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
作者:江俊龍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竺家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客家話大埔東勢語音詞彙語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7) 博士論文(7) 專書(4) 專書論文(4)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1
本論文以大陸廣東省大埔縣與台灣移民的歷史語言關係做為關注的焦點,進行比較研究。自第二章起,將兩岸大埔客家話做語音、詞彙、語法的專題比較,茲將研究成果撮要於下:
一、音系特色
(一)聲母
兩岸大埔客家話迄今都維持21個聲母,有一套舌葉音聲母﹝tS、tSh、S、Z﹞,這與四縣客語不同。兩岸大埔話在這方面的一致性是很高的,至少本文所調查的結果是如此。四個點之外的大埔話,有些地方舌葉音的發音位置更後些,可記為捲舌音聲母﹝t§、t§h、§、½﹞,以縣治所在地湖寮為代表。
(二)韻母
兩岸大埔客家話韻母雖都有舌尖元音﹝ï﹞,但台灣東勢話顯然保存較少,許多字都改讀成﹝i﹞韻母,如:
死[si]、屎[Si]、食[Sit]、衣[Zi]、鬚[si]、醫[Zi]、姨[Zi]、姊[tsi]、試[tShi]、時[Si]。
這些字在客家話中原來都應該是在聲母後面接舌尖元音[ ï ]才對,東勢話的發展是後起的。
另外,介音﹝-i-﹞的出現頻率,東勢話也高於廣東大埔,這應該是來台後受到國語的影響。例如:
譴[khian]、田 [thian]、年[Nian]、天[thian]、串[tShian]、煙[Zian]。
以上各字在廣東大埔話的系統中,原來是不帶介音的。
(三)聲調
大埔客家話的連讀變調頗為複雜,以桃源話為最。
東勢話有一種特殊的陰平變調(35調),雖有學者基於其出現於單字音的特殊性,特立「第九調」或「平分三調」以強調之,本文仍以變調處理。至於其出現於單音名詞的現象,各家一致認為與小稱音變有關,詳見本書第五章第四節的討論。
大埔的楓朗話、高陂話和桃源話都有ㄦ尾詞,聲調為輕聲。
(四)綜合比較
透過兩岸大埔客家話的音韻比對,從兩者一致的語音表現中,果然發現兩岸大埔客家話的同質性遠高於四縣或海陸客家話。
至於兩岸大埔客家話的內部差異,在十四個比較項目中(聲、韻合計):高陂、桃源與東勢最接近,有十三個項目;其次是平原、光德、楓朗,有十一項;再其次依序為百侯、雙溪(十項),大東(九項),湖寮、銀江、巖上(八項),茶陽(四項),西河、長治(三項)。配合地圖來看,正好由南向北遞減。。本文之所以選取高陂、桃源和楓朗為調查對象,與台灣大埔客語(東勢話)進行比較的原因,正是為了反映移民歷史和語言相近的事實。
二、詞彙特色
根據本書第三章的統計結果,四個方言點的詞形,出現頻率最高的前三位都是1.單音詞、2.偏正式、3.動賓式。尤其以單音詞所佔比例最高,佔全部的36.4%到40.2%之間。「單音詞較多」是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以來就被強調的客家話特點之一,至今猶然。
偏正式和並列式應該是漢語構詞法中,歷史比較早的兩種方式,偏正式的構詞法歷久不衰,佔30%以上,緊追於單音詞之後;並列式的構詞法發展性有限,能產性不如偏正式,在大埔話中已退居第4、5位。
動賓式有如一顆耀眼的新星,穩居第3,由於動詞性詞素和賓語結合的能力很強,幾乎沒什麼限制,未來的發展大有可為。
總的來說,兩岸大埔話在這方面的比較,有幾點不同:
(一) 台中東勢話帶後綴派生詞少於大陸的大埔話,主要是因為台中東勢話的小稱名詞完全沒有ㄦ化,而大陸方面有部分ㄦ化。這也使得台中東勢話的單音詞在四個方言點中佔最高比例(40.2%)。
(二) 台中東勢話外來詞的比例雖佔0.4%,居四點之冠,但畢竟微不足道,這是因為詞表的設計本身無法反映新詞的情況,若加入近五十年的新詞,則兩岸使用外來詞的差距將更為擴大。台中東勢話有一批從英、日等國而來的外來詞彙,是大陸方面所沒有的,這是兩岸經驗不同所致。
(三) 兩岸大埔話詞彙明顯不同的,共計362條,佔33.7%。這批詞彙中大部分是「台灣大埔客家話的新詞」,這是大埔客家話來台後,歷經兩百多年演化、創新和交流的成果。另一方面,這個數據中也包括少部分舊有的客家話詞彙保存在台灣的情況,比如單音節名詞在台灣東勢話中的穩定性歷久不衰,而在廣東大埔話中已見鬆動。(詳見第三章第四節)
兩岸大埔話雖存有「小異」,但畢竟「大同」,從統計中可知:
(一)兩岸方言點完全一致的詞彙,共計421條,佔39.2%。這部分詞彙歷經兩百多年的分隔發展而仍然保持不變,可以斷言是客家話的傳統基本詞彙,詳見第三章第四節。
(二)兩岸部分方言點一致的詞彙,佔27.2%。雖然這部分的詞條在比較之下,兩岸的說法不完全一致,但正好可以透過台灣大埔客家話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之下,有刻意保存原鄉語言的屬性,爬梳目前在原鄉大埔紛歧的客家話,其最早的詞語竟意外被來台的大埔先民保存在台灣,這些詞語也請詳見第三章第四節。
我們把上面兩項兩岸大埔話有共同的部分加起來,一共有713條,佔66.4%,所以說,同多於異
三、語法特色
第四章談兩岸大埔話複音節詞的結構比較。在重疊式的使用範圍裡,大埔湖寮話的量詞可以重疊當定語;東勢話則無此用法;動詞和形容詞的重疊式比較,也以台灣東勢話的表現形式較為豐富。
附加後綴的種類和使用率以原鄉大埔話居多、居高。調查中還發現了兩岸都有「複後綴」的例子,如:
拳頭牯拳頭(桃源、楓朗)
拳頭嬤拳頭(東勢)
朝唇頭早上(桃源、東勢)
「複後綴」的出現,說明客家話帶後綴派生詞的發達,可視為客家話的一大特點。
衍聲構成的連綿詞,在桃源、楓朗話中形成特色,當量詞使用:
(一) 叢(草) □□pµ33 lµ113(桃源話) □□phu31 lu55(楓朗話)
(一)伙(人) 幫□poN13 loN35(楓朗話)
大埔話名詞的特點除了表現在本身的語法特性和功能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逆序構詞、小稱音變和親屬稱謂。其中偏正式逆序構詞,如:豬牯、牛嬤、雞公等,並非修飾語後置,而是把「牯、嬤、公」等直接看作名詞,屬於更早的歷史層次。東勢話沒有ㄦ尾詞,其小稱音變本來就是一種表示意義的語音現象,並不是由詞尾的聲調變來的。親屬稱謂詞則承繼早期閩西客家話的特點,也是更早的層次,以「阿爹」(祖父)為代表。
大埔話動詞的「體」,可以概分為完成體、短時體、嘗試體、進行體、持續體、反復體、起始體、可能體、結果體、經歷體、再次體、復原體等十二種,表現方式繁複多變而又不失規律,可參閱本書第六章第十一節的列表。
第七章將大埔話形容詞分成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兩個大類,分別探討其語法功能。
大埔話的介詞可依介引成分的屬性分成六種:施事介詞、受事介詞、工具手段介詞、對象介詞、時空介詞、方式依據介詞、排除介詞。用法格式可歸納為兩大類:一、介NP+VP;二、VP+介NP。在第八章第三節中,我們結合漢語語法的發展史語料,分析探討大埔客家話常用介詞「對」、「當」、「分」的來源。
最後討論大埔話含疑問語氣的句式,主要是四種疑問句的句型結構和實際用法。
整體而言,兩岸大埔客家話迄今的表現是同多於異,關係密切。本文透過大量語言材料的搜集,然後對材料進行仔細的比較、分析,找出語法形態上的相似和語音對應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最原始的語言特徵。
