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心慕與手追──中古時期王羲之書法接受研究
作者:莊千慧
作者(外文):Chien-hui Chu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昌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淳化閣帖蘭亭序王羲之接受美學書法美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0
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303─361)是成就最高、也是影響後世最鉅的書家,不過,這樣一個「巨星」卻因唐太宗以其作品殉葬,而戲劇性地無真迹傳世,其後與王羲之有關的研究往往不出「歌頌書迹之精妙絕倫」與「摹本刻帖之優劣真偽」二條路線。考證翔實以還原歷史真相,固然是學術追求的目標,但一直停留在真偽論辨,以之為「神聖化的信仰」,甚至主張王羲之乃書法史上的「虛擬人物」,則又未免走入極端。本文以接受美學的觀點重探中古時期書法史的王羲之論題,將接受者的詮釋放入歷史的脈絡中重新交流,在真偽論辨之外,重新賦予新的研究內涵,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論題義界,在前行研究的成果上,歸納「接受美學」與「王羲之書法究」跨領域的研究方法,從接受者的對話、交流之中,釐析王羲之的典範意義。
第二章「中古時期王羲之書迹的傳播與複本」,探析中古時期──六朝、唐、宋王羲之書迹被傳播的情形,分別從「觀看者」、「複製技術」與「複本」三層面進行論述。
第三章「典範的建構──六朝時期王羲之書法接受探析」,從六朝語境中重新觀看《蘭亭序》,並藉由羊欣、王僧虔、虞龢和庾肩吾的書論對話,建構王羲之的「典範」意義。除了南朝,對於一般視為「王羲之未被接受」的北朝,與國祚甚短的隋代,也將一併分析王羲之被觀看與接受的情形。
第四章為「典範的形塑──唐代王羲之書法接受探析」,雖然「二王典型」已被書法史視為同一書風類型,但唐太宗以「盡善盡美╱枯樹餓隸」區分二者,使唐人關注於「二王」者為「趨異」而非「趨同」,本章將在「崇羲抑獻的語境構設」與「二王優劣論」分析此一主題。此外,唐人在觀看之外,以「永字八法」歸納王羲之用筆要訣,顯示唐人亟欲於典範的學習後新變為一己的風格,使典範得以衍嬗,造就唐代多樣化的書風,此一主題則以「唐人觀看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到懷素的書法接受衍嬗」、「永字八法的筆法模擬」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第五章為「再生的典範──宋代王羲之書法接受探析」,宋代王羲之書迹複本之傳播以《淳化閣帖》的「系列法帖」為主,然而由於米芾、黃伯思對於主導法帖摹刻的王著與《閣帖》的諸多批評,使「聚訟不休」的「閣帖文本」逐漸形成一種「接受成見」,本章以「再生典範」的觀點重探《淳化閣帖》在王羲之書法接受發展的意義,並以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與宋高宗為「典範再生」的考察對象。
第六章為「結論」,綜述研究心得之外,再說明可以延伸的相關論題。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ception-respons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Medieval Chinese calligraphers’ adoption of Wang Xizhi’s works. To open a dialogue between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the imitations of Wang’s style by the latter calligraphers within a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thesis also shed light on a new aspect of the studies of Wang, which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uthentication of Wang’s work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contains motivation and terminology of this stud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 reception in the study of Wang’s calligraphy.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Wang’s calligraphic imitations in terms of “viewers,” “imitative technologies” and “imit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re-examines Wang’s Lan Ting Xu in terms of Six Dynasties’ discourse and how Wang’s calligraphy was canonized by the calligraphy critics, such as Yang Xin, Wang Sengqian and Ye He. The fourth chapter deals with how the Tang Dyansty’s calligraphers developed their own styles by imitating Wang’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Wang’s Chunhua Ge Tie in the theory of reception-response, and takes examples from the works of Ouyang Xiu, Su Shi, Huang Tingjian, Mi Fu and Zhao Gou.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sion, summarizes research experiences and extended related issues.
