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敦煌吉凶書儀寫卷與其五服制度研究
作者:黃亮文
作者(外文):Liang-WenHu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王三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敦煌書儀五服服制喪服開元禮韓愈DunhuangShu-Yifive classes of mourning clothingmourning clothingKaiyuan LiHan Y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9
摘 要
本論文探討敦煌吉凶書儀寫卷及其五服制度,分析後認為書儀應當包含書信及儀節二部分,且書儀是虛擬的書信格式與儀節制度,供人仿作與行用,與實際書信有別;另從諸多方面考察,目前所謂「表狀箋啓類書儀」實有許多非書儀文獻。
其次,探究記載五服制度之吉凶書儀文獻問題,綴合相關寫卷,考證其定名、年代與作者,如P.4024一卷與P.3681、P.4002、Дx.1055、P.4042等是同一卷斷裂為數殘卷,年代在貞觀十一年之前,作者或為裴矩。另以S.1725應非書儀,據王綝《禮雜答問》之作,將本寫卷擬名為「禮俗答問」,其年代約當貞觀改禮後,至顯慶改甥服之前,抄寫於河西地區,今因該卷載錄「五服制度」、「禮及令」等服制,納入本文探討範圍。《新定書儀鏡》寫卷系統紊雜,經詳細分析、歸納後,區分為《書儀鏡(甲本)》、《書儀鏡(乙本)》及《新定書儀鏡》三系統,考證其年代,並提出諸多疑點,論證此三部書儀之作者應非杜友晉。
此外,比較敦煌吉凶書儀所載服制與《大唐開元禮》之差異,逐條為之考證,並闡述其流衍,歸納其變化。最後,由敦煌書儀所載服制,對韓愈為嫂服期進行深入個案研究,探明此一服制之緣由,反觀歷來對此服之評價,並論述嫂叔服制之初始。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Dunhuang auspicious Shu-Yi manuscripts and its five classes of mourning clothing. Actually, Shu-Yi is a fictitious form of letters for ceremonial uses not for normal communication, besides, there are many distinctive model letters which are not suitable to be classified into Shu-Yi.
Second, after I examine the name, history, the author and the documents related with the auspicious Shu-Yi manuscripts recording the five classes of mourning clothing, I conclude that P.4024 , P.3681, P.4002, Дx.1055, and P.4042 are exactly the same manuscript written by Pei Ju before Zhen Guan eleven (637).
Moreover, basically speaking, S.1725 should not be classified into Shu-Yi, nevertheless, I cited the contents into the discussions because Wang Lin named S.1725 as Li Su Da Wen which is dated back during Zhen Guan to Xian Qing and was transcribed in He Xi district that noted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etiquettes as the five classes and the inheritances of mourning clothing in his Li Za Da Wen. Also, I revise the complicated manuscripts system of Xin Ding Shu Yi Jing into Shu Yi JingⅠ, Shu Yi JingⅡ, and Xin Ding Shu Yi Jing three systems. Going a step further, I verify that Du You Jin is not the one wrote three publications stated above after the historical examinations.
Furthermore, I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developments on the classes of mourning clothing recorded in Dunhuang auspicious Shu-Yi manuscripts and Da Tang Kaiyuan Li. To sum up, I then take Han Yu’s mourning for his sister-in-law as an example to verify the reasons, historical evaluation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Shu-Sao” mourning clothing.