大埔原鄉的客家話和移民到台灣的東勢客家話之間有著深厚的語言親屬關係,然而各自又有不同的語言接觸和發展,本文最後嘗試劃分出原始大埔話的成份,可代表客家話的語言特徵。
參考資料
一、專著
丁邦新 1968 《臺灣語言源流》(1979年版) 台北:學生書局。
方緒軍 2000 《現代漢語實詞》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 力 1988 《王力文集第九卷---漢語史稿》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3 《漢語詞彙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正雄等1992 《台中縣客家風物專輯》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史存直 1993 《漢語詞彙史綱要》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江俊龍 1999 《桃園話音檔》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德熙 1980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2001年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 珊 1994 《現代漢語被字句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等 1999 《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編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編 2000 《介詞》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呂安順 1994 《臺中縣鄉土史料》 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呂叔湘 1993 《呂叔湘文集第一卷---中國文法要略》 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1979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大安 1987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 台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何大安 1988a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new window
何耿鏞 1993 《客家方言語法研究》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竺家寧 1998 《中國的語言和文字》 台北:臺灣書店。
竺家寧 1999 《漢語詞彙學》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林立芳 1997 《梅縣方言語法論稿》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屈承熹 1993 《歷史語法學理論與漢語歷史語法》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周日健 1990 《新豐方言志》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法高 1972 《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重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九 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房玉清 1992 《實用漢語語法》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姚亞平 1990 《文化的撞擊---語言交往》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洪敏麟 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洪慶峰 1989 《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柳士鎮 1992《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胡樹鮮 1990 《現代漢語語法理論初探》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索緒爾 1985 《普通語言學教程》 台北:弘文館出版社。
徐 青 1990 《現代漢語》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等 1989 《漢語方言概要》 第二版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陳炎正 2000a 《臺中史話》台中:台中縣葫蘆墩文教協會。
陳炎正 2000b 《葫蘆墩圳開發史》台中:台中縣葫蘆墩文教協會。
陳 修 1993 《梅縣客方言研究》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許文彬 1998 《台中縣豐原區古蹟巡禮暨史料彙編》 台中:台中縣古風游藝學會。
郭良夫 1985 《詞彙》 北京:商務印書館。
符淮青 1985 《現代漢語詞彙》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曹逢甫 1995 《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邁向語段分析的第一步》謝天蔚譯 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 台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張誼生 2000 《現代漢語虛詞》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壽康 1985 《構詞法和構形法》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張衛東 1991 《客家文化》 新華出版社。
項夢冰 1997 《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 北京:語文出版社。
傅雨賢等 1997 《現代漢語介詞研究》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程祥徽、田小琳 1992 《現代漢語》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黃伯榮編 1996 《漢語方言語法類編》 青島:青島出版社。
