語的知三、章組聲母〉,《中國語學》243期,163-170。
尤 中 1988 〈苗、瑤族古代史敘略〉,《西南民族研究》,22-45,貴州:貴州民
族出版社。
王 頤 1993 〈定南客話語音記略〉,第一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福建:龍岩
市。
王本瑛 1995 〈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清華學報》25.4:371new window
-398。
王李英、羅兆榮 1998 〈增城市派潭鎮羅黃洞長寧話音系〉,林立芳主編,
《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101-115,廣東:韶關大學學報
編輯部。
王建庵 1992 〈《詩經》用韻的兩大方言韻系---上古方音初探〉,《中國語文》,
1992年3期,207-212。
王洪君 1999 〈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語
言研究》36:61-75。
王洪君 2004 〈也談古吳方言覃談寒桓四韻的關係〉,《中國語文》2004. 4:
358-362。
王雲路 2003 〈中古漢語詞彙研究綜述〉,《古漢語研究》2003. 2:70-76。
王福堂 1998 〈關於客家話和贛方言的分合問題〉,《方言》1998.1:14-19。
王增能 1989 〈客家與畬族的關係〉,《客家史與客家人研究》(《歷史教學問題》
1989增刊),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石 林 1987 〈高壩侗語的量詞及其音變〉,《語言研究論叢》第3輯,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石林、黃勇 2005 〈侗語的型態學特徵〉,《民族語文》2005. 4,22-25。
伍云姬 2004 〈再論雌雄動物性別標誌的演變---從湘西瓦鄉話雌雄動物稱謂系
統所引起的思索〉,《慶祝《中國語文》創刊50周年學術論文
集》,151-158,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吉川雅之 1996 〈大埔縣客家話語音特點簡介〉,李如龍、周日健主編,《第
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58-173,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吉川雅之 2000 〈江西廣豐方言音系(稿)〉,《中國にぉける言語地理と人
文‧自然地理(7):言語類型地理論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235-255。
何大安 1986 〈論贛方言〉,《漢學研究》5. 1:1-28。(又載於《規律與方向:變new window
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1988,
93-120,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何大安 1993 〈從中國學術傳統論漢語方言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央new window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4: 713-731。
何大安 1999 〈古漢語聲母演變的年代學〉,《林炯陽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
87-112,台北市:紅葉文化出版社。
何大安 2000 〈語言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18卷特刊:261-271。new window
余伯禧 1994 〈梅縣方言的文白異讀〉,《韶關大學學報》1994. 1:21-26。
余靄芹 1988 〈漢語方言語法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59. 1:23-41。
吳炳奎 1992 〈客家源流新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三期,武漢:
中南民族學院出版社。
吳福文 1991 〈試論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學研究》第三輯,22-28,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錦吉 1982 〈江南幾何印紋陶“文化”應是古代越人的文化〉,《百越民族
史論集》,73-85,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呂嵩雁 1998 〈台灣客家次方言語音特點提要〉,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new window
論文,台灣:新竹。
岑麒祥 1963 〈關於語言親屬關係的問題〉,《語言學論叢》第五輯,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李 玉 1986 〈原始客家話的聲母系統〉,《語言研究》1986. 1,114-128。
李 榮 1965 〈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音韻存稿》,107-118,北京巿:商務
印書館。
李 榮 1989 〈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1989. 4: 241-259。
李方桂 1971 〈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新9:1-61。new window
李方桂 1976 〈幾個上古聲母問題〉,《總統蔣公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
李方桂 1977 〈藏漢系語言研究法〉,《中國語言學論集》,132-147,台北市:
幼獅文化公司。
李方桂 1980 〈中國的語言和方言〉,《民族譯叢》,1980. 1:1-7。
李如龍 1990 〈客家方言本字考〉,中國聲韻學國際研討會論文,(後收於《方
言與音韻論集》,333-35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1996)。
李如龍 1992 〈從客家方言的比較看客家的歷史〉,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後
收在《方言與音韻論集》,248-26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
