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客贛方言關係研究
作者:江敏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ang, Min-hua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秀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客家話贛語方言關係漢語方言HakkaGanlanguage relationshipsChinese dialect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3) 博士論文(9)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1172
一、章節概述
本論文共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詳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客贛方言的分布,本文以目前方言分區中劃歸客家話和贛語的方言為研究對象,因此先對其分布作一總覽,並略述各個客贛分布地的方言概況、居民來源以及本文在各個方言點的語料來源。第三、四兩章以客贛方言的音韻特點為主軸,討論客贛方言各個特點在歷史上所經歷的音韻變化。第五章討論詞彙異同和語法類型,比較客贛方言在詞彙和語法(主要是人稱代詞和小稱)類型上的異同。我們認為,不論何種方言關係的理論,語言的變化都是分類或討論方言關係的基礎。第六章為客贛方言關係,在前面幾章討論客贛方言音韻變化和語法特點的基礎上,提出我們對於客贛方言分區、方言分群與方言形成上的整體觀點。第七章則為結論。
二、語料來源
本論文研究範圍十分廣泛,涵蓋目前所有的客贛方言,達將近二百個方言點。所據語料則為近年來學者所出版的方言調查報告,其中李如龍、張雙慶(1992)的《客贛方言調查報告》,陳昌儀(1993)的《贛方言概要》,以及劉綸鑫(1999)的《客贛方言比較研究》等三部著作,資料豐富,字音與詞彙並重,為本文的重要參考資料。此外,已出版成專書的方言詞典或單點方言研究報告,以及《方言》、《中國語文》或《語文雜誌》等漢語方言期刊中所發表的單篇調查語料,亦提供重要參考。此外還有各縣志、地方志中的〈方言〉卷,此類語料雖良莠不齊,詳略不一,然往往提供當地語言、人文環境的重要資訊,對於縣境內口音差異、口語詞彙或語言使用情況時或有相當細緻的觀察,因此亦為本文所參考。總之,由於本文在相當程度上借重於方言地理學的方法,因此對於各地方言語料皆儘可能蒐集、參考,以求能在地理上作最大密度的展現。此外,本文涉及客贛方言以外的其他漢語方言,也以資料詳實豐富的方言調查報告為語料來源。
三、主要結論
在客贛方言關係上,我們主要關切三個面向:
(一)方言分區──客贛是否具有區別性特徵?
本文認為第一人稱單數代詞「我」字客家話讀為上古歌部字遺跡可以稱得上是兼顧音韻、詞彙與族群認同的標準。在音韻上,它不但區別於贛語,也區別於鄰近客家話的粵語;閩語雖然也具有歌泰同源的現象,然而閩語是整個音類皆如此,與客家話之限於少數詞彙者不同。在族群認同上,客家話在許多地方被稱為「涯話」,是其族群的鮮明標幟,然而若僅以族群認同而非語言上的特點來區別客家與非客家,在閩西客家話和贛南本地話仍是一大難題──閩西客家話和贛南本地話顯然並沒有強烈的客家族群意識。而「我」字讀同泰韻這個特點卻可以有效區別閩西客家話與贛語;也可以區別贛南本地話和贛語。因此,在客贛毗鄰的地區,可以「我」字的讀音作為分區標準。
(二)方言分群──客贛是否具有有效的共同創新?
  本文同意客贛方言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然而客贛兩方言區毗鄰而居,相同的特點很難肯定究竟是一種「共同創新」,或是由於地理上相鄰、互相接觸而形成的。本文由山西方言中具有與客贛方言相同的全濁清化平仄皆送氣的類型出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範圍內另外發現與客贛方言相同的語音與語法特點,由此確定客贛方言的「全濁清化平仄送氣」、「人稱代詞複數詞尾『都』」是其共同創新,並由此肯定客贛方言與山西方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淵源關係。如此推論的理由是,地理上不相鄰,可以排除接觸的因素;而同時具有二項客贛方言的共同特點,其偶然發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此外,客贛方言較為晚期的共同創新還有「全濁上、次濁上歸陰平」一項。
本文除了「共同創新」之外,還利用客贛方言一致的例外──「共同脫軌」(shared aberrancy),進一步確定客贛方言具有特別親密的關係。
(三)方言的形成──客贛方言如何形成?