黃伯榮 2001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黃景湖 1987 《漢語方言學》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游汝杰 1992 《漢語方言學導論》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湯廷池 1979 《國語語法研究論集》 台北:學生書局。
湯廷池 1988 《漢語詞法句法論集》 台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湯廷池 1989 《漢語詞法句法續集》 台北:學生書局。
溫振華 1999 《大茅埔開發史》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楊伯峻、何樂士 2001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 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秀芳 1991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 台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楊時逢 1957 《臺灣桃園客家方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二。
詹伯慧 1991 《現代漢語方言》 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詹伯慧等 1991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趙元任 1980 《中國話的文法》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趙克勤 1994 《古代漢語詞彙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
蔣紹愚 1989 《古漢語詞彙綱要》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大杰 1990 《校定本中國文學發展史》 台北:華正書局。
劉叔新 1990 《漢語描寫詞彙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
潘文國等 1993 《漢語的構詞法研究》 台北:學生書局。
賴志彰 1996 《台中縣街市發展-豐原、大甲、大肚、內埔》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鍾榮富 2001 《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行政院文建會鄉土文化專輯-語言篇之二。
謝永昌 1994 《梅縣客家方言志》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謝重光 2001 《客家形成發展史綱》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藍小玲 1999 《閩西客家方言》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小華 1995 《客家方言》 廣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 1992 《客家研究導論》 台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羅常培 1989 《語言與文化》 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肇錦 1988 《客語語法》 修訂再版 台北:學生書局。
羅肇錦 1990 《台灣的客家話》 台北:臺原出版社。new window
羅肇錦 2000 《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羅劌雲 1984 《客方言》 台北:臺灣文藝出版社。
[日]橋本萬太郎 1978 《語言地理類型學》 余志鴻譯,(198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單篇論文、期刊
丁邦新 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載《清華學報》 新14卷。new window
丁邦新 1992 〈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載《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 第1輯。new window
丁邦新 2000 〈論漢語方言中「中心語─修飾語」的反常詞序問題〉載《方言》 第3期。
尹章義 1991 〈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4輯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new window
王本瑛 1995 〈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載《清華學報》 新25卷 第4期。new window
朱永鍇 1987 〈談漢語方言的詞彙差異〉載《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第3期。
江俊龍 1995 〈臺灣地區客家方言研究論著選介---1989-1994〉載《漢學研究通訊》 第14卷 第2期。new window
江俊龍 2000 〈臺灣東勢客家話的派生詞研究〉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 廣東梅州。
江敏華 1998 〈台中東勢客家話35調的性質與來源〉載《教育部獎勵漢語方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 新竹:清華大學。
江敏華 2002 〈東勢客家話的重疊結構與變調〉載《語言暨語言學》第3卷 第3期。new window
呂嵩雁 1994 〈臺灣客家次方言語音探究〉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
李 玉 1986 〈原始客家話的聲母系統〉載《語言研究》 第1期。
李映川 1958 〈梅縣方言的一些詞彙〉收錄於《方言與普通話集刊》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李作南 1965 〈客家方言的代詞〉載《中國語文》 第3期。
李 榮 1989 〈中國的語言和方言〉載《方言》 第3期。
李芳杰 1994 〈漢語基本詞組的語義結構模式〉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1期。