研究所,1996。)
李如龍 1997 〈東南方言人稱代詞比較研究〉,《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138-176,
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 2000 〈論方言特徵詞〉,《中國語言學報》2000年10期。
李如龍、辛世彪 1999 〈晉南、關中的“全濁送氣”與唐宋西北方音〉,《中國
語文》1999. 3:197-203。
李如龍等 1997 〈閩西客家方言語音詞匯的異同〉,《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
239-269,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李作南 1965 〈客家方言的代詞〉,《中國語文》1965. 3,224-231。
李雲兵 2002 〈論苗語名詞前綴的弁遄r,《民族語文》2002. 3:32-42。
李雲兵 2003 〈苗語的形態變化及其語義語法範疇〉,《民族語文》2003. 3,19-28。
李雲兵 2006 〈苗瑤語的非分析形態及其類型學意義〉,《民族語文》2006. 2,
31-41。
李新魁 1988 〈宋代漢語韻母系統研究〉,《語言研究》1988年第1期:51-65。
李輝、潘悟雲等 2003 〈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遺傳學報》2003.30.9:
873-880。
杜其容 1968 〈部份疊韻連綿詞的形成與帶l-複聲母之間的關係〉,《聯合書
院學報》第7期,103-112。
邢公畹 1984 〈漢藏系語言及其民族史前情況試析〉,《語言研究》1984. 2:
159-171。
邢公畹 1995 〈漢苗語語義學比較法試探研究〉,《民族語文》1995. 6:11-18。
周 磊 2006 〈漢語和非親屬語言接觸研究〉,《語言學問題論叢》,34-55,
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周日健 1987 〈廣東省惠陽客家話音系〉,《方言》1987. 3:232-237。
周日健 1992 〈廣東新豐客家方言記略〉,《方言》1992. 1: 31-44。
周日健 1994 〈廣東省惠東客家方言的語綴〉,《方言》1994. 2:143-146。
周日健、馮國強. 1996. 〈曲江馬壩(葉屋)客家話語音特點〉,李如龍、周日健
主編,《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話研討會論文集》,146-157,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周法高 1962 〈桃園縣志卷二人民志語言篇〉,郭薰風主編,《台灣省桃園縣志》,
515-618,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周法高 1970 〈論上古音和切韻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3. 2
,321-457。
周法高 1984 〈上古漢語和漢藏語〉,《中國音韻學論文集》,231-274,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長楫、林寶卿 1993 〈平和縣九峰客話初探〉,第一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福建:龍岩市。
周振鶴、游汝杰 1985 〈湖南省方言區劃及其歷史背景〉,《方言》1985. 4:
257-272。
周祖謨 1966 〈宋代汴洛語音考〉,《問學集》,581-655,北京巿:中華書局。
周祖謨 2001 〈唐五代的北方語音〉,《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296-308,北京
巿:商務印書館。
岩田禮 1995 〈漢語方言 “祖父””外祖父” 稱謂的地理分布──方言地理
學在歷史語言學研究上的作用〉,《中國語文》246:203-210。
林立芳 1997 〈梅縣方言的“同”字句〉,《方言》1997. 3:225-227。
林語堂 1924 〈古有複輔音說〉,《林語堂語言學論叢》,1-15,上海開明書店。
邱尚仁 1991 〈南城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991. 1:30-39。
金理新 1998 〈漢藏語的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s-〉,《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1998年,頁49-54。
金鐘讚 1998 〈段玉裁的歸部與其「古十七部諧聲表」〉,《上古漢語音系》,第
7輯,35-58。
柯蔚南 1977 〈東漢音注的聲母系統〉,《華裔學志》33,1977-1978。(李玉譯
載《音韻學研究通訊》第四期,1983。後刊載於《古漢語複聲母
論文集》,167-192,1998。)
秋谷裕幸 1996 〈福建省連城縣文亨鄉崗尾村方言の系統論上の位置〉,《中國
語學》243:153-162。
范文芳 1996 〈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新竹師院語文學報》,3:new window
215-237。
韋慶穩 1982 〈試論百越民族的語言〉,《百越民族史論集》,北京市: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
唐 蘭 1937 〈論古無複輔音凡來母字古讀如泥母〉,《清華學報》12.2。
徐天云 2000 〈聯綿詞研究的歷史觀與非歷史觀〉,《古漢語研究》,2000. 2:
14-18。
徐通鏘 1990 〈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中國語文》1990. 1:1-14。
徐通鏘、陳保亞 1998 〈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語言學〉,《二十世紀的中國語
言學》,225-294,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時建國 2002 〈上古漢語複聲母研究中的材料問題〉,《古漢語研究》,2002. 2:
8-13。
袁家驊 1982 〈壯語方言的一些語法現象和規範問題〉,《語言學論叢》(第九
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馬希文 1989 〈比較方言學中的計量方法〉,《中國語文》1989. 5:348-360。
高 然 1996 〈廣東豐順客方言的分布及其音韻特徵〉,李如龍、周日健主編,
