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白散文研究
作者:謝育爭
作者(外文):SIE,YU-JHENG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文幸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李白散文唐朝體裁藝術Tang DynastyLi BaiProseLiterature styleAr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0
子美〈夢李白〉云太白「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預言著李白精神不滅、永世長存的歷史地位,李白也果不負眾望,生時名動京師,卒後聲名遠播,不僅傳說特多,後世文人受其影響亦難以計數,評論、研究者更是不分語言國籍,可見這唐朝最閃耀狂放的一顆星,不獨獨照耀著唐代的文壇,更成為文學史中一座閃亮的燈塔。
然而,這耀眼的光芒卻僅僅只光亮著李白詩歌的成就,李白散文的方方面面遠遠被拋在歷史長河的後端,只是用來作為襯托詩歌的綠葉,證明身世經歷的輔助材料,從不曾被公允的對待,更遑論受到熱烈的討論。有鑑於此,故本論始以太白散文為研究對象,將李白「散文」作為研究主體,站在散文的視野,立足於文體的長河,重新檢視李白各類散文文體的特色、成就,期能藉此獲得些許發現和成果,並貢獻另一個審視李白的觀點和角度。
本論分為六章,除緒論、結論外,依次論述李白生平事蹟、體裁風格、內容書寫、藝術成就等,並逐一對李白五十八篇散文作分析與探討,從「逐篇論述」到「體裁探究」再到「綜合探討」,採由「篇章」、「文體」、「散文」三階段進程,並獲得生平謎團釋疑、體裁多元呈現、內容靈活多變、藝術瑰奇宏麗四項成果和意識強烈、交遊廣闊、兼善四六、重視史實四項發現,論述過程所彙整、統計之資料則置於附錄,以供查考。
Du Fu once said that Li Bai will leave behind the reputation in the descendant. This expresses the status of Li Bai's in history . But Li Bai has not let everybody be disappointed, when he is living the time reputation had been very already resounding, after dying the reputation to live is being more resounding than it. The eternity will spread the story, once affected the character, will comment and studies him the person, must be more than the imagination in china. May see the star which from these places not only Li Bai the Tang Dynasty glistens, is in a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lighthouse.
However, his resounding reputation is because he in the poetry achievement, is not because his prose writes specially well. His prose is only uses for in the research to take the set-off, no person brings it the careful analysis, say nothing of studied.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research subject by the Li Bai prose, hoped that faces up to the Li Bai prose the achieve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for Li Bai a prose reasonable status.
This paper divides into six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order to discusses the Li Bai biography, the prose literature style , the content writing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 And discusses the Li Bai all prose chapter item by item. I Will discuss the result and the discovery phenomenon writes in the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reorganizes the material places in the appendix to provide the inquiry, the goal is presenting the Li Bai prose’s characteristic and phenomenon, than discovered Li Bai’s characteristic from his prose.
◎說明
一、本論文參考文獻舉要分為專書、論文、網站三大類,其下又分若干小類。
二、編排次序:古籍按時代先後順序,非古籍者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壹、專書
一、李白類
(一)李白全集
唐˙李白著:《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李太白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9。(據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影印版,框尺寸悉準原書)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10。
唐˙李白著,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12。
唐˙李白著,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12。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
(二)李白選集
牛寶彤:《李白文選》,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6。
郁賢皓選注:《李白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
張才良主編:《李白安徽詩文校箋》,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7。
閔靜選注:《李白寓居安陸詩文選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7。
(三)李白年譜
清˙黃錫珪:《李太白年譜》,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8。
安旗:《李白年譜》,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8。
詹鍈:《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6。
(四)李白專著
王伯敏:《李白杜甫論畫詩散記》,杭州:西泠印社,1983.12。
安旗:《李白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3。
朱金城、朱易安:《李白的價值重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10。
何樹瀛:《李白考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7。
周勛初:《詩仙李白之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11。
周勛初編:《(20世紀中國學術文存)李白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8。
周勛初:《李白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4。
金濤聲等編:《李白資料彙編(唐宋之部)》,北京:中華書局,2007.7。
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8。
郁賢皓主編:《李白大辭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7。
郁賢皓:《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
許東海:《詩情賦筆話謫仙:李白詩賦交融的多面向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9。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1。
黃麗容:《李白詩色彩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12。
楊栩生:《李白生平研究匡補》,成都:巴蜀書社,2000.8。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窺》,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3。
詹鍈:《李白詩論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8。
裴斐:《李白十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1。
謝育爭:《李白古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8。
二、古籍
(一)經