一、古籍類(依編著者年代排序)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91年)
西晉.葛洪:《抱朴子》,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南朝齊.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南朝梁.蕭繹撰:《金樓子》,,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O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朝梁.庾信撰、清.倪璠纂註:《庾子山集注》,(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1983年)
北齊.魏收撰:《魏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隋.姚察等撰:《梁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令狐德棻撰:《周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肇撰:《國史補》,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四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吳兢撰:《貞觀政要》(臺北:中華書局,1962年)
唐.孟棨著:《本事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房玄齡撰:《晉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姚思廉撰:《陳書》,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韋續:《墨藪》,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張鷟撰:《朝野僉載》,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四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劉餗著:《隋唐嘉話》,收入《筆記小說大觀.1》,(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唐.魏徵撰:《隋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北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北宋.朱長文撰:《墨池編》,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米芾撰:《書史》,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米芾撰:《寶晉英光集》,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北宋.米芾撰:《寶章待訪錄》,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何薳撰:《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李之儀撰:《姑前居士集》,(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O四三∼一O四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沈括著、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7年)
北宋.施宿等撰:《會稽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八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秦觀:《淮海集》,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北宋.黃伯思撰:《東觀餘論》,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黃庭堅撰:《山谷集》、《山谷別集》,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北宋.黃庭堅撰:《山谷題跋》,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葉夢得撰:《石林燕語》,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六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北宋.趙明誠:《金石錄》,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北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北宋.歐陽脩撰:《六一題跋》,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歐陽脩撰:《集古錄》,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北宋.歐陽脩撰:《文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一O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蘇軾著、傅成,穆儔標點:《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北宋.蘇軾撰:《東坡題跋》,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南宋.王楙撰:《野客叢書》,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宋.朱熹撰:《晦庵集》,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八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宋.呂本中撰:《紫微雜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六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南宋.周密撰:《雲煙過眼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七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周密撰:《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周必大撰、周綸編:《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一四七到一一四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岳珂撰:《寶真齋法書贊》,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南宋.洪適等撰:《硯史(及其他四種)(歙硯說、歙州硯譜、辨歙石說、端溪硯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洪邁撰:《容齋隨筆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南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南宋.施宿等撰:《會稽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八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陸游撰:《劍南詩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一六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姜夔撰:《絳帖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桑世昌撰:《蘭亭考》,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南宋.孫逢吉撰:《職官分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張世南著:《遊宦紀聞》,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六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宋.曹士冕撰:《法帖譜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陳思撰:《書苑菁華》,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南宋.陳思撰:《寶刻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又:撰者不詳:《寶刻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曾宏父撰:《石刻舖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趙希鵠撰:《洞天清錄》,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八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宋.樓鑰著:《攻媿集》,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八五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宋.鄭樵撰:《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元.陸友仁撰:《研北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曹昭撰:《格古要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劉壎撰:《隱居通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文洪等撰:《文氏五家集》,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六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文震亨編撰:《長物志》,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文洪等撰《文氏五家集》,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四六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方以智撰:《通雅》,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王世貞撰:《弇州四部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朱存理撰:《鐵網珊瑚》,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宋詡撰:《竹嶼山房雜部》,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八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宋濂撰:《元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明.