客贛方言在來源上可以認為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尤其是贛江以東的贛方言與客家話的關係更為密切。然而,具有相同淵源的方言可能在其後由於不同的歷史或地理經驗而分屬不同的大方言。今天山西地區的官話或晉語,儘管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但是大概不會有人將之歸為客家話;同樣地,客家話和贛語也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但是,客、贛方言已在許多地方開始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經驗,而可能像山西方言一樣逐漸演變為不同的大方言。贛方言在歷史經驗上,受到比客家話更多的吳語、湘語或官話方言的影響,而逐漸形成與客家話不同的面貌。
一、 中、日文
【地方志】
(甲)福建省
1993 《上杭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 《永定縣志》,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武平縣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 《長汀縣志》,北京:三聯書店。
1994 《清流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1993 《連城縣志》,北京:群眾出版社。
1992 《寧化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龍巖地區志》,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方言卷由郭啟熹執筆)
1993 《泰寧縣志》,北京:群眾出版社。
1995 《建寧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
(乙)江西省
1991《新建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2《湖口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崇義縣志》,海口市:海南人民出版社。
1992《上猶縣志》,出版地不詳。
1990《大庾縣志》,海口市:中國三環。
1996《全南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龍南縣志》,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0《定南縣志》,出版地不詳。
1993《安遠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3《會昌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6《尋鄔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0《信豐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贛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1《雩都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88《興國縣志》,出版地不詳。
1986《寧都縣志》,出版地不詳。
1990《石城縣志》,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3《瑞金縣志》,北京市:中央文獻出版社。
1989《銅鼓縣志》,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1991《修水縣志》,深圳市:海天出版社。
1990《武寧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靖安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奉新縣志》,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
1995《都昌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0《安義縣志》,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
1991《德安縣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永修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2《彭澤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89《鄱陽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方言卷由劉綸鑫與劉甘霖執筆)
1987《樂平縣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貴溪縣志》,北京市: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方言卷由嚴振州執筆)
1990《鉛山縣志》,海南:南海出版公司。(方言卷由曾健雄、朱康林、倪梅村執筆)
1991《弋陽縣志》,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
1992《橫峰縣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方言卷由嚴振州執筆)
1993《撫州市志》,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3《臨川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7《資溪縣志》,北京市:方志出版社。
1989《進賢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崇仁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宜黃縣志》,南昌市:新華出版社。
1989《樂安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4《南豐縣志》,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5《廣昌縣志》,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9《吉水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5《峽江縣志》,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9《蓮花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4《吉安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6《萬安縣志》,南昌市:黃山書社。
1993《泰和縣志》,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2《永新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5《寧岡縣志》,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6《遂川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宜春市志》,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
1993《分宜縣志》,北京市:檔案出版社。
1990《新淦縣誌》,北京市:中國世界語出版社。(方言卷由顏森執筆)
1993《新喻市志》,上海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8《萬載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宜豐縣志》,上海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社。
1990《上高縣志》,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
1988《高安縣志》,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清江縣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豐城縣志》,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丙)廣東省
