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作者:陳思宇
作者(外文):Szu-Yu Chen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永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經濟治理技術國家建設冷戰戰後台灣史官僚組織governmentalitystate-buildingcoldwarpost-war Taiwanbureaucra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7
本研究旨在藉由敘述一種新型態「經濟行政體制」形成的曲折故事,重新拼湊1949年以降臺灣「國家體制建設(State-building)」的歷史圖像;另方面,則跳脫偏重於「戰爭」的「軍事衝突」層面,或僅視「戰爭」為一種「國際關係」形式的既有研究框架,運用「組織與制度」演化的研究取徑,進而反思「全球冷戰(the cold war)」與中國內戰(以下簡稱內戰)的歷史進程與內在意涵。具體而言,本研究將圍繞「戰爭」與「國家建設」二者的相互關係,採取多元的思考路線,組織歷 史演變的「敘事情節」,嘗試說明在中國大陸遭逢軍事潰敗幾近崩解的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在混亂中遷移至臺灣這個原屬日本殖民地的邊陲島嶼,甚至在美國霸權的 各種支援下,通過「模仿-移植」美式行政治理的思維與技術,展開一系列國家建設工程。而由一個原為統治中國廣闊領土與眾多人口而建構的龐大機器,演化成一 個以治理島國臺灣為目標,並且融入美國全球體系的「新」國家。
如眾週知,專業的官僚行政組織乃是維繫現代國家治理的核心機制,此種新型態的組織運作方式,透過一連串模仿、移植的過程,由西方向各地擴散,而在 全球掀起幾波「國家建設」的風潮,並且伴隨國際關係的形成,共同構成現代國家體系,亦成為形塑當代世界面貌的重要力量。每一波現代國家組織體系的擴張, 多半與大規模的戰爭有密切關係。戰爭除被定義成是發生於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衝突,亦被視為是一種國際秩序與社會活動的「異常狀態」。戰爭引發的大規模破壞 與軍事需求,迫使參戰各國必須調整組織型態與治理方式;當軍事衝突告一段落後,各國若試圖恢復社會活動與秩序,通常必須先著手重建各種不同機能的行政機 構,方能協調社會運作。然而,「國家重建」理論上是企圖使國家體制脫離以軍事動員為主的「戰時狀態」,而重回「常態」,但實際上,在重建國家組織的過程 中,大都融合許多在戰時發展出的新知識與治理技術,重建國家體制的過程,往往亦是建造另一種「新」國家的過程。因此,「戰爭塑造(war making)」與「國家體制建構(state-building)」不僅有密切關係,甚至可視為是一體的兩面。中華民國政府的國家建設,便是與一連串內外戰爭同步進行的艱鉅工程。
The thesis is fousing on the topic of "state-building" process in post-war Taiwan. I take the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evolution process to rethink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cold war and Chinese civil war.
"War making" and "State-building" are two sides of same coin. Thus the making of modern Taiwan is the product of this proces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檔案
1. 《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記錄》第242次會議,臺北: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藏。
2. 《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檔案》(1956-196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藏。
3. 《行政院祕書處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1964-1973),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藏。
5. 《行政院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6.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檔案》(1953-195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藏。
7. 《李國鼎先生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8. 《美援運用委員會檔案》(1953-195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9. 《蔣介石總統文物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10. 《經濟部國營事業司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11. 《經濟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12. 《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檔案》(1949-1953),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藏。
(二)史料彙編
1. 周建明、王成至主编,《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解密文獻選編(1945-1972)》1-3冊,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 周琇環编,《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一冊,軍協計畫(一),臺北:國史館,
.208.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1995。
3. 周琇環编,《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二冊,軍協計畫(二),臺北:國史館,
1997。
4. 周琇環编,《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三冊,技術協數計畫,臺北:國史館,
1998。
5.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輯2,臺北:國史館,1989。
6. 國史館藏〈王雲五建議改進行政效率研究報告〉,《行政院檔案》,071.007。
7. 國史館藏〈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權責研討委員會〉,《行政院檔案》,071.034。
8. 國史館藏〈財經小組征集資料〉,《行政院檔案》,069.021.20。
9. 國史館藏〈「五二四」不幸事件處理經過〉,《行政院檔案》,071.165.1。
10. 國史館藏〈雷諾德槍殺劉自然案美方審判不妥發生台北五二四事件處理經
過〉,《行政院檔案》,071.165-2。
11. 國史館藏〈本會調查報告及改革建議案修正意見〉,《行政院檔案》,069.021.7。
12. 國史館藏〈調整中央財經機構方案〉,《經安會檔案》,30-01。
13. 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
14. 陳榮富,《臺灣之金融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3。
15. 經濟部編,《經濟問題資料彙編續集》,臺北:經濟部,1954。
16. 薛月順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臺灣經濟建設》上、中冊,
臺北:國史館,1993。
17.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卷一上、下冊;卷二上、
下冊,北京:世界知識,2003。
(三)工具書
1. 林滿紅編,《臺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5。
2. 秦孝儀總編輯,《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十,臺北:出版者不詳,1978。
3. 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臺北:業強出版社,
1996。
(四)政府部門官書與報告
1. 《立法院公報》。
參考書目.209.