《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33-145,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崔榮昌 1985 〈四川方言的形成〉,《方言》1985.1。
崔榮昌 1986 〈四川省西南官話以外的漢語方言〉,《方言》1986. 3:186-187。
張 琨 1977 〈中國境內非漢語研究的方向〉,《中國語言學論集》,246-265,
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
張 琨 1990 〈客家方言中《切韻》全濁上聲字的讀法〉,《王力先生紀念論文
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張 琨 1992 〈漢語方言的分類〉,《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 1-21。
張日昇 1968 〈試論上古四聲〉,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
張光宇 1989 〈閩方言音韻層次的時代與地域〉,《清華學報》新19. 1:95-113。new window
張光宇 1991 〈漢語方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語文》,1991,6,431-438。new window
張光宇 1992 〈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清華學報》新22. 4:new window
351-366。
張光宇 1994 〈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243:409-418。
張光宇 1996 〈論閩方言的形成〉,《中國語文》1996. 1:16-26。new window
張光宇 1999 〈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1999. 1:33-44。
張光宇 2000 〈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新30. 4:427-475。new window
張惠英 1997 〈漢語方言代詞研究〉,《方言》1997.2 。
張雙慶 2002 〈客贛方言“辮”讀如 “邊鞭”的性質〉,《方言》2002.1:9-15。
張雙慶、萬波 1996 〈南雄(烏徑)方言音系特點〉,《方言》1996.4:290-297。
張雙慶、萬波 1999 〈知章莊組聲母在閩語及周邊方言裡的今讀類型考察〉,
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
曹志耘 2001 〈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3:33-44。
曹志耘 2002 〈小稱調的泛化現象〉,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第九屆國際研
討會論文。
梁 敏 1981 〈臨高人---百粵子孫的一支〉,《民族研究》1981. 4。
梁 敏 1983 〈壯侗語族量詞的產生和發展〉,《民族語文》1983. 3,8-16。
梁猷剛 1984 〈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方言》1984.4:264-267。
梁猷剛 1985 〈語言複雜的海南島儋縣那大鎮〉,《方言》1985. 1,66-67。
梁猷剛 1985 〈廣東省北部漢語方言的分布〉,《方言》1985. 2:89-104。
梅祖麟 1982 〈跟見系字諧聲的照三系字〉,《中國語言學報》1982年第1期。
梅祖麟 1988 〈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稱代詞複數包括式和排除式對立的來源〉,
《語言學論叢》第十五輯,141-145,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
編委會編,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梅祖麟 1995 〈方言本字研究的兩種方法〉,《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1-12,
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梅祖麟 2001a 〈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280: 3-15。
梅祖麟 2001b 〈閩語研究中三個歷史方面的課題〉,第七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
論文。
梅祖麟、龔煌城 1992 〈上古音對談錄〉,《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655-719,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紹慧君、甘于恩 1999 〈廣東四邑方言語音特點〉,《方言》1999. 2:128-135。
莊初升 1998 〈從客家方言看客家民系的組成〉,《韶關大學學報》1998. 2:
1-15。
莊初升、嚴修鴻 1994 〈閩南四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一屆客方言研討會
論文,福建:龍岩市。
郭錫良 1980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語言學論叢》第六輯。
陳其光 1984 〈畬語在苗瑤語族中的地位〉,《語言研究》1984年第1期。
陳其光 1985 〈畬語和客家話〉,《語言論文集》,129-138,北京巿:商務印書館。
陳忠敏 1998 〈吳語及鄰近方言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金陵切韻”魚韻的
音值〉,第六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臺灣:中
央研究院。
陳忠敏 1999 〈方言間的層次對應──已吳閩語虞韻讀音為例〉,第六屆閩方
言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
陳昌儀 1997 〈贛語止攝開口韻知章組字今讀的歷史層次〉,《南昌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8. 2:54-61。
陳保亞 1995 〈從核心詞分布看漢語和侗台語的語源關係〉,《民族語文》1995.