1992 《蕉嶺縣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5 《紫金縣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4 《龍川縣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7 《寶安縣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5 《清遠縣志》,清遠市:清遠市地方志編纂辦公室。
1993 《揭陽縣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5 《普寧縣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丁)湖南省
1997 《岳陽縣志》,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平江縣志》,北京市:國防大學出版社。
(戊)湖北省
1985 《通城縣志》,出版地不詳。
1995 《蒲圻志》,深圳市:海天出版社。
1991 《崇陽縣志》,武昌市: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 《通山縣志》,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3 《陽新縣志》,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1992 《咸寧市志》,北京市: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3 《嘉魚縣志》,武漢市: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丁邦新. 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原載《清華學報》14.1, 2: 257-273,《慶祝李方桂先生八十歲論文集》,收入《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166-187,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______. 1987. 〈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 809-841,臺北:中央研究院,收入《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209-245,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______. 2002. 〈漢語方言中的「特字」──一致的例外〉,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0.1: 1-15。______、張雙慶. (編). 2002. 《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大島廣美. 1995. 〈南豐音系〉,《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124-132, 136-。______. 1996. 〈贛語知三、章組聲母〉,《中國語學》243: 163-170。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 1987.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
太田辰夫. 1987. 《中國語歷史文法》,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 頤. 1993. 〈定南客話語音記略〉,首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3年9月,福建龍岩,收入李逢蕊 (編) 1994。
王士元、沈鐘偉. 1992. 〈方言關係的計量表述〉,《中國語文》1992.2: 81-92,收入王士元(2002)《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本瑛. 1995. 〈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清華學報》25.4: 371-398。new window
王李英. 1996. 《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冊》,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______、羅兆榮. 1998. 〈增城市派潭鎮羅黃洞長寧話音系〉,林立芳主編《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王洪君. 1999. 〈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語言研究》36: 61-75。
王雲路、方一新(編). 2000. 《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王福堂. 1998. 〈關於客家話和贛方言的分合問題〉,《方言》1998.1: 14-19。______.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方 進. 1956. 〈蕪湖縣方村話記音〉,《中國語文》2: 137-146。
北大中文系. 1989.《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1995. 《漢語方言詞匯》,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古國順. 1997. 《臺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布龍菲爾德 [美](Bloomfield, Leonard). 1933. 《語言論》(Language),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平山久雄 [日]. 1987. 〈論 “我” 字例外音變的原因〉,《中國語文》201: 409-414。______. 1995. 〈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 “你” 的來源〉,《中國語文》248: 336-344。
平田昌司. 1983. 〈「小稱」與變調〉,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21: 43-57。
石 鋒. 1994. 〈送氣聲母對於聲調的影響〉,中華民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
吉川雅之 [日]. 2000. 〈江西廣豐方言音系(稿)〉,《中國にぉける言語地理と人文‧自然地理(7):言語類型地理論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研究代表者:遠藤光曉),235-255。
朱耀龍. 1990. 《新絳方言志》,溫端政主編:山西省方言志叢書,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江敏華. 1998. 《臺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______. 2002. 〈東勢客家話的重疊結構與變調〉,《語言暨語言學》3.3: 543-567。new window
池田巧 [日]. 1996. 〈廣西陸川客家方言的合口介音──再論高本漢所構擬的兩種合口介音〉,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6年8月,廣東增城,收入李如龍、周日健 (主編) 1998。
何大安. 1986. 〈論贛方言〉,《漢學研究》5.1: 1-28,又見於《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1988: 93-120,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______. 1988. 〈X/F在西南:一項規律史的研究〉,《規律與方向》______. 1989. 〈送氣分調及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4: 75-88。______. 1993. 〈從中國學術傳統論漢語方言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4: 713-731。______. 2000. 〈語言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18卷特刊: 261-271。