2. 《國民政府公報》。
3. 《監察院公報》。
4.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委員會,《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
告》,臺北: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委員會,1957。
5. 中華民國主計史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主計史》上、中、下冊,臺北:中華
民國主計史編輯委員會,2002。
6.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中央行政改革建議案(極機密)》,臺
北: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1957。
7.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臺北:行政院主計處,1994。
8. 行政院主計處編,《臺灣之國民生產與國民所得》,臺北:行政院主計處,1955。
9.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國民所得編算方法說明》,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1969。
10. 行政院主計處編,《全國總供需估測─回顧與展望》,臺北:行政院主計處,1998。
11.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工作小組編,《臺灣國民所得基本統計資料研討總報
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工作小組,1961。
12. 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小組委員會,《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報告》,臺北:行政院,
1952。
13.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中美合作經援槪要》,臺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
會,1956。
14.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中美合作經援槪要》,臺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
會,1960。
15. 行政院硏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稅捐查核曁繳納手續專案調查報告》,臺北:
行政院硏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71。
16.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運用美援成果檢
討》,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5。
17.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第五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
劃》,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発展委員會,1969。
18.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中華開發信託公司運用美援成果檢討》,
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7。
19.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長期經濟發展計劃》,
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2。
20.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長期經濟發展計劃初
稿》,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1。
21.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國際經濟合作項下我國對外債務統計》,
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7。
.210.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22.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編擬,《第五期四
年經濟建設計劃農業部門計劃(草案)》,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
會,1968。
23.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臺灣運用美援撲瘧計劃成果檢討》,臺
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5。
24. 行政院統計制度改進工作小組編,《各國統計制度》,臺北:行政院統計制度改
進工作小組,1965。
25. 行政院統計制度改進工作小組編,《調查及統計方法硏討報告》1-5集,臺北:
行政院統計制度改進工作小組,1966。
26. 行政院統計制度改進工作小組編,《行政院統計制度改進工作小組工作報告》,
臺北:行政院統計制度改進工作小組,1967。
27.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秘書處編,《經濟開發計劃編訂方法論叢》,臺北:行政
院經濟安定委員會秘書處,1956。
28.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經濟硏究處編,《臺灣景氣對策信號》,臺北:行政院經
濟設計委員會經濟硏究處,1977。
29.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編,《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報告書》,臺北:行政院賦
稅改革委員會,1970。
30. 改進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編,《中華民國財務行政制度》,臺北:改進財務行政
聯合委員會,1961。
31. 改進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中華民國財務行政制度》,臺北:改進財務行政聯
合委員會,1967。
32. 改進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編,《改進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會議紀錄》,臺北:改
進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1961-1962。
33. 改進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編,《改進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臺北:改
進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1962。
34. 改進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編,《改進財務行政制度計畫綱要草案》,臺北:改進
財務行政聯合委員會,1967。
35. 改進國庫制度委員會,《改進國庫制度委員會工作報告》,臺北:改進國庫制度
委員會,1962。
36. 改進國庫制度委員會編,《改進國庫制度委員會會議紀錄》,臺北:改進國庫制
度委員會,1961-1962。
37. 財政部稅制委員會編,《中華民國賦稅》,臺北:財政部稅制委員會,1974。
38. 財政部賦稅硏究小組編,《國民預算──度支政策之運用》,臺北:財政部賦稅硏
究小組,1965。
39. 鄧克雄主編,《美軍顧問團在臺工作口述歷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8。
參考書目.211.