5:20-32。
陳梅香 1999 〈《說文》聯綿詞之音韻現象探析〉,《聲韻論叢》第8輯,187-226,
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陳慶延 1989 〈古全濁聲母今讀送氣清音的研究〉,《語文研究》33:25-27。
陳曉錦 1998 〈廣西興業縣高峰鄉客話音系〉,林立芳主編,《第三屆客家方言
研討會論文集》,89-100,廣東:韶關大學學報編輯部。
陳曉錦 1999 〈廣西容縣客家方言島調查記〉,《方言》1999. 3:205-214。
麥 耘 1991 〈古全濁聲母清化規則補議〉,《中國語文》223:289-290。
彭適凡 1981 〈江南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紀要〉,《文物集刊》第3集,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游文良 1995 〈論畬語〉,《畬族歷史與文化》,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游汝杰 1982 〈論台語量詞在漢語南方方言中的底層遺存〉,《民族語文》,
1982. 2,33-45。
游汝杰 1995 〈吳語裡的人稱代詞〉,《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32-49,上
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杰 1996 〈中國語言系屬研究述評〉,《雲夢學刊》,1996. 3:67-75。
發 源 1999 〈從壯語看古漢語見母複輔音及其演變軌跡和出現條件〉,《中
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頁178-182。
項夢冰 1992a 〈連城(新泉)方言的人稱代詞〉,《方言》1992. 3:172-180。
項夢冰 1992b 〈連城(新泉)方言的指示代詞〉,《方言》1992. 4:294-299。
項夢冰 2002 〈連城客家話完成貌句式的歷史層次〉,《語言學論叢》26. 1:
134-158。
馮 時 1994 〈山東丁公龍山時代文字解讀〉,《考古》1994. 1:37-54。
黃家教、李新魁 1963 〈潮安畲話概述〉,《中山大學學報》1963. 1-2:14-23。
黃雪貞 1986 〈成都市郊龍潭寺的客家話〉,《方言》1986. 2:116-122。
黃雪貞 1987a 〈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1987. 2:81-96。
黃雪貞 1987b 〈惠州話的歸屬〉,《方言》1987. 4:255-263。
黃雪貞 1988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1988. 4:241-246。
黃雪貞 1989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1989. 2:121-124。
黃雪貞 1992 〈梅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方言》1992. 4:275-289。
黃雪貞 1997 〈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1997. 4:258-262。
楊秀芳 1989 〈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7. 2:41-73。new window
楊秀芳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台
北市:大安出版社。
楊時逢 1971 〈台灣美濃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2本3分,405-456。
楊時逢 1971 〈江西方言聲調的調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43: 403-432。
楊時逢 1982 〈江西方言的內部紛歧現象〉,《清華學報》新14:307-326。new window
楊煥典、梁振壁、李譜英、劉村漢 1985 〈廣西的漢語方言(稿)〉,《方言》1985.
3:181-190。
萬 波 1999 〈贛語安義方言的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李如龍、張雙慶主編
《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叢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董正誼 1990 〈湖南省攸縣方言記略〉,《方言》1990. 3:169-179。
董同龢 1948 〈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19: 81-201。
詹伯慧 1984 〈略論劃分漢語方言的條件〉,《語文雜誌》12: 82-89。
詹伯慧 1993 〈廣東省饒平方言記音〉,《方言》1993. 2:129-141。
熊正輝 1982 〈南昌方言裡曾攝三等讀如一等的字〉,《方言》1982.3:164-168。
熊正輝 1985 〈南昌方言的文白讀〉,《方言》1985. 3:205-213。
熊正輝 1987 〈廣東方言的分區〉,《方言》1987. 3:161-165。
管燮初 1982 〈從《說文》中的諧聲字看上古漢語聲類〉,《中國語文》,1982
年1期,34-41。
趙元任 1973 〈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的諧聲說〉,《國學論叢》第1卷
第2號,台北市:台聯國風出版社。
劉一之 1988 〈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稱代詞複數包括式和排除式對立的產生年
代〉,《語言學論叢》第十五輯,141-145,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
學論叢編委會編,北京巿:商務印書館。
劉綸鑫 1991 〈江西上猶社溪方言的”子”尾〉,《中國語文》221:127-130。
劉綸鑫 1999a 〈江西南豐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與客贛方言的關係〉,《中國語
言學報》9:266-277。
劉綸鑫 1999b 〈客贛方言史簡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9.