何耿鏞. 1993. 《客家方言語法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何偉棠. 1993. 《增城方言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余直夫. 1975. 《奉新音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余靄芹. 1982. 〈遂溪方言裡的文白異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2: 353-366。______. 1988. 〈漢語方言語法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1: 23-41。new window
吳建生、李改樣. 1990. 《永濟方言志》,溫端政主編:山西省方言志叢書,太原市: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吳啟主. 1998. 《常寧方言研究》,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 1984. 〈釋您、俺、咱、喒,附論們字〉,《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枕甲. 1989. 《運城方言志》,溫端政主編:山西省方言志叢書,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呂嵩雁. 1999. 《閩西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 榮. 1965. 〈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收入李榮 (1982)。______. 1982. 《音韻存稿》,商務印書館。______. 1989. 〈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1989.4: 241-259。______. 1997a. 〈漢語方言裡當 “你” 講的 “爾”(上)〉,《方言》1997.2: 81-87。______. 1997b. 〈漢語方言裡當 “你” 講的 “爾”(中)〉,《方言》1997.3: 161-164。
李方桂. 1971. 〈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新9: 1-61。new window
李冬香. 2000. 〈粵北仁化縣長江方言的歸屬〉,《語文研究》2000.3: 53-58。
李如龍. 1997. 〈東南方言人稱代詞比較研究〉,收在《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______. 1999. 《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______等. 1997. 〈閩西客家方言語音詞匯的異同〉,收在《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______. 2001.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______、張雙慶 (主編).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______、周日健主編. 1998.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______、張雙慶 (主編). 1999. 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叢書--《代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連進. 1998. 〈平話人稱代詞的單複數形式〉,《語文研究》第3期。
李逢蕊 (主編). 1994. 《客家縱橫增刊─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集》,閩西客家學研究會。
李樹儼. 2001.〈銀川方言人稱代詞複數的兩種形式及詞綴”都”〉,《語文研究》2001:1。
沈蕙云. 1983.《晉城方言志》,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編。
周日健. 1990. 《新豐方言志》,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______. 1992. 〈廣東新豐客家方言記略〉,《方言》1992.1: 31-44。______. 1994. 〈廣東省惠東客家方言的語綴〉,《方言》1994.2: 143-146。______、馮國強. 1996. 〈曲江馬壩(葉屋)客家話語音特點〉,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6年8月,廣東增城,收入李如龍、周日健 (主編) 1998。
周法高. 1962. 《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3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周長楫、林寶卿. 1993. 〈平和縣九峰客話初探〉,首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3年9月,福建龍岩,收入李逢蕊 (編) 1994。
周振鶴、游汝杰. 1985. 〈湖南省方言區劃及其歷史背景〉,《方言》1985.4: 257-272。______. 1986. 《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孟慶惠. 1997. 《安徽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岩田禮 [日]. 1995. 〈漢語方言 “祖父””外祖父” 稱謂的地理分布──方言地理學在歷史語言學研究上的作用〉,《中國語文》246: 203-210。
林立芳 (編). 1998. 《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東韶關,1998年9月23-26。
邱尚仁. 1991. 〈南城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991.1: 30-39。
邱彥貴、吳中杰. 2001. 《臺灣客家地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
金夢茵. 1983. 《陵川方言志》,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編。______. 1989. 《原平方言志》,溫端政主編:山西省方言志叢書,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侯精一(主編).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侯精一、溫端政. 1993. 《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秋谷裕幸. 1992. 〈福建省連城縣文亨鄉崗尾村方言同音字表〉,《漢語諸方言の總合的研究(1)》(研究代表者:岩田禮),141-154頁。______. 1996. 〈福建省連城縣文亨鄉崗尾村方言の系統論上の位置〉,《中國語學》243:153-162。______. 2001. 《吳語江山廣豐方言研究》,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總合政策學科。
唐作藩. 1980. 〈第三人稱”他”的起源時代〉,《語言學論叢》第六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商務印書館。
夏劍欽. 1983. 〈瀏陽南鄉方言記略〉,《方言》1983.1: ______. 1998. 《瀏陽方言研究》,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徐通鏘. 1990. 〈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中國語文》1990.1: 1-14。______.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 1989.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1961出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馬文忠. 1994. 《廣靈方言志》,太原市: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馬希文. 1989. 〈比較方言學中的計量方法〉,《中國語文》1989.5: 348-360。