40. 監察院實錄編輯委員會編,《行憲監察院實錄第一編(四)》,臺北:監察院秘
書處,1983。
41. 臺灣省政府財政廳稅務處編,《稅務行政有關問題之硏究》,臺中:臺灣省政府
財政廳稅務處,1973。
4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二十年來之台灣銀行研究室》,臺北:臺灣銀行,1968。
43. 劉泰英,《臺灣現行編算國民會計之資料,方法及其檢討》,臺北:美援運用委員
會,1963。
44. 經濟部建立證券市場硏究小組編,《經濟部建立證券市場硏究小組報告書》,臺
北:經濟部建立證券市場硏究小組,1959。
45. 經濟部統計處編,《常用經濟統計用語解辭》,臺北:經濟部統計處,1993。
46. 經濟部證卷管理委員會證卷投資宣傳小組,《臺灣證卷市場檢討》,臺北:經濟
部證卷管理委員會證卷投資宣傳小組,1969。
47. 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編,《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臺北:
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1958。
(五)報刊雜誌
1. 《中央日報》。
2. 《中國時報》。
3. 《公論報》。
4. 《聯合報》。
5. 《臺灣新生報》。
6. 《傳記文學》。
(六)日記、年譜、專記、回憶錄
1. 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臺北:天下遠見,1999。
2. 王昭明,《王昭明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1995。
3. 王雲五,《岫廬最後十年自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4. 王壽南編,《王雲五先生年譜初稿》第二冊,臺北:臺灣商務,1987年。
5. 沈雲龍編,《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6. 汪錕口述,卓遵宏訪問,周維朋、沈超群記錄,《計政與國家發展──汪錕先生
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4。
7.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李宗仁回憶錄》,香港:南粵出版社,1985。
.212.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8.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陳怡如整理,《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李國鼎談
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臺北:遠流,2005。
9.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
下遠見出版,2003。
10. 俞國華口述,王駿執筆,《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臺北:商智文化,1999。
11. 許雪姬訪問,官曼莉、林世靑、蔡說麗紀錄,《民營唐榮公司相關人物訪問紀
錄一九四〇-一九六二》,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3。
12. 湯絢章,《浮雲─我的回憶錄》,臺北:大眾文化出版社,1994。
13. 裴斐(Nathaniel Peffer)、韋慕庭(MartinWilbur)訪問,吳修桓譯、馬軍校注,
《從上海市長到臺灣省主席(1946-1953)-吳國禎口述回憶》,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1999。
14. 傳記文學,《民國人物小傳》各冊。
15. 楊渡,《鐵腕金融情──何顯重的一生》,臺北:商業週刊,1999。
16. 趙既昌,《財經生涯五十年──趙既昌憶往》,臺北:商周文化,2004。
17. 劉素芬、莊樹華訪問,向明珠、陳怡如紀錄,《顧應昌先生訪問記錄──一個經
濟小兵的故事》,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00。
18. 劉鳳翰、王正華、程玉凰訪問,王正華、程玉凰記錄,《整理韋永寧先生訪談
錄》,臺北:國史館,1994。
19. 錢昌祚,《浮生百記》,臺北;傳記文學,1987。
20. 錢昌照,《錢昌照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21.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冊,臺北:國史館,2005。
22. 羅斯福著,張愛民譯,《羅斯福自述──走出危機》,北京:新華出版,2010。
(七)中文專書
1. Brian Snowdon, Howard R. Vane著,佘江壽等譯,《現代宏觀經濟學:起源、發展
和現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2. F.C.瓊斯、休.博頓,B.R.皮爾恩著,復旦大學外文系英語教硏組譯,《1942-1946年
的遠東》,上海:上海譯文,2007。
3. Immanuel Wallerstein等著,劉鋒譯,《開放社會科學──重建社會科學報告書》,香
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4. 丁尼本(Tenebaum,Edward A.)撰,李植泉、杜為同譯,《臺灣經濟開發的轉機》,臺
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1。
5. 于宗先、王金利,《臺灣金融體制之演變》,臺北:聯經,2005。
參考書目.213.
6. 山口重克主編,張季風等譯,《市場經濟──歷史‧思想‧現在》,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2007。
7. 小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著,張小明譯,《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臺北:美援會,1963。
9.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
立晚報出版社,1990。
10. 王振寰,《勞工、資本與國家機器──臺灣政治與社會的轉型》,臺北:臺灣社會研
究專刊,1993。
11. 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1996。
12. 王德迅、張金傑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13. 王駿,《創造財經奇蹟的人》,臺北:傳記文學,1987。
14. 中央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譯,《我國中央銀行制度與業務》,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硏
究室,1961。
15. 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著,林茂昌譯,《我們的新世界》,臺北:大塊
文化,2007。
16. 卡倫.明斯特(Karen A. Mingst)著,潘忠岐譯,《國際關係精要(第三版)》,上海:
上海人民,2007。
17. 卡諾伊(Martin Carnoy),杜麗燕、李少軍譯,《國家與政治理論》,臺北:桂冠圖
書公司,1995。
18. 本.S. 伯南克著,宋芳秀、寇文紅等譯,《大蕭條》,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9。
19. 甘乃光,《中國行政新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20. 北京太平洋國際戰略研究所,《應對危機──美國國家安全決策機制》,北京:時報
出版社,2001。
21. 任曉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歷史和理論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工商經濟組編,《回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23. 江濤,《後衝突時代的秩序重塑──美國在海外的國家重建行動研究》,北京:世界
知識出版社,2009。
24. 福柯著,錢翰、陳曉徑譯,《安全、領土與人口》,上海:上海人民,2010。
25. 伯烈特(William Breit)、赫許(Barry T. Hirsch)合編,黃進發、周宜芳譯,《18位諾
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7。
26. 李俊清,《現代文官制度在中國的創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214.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2007。
27. 李國鼎、陳木在,《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1987。
28. 李登輝,《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臺北:臺灣銀行,1976。new window
29. 李慶泉編譯,《各國統計制度總論》,臺北:行政院統計制度改進工作小組,1966。
30. 邢慕寰,《產業關聯硏究的發軔》,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59。
31. 邢慕寰,《臺灣經濟的投入產出關係》,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1。
32. 芭芭拉.亞當著,金夢蘭譯,《時間與社會理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
33. 汪元編,《臺銀三十年》,臺北:臺灣銀行,1976。
34. 沈士成等編著,《東西方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8。
35. 沈佳斌,《美國財政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2002。
36. 忻華,《羈絆與扶持的困境──論甘迺迪與詹森時期的美囯對台政策(1961-1968)》,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
37. 沃爾特.W.鮑威爾(Walter W. Powell)、保羅.J.迪馬吉奧(Paul J. DiMaggio)主編,姚
偉譯,《組織分析的新制度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8. 范家驤,《一部世界性的經濟學教科書──解讀薩繆爾森經濟學》,濟南:山東人民
出版社,2004。
39. 周呈奇,《戰後臺灣經濟增長思想硏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40. 周建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邏輯──遏制戰略解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2009。
41.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 業強出版社,1992。new window
42. 阿岡本(Giorgio Agamben)著,薛熙平譯,《例外狀態》,臺北:麥田出版,2010。
43. 阿諾德.湯因比、弗蘭克.T.艾什頓-格沃特金編著,鄭玉質、關儀譯,《1939年3
月的世界》,上海:上海譯文,2007。
44. 阿諾德.湯因比、維羅尼卡.M.湯因比編著,勞景素、複日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
硏室譯,《大戰前夕1939年》,上海:上海譯文,2007。
45. 易勞逸(Lloyd E. Eastman),王建朗、王賢之等譯,《蔣介石與蔣經國──毀滅的
種子》,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46. 林紀東,《國家總動員概論》,臺北:司法行政部,1958。
47. 林炳炎,《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臺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中心出
版,2004。
48. 林炳滄,《會計大戰──世界八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歷史發展》,臺北:徐淑瑞,1999。
49.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2009。
參考書目.215.