李如龍、張雙慶 1993 〈客家方言本字考(上)〉收錄於《客家學研究》 第3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 1991 〈漢語各方言的關係和特點〉載《學術研究》 2月號。
李惠昌 1991 〈客方言口語中的古語詞考辨〉載《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第8卷 第1期。
李富才 1959 〈粵東桃源話的特殊變調規律〉載《中國語文》 8月號。
吳聖雄 1988 〈由詞彙的移借現象論中國語文的一種特質〉載《國文學報》 第17期。new window
沈慧云 1989 (晉城方言的「子尾」變調)載侯精一、溫端政主編:《山西方言研究》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何大安 1983 〈近五年來台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載《漢學研究通訊》 第2卷 第1期。
何大安 1984 〈變讀現象的兩種貫時意義----兼論晉江方言的古調值〉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五十五本一分。new window
何大安1988b〈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五十九本一分。
何大安 1994 〈聲調的完全回頭演變是否可能〉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五本一分。new window
何耿豐 1958 〈廣東東北部客家方言詞彙點滴〉收錄於《方言與普通話集刊》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何耿鏞 1965 〈大埔客家話的後綴〉載《中國語文》 第6期。
何耿鏞 1981 〈大埔客家話的性狀詞〉載《中國語文》 第2期。
何耿鏞 1992 〈古代漢語單音詞發展為複音詞的轉化組合〉載《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 第1期。
余伯禧 1994 〈梅縣方言的文白異讀〉載《韶關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
竺家寧 1993 〈詞義場與古漢語詞彙研究〉收錄於《紀念林景尹師逝世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師範大學。new window
竺家寧 1994 〈論漢語詞義變遷中義位之轉化與補位〉載《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 第5卷 第1期。
周日健 1987 〈廣東省惠陽客家話音系〉載《方言》 第3期。
周日健 1994 〈廣東省惠東客家方言的語綴〉載《方言》 第2期。
周定一 1988 〈酃縣客家話的語法特點〉載《中國語言學報》 第3期。
周定一 1990 〈酃縣客家話特殊詞匯例釋〉收錄於《王力先生紀念文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 燾 1954 〈漢語基本詞彙中的幾個問題〉載《中國語文》 7月號。
林 曦 1954 〈從一種統計看漢語詞彙〉載《中國語文》 4月號。
林運來 1957 〈梅縣方言名詞、代詞、動詞的一些構詞特點〉載《中國語文》 11月號。
林雨新 1957 〈平遠話的名詞構詞法〉載《中國語文》 11月號。
林雨新 1958 〈平遠話裡的一種特殊格式〉載《中國語文》 10月號。
林建明 1994 〈閩西客家話詞彙寶庫-林梁峰著《一年使用雜字文》〉載閩西客家研究會《客家縱橫》增刊《鄉音傳真情-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集》 福建龍岩。
范文芳 1996 〈竹東腔海陸客家話之語音現象〉載《新竹師院語言學報》 第3期。new window
柯昌文 1984 〈《紅樓夢》裡「得」與「不得」研究〉《安徽師大學報》第2期。
姚榮松 1989 〈近五年來台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載《漢學研究通訊》 第8卷 第1、2期。new window
1998 〈閩南語書面語使用漢字的類型分析---兼論漢語方言文字學〉載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編《教育部獎勵漢語方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
凌慈房 1957 〈龍南話裡的一些語法現象〉載《中國語文》 11月號。
徐桂平、蕭宇超 1994 〈從句法結構看苗栗四縣客家話的陰平變調〉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亦良 1993 〈梅縣客家方言詞彙散論〉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第15卷第1期。
陳漢光 1972 〈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載《臺灣文獻》 第22卷 第1期。new window
麥 耘 1990 〈廣州話的特殊35調〉載《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張日昇 1969 〈香港粵語陰平調及變調問題〉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張光宇 1995 〈論客家話的形成〉載《清華學報》 新25卷 第2期。new window
張屏生 1998 〈東勢客家話的語音與詞彙〉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張壽康 1957 〈略論漢語構詞法〉載《中國語文》 6月號。
曹逢甫 1993 〈對於中文被動句式的幾點觀察〉載《語文建設通訊》第42期。
曹逢甫、劉秀雪 2001 〈閩南語小稱詞的由來─兼談歷史演變與地理分布的關係〉,載《聲韻論叢》 第11輯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麥 耘 1990 〈廣州話的特殊35調〉載詹伯慧主編《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麥 耘 1995 〈廣州話的語素變調及其來源與嬗變〉載《音韻與方言研究》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黃森明 1995 〈客家話中的外來詞(語)〉載《客家研究集刊》 第2期。
黃雪貞 1983 〈永定(下洋)方言詞彙〉載《方言》 第2、3期。
黃雪貞 1987 〈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載《方言》 第2期。
黃雪貞 1988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載《方言》 第4期。
黃雪貞 1989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載《方言》 第2期。
賀 巍 1986 〈漢語方言同義詞略說〉載《中國語文》 第1期。
1991 〈漢語方言研究的現狀與展望〉載《語文研究》 3月號。