李日華撰:《六研齋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五六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汪砢玉撰:《珊瑚網》,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五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郁逢慶撰:《郁氏書畫題跋記》,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高濂撰:《遵生八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皇甫汸撰:《皇甫司勳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七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張丑撰:《清河書畫舫》,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明.張燮著:《東西洋考》,收入楊家駱主編:《四庫全書珍本》163─1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明.郭宗昌撰:《金石史》,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陸深撰:《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六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陶宗儀撰:《式古堂書畫彙考》,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六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明.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明.陶宗儀撰:《書史會要》,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楊慎《墨池瑣錄》,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六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慎撰:《升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七O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董其昌撰:《畫禪室隨筆》,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趙崡撰:《石墨鐫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卞永譽撰:《式古堂書畫彙考》,收入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六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王士禎撰:《居易錄》,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八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王澍撰:《淳化祕閣法帖考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沈德潛選註:《唐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汪森編:《粤西叢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74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周亮工《書影擇錄》,收入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初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林侗撰:《來齋金石刻考略》三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八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姜宸英撰:《湛園題跋》,《中國書畫全書》第七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胡世安著:《異魚圖贊箋》,(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
清.孫岳頒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一九至八二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中國書畫全書》第七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清.翁方綱撰:《復初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
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葉昌熾撰:《語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趙宏恩撰:《江南通志》,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七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劉熙載著:《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顧炎武輯:《金石文字記》,《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清.錢謙益撰:《牧齋有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清.鄂爾泰、張廷玉編纂:《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末民初.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二、近人相關論著(依作者姓名姓氏筆畫排序)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所會主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1992年)〈文學與傳播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5)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1─17冊),(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王力堅著:《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王仁鈞著:《書譜導讀》(臺北:蕙風堂出版,2003年)
王瑤著:《中古文學史論:中古文學思想.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學風貌》,(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王國財等編著:《書情畫藝紙尺千里》,(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4年)
王國瓔著:《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初版,1992年)三刷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楊明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靖憲等編著:《中國書法藝術.第四卷.隋唐五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毛漢光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田洪生著:《紙鑒──中國古代書畫、文獻用紙鑒賞》,(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田曉菲著:《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白謙慎、華人德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白謙慎著、孫靜如、張佳傑譯:《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皮錫瑞著:《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石守謙著:《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仲威、沈傳鳳著:《古墨新研──《淳化閣帖》縱橫談》,(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朱仁夫著:《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朱立元總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家溍主編:《歷代著錄法書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朱關田著:《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發行,1999年)
衣若芬著:《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04年)
何秀煌著:《記號、意識與典範──記號文化與記號人生》,(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何寄澎著:《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何傳馨、陳韻如著:《孫過庭書譜光學攝影檢測報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
李劍鋒著:《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李澤厚、劉綱紀編著:《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林文月著:《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周振甫著:《文章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周裕鍇著:《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鳳五著:《書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季崇建著:《書法》,(臺北:渡假出版社,1995年)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2004年)14刷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出版社,2004年)