50. 林繼文,《日據末期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1930-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51. 帕特里克.貝爾特著,陳生梅、擺玉萍譯,《時間、自我與社會存在》,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52. 門洪華,《霸權之翼──美國國際制度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53. 段承璞,《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54.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臺北:遠
流出版事業公司,1994。
55. 約翰.L.坎貝爾(John L. Campbell),《制度變遷與全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0。
56. 約翰.伊肯伯裏(G. John Ikenberry)著,門洪華譯,《大戰勝利之後──制度、戰略
約束與戰後秩序重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57. 約翰.哈薩德編,朱紅文、李捷譯,《時間社會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9。
58.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威廉. 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著,蕭
琛譯,《經濟學》,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59.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威廉姆‧巴耐特(WilliamA.Barnett)編,曹和
平、雷震、葉靜怡等譯,《經濟學家之經濟學家──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候選者的
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0. 保羅.戴維森(Paul Davidson)著,張軍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北京:華
夏出版社,2009。
61. 徐有守,《王雲五與行政改革》,臺北:臺灣商務,2003。
62. 哈諾德.J.克萊姆(Harold J. Clem)著,庫桂生、張炳順譯,《經濟動員準備》,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63. 胡素珊(Suzanne Pepper),王海良等譯,《中國的內戰》,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7。
64. 迪恩.孔茨(Dean Koontz)著,陳余德、彭智靈譯,《無所畏懼》,上海:上海譯文
出版社, 2008。
65.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
社,1994。
66. 查理斯.J. 希奇(Charles J. Hitch)、羅蘭.N. 麥基因(Roland N. McKeand)著,閔振範
等譯,《核時代的國防經濟學》,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7。
67. 柯林尼可斯(Callinicos, Alex)著,萬毓澤譯,《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
結構與變遷》,臺北:群學出版社,2007。
68. 柯武剛(Wolfgang Kasper)、史漫飛(Manfred E.Streit)著,韓朝華譯,《制度經濟學
──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9.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著,劉文明譯,《什麼是全球史》,北京:北京大學
.216.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出版社,2009。
70. 施敏雄編譯,《經濟計劃──歷史的教訓》,臺北:經合會,1969。
71.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72. 莫里斯.博恩斯坦(Morris Bornstein)編,朱泱等譯,《東西方的經濟計劃》,北京:
商務出版,1980。
73. 埃裏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 )著,戴耀先譯,《總體戰》,北京:解放軍,2005。
74. 埃莉諾‧韋斯特尼(Westney, D. E.)著,李萌譯,《模仿與創新──明治日本對西方
組織模式的移植》,北京:清華大學,2007。
75. 埃普裏姆‧艾沙(Eprime Eshag)著,馬慈和等譯,《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政策與貨幣
政策及其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76. 高柏(Gao Bai) 著,安佳譯,《經濟意識形態與日本產業政策──1931-1965年的發
展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7. 馬丁.梅爾(Martin Mayer) 著,王還眞譯,《葛林史班的舞臺:FED與全球經濟來
未》,臺北:時報文化,2001。
78. 耿美璋編著,《台灣糧政會計十年》,臺北:耿美璋,1963。
79. 孫德聖,《改變世界的經濟大師──1969-2005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全紀錄》,臺北:
商周出版,2006。
80.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
響》,臺北:正中書局,1986。
81. 戚建剛,《法治國家架構下的行政緊急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2. 國際貿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編,孫師宋、嚴翰保同譯,《國際收支
手册》,臺北:臺灣銀行,1967。
83. 陳玉璽,《臺灣的依附型發展──臺灣個案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84. 陳思宇,《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
系,2002。
85. 陳慈玉、莫寄屏訪問,陳南之等紀錄,《蔣碩傑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硏究
院近代史硏究所,1992。
86. 陳維曾,《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與經貿法律體系互動之考
察》,臺北:元照出版,2000。
87. 陳寶森,《美國經濟與政府政策──從羅斯福到雷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
88.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 1895-2005》,臺北:new window
聯經出版,2009。
89. 雪莉. 琳內. 湯姆金(Shelly Lynne Tomkin) 著,茍燕楠譯,《透視美國管理與預算
局──總統預算局內的政治與過程》,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90. 郭紅娟,《資源委員會經濟管理研究──以抗戰時期為核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
參考書目.217.