高 然. 1996. 〈廣東豐順客方言的分布及其音韻特徵〉,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6年8月,廣東增城,收入李如龍、周日健 (主編) 1998。
高本漢 [瑞典](Karlgren, Bernhard).1915-1926. 《中國音韻學研究》(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1940年初版,1982年台灣商務印書館。______. 1949. 《中國語之性質及其歷史》(The Chinese Language, 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杜其容譯,1978,國立編譯館。______. 1954. 《中國聲韻學大綱》(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張洪年譯,1972,中華叢書編委會。
高福生. 1988. 〈安義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88. 2: 123-135。
崔榮昌. 1985. 〈四川方言的形成〉,《方言》1985.1: ______. 1986. 〈四川省西南官話以外的漢語方言〉,《方言》1986.3: 186-187。
康 泰. 1997. 〈吉安方言今讀中的古音遺跡〉,《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2: 65-70。
張 琨. 1990. 〈客家方言中《切韻》全濁上聲字的讀法〉,《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______. 1992. 〈漢語方言的分類〉,《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 1-21。
張光宇. 1992. 〈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清華學報》新22.4: 351-366。______. 1994. 〈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243: 409-418。______. 1996. 《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______. 1999. 〈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1999.1: 33-44。______. 2000. 〈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新30.4: 427-475。______. 2002. 〈比較法在中國〉,未刊稿。new window
張惠英. 1997. 〈漢語方言代詞研究〉,《方言》1997.2: 。
張雙慶、萬波. 1996. 〈南雄(烏徑)方言音系特點〉,《方言》1996.4: 290-297。______. 1999. 〈知章莊組聲母在閩語及周邊方言裡的今讀類型考察〉,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1999年6月23-25日,香港科技大學,收入丁邦新、張雙慶 (編). 2002: 105-114。______. 2002. 〈客贛方言 “辮” 讀如 “邊鞭” 的性質〉,《方言》2002.1: 9-15。
曹志耘. 2001. 〈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3: 33-44。______. 2002. 〈小稱調的泛化現象〉,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第九屆國際研討會論文,2002年3月28-31日,杭州:杭州師範大學。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齋、趙日新. 2000. 《吳語處衢方言研究》,好文出版。
梁玉璋. 1990. 〈武平縣中山鎮的 “軍家話”〉,《方言》1990.3: 192-203。
梁猷剛. 1984. 〈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方言》1984.4: 264-267。 ______. 1985a. 〈語言複雜的海南島儋縣那大鎮〉,《方言》1985.1: ______. 1985b. 〈廣東省北部漢語方言的分布〉,《方言》1985.2: 89-104。
梅耶 (Meillet, Antoine). 1925. 《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 (La Méthode Comparative en Linguistique Historique),岑麒祥譯 (1957),北京:科學出版社。
梅祖麟. 1988. 〈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稱代詞複數包括式和排除式對立的來源〉,《語言學論叢》第十五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商務印書館。______. 1995. 〈南北朝的江東方言與現代方言〉,未刊稿。______. 2001a. 〈現代吳語和 “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280: 3-15。______. 2001b. 〈現代閩語和 “支脂魚虞,共為不韻”〉,第七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______. 2001c. 〈閩語研究中三個歷史方面的課題〉,第七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莊初升、李冬香. 1998. 〈仁化縣長江方言同音字匯〉,林立芳主編《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莊初升、嚴修鴻. 1993. 〈閩南四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首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3年9月,福建龍岩,收入李逢蕊 (編) 1994。
許寶華、宮田一郎(編). 1999. 《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市:中華書局。
郭錫良. 1980.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語言學論叢》第六輯。
陳支平. 1997. 《客家源流新論》,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陳伯煇. 1998. 《論粵方言詞本字考釋》,香港:中華書局。
陳延河. 1993. 〈廣東連山小三江客家話記略〉,首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3年9月,福建龍岩,收入李逢蕊 (編) 1994。
陳忠敏. 1998. 〈吳語及鄰近方言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 “金陵切韻” 魚韻的音值〉,第六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臺灣:中央研究院。______. 1999. 〈方言間的層次對應──以吳閩語虞韻讀音為例〉,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香港。______、潘悟雲. 1999. 〈論吳語的人稱代詞〉,收在李如龍、張雙慶 (主編). 1999。
陳昌儀. 1991. 《贛方言概要》,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______. 1997. 〈贛語止攝開口韻知章組字今讀的歷史層次〉,《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2: 54-61。
陳保亞. 1998.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
陳章太、李如龍. 1991. 《閩語研究》,語文出版社。
陳滿華. 1995. 《安仁方言》,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陳慶延. 1989. 〈古全濁聲母今讀送氣清音的研究〉,《語文研究》33: 25-27。
