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佛教願文的發展及其東傳日本研究
作者:李映瑾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ing-Chin Lee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鄭阿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願文日本願文敦煌日本漢文學Yuannwen、Ganmom、Dunhu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願文」是一種伴隨著宗教信仰而生的文字產物,於中國南北朝時代流行於社會之中。身為一種宗教應用文類,願文的結構涉及了宗教信仰、儀式與民間習俗,願文的內容除了反映宗教觀念與民間習俗之外,還保存了中國南北朝至唐、五代時期的社會概況與歷史資料。因此,願文不僅是研究宗教者必須瞭解與分析的宗教應用文類,同時也是探索中國南北朝至唐、五代時期民間生活與歷史的重要資料。
隨著願文的文類遠流、使用階層的變異與中國南北朝至唐、五代其間文學潮流的演變,願文文辭也在中國的雅文學與俗文學之間擺盪,成為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特殊宗教文書,與一貫以實用性、便利性為主要訴求的宗教應用文書開展出不同的樣貌。由中國東晉時期發展起來的願文,結合了時代與文學的潮流,以駢文作為主要撰寫的體裁,發展出工整駢麗的行文,因此,以美麗詞彙與宗教信仰鎔鑄而成的願文,是一種由中國文學與佛教思想共同孕生的文字產物。緣由宗教傳播的力量以及當時普遍流行的宗教功德觀念,願文成為中國南北朝至唐五代時重要的宗教應用文類之一,不過,願文除了其宗教價值之外,其文類本身的源流、發展與影響與體裁的擇取過程,也是需要關注與研討的一環。
與中國一海之隔的日本從6世紀末、7世紀初時開啟漢化的門扉,此後大量輸入中國文化,包含政治體制、宗教思想、文學寫作、藝術技藝等等,都有濃厚的晉唐風味。此時,盛行於中國的宗教文書-──「願文」,也傳入了日本。傳播至日本的中國佛教願文,除了本有的宗教用途之外,還凝練著中國駢文的精華與結晶,因此願文傳入日本之後,其文學地位易轍而新生。除了大量漢文學家與漢文底子深厚的佛教僧侶投入願文的創作、使願文內容更富含文學氣息之外,日本文壇還將願文視為重要的文學體裁,並由當代著名的漢文學家將願文代表作品與其他漢文辭、賦典範一起收歸、編纂成文集。這個文類評量基準的變異,是中國佛教願文與東傳至日本的願文發展相異的關鍵。從此之後,在日本發展的願文以抒情文類的面貌,往經典漢文體裁的方向發展,與中國後期佛教願文所呈現的世俗化面貌,開展出不同的歷史與文獻價值。而東傳至日本的願文除了晉身日本漢文學經典體裁之列位外,其文章中的名言佳句也憑藉其優美的構詞藝術、深遠的辭章意境,成為後世的日本漢文學,如:軍記物語之用語典故出處,故「願文」此一文學體裁對於日本漢文學之影響不可謂之不巨。
none
一、專書

(一)中文部分
﹝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3月)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唐﹞道世:《法苑珠林》,《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88年)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冊。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宋﹞敏求:《唐大詔令集》(臺北:華文書局印行,1968年4月)
﹝清﹞王昶:《金石萃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清﹞陸心源編:《唐文拾遺》、《唐文續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清﹞董誥等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清﹞嚴可均輯:《全北齊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後周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後魏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陳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全齊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一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5月)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三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5月)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四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5月)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五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5月)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六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5月)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八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6月)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
韓理洲輯校編年:《全隋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吉林:長春出版社,2007年1月)new window
王三慶:《敦煌佛教齋願文本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9年2月)
王曉平:《遠傳的衣缽──日本傳衍的敦煌佛教文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白化文:《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7月)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李小榮:《敦煌密教文獻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7月)
汪娟:《敦煌禮懺文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9月)new window
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