会科学出版社,2009。
91. 郭海儒,《約翰‧凱恩斯與國際關係經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92. 張夢楷譯,《美國之行政改革》,臺北:世界書局,1955。
93. 張駿,《創造財經奇蹟的人》,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94. 張曙光,《美國遏制戰略與冷戰起源再探》,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7。
95. 喬納森.卡恩(Jonathan Kahn)著,葉娟麗等譯,《預算民主──美國的國家建設和公
民權(1890-1928)》,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6. 斯蒂芬.艾西羅德(Stephen H. Axilrod)著,顧雨佳譯,《美聯儲50年風雲》,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97. 雲程,《佔領與流亡──臺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臺北:憬藝企業,2005。
98. 雲程,《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臺灣》上、下冊,臺北:憬藝企業,2006。
99. 彭明敏、黃昭堂合著,蔡秋雄譯,《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臺北:玉山社,1995。new window
100. 賈恩弗朗哥.波齊著,陳堯譯,《國家:本質.發展與前景》,上海:上海人民,
2007。
101. 費正清、費維愷編,《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3。
102. 塞繆爾.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洪陸訓等譯,《軍人與國家──文武關係
的理論與政治》,臺北:時英,2006。
103. 詹姆斯.R.施萊辛格(James R. Schlesinger)著,韓亞等譯,《國家安全的政治經濟
學》,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7。
104. 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著,閻學通、陳寒溪等譯,《爭論中的
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2003。
105. 楊志恆,《預算政治學的構築》,臺北:業強,1993。new window
106. 楊時展,《1949-1992年中國會計制度的演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107. 雷迅馬(Latham, Michael E.)著,牛可譯,《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社會科學與
美國對第三世界政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108.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109. 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著,金清、郝藜莉譯,《美國總統經濟史──從羅斯福到
克林頓》,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0. 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著,苟燕楠譯,《美國的財政革命──應對現實的策略(第
二版)》,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111. 齊秀麗,《冷戰與美國國際收支調節政策1945-196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112. 劉金質,《冷戰史》上、中、下冊,北京:世界知識,2003。
.218.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113. 劉同舜主編《冷戰、遏制和大西洋聯盟1945-1950年美國戰略決策資料選編》,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114.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new window
115. 劉穎,《國際收支統計的歷史變遷與發展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09。
116. 邁克爾.鮑爾弗、約翰.梅爾著,安徽大學外語系譯,《四國對德國和奧地利的
管制1945-1946年》,上海:上海譯文,2007。
117.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之分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118. 潘志奇,《產業關聯表之編製》,出版地不詳:中國財政學會,出版年不詳。
119. 鄭友揆等,《舊中國的資源委員會(1932-1949)史實與評價》,上海:上海社會科
學院出版社,1991。
120. 邁克爾.巴尼特(Michael Barnett)、瑪莎.芬尼莫爾(Martha Finnemore)著,薄燕譯,《為
世界定規則──全球政治中的國際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1. 鮑亦榮,《統一發票之硏究》,臺北:大同,1962。
122. 鮑亦榮,《近六十年來我國租稅制度》,臺北:大同,1970。
123. 蕭新煌、徐正光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new window
124. 戴天昭,《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125. 戴爾.科普蘭(Dale C. Copeland)著,黃福武譯,《大戰的起源》,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2008。
126. 黛博拉.沙普利(Deborah Shapley)著,李建波等譯,《承諾與權力──麥克納馬拉
的生活和時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127. 羅伯特.傑維斯(Robert Jervis)著,李少軍、楊少華、官志雄譯,《系統效應──政
治與社會生活中的複雜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8. 羅伯特.斯吉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著,相藍欣、儲英譯,《凱恩斯傳》,北京:
三聯書店,2006。
129. 羅金義、王章偉,《奇蹟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130. 嚴演存,《早年之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1。
131.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
(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132. 讓.皮埃爾.戈丹(Jean-Pierre Gaudin)著,鐘震宇譯,《何謂治理》,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2010。
(七)中文論文
1. 丁猶同,〈臺灣銀行年報及半年報〉,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二十年來之臺灣銀new window
參考書目.219.