3:86-92。
劉綸鑫 2001 〈論客、贛方言〉,《語言研究論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劉綸鑫 2004 〈客家方言的反思〉,《慶祝《中國語文》創刊50周年學術論文
集》,151-158,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劉鎮發 1997 〈香港原居民的漢語方言〉,《方言》1997. 2:133-137。
潘家懿 1998 〈廣東惠東客話述略〉,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
潘悟云 1997 〈喉音考〉,《民族語文》1997第5期,10-24。
潘悟云 1999 〈語言接觸與漢語南方方言的形成〉,鄒嘉彥、游汝杰主編,
《語言接觸論集》,298-318,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潘悟云 2005 〈客家話的性質---兼論南方漢語方言的形成歷史〉,《語言研究集
刊》第二輯,18-29,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
蔣希文 1992 〈湘贛語裡中古知莊章三組聲母的讀音〉,《語言研究》22:69-74。
蔣炳釗 1995 〈試論客家的形成及其與畬族的關係〉,《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
究論文集》(二),285-29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鄭張尚芳 1987 〈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溫州師
範學院學報》1987. 4:67-90。
鄭張尚芳 1995 〈贛、閩、粵語裡古全濁聲母今讀濁音的方言〉,《吳語和閩
語的比較研究》,13-17,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曉峰 2002 〈漢語方言中的成音節鼻音〉,《清華學報》新31.1-2:135-159。
鄧玉榮 1996 〈廣西賀縣(蓮塘)客家話音系〉,《方言》1996. 4:276-289。
鄧盛有 2003 〈台灣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的比較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
第5期,30-61。
鄧曉華 1988 〈閩西客話韻母的音韻特點及其演變〉,《語言研究》1988. 1:
75-97。
鄧曉華 1996a 〈客家方言形成時代的語言學證據〉,《客家學研究》第四輯,
118-122,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鄧曉華 1996b 〈論客方音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語言研究》1996年增刊,
1-10。
鄧曉華 1998 〈客家話與贛語及閩語的比較〉,《語文研究》68:47-51。
鄧曉華 1999a 〈客家話跟苗瑤壯侗語的關係問題〉,《民族與文》1996. 3,
42-57。
鄧曉華 1999b 〈試論古南方漢語的形成〉,鄒嘉彥、游汝杰主編,《語言接觸
論集》,276-297,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鄧曉華 2003 〈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究》2003
年第2期,8-12。
魯國堯 1988 〈泰州方音史與通泰方言史〉,“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 African Languages”30:149-223。
魯國堯 1992 〈客家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邱權政主編,《中國客家民系研
究》,北京市:中國工人出版社。
魯國堯 1994 〈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收入《魯國堯自選集》,
123-125,河南教育出版社。
魯國堯 2001 〈「談」「覃」與「寒」「桓」〉,《聲韻論叢》11:203-216,
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魯國堯 2002 〈“顏之推謎題”及其半解(上)〉,《中國語文》2002. 6:536-549。
魯國堯 2003a 〈“顏之推謎題”及其半解(下)〉,《中國語文》2003. 2:137-147。
魯國堯 2003b 〈論“歷史文獻考證法”和“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議漢語研
究中的"犬馬鬼魁法則〉,《古漢語研究》2003.1,2-7。
橋本萬太郎 1981 〈語言類型地理學〉,《國外語言學》1981年第4期。
盧紹浩 1995 〈井岡山客家話音系〉,《方言》1995. 2:121-127。