邱振中著:《書法的形態與闡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年)
邱振中著:《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金元浦著:《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金學智著:《中國書法美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金開誠、王岳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祁小春著:《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臺北:石頭出版社,2007年)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樸安著:《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徐建融、李維琨著:《中國書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秦明智、徐祖蕃校訂:《明拓肅府本淳化閣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年)
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馬宗霍編:《書林藻鑒》,(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馬國權著:《書譜譯註》,(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高中甫著:《歌德接受史1773─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發行,1993年)
高行健著:《論創作》,(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高華平著:《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崔爾平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到十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1999年)
崔爾平主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崔爾平編:《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
郝春文著:《中古時期社邑研究》,收入饒宗頤主編:《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之十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張光賓著:《中國書法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張廷銀著:《魏晉玄言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張高評著:《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成大出版組,2000年)new window
張高評著:《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new window
張蓓蓓著:《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啟功著:《啟功叢稿》,(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敏澤著:《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曹剛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曹寶麟著:《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莫家良主編:《書海觀瀾》,(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98年)
許輝等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郭廉夫著:《王羲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昌明著:《緣情文學觀》,(臺北市:臺灣書店,1999年)
陳昌明著:《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new window
陳文忠著:《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發行,1998年)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陳振濂著:《書法美學》,(西安: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
傅璇琮等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童慶炳、鄧新華著:《中國古代接受詩學》,(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黃宗義著:《顏真卿書法研究》,(臺北:蕙風堂,1993年)
黃宗義著:《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臺北:蕙風堂,1999年)
黃專、嚴善錞著:《文人畫的趣味、圖式與價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黃緯中著:《唐代書法史研究集》,(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4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書法庫》,(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楊文雄著:《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new window
雷家驥著:《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雷家驥主編:《中國中古史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
萬繩楠著:《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廖蔚卿著:《中古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new window
臺靜農等撰:《藝文叢輯》第一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劉小晴著:《中國書學技法評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18、19.王羲之王獻之》,(北京:榮寶齋,1997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62.王鐸二》(北京:榮寶齋,1993年)
劉師培著、陳引馳編校:《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劉淑芬著:《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劉墨著:《中國藝術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劉學鍇著:《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04年)
劉濤著:《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蔣文光著:《中國書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蔡振念著:《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new window
魯仲連主編:《浪漫主義的先聲:法國博物館之旅》(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蕭元著:《書法美學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錢志熙著:《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錢志熙著:《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錢鍾書著:《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
錢鍾書著:《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龍協濤著:《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叢文俊著:《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羅宗強著:《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藝術學編委會主編:《藝術研究類型與範式》,(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日〕川合康山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中田勇次郎等編撰、戴蘭村等譯:《書道全集.第八卷唐二》,(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
〔日〕中田勇次郎等編撰、戴蘭村等譯:《書道全集.第十集宋一》,(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
〔日〕中田勇次郎等編撰、戴蘭村等譯:《書道全集.第四卷東晉》,(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
〔日〕中田勇次郎著:、盧永璘譯:《中國書法理論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日〕中田勇次郎著:《中國書論集》,(東京:二玄社,1977年)
〔日〕宇野雪村編集代表:《王羲之書蹟大系(解題篇、研究篇)》,(東京:東京美術出版社,1990年)
〔日〕村上三島編:《王鐸の書法》,(東京:二玄社,1985年)
〔日〕杭村迫樹編:《王羲之書法字典》(東京二玄社,1991年)
〔比利時〕賈克.瑪奎JacquesMaquet、武珊珊等譯:《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臺北:雄獅出版社,2003年)