行硏究室》,臺北:臺灣銀行,1968。
2. 牛可,〈國家安全體制與美國冷戰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網路版,期20,2003.11。new window
[本文另有刪節本載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3年10月號)。]參考網址: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8006.htm。
3. 王振寰,〈評Yongping Wu (巫永平),A Politi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State Survival,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Economy, 1950-1985〉,《臺灣社會學刊》,期36,2006.6。
4.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第一組公營事業會計工作視導團第三期工作報告〉《主計
月報》,卷2期2,1956.8。
5. 安後暐,〈美援對台灣職業教育的影響(民國三十九-五十四年)〉,臺北:國立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6. 江大樹,〈我國文官政策之形成與變遷(1949-1996)──一個歷史/結構的分析途
徑〉,台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7. 余慶俊,〈台灣財經技術官僚的人脈與脈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
8. 李君星,〈經安會與台灣工業的發展〉,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9. 李慶泉,〈近年來政府統計工作之發展與改進〉,《中國統計學報》,卷5期1,1967。
10. 吳兆洪,〈我所知道的資源委員會〉,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工商經濟組編,《回
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11. 吳福元,〈資源委員會人事管理制度〉,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工商經濟組編,
《回憶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12. 吳聰敏,〈美援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卷1期1,1988。new window
13. 李君星,〈經安會與臺灣工業的發展〉,臺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14. 李洪鰲,〈臺灣經濟建設計劃與人力〉,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臺灣經濟發展new window
之硏究》,臺北:中華書局,1970。
15. 林中平,〈國家組織或大有為政府〉,《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卷1期1,1988。
16. 林文斌,〈制度變遷:動態機制的觀點──以臺灣中央銀行制度的變遷,1949-61new window
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卷16期3,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中心,2004.3。
17. 林立鑫,〈臺灣工礦企業資金調查報告〉,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二十年來之new window
臺灣銀行硏究室》,臺北:臺灣銀行,1968。
18. 林果顯,〈戰後臺灣的戰時體制〉,《臺灣風物》,卷58期3,2008。new window
19. 吳挺鋒,〈財政政治的轉型──從威權主義到新自由主義〉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new window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20. 姚人多,〈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new window
.220.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刊》,期42,2001.6。
21. 柯志明,〈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臺灣社會學》,期10,new window
2005.12。
22. 袁璧文,〈臺灣之貨幣發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金融之研究》,冊1,new window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23. 張果為,〈經濟氣象台的建立與運用(上)──須隨時把握心理因素的可能影響,發
揮更大的診斷效力〉,《台北市銀月刊》,卷1期10,1977.10。
24. 張瑞祺,〈黃金外匯政策評論〉,《中國經濟》,期5,1951。
25. 張駿,〈臺灣經濟起飛與繁榮的奠基者──生管會〉,《傳記文學》,卷45期6,1984.12。
26. 張曙光,〈冷戰國際史與國際關係理論的鏈接──構建中國國際關係研究體系的路
徑探索〉,《世界經濟與政治》,期2,2007。
27. 葉江,〈冷戰、美國霸權與全球化──冷戰史研究新視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報》,卷34期6,2002.11。
28. 葉萬安,〈臺灣經濟建設計劃之內容與編製〉,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臺灣經new window
濟發展之硏究》,臺北:中華書局,1970。
29. 陳兆偉,〈國民政府與臺灣糖業(1945年-1953年)〉,臺中:東海大學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2。
30. 陳金滿,〈臺灣肥料的政府管理與配銷(1945-1953):國家與社會關係之一探討〉,臺new window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31. 陳怡如,〈行政革新與台灣財經組織之變遷(民42-47年)〉,臺北:中央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7。
32. 陳思宇,〈戰後台灣中央「經濟計畫機構」的變遷(1949-1973)〉,《「黨國體制與冷
戰初期的兩岸社會經濟」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
33. 程世仁,〈國家建立與中央銀行之復業〉,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34. 經濟部,〈財經審議機構的調整〉《經濟參考資料》,期69,1953。
35. 經濟部,〈現階段國營事業會計制度〉《經濟參考資料》,期63,1953。
36. 楊翠華,〈美援協助──戰後台灣工業化開端的一個側面〉,「冷戰時期海峽兩岸的
政經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4.11。
37. 蔡金火,〈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6。
38. 趙彦云、伍業峰,〈GDP──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統計研究》,期7,2002。
39. 劉志偉,〈戰後臺灣土地關係轉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新竹: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40. 劉素芬、莊樹華,〈中研院近史所館藏有關臺灣戰後經濟之數位化檔案〉,「檔案
參考書目.221.