參考書目

一、古著部分:(依四部類目及朝代排序)
(一)經部: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彭林整理,李學勤主編:《儀禮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漢)馬融,(魏)王肅,臧庸輯《儀禮喪服馬王注》,台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劉宋)雷次宗《儀禮喪服經傳略注》,台北:藝文出版社,1972年
(宋)司馬光:《書儀》(《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車垓:《內外服制通釋》(《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朱熹:《家禮》(《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陳祥道:《禮書》(《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李如圭《儀禮集釋》,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沈彤《儀禮集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程瑤田《儀禮喪服文足徵記》(《續修四庫全書》,第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崔述《五服異同彙考》(《續修四庫全書》,第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吳嘉賓《五服釋例》(《續修四庫全書》,第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清)淩廷堪《禮經釋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清)姚際恆,陳祖武點校,《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清)王士讓:《儀禮紃解》(《續修四庫全書》,第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盛世佐:《儀禮集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孫希旦《儀禮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鄧洪波整理,李學勤主編《孝經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唐石經》(《唐石十三經》,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
(唐)陸德明,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阮元編刊,王進祥重編:《重編本皇清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0年)
(清)皮錫瑞,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李傳書整理,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漢民整理,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年)
(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補,(宋)陳彭年等重修:《重修玉篇》(《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張參:《五經文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唐玄度:《九經字樣》(《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丁度等編:《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宋)毛晃增注,(宋)毛居正重增:《增修互注禮部韻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8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晉)陳壽,(劉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劉宋)范曄,(晉)司馬彪補志,(唐)李賢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9年)
(梁)沈約,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梁)蕭子顯,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
(北齊)魏收,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
(隋)姚察等,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陳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唐)李延壽,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李延壽,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唐)房玄齡,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魏徵,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
(後晉)劉昫,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
(宋)歐陽修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宋)薛居正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五代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宋)歐陽修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五代史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王堯臣等撰:《崇文總目》(《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2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范祖禹,《唐鑑》,《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趙翼,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呂大防:《韓吏部文公集年譜》,《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程俱:《韓文公歷官記》,《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洪興祖:《韓子年譜》,《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樊汝霖:《韓文公年譜》,《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方崧卿:《韓文年表》,《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蕭嵩等撰:《大唐開元禮》文津閣(《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1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蕭嵩等撰:《大唐開元禮》文淵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6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蕭嵩等撰:《大唐開元禮》(東京:古典研究會,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文庫藏光緒12年洪氏公善堂校刊本,1972年)
(唐)蕭嵩等撰:《大唐開元禮》(《四部文明》,《隋唐文明卷》,第4冊,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new window
(宋)鄭居中等撰:《政和五禮新儀》(《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1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李隆基撰,(唐)李林甫注:《大唐六典》(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宋)宋綬、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初版)
(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稽璜、曹仁虎等撰:《欽定續通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97-399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
(宋)王溥撰:《五代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三)子部:
(宋)程頤、程顥:《二程遺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張載:《張子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7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4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秦)呂不韋撰,王利器注疏:《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漢)班固撰:《白虎通義》(《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任廣:《書敘指南》,《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明)章潢:《圖書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2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王應麟:《玉海》(《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1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周廣業:《經史避名彙考》(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四)集部: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及拾遺》(臺北:大化出版公司,1987年)