陳曉錦. 1993. 《東莞方言說略》,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______. 1998. 〈廣西興業縣高峰鄉客話音系〉,林立芳主編《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______. 1999. 〈廣西容縣客家方言島調查記〉,《方言》1999.3: 205-214。
麥 耘. 1991. 〈古全濁聲母清化規則補議〉,《中國語文》223: 289-290。
游汝杰. 1995. 〈吳語裡的人稱代詞〉,《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一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項夢冰. 1992a. 〈連城(新泉)方言的人稱代詞〉,《方言》1992.3: 172-180。______. 1992b. 〈連城(新泉)方言的指示代詞〉,《方言》1992.4: 294-299。______. 1997. 《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Grammatical Studies of Liancheng Hakka),北京市:語文出版社。______. 2002. 〈連城客家話完成貌句式的歷史層次〉,《語言學論叢》26.1: 134-158。
黃伯榮主編. 1996. 《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出版社。
黃雪貞. 1983.〈永定(下洋)方言詞彙〉,《方言》148-160,220-240,297-304。______. 1984a.〈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節的鼻音〉,《方言》1984.1: 47-50.______. 1984b.〈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語音構造的特點〉,《方言》1984.3: ______. 1986. 〈成都市郊龍潭寺的客家話〉,《方言》1986.2: 116-122。______. 1987a.〈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1987.2: 81-96。______. 1987b.〈惠州話的歸屬〉,《方言》1987.4: 255-263。______. 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1988.4: 241-246。______. 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1989.2: 121-124。______. 1997. 〈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1997.4: 258-262。
楊伯峻、何樂士. 1992.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秀芳. 1989. 〈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7.2: 41-73。______.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台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楊時逢. 1957. 《臺灣桃園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______. 1971. 〈江西方言聲調的調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 403-432。______. 1974. 《湖南方言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六,臺北:中央研究院。______. 1982. 〈江西方言的內部紛歧現象〉,《清華學報》新14: 307-326。new window
楊煥典、梁振壁、李譜英、劉村漢. 1985. 〈廣西的漢語方言(稿)〉,《方言》1985.3: 181-190。
楊增武. 1990. 《山陰方言志》,溫端政主編:山西省方言志叢書,太原市: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萬 波. 1999. 〈贛語安義方言的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收入李如龍、張雙慶 (主編) 1999。
董正誼. 1990. 〈湖南省攸縣方言記略〉,《方言》1990.3: 169-179。
董同龢. 1948. 〈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 81-201。new window
詹伯慧. 1984. 〈略論劃分漢語方言的條件〉,《語文雜誌》12: 82-89。______. 1993. 〈廣東省饒平方言記音〉,《方言》1993.2: 129-141。______. (主編). 2002. 《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漆 權. 1984. 〈《史記》中的人稱代詞〉,《語言學論叢》第十二輯。
熊正輝. 1982. 〈南昌方言裡曾攝三等讀如一等的字〉,《方言》1982.3: 164-168。______. 1985. 〈南昌方言的文白讀〉,《方言》1985.3: 205-213。
趙元任.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1980。______. 1980. 《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趙元任、丁聲樹、楊時逢、吳宗濟、董同龢. 1948.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臺北:中央研究院。
劉一之. 1988. 〈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稱代詞複數包括式和排除式對立的產生年代〉,《語言學論叢》第十五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商務印書館。
劉正剛. 1997. 《閩粵客家人在四川》,廣西教育出版社。
劉若云. 1991. 《惠州方言志》,廣東省:廣東科技出版社。
劉綸鑫. 1991. 〈江西上猶社溪方言的”子”尾〉,《中國語文》221: 127-130。______. 1999. 〈江西南豐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與客贛方言的關係〉,《中國語言學報》9: 266-277。______. 2001a. 〈論客、贛方言〉,《語言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______. 2001b. 《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______.主編. 1999. 《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鎮發. 1997. 〈香港原居民的漢語方言〉,《方言》1997.2: 133-137。______. 2001a. 《香港客粵方言比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______. 2001b. 《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學術研究雜誌社。
蔣希文. 1992. 〈湘贛語裡中古知莊章三組聲母的讀音〉,《語言研究》22: 69-74。
蔣紹愚. 1994. 《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張尚芳. 1995. 〈贛、閩、粵語裡古全濁聲母今讀濁音的方言〉,《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一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曉峰. 2002. 《光澤方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______. 2002. 〈漢語方言中的成音節鼻音〉,《清華學報》新31.1-2: 135-159。
鄧玉榮. 1996. 〈廣西賀縣(蓮塘)客家話音系〉,《方言》1996.4: 276-289。
鄧曉華. 1998 〈客家話與贛語及閩語的比較〉,《語文研究》68: 47-51。