周˙佚名,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2。
周˙佚名,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2。
周˙佚名,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2。
周˙佚名,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2。
周˙佚名,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2。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2。
周˙佚名,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2。
周˙佚名,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2。
漢˙韓嬰著,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4。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9。
漢˙劉熙:《釋名》,板橋: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8。
(二)史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9.2。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2。
漢˙趙曄著,苗麓點校:《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6。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9.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2。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2。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9.2。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四十三編第二冊,台北:新興出版社,1986。
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1。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2。
宋˙宋祁、歐陽脩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2。
宋˙司馬光著,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資治通鑑》,台北:明倫出版社,1975.3。
明˙楊慎:《丹鉛總錄》(明嘉靖間太倉凌雲翼襄陽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11。
(三)子
周˙老子著,王弼注,袁保新導讀:《老子》,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10。
戰國˙莊子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3。
戰國˙韓非著,清˙王先慎注:《韓非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1.12。
戰國˙佚名,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3.4。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1965.4。
漢˙賈誼:《新書》。收入漢˙賈誼:《賈誼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6。
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收於《大正藏》冊12,第360號經,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3。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1。
南朝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收於《大正藏》冊12,第365號經,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3。
北朝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收於《大正藏》冊12,第366號經,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3。
北朝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收於《大正藏》冊14,第475號經,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3。
北朝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收於《大正藏》冊12,第374號經,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3。
北朝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9。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5.11。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板橋: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6。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收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
唐˙義淨譯:《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收於《大正藏》冊19,第971號經,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3。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12。
明‧朱棣:《神僧傳》,收於《大正藏》冊50,第2064號經,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3。
(四)集
戰國˙屈原等著,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8。
晉˙陸機:《陸士衡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2。
南朝梁˙劉勰著,張立齋編著:《文心雕龍註訂》,台北:正中書局,1981.12。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等注:《古迂書院刊本增補六臣注文選(掃葉山房本玉臺新詠)》,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7。
南朝梁˙蕭綱:《梁簡文帝御製集》。收入明˙張燮編纂:《歷代卅四家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唐˙孟浩然著,游信利注:《孟浩然集箋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4。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5。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台北:里仁書局,1980.7。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12。
宋˙李昉:《文苑英華》,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10。
宋˙姚鉉:《唐文粹》,台北:世界書局,1972.2。
宋˙陳騤:《文則》。收入宋˙陳騤、李塗著,劉明暉校點:《文則、文章精講義》,香港:中華書局,1977.4。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3。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3。
宋˙王應麟:《辭學指南》。收入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1。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收入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6。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入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6。
明˙陳懋仁《文章緣起注》。收入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6。
明˙李贄:《焚書》,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4.2。
清˙清聖祖御制,清˙曹寅等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8。
清˙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王文濡校勘:《精校評注古文觀止》,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4。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收入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