與近代史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
41. 劉素芬、樊泌萍,〈臺灣戰後初期經濟政策之形成與意義──以利率政策為例
(1953-1961) 〉,《臺灣與四鄰論文集》,1998.10。
42. 劉榕樺,〈尹仲容與臺灣工業化〉,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43. 鄭為元,〈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臺灣社會研究季
刊》,期30,1999。
44. 錢昌祚,〈服務財經界的回憶〉,《傳記文學》,卷24期4。
45.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國史館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
關鍵年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
46. 薛化元,〈一九五○、六○年代官方改革主張的探討──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
會的地方自治建議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21,2004.5。
47. 薛化元,〈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與1950年代官方「政治改革」主張〉,《臺new window
灣風物》,卷56期1,2006.3。
48. 歐世華,〈吳國禎與臺灣政局(1949-195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9。
49. 戴超武,〈“新冷戰史”與當代美國──外交史學思潮〉,《美國研究》,期1,1999。
50. 羅雅美,〈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之硏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硏究所碩士
論文,2006。
51. 蘇震、盧采謙,〈臺灣之外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金融之研究》,new window
冊1,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二、外文部分
(一)網路資料庫與線上資料
1. 美國國務院歷史學家辦公室編《美國對外關係文件》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state.gov/www/about_state/history/frusonline.html
其中特別注意http://dosfan.lib.uic.edu/ERC/frus/frus61-63ix/index.html 有關經濟
援助部分
2. 美國科學家聯盟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http://www.fas.org/irp/offdocs/direct.htm
收入有關國家安全議題的相關檔案http://www.fas.org/irp/offdocs/direct.htm
.222.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特別參考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歷史發展
http://www.fas.org/irp/offdocs/NSChistory.htm
以及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報告
http://www.fas.org/irp/offdocs/nsc-hst/nsc-68.htm
3. 聯邦儲備系統經濟研究檔案系統http://fraser.stlouisfed.org/
特別收入有關聯邦準備理事會發展的相關資料
http://fraser.stlouisfed.org/historicaldocs/
4. 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相關資料http://www.gpoaccess.gov/eop/about.htm
5. 解密文件參考系統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http://www.gale.cengage.com/customer_service/sample_searches/ddrs.htm
(二)專書
1. A.Toynbee and F.T. Ashton-Gwatkin eds.,The world in March 1939. London ; New
York : H.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2.
2. Arnold Toynbee and Veronica M. Toynbee eds.,The Eve of war, 1939. London ; New
York : H.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3. Agatha C. Hughes and Thomas P. Hughes, eds., Systems, Experts, and Computers: The
Systems Approach i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World War II and After.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0.
4. Alex Abella ed., Soldiers of Reason: The RAND Corpor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Empire. Florid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9.
5. Alfred D. Chandler, Jr, The visible hand :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1977.
6. Alfred D. Chandler, Jr., James W. Cortada, eds., A nation transformed by information :
how information has shape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 Anthan Theoharis ed., the Truman presidency : The origins of the Imperial presidency
and the National State, Earl M Cole man Enterprises Press, 1979.
8. Appelbaum, Richard P. ed., State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ian Pacific Ri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2.
9. Brian Snowdon, Howard R. Vane, Modern macroeconomics : its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 Northhampton, MA : E. Elgar, 2005.
10. Brazelton W. Robert, Designing US economic policy : an analytical biography of Leon H.
參考書目.223.
Keyserling.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New York : Palgrave
11. Chang, Chia-ngau. The Inflationary Spiral: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1939-1950.
Cambridge Mass.: M. I. T. Press, 1958.
12. Daniel Yergin, Shattered peace :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1977.
13. David C. Colander and Harry Landreth, eds., The coming of Keynesianism to America:
conversations with the founders of Keynesian economics. Chelteenham, UK ;
Brookfield, Vt. : E. Elgar, 1996.
14. Dennis A. Rondinelli,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and U.S. foreign aid policy.
Boulder: L. Rienner Publishers, 1987.
15. Deyo, Frederic C.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16. Dorothy Ross,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7. Everett M. 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Simon & Schuster Inc., 1995.
18. Edward H. Hobbs, Behind the President; a study of Executive Office agencies.
Washington: Public Affairs Press, 1954.
19. Edward S. Flash, Jr., Economic advice and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5.
20. Ellen Messer-Davidow, David R. Shumway, David J. Sylvan eds., Knowledge :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studies in disciplinarity. Charlottesville :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3.
21. E. Ray Canterbery , The President''s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 a study of its
function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hief Executive''s decisions. New York: Exposition
Press, 1961.
22. Ernest R. May e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 interpreting NSC 68. Boston:
Bedford Books of St. Martin''s Press,1993.
23. Evans, Peter, Dietrich Rueschemeyer & Theda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4. Evans, Peter. Dependent Develop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25. F.C. Jones, Hugh Borton and B.R. Pearn The Far East: 1942-1946. London ; New
York : H.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5.
26. Francis Fukuyama, 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Profile Books, 2005.
27. John L. Campbell,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28. Graham Burchell, Colin Gordon, and Peter Miller eds.,The Foucault effect :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 with two lectures by and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224.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29. Giddens, Anthony.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30. Giddens, Anthony.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5.
31. Gold, Thomas.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Y.: M. E. Sharpe, 1986.
32. Harold J. Clem, Mobilization preparednes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83.
33. Ho, Samuel P. S.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870.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4. Holloway, John & Sol Picciotto, eds., State and Capital: A Marxist Debate. London:
Edward Armold Press, 1973.
35. James E. Dougherty, Robert L. Pfaltzgraff,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a comprehensive survey.(5th Edition)New York : Longman, 2001.