(清)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清)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張說:《張燕公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陸贄:《翰苑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韓愈撰,(宋)文讜注,(宋)王儔補注:《新刊經進詳註昌黎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韓愈撰,(宋)魏仲舉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5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唐)韓愈撰,(清)廖瑩中註:《東雅堂昌黎集註》(《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5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2年)
(唐)李翶:《李文公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6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司馬光:《傳家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6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鄭善夫:《少谷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2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袁枚:《小倉山房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毛奇齡:《西河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4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續修四庫全書》第11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黃本驥:《三長物齋文略》(《續修四庫全書》第15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元啟:《讀韓記疑》(《續修四庫全書》第13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崔述:《五服異同彙考》(《續修四庫全書》第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沈欽韓:《幼學堂詩文稿》(《續修四庫全書》第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羅振玉:《貞松堂西陲秘籍叢殘》,《羅雪堂先生全集》三編(台北:文華出版公司,1970年)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台北:文海書局,1967年)
(清)王謨:《漢魏遺書鈔》(《續修四庫全書》第1199-12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2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黃奭:《黃氏逸書考》(《續修四庫全書》第12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二、今著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上海圖書館等編《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中國文物研究所等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中國文物研究所等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三卷(斯一三八六——二○八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編輯委員彙編《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任繼愈主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2001年)
卞孝萱、張清華、閻琦《韓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三慶《從敦煌佛教齋願文本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9年
王三慶《從敦煌齋願文獻看佛教與中國民俗的融合》,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9年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敦煌叢刊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王素《吐魯番出土高昌文獻編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申國美,李德範編《英藏法藏敦煌遺書研究按號索引》,北京:國家圖書館,2009年
申國美《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分類目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任爽《唐代禮制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李正宇《敦煌學導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李錦繡《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周一良、趙和平《唐五代書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予同《群經概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
周何《古禮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
周何《說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
周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周啟成、周維德,《新譯昌黎先生文集》(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孟憲實《敦煌民間結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屈守元、常思春,《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尹《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0年)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素英《禮學思想與應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林燾、耿振生《聲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new window
邱衍文《唐開元禮中喪禮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郁氏印書及獎學基金會,1984年)new window
金身佳《敦煌寫本宅經葬書校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等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獻》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姜伯勤、項楚、榮新江《敦煌邈真讚校錄并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
姜伯勤《敦煌社會文書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
姜伯勤《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胡楚生《韓文選析》(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浙藏敦煌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浙藏敦煌文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郝春文主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北京:科學出版社)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馬建興《喪服制度與傳統法律文化》(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
高田時雄《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小豔《敦煌書儀語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張涌泉主編《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涌泉等主編《浙江與敦煌學: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煥君、刁小龍《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錫恭《喪服鄭氏學》(《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三輯,第33至36冊,台中:文听閣,2009年)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許建平《敦煌經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于柱《敦煌寫本宅經校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九思出版公司,1977年)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敦煌研究院《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黃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葉國良《古代禮制與風俗》(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