葉瑞娟 1998 〈新竹四縣客家話「兒[«]」的研究〉台灣語言及其教學研討會論文。new window
楊時逢 1971 〈臺灣美濃客家方言〉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四十二本三分。
詹伯慧 1962 〈浠水話動詞「體」的表現方式 〉載《中國語文》 第8、9期。
詹伯慧 1965 〈談漢語方言語法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載《中國語文》第3期。
詹伯慧 1992 〈漢語方言研究的回顧和前瞻〉載《學術研究》 1月號。
詹伯慧 1993 〈饒平上饒客家話語言特點說略〉收錄於《語言與方言論集》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董忠司 1991 〈台灣地區的客家語簡述〉收錄於《現代漢語方言》 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董忠司 1994 〈東勢客家語音系統略述及其音標方案〉收錄於《客家語研討會論文集》 新竹:清華大學。
劉英享 1999 〈再探東勢客家話35調的性質與歷史來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科考論文。
鄭民寬 1993 〈客家話中的古語詞百例〉收錄於《客家歷史文化縱橫談》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練春招 1993 〈客家的遷移與客家方言的分布〉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1期。
鍾榮富 1990 〈客家話韻母的結構〉載《漢學研究》 第8卷 第2期。
鍾榮富 1995 〈美濃地區各客家次方言的音韻現象〉收錄於《臺灣客家語論文集》 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鍾榮富 1996 〈客家話的構詞和音韻的關係〉載《教育部八十五年度獎助鄉土語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 新竹:清華大學。new window
鍾榮富 1998 〈六堆地區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鍾榮富 2000 〈客家話的疑問句〉載《漢學研究》 第18卷特刊。new window
藍小玲 1992 〈長汀客話幾個基本詞的考釋〉載《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 第4期。
羅美珍 1990 〈客家話概說〉收錄於《客家學研究》第2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羅美珍 1994 〈談談客家話的形成〉載閩西客家研究會《客家縱橫》增刊《鄉音傳真情-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集》 福建龍岩。
羅美珍 1997 〈從語言視角看閩西是客家形成時期的聚散地〉載寧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寧化縣客家研究會《寧化石壁與客家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福建寧化。
羅肇錦 1987 〈臺灣客語次方言間的語言現象〉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 第16期。new window
羅肇錦 1991 〈閩客方言與古籍訓釋〉收錄於《聲韻論叢:第三輯》台北:學生書局。
羅肇錦 1995 〈四縣客語虛詞的功能結構〉收錄於《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 台北:文鶴出版公司new window
羅肇錦 1996a 〈四縣客語附著成分結構〉收錄於《「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 台北:臺灣語文學會。
羅肇錦 1996b 〈主客、贛客、畬客─客話特點的認定與客族遷徙〉 第二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
羅肇錦 1997 〈從台灣語言聲調現象論漢語聲調演變的幾個規律〉 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羅肇錦 2000 〈梅縣話是粵化客語說略〉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 廣東梅州。new window
羅肇錦 2002 〈試論福建廣東客家話的源與變〉載《聲韻論叢》 第12輯。
饒長溶 1996 〈長汀方言動詞的體貌〉收錄於胡明揚編《漢語方言體貌論文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日]平田昌司 1983 〈「小稱」與變調〉,載《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第21號。
[日]吉川雅之 1998 〈大埔縣客家話語音特點簡介〉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江俊龍 1996 《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 1998 《臺中縣東勢客家語音韻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中杰 1999 《台灣福佬客分布及其語言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 1993 《臺灣饒平方言》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 1999 《閩西客語音韻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周碧香 2000 《祖堂集句法研究---以六項句式為主》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士云 2001 《漢語親屬稱謂研究》 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徐光榮 1998 《臺灣客家話同義詞比較研究》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徐貴榮 2002 《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 國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文 2000 《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溫昌衍 2001 《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 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鄧盛有 2000 《台灣四海話的研究》 國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英享 2000 《東勢客家話情態詞研究──並以「愛」與「會」為例談語法化》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彥杰 1999 《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 國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玉玲 2000 《台灣地區客語聯章體歌謠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客家話工具書