清˙姚鼐:《惜抱軒全集》。收入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3。
清˙孫梅:《四六叢話》。收入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1。
清˙陳沆《詩比興箋》,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0.9。
清˙董誥等奉勒撰:《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2001.6。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9。
三、今著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11。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增修版)》,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7。new window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10。new window
王彬主編:《古代散文鑑賞辭典》,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12。
呂慧鵑等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5。
李李:《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4。new window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9。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7。
周祖譔:《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9。
星光大師監修,慈怡主編:《佛光大詞典(影印台灣佛光山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9.5。
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4。
張俍工編:《文藝辭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10。
陳飛:《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4。
陳鳴樹:《文藝學方法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7。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8。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10。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1。
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葉嘉瑩:《葉嘉瑩說初盛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1。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10。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new window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0.8。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7。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11。new window
薛鳳昌:《文體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8。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6。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6。
Earl Babbie著,陳文俊翻譯:《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5.9。
貳、論文
一、學位論文
李成榮:《先唐讚體文研究》,瀋陽:遼寧師範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
林貞玉:《李白文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1年碩士論文。
林梧衛:《李白詩歌酒意象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2004年碩士論文。
洪啟智:《論李白遊仙詩的文化心理與主題內容》,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碩士論文。
唐明敏:《李白及其詩之版本》,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1975年碩士論文。
張立兵:《論先秦兩漢的頌、讚、箴、銘》,蘭州:西北師範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
張誼政:《李白長安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年碩士論文。
莊薇莉:《李白戰爭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年碩士論文。
郭靜:《李白散文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陳敏華:《李白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0年碩士論文。
陳敬介:《李白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懷心:《李白飲酒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碩士論文。
陳麗琴:《詩仙與坡仙之比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9年碩士論文。
趙英哲:《頌文文體與唐前頌文概說》,瀋陽:遼寧師範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賴淑雯:《謝朓、李白山水詩比較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8年碩士論文。
二、期刊論文
丁恩全:〈論李白的以文為詩-兼及李白韓愈豪放風格的不同〉,《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四期,2003.7。
于清惠:〈李白的駢文與其詩作中遊仙詩的創新共性〉,《文藝審美批評》,二○一○年期,2010.2。
文幸福:〈李白〈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詩之寫作年代及其離鄉出蜀考〉。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2006-2007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7.8。
文幸福:〈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與巴蜀〉。收入於中國葉聖陶研究會編:《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評論(第二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
文幸福:〈李白之人格特質及世俗化之形成〉,《磚玉集》,第二十四輯,2011.7。
牛寶彤:〈略談李白文章的藝術成就〉。收入於李白學刊編輯部編輯:《李白學刊(第二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8。
牛寶彤:〈人生不朽是文章-略述李白文的思想內容〉。收入於李白研究學會編:《李白研究論叢(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0.12。
王定璋:〈論李白題畫詩文〉,《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1996.3。
王銀忠:〈論碑文的形成〉,《邯鄲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2006.3。
伍丹陽:〈李白散文藝術成因探討〉,《青年文學家》,二○○九年第五期,2009.5。
伍丹陽:〈談李白散文駢散結合的特點〉,《科教文匯(中旬刊)》,二○○九年期,2009.5。
任曉勇:〈讀王、李、杜三家散文雜記〉。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2.12。
安旗:〈李白有關佛教詩文繫年選箋〉。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紀念館編:《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4。
朱玉麒:〈李白〈貞義女碑〉考辨〉。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8。
朱金城:〈論李白的散文〉。收入於李白學刊編輯部編輯:《李白學刊(第一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3。
牟國相:〈言過其實的傑作-讀李白〈與韓荊州書〉〉,《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三卷第四期,2007.12。
吳企明:〈李白與盛唐繪畫藝術〉。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紀念館編:《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4。
吳承學、劉湘蘭:〈頌讚類文體〉,《古典文學知識》,總第一四八期二○一○年第一期,2010.1。