葉國良等《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榮新江《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榮新江《敦煌學新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期敦煌歷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熊秉貞、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趙和平《敦煌表狀箋啟書儀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劉真倫、岳珍《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劉國盈《韓愈評傳》(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
劉進寶,高田時雄主編《轉型期的敦煌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申國美編《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分類目錄》,北京:北京圖書館,2007年
潘重規主編《龍龕手鑑新編》(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80年)
潘重規編《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敦煌卷子》(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76年)
鄧潭洲《韓愈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錢基博《韓愈志》(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4年)
閻琦、周敏《韓昌黎文學傳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閻琦《大唐盛世——韓愈與長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
戴炎輝《唐律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10年)
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new window
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5年)
羅聯添《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羅聯添《韓愈資料彙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譚蟬雪《盛世遺風:敦煌的民俗》,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年
譚蟬雪《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
譚蟬雪《敦煌婚姻文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
饒宗頤《中古時期社邑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
饒宗頤編《敦煌文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日〕伊藤美重子《敦煌文書にみる學校教育》,京都:汲古書院,2008年
〔日〕影山誠一《喪服總說》(東京:大東文化大學東洋研究所,1969年)
〔日〕高田時雄《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8年)
〔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等編《唐令拾遺補——附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年)
〔日〕仁井田陞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
〔日〕川口久雄《平安朝日本漢文学史の研究》(東京:明治書院,1964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註考證》(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56年)
〔日〕谷田孝之《中國古代喪服制度の基礎的研究》(廣島:廣島大學文學部,1961年)
〔日〕藤枝晃《トルファン出土仏典の研究—高昌残影釈録》(京都:法藏館,2005年)
〔日〕藤川正數《魏晉時代における喪服禮の研究》(東京:敬文社,1960年)
〔日〕那波利貞《唐代社會文化史》(東京:創文社,1977年)
〔日〕黑板勝美《令集解》(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法〕Michel Soymie,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chinois de Touen-Houang Fonds Pelliot chinois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VOLUME V,TOME 1,EFEO,Paris,1995
〔法〕戴密微撰,耿昇譯:《吐蕃僧諍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4年)


三、期刊論文:
丁鼎、王明華〈“喪無二杖說獻疑〉,《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丁鼎〈“降服論略〉,《洛陽工學院(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
丁鼎〈《儀禮‧喪服》的親屬稱謂所反映的上古婚姻遺俗〉,《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3期
丁鼎〈《禮記》與《儀禮‧喪服》經、傳所載喪服制度之比較研究〉,《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刁小龍〈《喪服》“報服考述〉,《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王三慶、黃亮文〈《朋友書儀》一卷研究〉,《敦煌學》第25輯,敦煌學會,2004年9月
王三慶〈《杜家立成雜書要略》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新國學》第2卷,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10月
王三慶〈《俄藏敦煌文獻》應用文書研究〉(Studies on Functional Document from Dunhuang Colle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 RAS, in St. Petersburg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unhuang Studie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the Coming Second Century of Research2009)
王三慶〈三洞道士朱法滿編《道士吉凶書儀並序》初探〉,中國唐代學會、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主編《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1年9月
王三慶〈敦煌書儀載錄之節日活動與民俗〉,《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出版),1995年4月
王三慶〈敦煌寫卷記載的婚禮節目與程序〉,《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特刊》(嘉義:中正大學),1996年9月
王三慶〈論敦煌書儀之名義與源流〉,《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出版),1998年4月
王國良〈《新唐書‧藝文志》考論〉,《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等),2006年12月
史睿〈敦煌吉凶書儀與東晉南朝禮俗〉,郝春文主編《敦煌文獻論集:紀念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甘懷真〈「舊君」的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政治秩序〉,《新史學》第13卷第2期,2002年6月new window
甘懷真〈魏晉時期官人間的喪服禮〉,《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7期,1995年9月new window
皮慶生〈唐宋時期五服制度入令過程試探〉,《唐研究》第14卷,2008年
吳麗娛、楊寶玉〈P.3730v張氏歸義軍時期書狀考釋〉,《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
吳麗娛〈改撰《禮記》:《大唐開元禮》的創作更新〉,收錄於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吳麗娛〈唐朝的《喪葬令》與唐五代喪葬法式〉,《文史》2007年第2輯‧總第79輯
吳麗娛〈營造盛世:《大唐開元禮》的撰作緣起〉,《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
吳麗娛〈禮用之辨:《大唐開元禮》的行用釋疑〉《文史》,2005年第2輯‧總第71輯
李正宇〈索勳、張承奉更迭之際史事考〉,《敦煌文獻論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114至128。
李并成〈“鏡類文獻識略〉,《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李軍〈敦煌寫本《歸義軍僧官書儀》拼接綴合及相關問題研究〉,《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3期,總第53期
李衡眉〈「嫂叔無服」論〉,《齊魯學刊》1990年9月,第5期
李霞〈簡述唐代家庭中的嫂叔之禮〉,《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2002.6):153
杜琪〈書儀緣起蠡測及敦煌書儀概說〉,《社科縱橫》(蘭州: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2年12月,總第17卷第6期
沈文倬〈漢簡《服傳》考〉,《文史》1985年第24、25期
周何〈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議〉,《中國學術年刊》1976年第1期new window
周興濤〈敦煌寫本P.2481號性質再探〉,《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6月,第8卷第2期