何石松、劉醇鑫 2002 《現代客語詞彙彙編》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李榮、黃雪貞 1995 《梅縣方言詞典》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段開璉 1994 《中國民間方言詞典》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徐運德 1993 《客家諺語》 中原周刊社。
涂春景 1998a 《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彙對照》 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涂春景 1998b 《台灣中部地區客家方言詞彙對照》 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張維耿 1995 《客家話詞典》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詹伯慧、張日昇等 1988 《珠江三角洲方言詞彙對照》 新世紀出版社。
謝永昌 1994 《梅縣客家方言志》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謝棟元 1994 《客家話北方話對照辭典》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 1992 《客話辭典》 苗栗:臺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1995 《漢語方言詞彙》(第2版) 北京:語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1989 《漢語方音字彙》(第2版)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 1986 《現代漢語頻率詞典》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五、縣志、鄉鎮志、姓氏錄
周法高 1964 《桃園縣志卷二人民志語言篇》 桃園:桃園縣政府。
陳炎正 1986 《豐原市志》 台中:豐原市公所。
陳炎正 1989a 《臺中縣志卷七人物志》 台中:台中縣政府。
陳炎正 1989b 《石岡鄉志》 台中:石岡鄉公所。
陳炎正 1993a 《潭子鄉志》 台中:潭子鄉公所。
陳炎正 1993b 《神岡鄉志》 台中:神岡鄉公所。
陳炎正 1995a 《大雅鄉志》 台中:大雅鄉公所。
陳炎正 1995b 《東勢鎮志》 台中:東勢鎮公所。
張勝彥 1989 《臺中縣志卷三政事志》 台中:台中縣政府。
黃基正 1969 《苗栗縣志卷二人文志語言篇》 苗栗:苗栗縣政府。
黃志環 2001 《大埔縣姓氏錄》 大埔縣地方志叢書。
大埔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2 《大埔縣志》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豐順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5 《豐順縣志》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饒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4 《饒平縣志》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六、族譜
涂義謀 1988 《大埔涂氏家譜》 自印本。
莊順安 1984 《赤山張氏族譜》 自印本。
元龍公祭祀公會管理委員會《彭城堂劉氏大宗譜》自印本。
七、地方文史資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大埔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90 《大埔文史》 第9輯(內部刊物)。
1991 《大埔文史》 第10輯(內部刊物)。
1998 《大埔文史》 第16輯(內部刊物)。
1999 《大埔文史》 第17輯(內部刊物)。
2000 《大埔文史》 第18輯(內部刊物)。
2001 《大埔文史》 第19輯(內部刊物)。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梅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89 《梅州文史》 第1輯(內部刊物)。
1995 《梅州文史》 第8輯(內部刊物)。
胡萬川編 :
1994a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 第1集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4b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 第2集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5 《東勢鎮客語歌謠》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6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 第3集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7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 第4集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9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 第5集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
2001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 第6集 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徐登志、張瑞玲編著:
1999 《大埔音‧東勢客》台中:台中縣立東勢國民小學。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