36. James R. Beniger , The control revolution :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7. James W. Cortada, Before the computer : IBM, NCR, Burroughs, and Remington Rand
and the industry they created, 1865-1956.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38. JoAnne Yates, Control through communication: the rise of system in American
manage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39. John Horne ed., State, society, and mobilization in Europe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0. John Lewis Gaddis, We now know : 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41. John Lewis Gaddis,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2. John V. Pickstone, Ways of knowing : a new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43. Julia C. Strauss, Strong institutions in weak polities : state building in Republican
China, 1927-1940.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98.
44. Larry Berman, 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and the Presidency, 1921-1979.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45. Mann, Michael. State, War and Capitalism: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Y.: Basil
Blackwell Inc. Press, 1988.
46. Mary O. Furner and Barry Supple, eds., The State and economic knowledge : the
American and British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7. Maurice W. Kirby, Operational research in war and peace : the British experience
from the 1930s to 1970. London : Imperial College Press, 2003.
參考書目.225.
48. Meredith Woo-Cumings, e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49. Meyer, Laurence H. A Term at the Fed: An Insider’s View,N.Y.: Harpercollins, 2006.
50. Michael Balfour and John Mair, Four-power control in Germany and Austria,
1945-1946. London ; New York : H.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51. Migdal, Joel S.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52. Miliand, Ralph.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Basics Books Press, 1969.
53. Morris L. Bian , The making of the state enterprise system in modern China : the
dynam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54. Myers, Ramon H. & Mark R. Peattie eds.,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55. Neil Jacoby, U.S. Aid to Taiwan: A Study of Foreign Aid, Self Help,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Praeger, 1996.
56. Norton, Hughs, The Employment Act and the Con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1946-1976.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77.
57. Odd Arne Westad, The global Cold War : 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58. Peri E. Arnold, Making the managerial presidency : comprehensive reorganization
planning, 1905-1996. Lawrence, Kan.: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8.
59. Peter A. Hall, Governing the economy : 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986.
60. Peter A. Hall, ed., 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Keynesianism across
nation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61. Peter Wagner, eds., Social sciences and modern states : 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theoretical crossroad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sity Press, 1991.
62. Poulantzas, Nicos.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 London: NLB Press, 1973.
63. Sidney M. Milkis, Michael Nelson,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1776-1990.Washington, D.C.: CQ Press, 1990.
64. Shue, Vivienn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65. Stephen Skowronek, Building a new American state :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capacities, 1877-19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66. So, Alvin Y. & Stephen W. K. Chiu. East Asia and the World Econom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5.
67. Theodore M. Porter, Trust in numbers : the pursuit of objectivity in science and public
lif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68. Tien, Hung-Mao. 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9.
.226.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69. Tilly, Charles.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70. Tilly, Charles.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71. Tobin, James (eds), Two Revolutions in Economic: The First Economic Reports of
Presidents Kennedy and Reagan.
72. Wade, Robert.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73. Walter Lippmann ,The Cold War: A Study in U.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Harper,1947.
74. William Greider, Secrets of the temple : how the Federal Reserve runs the countr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9.
75. William H. McNeill, The pursuit of power : technology, armed force, and society
since A.D. 1000,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82.
76. Yeh, Wen-Hsin, ed., Becoming Chinese: Passages To Modernity and Beyond.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77. Yongping Wu, A politi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 state survival,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economy,
1950-198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78. Young, Arthur N. 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 1937-194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79. 宮崎勇,《証言戦後日本経済》,東京:岩波書店,2006。
80. 岡田彰,《現代日本官僚制の成立──戦後占領期における行政制度の再編成》,
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4。
81. 若林正丈,《台湾──分裂国家と民主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7。
82. 若林正丈,《台湾の政治──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8。
83. 松田康博,《台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2006。
84. 波形昭一、堀越芳昭編著,《近代日本の経済官僚》,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
2000。
85. 野口悠紀雄,《一九四〇年体制──さらば「戰時経済」》,東京:東洋经済新報
社,1995。
(三)論文
1. Amsden, Alice H.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A Case of ‘Etatisme’ anda Challenge
參考書目.227.
to Dependency Theory,” Modern China, 5(1979): 341-373.
2. Kirby, William C. “Engineering China: Birth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1928-1937,”
in Wen-Hsin Yeh, ed., Becoming Chinese: Passages To Modernity and Beyond.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3. Kirby, William C. “Planning Postwar Taiwan-The Case of Industry, 1943-1947,” The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Material of Taiwan, held b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93.
4. Offe, Clause & Volker Ronge, “Thesis 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New German
Critique, 6(Milwaukee, 1975).
5. Skocpol, Theda.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Research,”
in Peter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 Theda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6. Tilly, Charles. “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in Peter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 Theda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7. Wu, Nei-Teh.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D. Thesis, Unpublish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8. Offe, Clause & Volker Ronge, “Thesis 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New German
Critique, 6(Milwaukee, 1975).
9. Skocpol, Theda.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eter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 Theda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0. Tilly, Charles. “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in Peter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 Theda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1. Wu, Nei-Teh.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D. Thesis, Unpublish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