周紹良:《敦煌文學芻議及其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2月)
郝春文:《中古時期社邑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11月)new window
郝春文:《唐五代後期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郝春文主編:《敦煌文獻論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馬德:《敦煌石窟營造史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4月)
國家文物局教育處編:《佛教石窟考古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上、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陳尚君:《漢唐文學與文獻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
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賀世哲:《佛教圖像研究──十六國北朝卷》(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
項楚主編:《敦煌文學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黃征、吳偉編校:《敦煌願文集》(湖南:岳麓書社,1995年11月)
楊曾文:《日本佛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寧可、郝春文輯校:《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
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
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
劉亞丁:《佛教靈驗記研究──以晉唐為中心》(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7月)
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
嚴廷亮:《敦煌文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二)外文部分
﹝日﹞三善為康撰:《朝野群載》,黑板勝美編《新訂增補國史大系》29(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年7月)
﹝日﹞丸山平林編:《日本書紀》(東京:講談社,1966年)
﹝日﹞大江匡房著,平泉澄校刊:《江都督納言願文集》(東京:至文堂,1929年)
﹝日﹞大曾根章介、金原理、後藤昭雄校注:《本朝文粹》,《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27(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
﹝日﹞山中 裕、鈴木一雄編:《平安時代の信仰と生活》(東京:至文堂,1994年2月)
﹝日﹞古瀨奈津子著,高泉益譯:《遣唐使眼中的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日﹞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佛教的真髓》(嘉義:財團法人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附設香光書鄉出版社,2002年)
﹝日﹞早川純三郎編輯,齋藤松太郎、古賀彥次郎校:《本朝續文粋》(東京:國書刊行會,1923年)
﹝日﹞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汪向榮校:《日本佛教史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日﹞渡邊秀夫:《平安朝文學と漢文世界》(東京:勉誠社,1991年1月)
﹝日﹞圓仁著,小野勝年校註,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修訂校註,周一良審閱:《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註》(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
﹝日﹞續方惟精著,丁策譯:《日本漢文學史》(臺北:正中書局)
﹝日﹞菅原道真著,川口久雄校注:《菅家文草》,《日本古典文學大系》72(東京:岩波書店,1966年10月)
﹝日﹞宇井伯壽著,李世傑譯《中國佛教史》(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9月)
﹝日﹞後藤昭雄:《平安朝漢文學論考》(東京:櫻楓社,1981年9月)
﹝日﹞川口久雄:《平安朝の漢文學》(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年11月)
﹝日﹞空海著,真濟撰集、渡邊照宏、宮坂宥勝校注:《性靈集》,《日本古典文學大系》71(東京:岩波書店,1980年6月)
﹝日﹞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3月)
﹝日﹞藤原實兼筆錄:《江談抄》,《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32(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6月)
﹝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9月)
﹝日﹞後藤秋正:《中國中世の哀傷文學》(東京:研文出版,1998年10月)。
﹝日﹞藤原克己:《菅原道真と平安朝漢文學》(東京:東機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日﹞末木文美士著,涂玉盞譯:《日本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12月)
﹝日﹞剛 一男編:《平安朝文學事典》(東京:東京堂出版,1991年6月)
﹝日﹞藤原時平等編:《三代實錄》,黑板勝美編《編新訂增補國史大系》4(東京:吉川弘文館,2005年1月)
﹝日﹞礪波護著,韓昇、劉建英譯:《隋唐佛教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日﹞後藤昭雄著,高兵兵譯:《日本古代漢文學與中國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
﹝日﹞山折哲雄監修、田中治郎著:《日本の宗教》(東京:日本文藝社。2007年8月)
﹝法﹞伊夫•謝弗勒(Yves Chevrel)著,王炳東譯:《比較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耿昇譯:《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二、單篇論文類