魯國堯. 1994. 〈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收入《魯國堯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______. 2001. 〈「談」「覃」與「寒」「桓」〉,《聲韻論叢》11: 203-216,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橋本萬太郎 [日]. 1972. 《客家話基礎語彙集》,東京外國語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______. 1985. 《語言地理類型學》,余志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紹浩. 1995. 〈井岡山客家話音系〉,《方言》1995.2: 121-127。
鮑厚星、顏森. 1986. 〈湖南方言的分區〉,《方言》1986:4。
儲誠志. 1987. 〈安徽岳西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87.4: 284-293。
戴耀晶. 1999. 〈贛語泰和方言的代詞(稿)〉,收在李如龍、張雙慶 (主編). 1999。
謝永昌. 1994. 《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
謝留文. 1991. 〈南昌縣(蔣巷)方言的”子”尾和”里”尾〉,《方言》1991.2: 138-142。______. 1995. 〈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語文》244: 49-50。______. 1995. 〈客家方言的一種反復問句〉,《方言》1995.3: 。______. 1998. 〈贛語古上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陰平調現象〉,《方言》1998.1: 20-22。______. 1998. 〈客家方言”嘴”字的來歷〉,《方言》1998.4: 265-266。______. 1999. 〈重讀《臨川音系》〉,《方言》1999.3: 164-175。______. 2002. 〈客家方言表示”乳汁”義的讀音〉,《中國語文研究》13: 62-68。
鍾隆林. 1987. 〈湖南省耒陽方言記略〉,《方言》1987.3: 215-231。
鍾榮富. 2001 《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鄉土文化專輯--語言篇之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new window
薩丕爾 [美](Sapir, Edward). 1921. 《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陸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藍小玲. 1999. 《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大學出版社。
顏 森. 1981. 〈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04-121。______. 1985. 〈咸山兩攝字在廣昌方言中的異同〉,《語言研究》9: 102-104。______. 1986. 〈江西方言的分區〉,《方言》19-38。______. 1989. 〈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方言》1989.1: 60-64。______. 1993. 《黎川方言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______. 1998. 〈客家話的三個標準〉,紀念李方桂先生國際研討會論文。
顏逸明. 1994. 《吳語概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宇文. 1997. 〈五華方言同音字匯〉,《方言》3:206-219
魏鋼強. 1990. 《萍鄉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______. 1997. 〈贛語中帶 [-n] 尾的 ”女” 字〉,《方言》1997.3: 220-224。______. 1998. 《萍鄉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羅兆榮、王李英. 1996a. 〈增城客家話語音的內部差異〉,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6年8月,廣東增城,收入李如龍、周日健 (主編) 1998。______. 1996b. 〈永和長崗程鄉客家話音系〉,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6年8月,廣東增城,收入李如龍、周日健 (主編) 1998。
羅杰瑞 [美](Norman, Jerry). 1998. 〈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朱慶之譯,收入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
羅美珍、鄧曉華. 1995. 《客家方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常培. 1931. 〈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 358-385。______. 1940. 《臨川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七,商務印書館。______. 1950. 〈從客家遷徙的蹤跡論客贛方言的關係〉,《語言與文化》附錄三,1989年語言出版社重印,北京。
羅肇錦. 1989. 《瑞金方言》,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______. 2000. 《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new window
譚其驤. 1934. 〈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15: 51-76。
嚴修鴻. 1998a. 〈客家話人稱代詞單數”領格”的語源〉,《語文研究》1998.2: 。______. 1998b. 〈連城方言中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四種類型〉,《語言研究》35: 117-123。______. 1999. 〈連城方言韻母與閩語相同的層次特徵〉,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1999年6月23-25日,香港科技大學,收入丁邦新、張雙慶 (編). 2002: 187-212。new window
饒秉才. 1993. 〈興寧客家話語音──興寧客家話研究之一〉,首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1993年9月,福建龍岩,收入李逢蕊 (編). 1994: 61-73。
饒長溶. 1989. 〈福建長汀客語的人稱代詞〉,《中國語文》第3期。
顧 黔. 2001. 《通泰方言音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二、西文書目
Branner, David Prager. 1995. A Gutyan Jongbao dialect notebook. [姑田中堡方言的記音簿] Yuen Ren Society Treasury of Chinese Dialect Data 1: 243-338.______. 1996. A Gerchuan Juyu dialect notebook. [隔川朱餘方言的記音簿] Yuen Ren Society Treasury of Chinese Dialect Data 2: 289-349.______. 2000. Problems in 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ology: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in and Hakka.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Bynon, Theodora. 197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 Lyle. 1999.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98 b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Crowley, Terry.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gerod, SOren. 1983. The Nan-xiong dialect, Fangyen 1983.2: 123-142.