林慶彰〈近二十年臺灣研究《三禮》成果之分析〉,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第4期new window
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金傳道、王寧〈“書儀內容辨正〉,《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5期,2010年9月
姜伯勤〈唐敦煌“書儀寫本中所見的沙州玉關驛戶起義〉,《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1981年第1輯,總第17輯
姜伯勤〈唐禮與敦煌發現的書儀〉,《敦煌文藪(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4月台一版
施新榮〈《高昌書儀》初探〉,《吐魯番學研究》2004年第1期
施新榮〈吐魯番所出《高昌書儀》芻議〉,《西域研究》2005年第2期
胡昭曦〈蜀學研究與文物資料——宋代成都范氏墓志新見〉,《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10年10月
胡新生〈論《儀禮》篇末“記的編撰時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輯‧總第80輯
宮雲維〈書儀源流考〉,《古今藝文》第29卷第3期
高二旺〈魏晉南北朝喪禮學的興盛及其實踐〉,《江漢論壇》2010年第9期
張小豔〈書儀誤校示例〉,《文史》2005年第2輯‧總第71輯
張文昌,〈服制、親屬與國家——唐宋禮法之喪服規範〉,臺師大歷史系等主編《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1月初版)
張文昌〈服制、親屬與國家〉,《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1月)
張愛波〈西晉以“孝治天下與儒風頹變〉,《新亞論叢》2005年第一期(總第七期)new window
張煥君〈《喪服》用杖制度考論〉,《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張煥君〈從居喪之禮的變化看魏晉時期孝道觀的調適〉,《史學集刊》2011年11月第6期
許建平〈《俄藏敦煌文獻》儒家經典類寫本的定名與綴合〉,《敦煌文獻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郭長城〈敦煌寫本〈朋友書儀〉試論〉,《漢學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12月,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專號,頁291至299。new window
陳倩〈《喪服》女子“出嫁不降考辨〉,《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春之卷
陳祚龍〈看了周一良作《敦煌寫本書儀考(之一)》以後〉,《敦煌學》第6輯,敦煌學會,1983年6月,頁31至68。new window
陳華文〈關注人類最終歸處——以20年來喪葬文化研究著作為例〉,《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陳靜〈書儀的名與實〉,《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1期
陳韻〈從黃奭所輯《三禮目錄》論“禮是鄭學〉,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
馮培紅〈敦煌本《國忌行香文》及相關問題,《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
黃正建〈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變化——以兩《唐書》用詞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
黃志祥〈鄭學、王學之爭史略〉,《孔孟月刊》第29卷第12期,1991年8月
黃侃《禮學略說》,《黃侃論學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黃亮文〈P.3681、P.4002、Дx.1055、P.4042、P.4024五件書儀寫卷的綴合與探討〉一文撰寫於2006年暑假期間,刊於《敦煌學研究》2007年第1、2期
黃亮文〈P.3681、P.4002、ДX.1055、P.4042、P.4024五件書儀寫卷的綴合與探討〉(上),《敦煌學研究》2007年第1期,總第3期(南京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韓國首爾出版社,2007年4月);及〈P.3681、P.4002、ДX.1055、P.4042、P.4024五件書儀寫卷的綴合與探討〉(下),《敦煌學研究》2007年第2期,總第4期(南京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韓國首爾出版社,2007年8月)
黃亮文〈P.4024〈喪服儀〉錄文補證〉,《敦煌學》第29輯,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2012年3月
楊莉〈敦煌凶書儀の「序」における「死」の表現〉,《中国語研究》第52号,白帝社,2010年10月
楊莉〈敦煌書儀の「婦人吉書儀」における呼称表現〉,《中国語研究》第51号,白帝社,2009年10月
楊華〈論《開元禮》對鄭玄和王肅禮學的擇從〉,《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2期,總第98期
榮新江〈敦煌本《書儀鏡》為安西書儀考〉,收入柳存仁等著《慶祝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特刊》(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訂補〉,《敦煌吐魯番研究》第3卷,1997年8月,頁229至258。
趙瀾〈唐代喪服改制述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6期,2000年1月
趙瀾〈《大唐開元禮初探》——論唐代禮制的演化歷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5期
劉安志〈關於《大唐開元禮》的性質及行用問題〉,《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
蔣凡《《世說新語》的讀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謝海平〈從應用文教學觀點看伯三四四二杜友晉《吉凶書儀》〉,《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5年4月),頁277至292。
簡博賢〈王肅禮記學及其難鄭大義〉,《孔孟學報》第41期,1981年4月new window
竇懷永、許建平〈敦煌寫本的避諱特點及其對傳統寫本抄寫時代判定的參考價值〉,《敦煌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85期
竇懷永〈敦煌道教文獻避諱研究〉,《敦煌研究》2009年第3期,總第115期
闞緒良〈敦煌寫本S1725號“日別考辨〉,《文獻》2003年第4期
〔日〕伊藤美重子〈敦煌の吉凶書儀にみる凶儀について〉,《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紀要》第55期,2002年,頁51至65。
〔日〕伊藤美重子〈敦煌書儀の中の凶書〉,佐藤保・宮尾正樹《ああ哀しいかな―死と向き合う中国文学》,2002年10月,頁123至138。
〔日〕永田知之〈唐代喪服儀禮の一斑——書儀に見える『禫』をめぐって〉,見高田時雄編《敦煌寫本研究年報》創刊號(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西陲發現中國中世寫本研究班」,2007年3月
〔日〕丸山裕美子〈敦煌写本書儀にみる唐代法制史料〉,《律令法とその周辺》(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3月發行)
〔日〕丸山裕美子〈敦煌写本書儀にみる唐代法制史料〉,《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報》(東京:國學院大學日本研究所,1997年5月)第196期
〔日〕古瀬奈津子〈儀式における唐禮の継受〉,《律令法とその周辺》(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3月發行)
〔日〕山本孝子〈僧尼書儀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敦煌發見の吉凶書儀を中心として〉,《敦煌寫本研究年報》第五號,2011年3月
〔日〕那波利貞《『元和新定書儀』と杜有晋の編する『吉凶書儀』とに就いて》,《史林》第45卷第1號,京都:史學研究會,1962年1月
〔日〕木島史雄〈六朝前期の孝と喪服——禮學の目的‧機能‧手法〉,收錄於小南一郎編《中國古代禮制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5年3月發行)


四、學位論文:
文智成《儀禮喪服親等服制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王德權《唐代官制中的散官與散位》(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柯慧蓮《今本《禮記》中有關喪服制度的篇章與《儀禮‧喪服篇》之關係》(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洪藝芳《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嘉義: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孫瑞琴《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張長臺《唐代喪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new window
張煥君《魏晉南北朝喪服制度研究》(北京: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陳燕梅《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亮文《敦煌寫本張敖書儀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黃美華《司馬光《書儀》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葉淑珍《敦煌寫本書儀中應用文書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趙瀾《唐代喪服制度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
劉美智《魏晉父名母名喪服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素玲:《宋儒論韓愈排佛與師道》(臺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頁284。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竇雁詩《《新定書儀鏡》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