鮑厚星、顏森 1986 〈湖南方言的分區〉,《方言》1986.4。
戴耀晶 1999 〈贛語泰和方言的代詞(稿)〉,李如龍、張雙慶主編《中國東
南部方言比較研究叢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謝留文 1991 〈南昌縣(蔣巷)方言的”子”尾和”里”尾〉,《方言》1991. 2:
138-142。
謝留文 1995a 〈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語文》244:49-50。
謝留文 1995b 〈客家方言的一種反復問句〉,《方言》1995. 3。
謝留文 1998a 〈客家方言“嘴”字的來歷〉,《方言》1998. 4:265-266。
謝留文 1998b 〈贛語古上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陰平調現象〉,《方言》1998. 1:
20-22。
謝留文 1999 〈重讀《臨川音系》〉,《方言》1999. 3:164-175。
謝留文 2002 〈客家方言表示”乳汁”義的讀音〉,《中國語文研究》13:62-68。new window
鍾榮富 1994 〈美濃地區各客家次方言的音韻現象〉,《台灣客家語論文集》,
12.1-15,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曹逢甫、蔡美慧編,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顏 森 1986 〈江西方言的分區〉,《方言》1986:19-38。
顏 森 1989 〈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方言》1989. 1:60-64。
顏 森 1998 〈客家話的三個標準〉,紀念李方桂先生國際研討會論文。
魏宇文 1997 〈五華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97. 3:206-219。
魏鋼強 1997 〈贛語中帶 [-n] 尾的 ”女” 字〉,《方言》1997. 3:220-224。
羅 勇 1992 〈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域分布〉,《贛南師院學報》1992年增刊。
羅兆榮、王李英 1998a 〈永和長崗程鄉客家話音系〉,李如龍、周日健主編《第
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4-233,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兆榮、王李英 1998b 〈增城客家話語音的內部差異〉,118-132,李如龍、周
日健主編《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杰瑞著,朱慶之譯 1998 〈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四川大學漢語
史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
羅美珍 1980 〈畬族所說的客家話〉,《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0. 1:76-88。
羅美珍 1988 〈對漢語和侗台語聲調起源的一種設想〉,《中國語文》1988. 3:
212-218。
羅美珍 1990 〈客家話概說〉,《客家學研究》第二輯,111-113,上海市:上海
人民出版社。
羅美珍 1994 〈談談客家話的形成〉,《客家縱橫》1994增刊,15-24,龍岩:閩
西客家學研究會。
羅美珍 2002 〈客、土互動中的語言接觸〉,《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1-7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常培 1931 〈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2:358-385。
羅常培 1950 〈從客家遷徙的蹤跡論客贛方言的關係〉,《語言與文化》,159-171,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 1993 〈四縣客語附著成分結構〉,第二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new window
羅肇錦 1994 〈客語異讀音的來源〉,《台北師院學報》7:305-325。
羅肇錦 2002 〈客語的非漢語成分說略〉,《客贛方言研究--第五屆客家方言暨
首屆贛方言研討會論文集》,371-386,香港:香港靄明出版社。
羅肇錦 2003 〈客語祖源的非中原現象〉,中國語文學研究會論文,首爾:延new window
世大學。
羅肇錦 2006 〈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Language and Linguistics”7.2:new window
545-568.