〔法〕米歇.傅柯MichelFoucault著、王德威翻譯.導讀:《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Samov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法〕保羅.利科(PaulRicoeur、汪堂家譯:《活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美〕孔恩Thomas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美〕方聞WenFong著、李維琨譯:《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Ow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Owen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Owen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臺北:聯經出版主,2007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
〔英〕約翰.伯格(John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七刷
〔英〕特里.伊格爾頓TerryEagleton著、王逢振譯:《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英〕諾曼.布列遜WilliamNormanBryson著、丁寧譯:《傳統與欲望:從大衛到德拉克羅瓦》,(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
〔德〕加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簡體字版〕
〔德〕加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原著;洪漢鼎譯:《眞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繁體字版〕
〔德〕約翰.亞奧希姆.溫克爾曼Winckelmann,JohannJoachim著、潘襎翻譯箋註:《希臘美術模仿論》,(西洋美學藝術學經典名著:箋註),(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6年)
〔德〕馬丁•海德格Martin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德〕馬丁•海德格MartinHeidegger著:、孫周興譯:《林中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德〕馬丁•海德格MartinHeidegger著:、孫周興譯《海德格選集》,(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德〕康德KantImmanuel著、牟宗三譯註:《判斷力之批判》,(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德〕雷德侯LotharLedderose著、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義〕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著、劉儒庭譯:《開放的作品:時代和社會》(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三、研討會論文集(依編著者姓氏筆畫或單位構構排序)
上海博物館主編:《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1992年文學與傳播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主編:《2003年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出版,2003年)
文物出版社編:《第六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李潤桓等編:《祕閣皇風:淳化閣帖刊刻1010年紀念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3年)
浙江省博物館編:《中國書法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游學華、陳娟安編:《中國碑帖與書法國際書法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四、期刊論文
卜憲群:〈東晉南朝家族的分化與士族的衰落研究〉,《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004年5月,頁19─23
王汝濤:〈論何延之《蘭亭記》乃是信史〉,(《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119─122
王淵清:〈理想與與偶像:論魏晉書風的虛擬性與真實性〉,《書法研究》93期,2000年1月,頁32─49
王興國:〈簡論20世紀的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書法研究》120期,2004年8月,頁28─37
王耀庭:〈故宮名畫鬧雙胞─再說傳移模寫〉,《故宮文物月刊》276期,2006年3月,頁40─59new window
王耀庭:〈傳移模寫〉,《故宮文物月刊》274期,2006年1月,頁4─19new window
由智超、張綺云:〈王羲之書法的唐摹本〉,《文物天地》138期,2002年12月,頁56─57
李怡嚴〈隱喻──心智的得力工具〉,《當代》177、178期,2002年5、6月,頁56─65、120─141。
岳純之:〈唐太宗與《晉書》〉,《歷史教學》第473期,2003年第四期,頁30─33
祈林:〈試論接受美學與傳播學的互動關係〉,《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三期,頁165─168
孫亦平:〈接受與傳播:相互依存的內外模式〉,《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二期,2003年4月,頁59─62
容庚:〈淳化祕閣法帖考〉,《嶺南學報》第十二卷第一期,1952年,頁51─111
馬欽忠:〈論書法學和書法史學的幾個方法論問題〉,《書法研究》第66期,1995年第四期
張天弓:〈關於《法書要錄》原本的探索──從明毛晉本與朱長文所見宋傳本比較的角度看〉,《書法叢刊》第74期,2003年第二期,頁82─96
張天弓:〈關於梁武帝、陶弘景論書啟及其相關問題〉,《書法叢刊》第77期,2004年第一期,頁67─85
陳文忠:〈20年文學接受史研究回顧與思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9期,頁534─543。
陳峻俊:〈主動的“解讀者”──傳播學與接受美學受眾觀的比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二期,頁103─105
陳鴻森:〈北朝經學中的二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四分,1995年12月new window
單國強:〈克隆國寶技術種種〉,《文物天地》138期,2002年12月,頁60─65
單國霖:〈存世《出師頌》墨跡本與刻本關係考〉,《(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110期,2003年第6期,頁25─33
渠曉雲:〈東晉士人審美情趣之轉變與山水詩的形成──以《蘭亭詩》為例〉,《六朝學刊》第二期(成大中文系出版,2006年6月)
葉培貴:〈《集古錄目跋》的書法史學〉,《書法研究》94期,2002年第二期,頁66─78
臺靜農:〈祓除與王羲之蘭亭序〉(「臺靜農遺稿」),《臺大中文學報》第五期,1992年6月new window
劉濤:〈東晉南北朝法書名蹟的收藏與整理〉,《故宮博物院院刊》,(總第102期),2002年第4期,頁8─21
薛龍春:〈從韻味到姿態─《閣帖》的傳播與書法語境的轉換〉,《中國書畫》2004年第2期,頁77─81
龔鵬程:〈道教與書法藝術的關係〉,《中華書道研究》第二期,1994年11月,頁151─162new window
〔日〕吉田悟:〈米芾『書史』考(一)〉,《創價大學大學院紀要》第25期,2003年,頁349─373。
〔日〕吉田悟:〈米芾の学書について〉,《創價大學大學院紀要》,2007年,頁297─314。
〔法〕幽蘭(YolaineEscande):〈中國書法藝術品評的美學思想-論張懷瓘的《書斷》〉,《哲學與文化》32卷12期,2005年12月,頁47─70new window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
吳慧平:《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文化地理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姚曉菲:《魏晉南朝瑯琊王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胡曉銳:《羲獻父子書法接受研究》,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碩士論文,2005年
馬玉蘭:《宋代法帖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俐盈:《體道與審美──李白詩歌中的生命體驗與藝術精神》,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昌明:《從形體觀論六朝美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陳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黃緯中:《唐代書法社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楊雅惠:《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劉磊:《韓孟詩派傳播接受史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鄭毓瑜:《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薛龍春:《張懷瓘書學著作考論》,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書法篆刻)博士論文,2004年
莊千慧:《魏晉南北朝書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六、網路檢索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http://cnki.csis.com.tw/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http://www2.read.com.tw/cgi/ncl3/m_ncl3
東京國立博物館,http://www.tnm.jp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湖南省博物館,http://www.hnmuseum.com
網路展書讀,http://cls.hs.yzu.edu.tw
臺北故宮博物院,http://painting.npm.gov.tw
臺北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