吳冠文:〈〈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考偽〉質疑—兼考蜀稱「江漢」的由來〉,《中華文史論叢》,第八十三輯,2006.3。
呂華明:〈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寫作時間考辨〉。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2000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10。
呂華明、張文德:〈李白〈與韓荊州書〉〈贈孟浩然〉著年考論〉,《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三年第二期,2003.2。
李子龍:〈李白〈宴姑熟亭序〉原說〉。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10。
李昊青:〈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篇章結構探析〉,《國文天地》,第二十卷第十一期,2005.4。
李美燕:〈嵇康〈琴賦〉中「和」的美學意涵析論〉,《藝術評論》,第十九期,2009
李皓:〈李白詩文中的鳥類意象〉,《文學遺產》,一九九四年第三期,1994.3。
阮明堂:〈亦真亦假,亦莊亦諧-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探微〉,《孝感學院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五期,2009.9。
阮明堂:〈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旨意發微〉。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2009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12。
林心治:〈隋唐五代的巴蜀散文(三)—李白散文簡論〉,《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十八卷第二期,2001.4。
武承權:〈〈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裴長史疑析〉。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2006-2007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7.8。
姜光斗:〈不亢不卑 豪氣如山—李白〈與韓荊州書〉賞析〉,《古典文學知識》,二○○八年第一期,2008.1。
胡燕:〈唐代壁記研究〉,《唐都學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9.1。
夏廣興、方海燕:〈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與唐代民俗風情〉,《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四卷第六期,2005.11。
海濱:〈論李白詩文中「鯤鵬」和「鳳凰」的儒道意義世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5.12。
馬驥伸〈李白是否西域人—藉申歷史與新聞求真不易〉,《歷史月刊》,第一八四期,2003.5。
康懷遠:〈李白詩文中的民本情懷與和諧意趣〉,《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一期,2007.1。
張天來:〈李白「從璘」事辨析〉。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紀念館編:《中國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2.12。
張江莉、劉龍飛:〈〈與韓荊州書〉:真正的盛唐之音〉,《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三期,2002.5。
張志勇:〈論柳宗元讚體文的精神特質〉,《河北學刊》,第三十卷第三期,2010.5。
張瑞君:〈李白與《文選》〉。收入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2009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12。
張燕:〈李白詩文中劍的意象分析〉,《語文學刊》,二○○九年第十期,2009.5。
梅家玲:〈唐代贈序初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三卷第一期,1984.6。
畢曉飛:〈淺議李白散文中的序〉,《滄桑》,二○○九年第五期,2009.5。
郭建偉:〈李白干謁文芻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7.7。
陳芳:〈歐陽修之祭文研究〉,《警專學報》,第四期,1981.6。new window
陳娟:〈李白詩文中的大鵬意象〉,《語文教學與研究》,二○○四年三十二期,2004.11。
陶敏:〈縱橫術與唐人干謁之風-從李白〈與韓荊州書〉說起〉,《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二卷第四期,2001.12。
陶紹清:〈李白駢文論略〉,《柳州師專學報》,第十八卷第四期,2003.12。
章繼光:〈李白歌行的散文筆法〉,《中國韻文學刊》,一九九八年第二期,1998.2。
喬德明:〈李白與佛經二題〉。收入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8。
彭時平:〈「韓荊州」是韓愈嗎〉,《咬文嚼字》,二○○六年第十二期,2006.12。
彭國棟:〈李白與韓荊州〉,《明道文藝》,第十一期,1977.2。
閔澤平:〈李白、杜甫的散文創作與藝術精神〉,《周口師范學院學報》,第二十三卷第三期,2006.5。
須滕健太郎:〈李白詩文中的佛教描寫〉。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2.12。
黃振民:〈論以「序」名篇之古文〉,《教育與研究》,第十期,1988.6。
黃肇基:〈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賞析〉,《中國語文》,第一○五卷第五期,2009.11。
黃鴻森:〈李白〈與韓荊州書〉的韓荊州當的什麼官〉,《傳媒》,二○○二年第十一期,2002.11。
楊采華:〈李白的鄂州詩文界定〉,《鄂州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三期,2003.7。
楊栩生〈對〈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寫作時間考辨〉的幾點質疑〉,《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一期,2003.2。
楊鴻銘:〈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析評〉,《國文天地》,第十六卷第二期,2000.7。
楊蘭凱:〈從〈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看李白的道家人生哲學〉,《河南農業》,二○○八年第二十四期,2008.12。
裴斐:〈李白與魏晉六朝詩人〉。收入馬鞍山市李白研究會編:《中日李白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10。
裴斐:〈李白與歷史人物〉。收入於李白研究會編:《李白研究論叢(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0.12。
趙銘善:〈李白散文三題〉。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5。
劉汾:〈以詩為文 以情動人-論李白散文的獨特個性〉,《湖南第一師範學報》,第三卷第四期,2003.12。
劉汾:〈論李白散文的詩性特質〉,《滄桑》,二○一○年第六期,2010.6。
劉亞林:〈縱筆揮灑 形散神凝-論李白詩歌的散文化特色〉,《外交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三期,1996.3。
劉淑芬:〈經幢的形制、性質和來源──經幢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三分,1997.09。new window
劉興超〈論唐代廳壁記〉,《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一五八期,二○○八年第三期,2008.3。
潘慧瓊:〈黃河波浪青天湧,清水芙蓉玉壺天-論李白文的風格特色〉。《廣西梧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十六卷第二期,2000.5。
賴漢屏:〈李白〈與韓荊州書〉〉,《明道文藝》,第三二四期,2003.3。
謝建忠:〈論《毛詩》與李白文、賦的儒家情懷〉。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2009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12。
鍾嘉芳:〈讚體溯源〉,《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二期,2006.4。
羅文進:〈淺析李白詩歌中的散文句式〉,《重慶工學院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2001.2。
鐘振振:〈關於李白〈任城縣廳壁記〉之本事與繫年〉。收入於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20世紀李白研究論文精選集》,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12。
參、網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
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mp.asp?mp=2
電子佛典集成:http://www.cbeta.org/index.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