藤堂明保 1959 〈關於鳳凰與飛廉〉,《東方學》第18輯,104-114。
譚其驤 1934 〈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15:51-76。
嚴修鴻 1998a 〈客家話人稱代詞單數”領格”的語源〉,《語文研究》1998. 2。
嚴修鴻 1998b 〈連城方言中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四種類型〉,《語言研究》35:
117-123。
嚴修鴻 2002 〈連城方言韻母與閩語相同的層次特徵〉,丁邦新、張雙慶主編
《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科技大學。
饒秉才 1994 〈興寧客家話語音〉,第一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福建:龍岩市。
饒長溶 1989 〈福建長汀客語的人稱代詞〉,《中國語文》1989年第3期。
龔煌城 2002 〈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講new window
論會論文,台北市:中中央研究院。
三、地方志
上杭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3 《上杭縣志.卷三十三方言》,頁844-885,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上高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0 《上高縣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上猶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2 《上猶縣志.卷三十二方言》,頁807-862,地方
志叢書。
大埔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2 《大埔縣志.風俗方言宗教篇》,頁599-614,廣東:

廣東人民出版社。
五華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1 《五華縣志.方言諺語篇》,頁623-631,廣東:
廣東人民出版社。
平和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4 《平和縣志.卷三十四方言》,頁847-875,北京市:
群眾出版社。
永定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4 《永定縣志.卷三十七方言》,頁934-978,北京市:
中國科技出版社。
朱耀龍 1990 《新絳方言志》,溫端政主編,山西省: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何偉棠 1993 《增城方言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吳建生、李改樣 1990 《永濟方言志》,溫端政主編,太原市:山西高校聯
合出版社。
吳啟主 1998 《常寧方言研究》,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呂枕甲 1989 《運城方言志》,溫端政主編,太原市: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武平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3 《武平縣志.卷三十三方言》,頁753-798,中國
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長汀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3 《長汀縣志.卷三十七方言》,頁867-955,北京
市:三聯書店。
信豐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0 《信豐縣志.第六篇社會方言》,頁709-725,南
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南靖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7 《南靖縣志.卷四十二方言》,頁1166-1194。
美濃鎮志編輯委員會 1997《美濃鎮志.語言篇》,鍾榮富執筆,高雄縣:
美濃鎮公所。
高安縣志編輯委員會 1988 《高安縣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義縣志編輯委員會 1989 《崇義縣志.五章方言俗語》,頁868-602,海口:
海南人民出版社。
梅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4 《梅縣志.社會篇方言》,頁1053-1076,廣州市:
廣東人民出版社。
清流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2 《清流縣志.卷二十九方言》,頁699-733,北京
市:中華書局。
連城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3 《連城縣志.卷三十三方言》,頁851-892,北京
市:群眾出版社。
揭陽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3 《揭陽縣志.語言篇》,頁746-748,廣州:廣
東人民出版社。
寧化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2 《寧化縣志.卷三十三方言》,頁809-845,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漳平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5 《漳平縣志.卷三十方言》,頁791-835,北京市:
三聯書店。
銅鼓縣志編輯委員會 1989 《銅鼓縣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興國縣志編輯委員會 1988 《興國縣志.卷三十二方言》,頁708-733,出版地
不詳。
興寧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2 《興寧縣志.社會方言篇》,頁821-830,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蕉嶺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2 《蕉嶺縣志.社會風俗篇方言》,頁642-662,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龍岩市志編輯委員會 1993 《龍岩市志.卷三十六方言》,頁801-836,北京市:
中國科技出版社。
饒平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4 《饒平縣志.方言篇》,頁1004-1024,廣州:廣
東人民出版社。
贛州地區志編委會 1994 《贛州地區志.第四冊二十六篇方言》,頁2719-2850,
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四、工具書
丁 度 《集韻》,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68。
丁福保 《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巿:鼎文書局,1977。
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 1992 《客話辭典》,苗栗:台灣客家中原週
刊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語言文字》編輯委員會 1998 《中國大百科全
書.語言文字》,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王 力 1991 《同源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吳安國 1998 《台語四用漢字字源》,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珍華、周長楫 1998 《漢字古今音表》,北京市:中華書局
沈兼士主編 1985 《廣韻聲系》,北京市:中華書局。
阮 元 《經籍纂詁》,台北巿:文光書局,1971。
周法高主編 1973 《漢字古今音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 2003 《故訓匯纂》,北京巿:商務印書館。
張 揖 《廣雅疏証》,台北巿:鼎文書局,1972。
傍_華、宮田一郎編 1999 《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市:中華書局。
郭 ? 《爾雅注疏》,台北巿:世界書局,1963。
陳彭年 《宋本廣韻》,台北市:黎明文化公司,1976。
楊政男、徐清明、龔萬灶、宋聰正 1998 《客語字音詞典》,台北市:台
灣書店。
楊家駱主編 1978 《古典複音詞彙輯林》,台北市:鼎文書局。
董忠司等編 2001 《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詹益雲 1981 《海陸語系客語發音字典》,新竹:中華客家台灣文化學會。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2006 《漢語大字典》,湖北省:湖北辭書出版社、
四川辭書出版社。
蒙朝吉 1996 《漢瑤詞典》,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趙衍蓀、徐琳 1996 《白漢詞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劉 淇 《助字辨略》,北京市:中華書局,1954。
劉鈞杰 1999 《同源字典再補》,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慶谷壽慶 1978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索引》,台北縣:文海出版社。
戴 震 《方言注疏證》,板橋:藝文印書館,1971。
藝文印書館編 1975 《等韻五種》,板橋:藝文印書館。
嚴氏校訂 《音韻學叢書》,台北縣:廣文書局,1966。
五、西文書目
Baxter, William H.(1992).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Berlin:Mouton
de Gruyter.