Fox, Anthony. 1995.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shimoto, Mantaro. J. (橋本萬太郎) 1973. The Hakka Dialect: 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Phonology, Syntax and Lexic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______. 1992. Hakka in wellentheori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 1-49.
Hock, Hans Henrich. 1991.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 ed., rev. and updated). Berlin; New York; Amsterdam: Mouton de Gruyter.
Hoenigswald, Henry M. 1990. Language families and subgroupings, tree model and wave theo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protolanguages, in Polomé (ed.) 1990: 441-454.
Huang, James C. -T. and Li, Audrey Y.-H. (eds.) 1996. New Horiz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Dordrecht;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Norman, Jerry L. 1979.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 Fangyen 1979.4: 268-274.______. 1988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______. 1989. What is a KèjiÑa dialect? Paper presented in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29-31 Dec. 1986.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Section on Linguistics & Paleography.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89: 323-344.______. 1996. Review of Laurent Sagart ‘Les dialects Gan’. Diachronica 13.2: 385-388.______ and Coblin, South W. 1995. 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5.4: 576-584.
O’Connor, Kevin A. 1976. Proto-Hakka,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11: 1-64.
Oshima, Hiromi. 2000. Phonology of Hongshan Hakka dialect, Changting, Fujian. 《中國にぉける言語地理と人文‧自然地理(7):言語類型地理論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研究代表者:遠藤光曉),194-213。
Polomé, Edgar C. 1990. (ed.) Research Guide on Language Chang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Sagart, Laurent. 1982. A list of Sung Him Tong Hakka words of dubious etymology.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XI, 2:69-86.______& Halle, Pierre. 1984. Esquisse de la phonologie d’un dialecte du Jiangxi: Nancheng.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8.2: 191-215.______. 1988. On Gan-Hakka. Tsing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18.1: 141-160.______. 1989 Phonologie et lexique d’un dialect Gan: Shanggao,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18.2: 183-227.______. 1990 Une dialecte du nord Jiangxi: Wuning,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19.2: 143-193.______. 1993 Les Dialectes Gan: 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et le Lexique d’un Groupe de Dialectes Chinois. Paris: Languages Croise@s.______. 1998a. Two Jiangxi sound change in spatial perspective: the case study of th-> h- and tsh- > th-. Paper presented to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Professor Li Fang-kuei,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ublished in In Memory of Professor Li Fang-Kuei. Taipei: Academia Sinica, 2000: 243-259.______. 1988b. On distinguishing Hakka and non-Kakka dialect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6.2: 281-302.______. 2000. Gan, Hakka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dialects. Paper presented in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28 June - 2 July, 2000.______. 2001. Nanxiong and Hakka (南雄方言與客家話). Fangyen 2001.2: 142-151.
Trask, Robert Lawrence. 1996. Historical Linguistics. London; New York: Arnold; New York: Co-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William S. -Y. 1993. Glottochronology, lexicostatistics, and other nuerical method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Pergaman Press: 1445-1450. ______. 1996.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language relationships, in Huang, James C. -T. and Li, Audrey Y.-H. (eds.) 1996: 235-267.
Yang, Paul S. J. (楊福綿) 1967. Elements of Hakka dialectology, Monumenta Serica 26: 305-351.
Yue-Hashimoto, Anne O (余靄芹). 1991. Stratification in Comparative Dialectal Grammar: A Case in Southern M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2: 172-201.______. 1993. The Lexicon in Syntactic Change: Lexical Diffusion in Chinese Syntax,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1.2: 213-25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