(一)中文部分
王三慶:〈光道大師撰《諸雜齋文》下卷研究──兼論敦煌文獻之整理問題〉,《敦煌文獻論集》,頁556-579。(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王三慶:〈敦煌文獻《諸雜齋文》一本研究〉,《敦煌學》第24輯,頁1-28。(2003年6月)
王三慶:〈敦煌文獻中齋願文的內容分析研究〉,《新世紀敦煌學論集》,頁598-620。(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
王三慶:〈敦煌文獻齋願文中的行城活動〉,《敦煌學》第27期,頁1-21。(2008年2月)new window
王三慶:〈談齋論文──敦煌寫卷齋願文研究〉,《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3-302。(臺南市 : 國立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年)
王書慶:〈敦煌文獻中的《齋琬文》〉,《敦煌研究》,頁141-147。(1997年第1期)
王書慶:〈敦煌寺廟「號頭文」略說〉,《社科縱橫》,頁45-47。(1994年第4期)
王潔、趙聲良:〈敦煌北朝石窟佛龕形式初探〉,《敦煌研究》,頁24-29。(2006年第5期)。
王曉平:〈東亞願文考〉,《敦煌研究》,頁95-100。(2002年第5期)
王曉平:〈晉唐願文與日本奈良時代的佛教文學〉,《東北亞論壇》,頁88-92。(2003年第2期)
冉雲華:〈諷誦的力量〉,《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頁1-10。(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8月)new window
吳爾泰、吳煉:〈「兒郎偉」與「軍儺」及其他〉,《江西社會科學》,頁77-82。(1995年第5期)
李秀花:〈論敦煌法會願文的媚俗特徵──間與南朝法會願文比較〉,《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58-61。(2007年第6期)
李秀花:〈論齊梁皇族蕭氏願文〉,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沙武田、魏迎春:〈曹氏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藝術程式化表現小議〉,《敦煌學輯刊》,頁73-77。(1999年第2期)
林聰明:〈從敦煌文書看佛教徒的造經祈福〉,《第2屆敦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521-538。(1991年6月)
武學軍、敏春芳:〈敦煌願文中《漢語大辭典》未見或書證不足的「死亡」義婉詞拾零〉,《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頁21-24。(2007年第5期)
武學軍 敏春芳:〈敦煌願文婉詞試解(一)〉,《敦煌學輯刊》,頁126-132。(2006年第1期)
阿依先:〈祈佛求到、護祐誕生──以敦煌「誕育」願文為中心〉,《敦煌學輯刊》,頁150-159。(2007年第2期)
夏廣興:〈觀世音信仰與唐代文學創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頁100-106。(2003年第5期)
孫曉林:〈跋p.2189《東都發願文》殘卷〉,《敦煌吐魯番研究》第2卷,頁331-335。
殷光明:〈從北涼石塔發願文看傳統文化對佛教的影響〉,《敦煌佛教文化研究》,頁59-68。(1996年1月)
殷光明:〈敦煌的疑偽經與圖像-下〉,《敦煌研究》,頁30-37。(2006年第5期,)
殷光明:〈敦煌的疑偽經與圖像-上〉,《敦煌研究》,頁8-13。(2006年第4期,)。
袁德領:〈歸義軍時期莫高窟與敦煌寺院的關系〉,《敦煌研究》,頁169-176。(2000年第3期)
郝春文:〈敦煌社邑的喪葬互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32-40。(1995年第6期)new window
郝春文:〈敦煌寫本社邑文書述略〉,《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11-15。(1994年第4期)
郝春文:〈敦煌寫本齋文及樣式的分類與定名〉,《北京師範學院學報》,頁91-97。(1990年第3期)
郝春文:〈關於敦煌寫本齋文的幾個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64-71。(1996年第2期)
馬世長:〈中國佛教石窟的類型和形制特徵──以龜茲和敦煌為中心〉,《敦煌研究》,頁43-53。(2006年第6期)
婁婕:〈試論敦煌石窟藝術的空間構成〉,《敦煌研究》,頁164-173。(1999年第4期)
張小剛:〈敦煌瑞像圖中的于闐護國神王〉,《敦煌研究》,頁50-56。(2005年第1期)
張宏印:〈易縣龍興觀與道德經幢〉,《文物春秋》,頁57-61。(2002年第3期)
張承東:〈試論敦煌寫本齋文的駢文特色〉,《敦煌學輯刊》,頁92-102。(2003年第1期)
敏春芳:〈敦煌願文中的同素異序雙音詞〉,《敦煌研究》,頁107-111。(2007年第3期)
敏春芳:〈敦煌願文中的名詞加綴雙音詞〉,《敦煌學輯刊》,頁117-121。(2006年第4期)
敏春芳:〈敦煌願文語詞辨考札記〉,《西北民族大學學報》,頁110-121。(2007年第1期)
敏春芳:〈敦煌願文語詞釋例〉,《敦煌學輯刊》,頁97-107。(2005年第1期)
梁麗玲:〈六朝敦煌佛教寫經的供養功德觀〉,《敦煌學》第22期,頁119-138。(1999年12月)
陳葆貞:〈南唐三主與佛教信仰〉,《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頁245-285。(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
陳曉紅:〈試論敦煌佛教願文的類型〉,《敦煌學輯刊》,頁92-102。(2004年第1期)
陳懷宇:〈敦煌P.2058V文書中的結大隨求壇發願文〉,《敦煌學》第27期,頁167-185。(2008年2月)new window
曾良:〈敦煌願文在漢語詞匯史上的價值〉,《文獻季刊》,頁223-233。(2000年1月第1期。)
湛如:〈論敦煌齋文與佛教行事〉,《敦煌學輯刊》,頁66-78。(1997年第1期)
賀世哲:〈莫高窟第192窟《發願功德贊文》重錄及有關問題〉,《敦煌研究》,頁1-4。(1993年第2期)
黃征、吳偉、洪玉雙:〈敦煌願文研究〉,《敦煌文學論集》,頁371-387。(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黃征 李丹禾:〈敦煌變文中的願文〉,《敦煌文學論集》,頁363-370。(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黃征、曾良、洪玉雙:〈敦煌願文補校〉,《新世紀敦煌學論集》,頁621-648。(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
黃征:〈敦煌願文考辯〉,《敦煌文獻論集》,頁542-555。(瀋陽:遼寧人民出版,2001年5月)
黃征:〈敦煌願文散校〉,《敦煌研究》,頁128-133。(1994年第3期)