Branner, David Prager.(2000). Problems in 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ology: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in and Hakka.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Bynon, Theodora.(1977).Historical Linguistics.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 Lyle.(1999).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98 b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Ch. Rey(1926).Dictionnaire Chinois-Francais Dialecte Hac-ka.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Chang, Tsai-fang. (2001). Pre-nucleus Glides in Hai-lu Hakka. 第19屆聲韻學研討
會。
Chang, Kun and Betty Shefts Chang. (1972). Proto-Chinese Final System add the
Ch’ieh-yün , Monographs Series A, no.26,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Chung,R-f. (1991). On Hakka Syllabification. 3rd NACCL, Cornell Univ.
Chung,R-f. (1996). The Segmental Phonology of Southern Min in Taiwan.
Taipei:Crane.
Coblin, W. South.(1983). A Hand Book of Eastern Han Sound Gloss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Crowley, Terry.(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 Maciver(1926).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Duanmu, San. (2000).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gerod, Soren.(1983). The Nan-xiong dialect,“Fangyen”1983. 2:123-142.
Fox, Anthony.(1995).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 ,Fang kuei.(1992). A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Tai, America: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
Hashimoto, Mantaro. (橋本萬太郎) .(1992). Hakka in wellentheori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 1:1-49.
Hashimoto, Mantaro.(1973).The Hakka Dialect: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Phonology,Syntax,and Lexic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ck, Hans Henrich.(1991).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 ed.,
rev. and updated). Berlin; New York; Amsterdam:Mouton de Gruyter.
Hsu,Hui-chuan. (2001). On the Nature of ui and iu in Sixian Hakka. 第19屆聲韻學
研討會論文。
Leonard Bloomfield.(1984).Langua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 Y.-H. (1992). Indefinite WH in Mandarin Chinese.“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 125-156.
Norman, Jerry and Coblin, South W.(1995). 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15. 4:
576-584.
Norman, Jerry. (1979).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方言”
1979. 4:268-274.
Norman, Jerry. (1996). Review of Laurent Sagart ‘Les dialects Gan’.
Diachronica 13. 2:385-388.
Norman, Jerry.(1988a).Chine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Jerry.(1988b).The She Dialect of Luoyuan Country.In“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Academia Sinica.Vol.59 Part2.
Norman, Jerry.(2003).The Chinese Dialects:Phonology. In G. Thurgood and
R.J. Lapolla(ed.),“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London:Routledge.
O''Connor, Kevin A.(1976). Proto-Hakka,“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11:1-64.
Oshima, Hiromi.(2000). Phonology of Hongshan Hakka dialect, Changting,
Fujian. 《中國にぉける言語地理と人文‧自然地理(7):言語類型地理論シンポジウ
ム論文集》(研究代表者:遠藤光曉),194-213。
Polomé Edgar C. ed.(1990). Research Guide on Language Chang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Sagart, Laurent. (2000). Gan, Hakka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dialects.
Paper presented in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28 June - 2 July, 2000.
Sagart, Laurent.& Halle, Pierre.(1984). Esquisse de la phonologie d’un
dialecte du Jiangxi: Nancheng.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8.
2:191-215.
Sagart, Laurent.(1982a). Phonologie du dialecte hakka de Sung Him Tong.
Paris :Langages Croises.
Sagart, Laurent.(1982b). A list of Sung Him Tong Hakka words of dubious
etymology.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XI, 2:69-86.
Sagart, Laurent.(1988a).On Gan-Hakka.“Tsing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18. 1:141-160.
Sagart, Laurent.(1988b). On distinguishing Hakka and non-Kakka dialect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6.2:281-302.
Sagart, Laurent.(1989).Phonologie et lexique d’un dialect Gan: Shanggao,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