黃征:〈敦煌願文雜考〉,《97中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頁1-9。(1997年)
黃維忠:〈從敦煌藏文文獻看發願文的界定〉,《敦煌學輯刊》,頁19-23。(2005年第2期)。
楊秀英:〈敦煌願文社會交際稱謂詞初探〉,《敦煌研究》,頁83-87。(2003年第2期)
楊秀英:〈敦煌願文詞義試解〉,《山東教育學院學報》,頁49-51。(2002年第3期)
楊富學:〈敦煌吐魯番出土回鶻文佛教願文研究〉,《敦煌研究》,頁49-54。(2006年第2期)。
寧可、郝春文:〈敦煌寫本社邑文書述略〉,《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11-15。(1994年第4期)
趙鑫曄:〈敦煌願文詞語考釋札記〉,《敦煌學輯刊》,頁29-33。(2006年第2期)
劉淑芬:〈經幢的形制、性質及來源──經幢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頁643-724。(1979年9月)new window
鄭志明:〈敦煌寫卷「亡文」的生命教育〉,《普門學報》,頁105-136。(第19期,2004年1月)
鄭師阿財:〈敦煌寺院文書與唐代佛教文化之探賾──以四月八日佛誕節為例〉,《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17。(2007年5月)
鄭師阿財:〈敦煌佛教靈應故事〉,《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頁121-152。(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11月)
鄭師阿財:〈敦煌靈驗記與唐代入冥小說〉,《唐代文學與宗教》,頁473-495。(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5月)
鄭師阿財:〈觀音經變與敦煌莫高窟寺院講經之蠡測〉,《普門學報》,頁57-80。(第35期,2005年8月)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三界寺藏經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頁11-17。(2002年第4期)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佛教轉向人間化的特點〉,《普門學報》,頁96-119。(第1期,2001年)
嚴廷亮:〈「陽都衙齋文」校錄及其它〉,《甘肅社會科學》,頁72-76。(1998年第5期)
饒宗頤:〈談佛教的發願文〉,《敦煌吐魯番研究》第4卷,頁477-48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外文部分
﹝日﹞坂本太郎:〈《三代實錄》と《菅家文草》〉,〈《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月報〉。(1966年10月)
﹝日﹞小峯和明著,陳靜慧譯:〈《敦煌願文集》與日本中世紀唱導資料〉,《日本漢學研究初探》,頁187-195。(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3月)。
﹝日﹞池田溫:〈吐魯番敦煌功德錄和有關文書──日本古代願文的源流〉,《1994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史卷(上),頁134-145。(1994年)
﹝日﹞池田溫:〈敦煌願文與日本古代願文〉,《1997年中國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12。(1997年)
﹝日﹞塚本善隆著,施萍婷譯:〈從釋迦、彌勒到阿彌陀,從無量壽到阿彌陀──北魏至唐的變化〉,《敦煌研究》,頁36-39。(2004年第5期)
﹝日﹞東野治之:〈正倉院日名子文書の「造菩薩願文」〉,《遣唐使と正倉院》,頁305-319。(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
﹝日﹞那波利貞:〈佛教信仰に基きて組織ろれたる中晚唐五代時代の社邑に就きて•上〉,《史林》,第24卷第3號。
﹝日﹞關口真大:〈傳教大師願文の研究──とくに五願の第一に条ついて〉,《最澄》,頁56-73。(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
(美)太史文(Stephen Teiser):〈試論齋文的表演性〉,《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0卷,頁295-30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法﹞郭麗英:〈敦煌本《東都發願文》考略〉,《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粹》,頁105-119。(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法﹞梅弘理著,耿昇譯:〈根據P.2547號寫本對《齋琬文》的復原和斷代〉,《敦煌研究》,頁50-55。(1990年第2期)


三、學位論文類
羅汀琳:《敦煌佛經寫卷題記初探》,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
謝慧暹:《敦煌文書題記研究》,東吳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金根培:《敦煌社文書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
黃瓊瑩:《敦煌碑志文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葉淑珍:《敦煌寫本書儀中應用文書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高明翠:《敦煌功德記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林艷枝:《敦煌文獻呈現之社會生活研究》,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張耀方:《敦煌文書所見唐代節慶之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林裕盛:《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曉紅:《論敦煌佛教願文類型及其文學性》,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黃維忠:《8-9世紀藏文發願文研究:以敦煌藏文發願文為中心》,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周雪芹:《從敦煌願文看唐宋時期民眾的佛教信仰》,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秀蓮(釋大參):《敦煌《觀音經》文獻及其相關信仰之研究》,華梵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