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家工夫論及莊子工夫層級研究
作者:王采淇
作者(外文):Tsai-chi W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瑞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道家老子工夫層級工夫論莊子self cultivationlevels of state of mindZhuangziDaoismLaoz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8
本論文以道家工夫論為主要研究對象,先對老、莊的文本及其詮釋做廣泛的研究,釐清道家重要的概念如道、性、心、自然與工夫等,之後再以莊子的文本為主軸,正面地對道家工夫與境界層級有所建立。
自古以來,研究道家工夫的專論如汗牛充棟,但是,在普遍的認知上,都以為道家工夫是「消極」的;筆者認為,「消極」這個語詞容易造成誤解,而道家特殊的工夫形態,也常使得道家在實踐上,令人有虛浮不實在、無下手處之感。
道家的工夫確實是十分特殊的,但絕不是「消極」,更不是懸空地單提一至人境界的高調之論。在這篇論文中,筆者期能有以下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成果:
第一、對儒、道二家工夫論的主要架構分別有所建立,由此比較儒、道工夫之不同,突顯道家工夫論法與形態的特殊性。第二、透過莊子的文本,建立工夫論層級,鋪陳道家工夫與境界步步上提的歷程,顯示道家工夫的積極性。第三、緊扣道家「不離開世間而出世間」之圓教義理型態,透顯道家學說真義。
通過本論文對於道家工夫論與其層級特色之建立,相信能為道學研究中未定的重要議題,提供新的討論途徑。
This dissertation is an investigation of Daoism theory of self cultivation. I first make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interpretations of the original texts of Laozi and Zhuangzi, so as to clarify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of Daoism such as tao, hsing (human nature), hsin (heart/mind), zi-ran (Nature) and self cultivation. Then with Zhuangzi’s text as the main source, I give a construction of the method of self cultivation and the related jing-jie (state of mind) of Daoism.
There are numerous studies on Daoism theory of self cultivation, however, the common view takes Daoist self cultivation as a “regressive” process. I argue that the term “regressive” is misleading. Daoist special kind of self cultivation is in fact often makes the reader feel somewhat aloof and seems unable to find a way to start self cultivation.
It is true that Daoist self cultivation is very special but not “regressive”, far less an empty claim of the jing-jie of a supreme person. In this dissertation, I want to make the following claims that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results:
First, this dissertation establishes separately the theories of self cultivation of Daoism and Confucianism so that we could make a comparison to show the special method and pattern of Daoism. Secondly, through the text of Zhuangzi, it establishe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self cultivation and shows how it provides a step by step cultivation and related states of mind. It demonstrates the progressive aspect of Daoist method of self cultivation. Third, with clos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ound teaching of Daoism, that is keep away from the distortions of the worldly life without keeping away from the worldly life,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true teaching of Daoism. With such distinctions, my dissertation shall contribute a new horizon of investigations for many of those important and not yet settled issues of Daoism.
一、經典集註

王夫之,《莊子解》,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書局,1995。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
王先謙、張湛,《莊子集解․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1992。
王弼,《老子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王弼、陸德明,《老子道德經注》,台北:世界書局,1990。
王畿,《王龍溪全集》,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新竹:華文書局。
朱熹,《朱子語類》,上海:中華書局,2004。
司馬遷,《史記》,台中:暢談國際文化,2003。
吳汝綸,《莊子點勘》,《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26,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宣穎,《南華經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32,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班固,《漢書》,台中:暢談國際文化,2004年。
焦竑,《老子翼•莊子翼》,台北:新文豐,1978。
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書局,1972。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1991。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新文豐,1973。
《道德經》、《莊子》、《四書論語》、《孟子》、《易經》等古文典籍,
台北:讀經文教事業份有限公司出版之「經典誦讀本系列」,2009。


二、今人著作

王邦雄,《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3。new window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叢書,1994。new window
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台北:立緒文化,1999。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new window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4。new window
王邦雄,《修真-莊子的生命本質》,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new window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83。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4。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85。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學生書局,1987。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0。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7。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8。
牟宗三講述、陶國章整理,《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書林出版社,1999。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書局,2004。new window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吳怡,《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台北:東大圖書,1981。
吳怡,《逍遙的莊子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0。
吳怡,《關心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吳怡,《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6月五刷。
吳怡,《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三刷。
吳怡,《禪與老莊》,台北:三民書局,1992。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2009。new window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康,《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63。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 198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 2004。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馬自毅,《新譯人間詞話》,台北:三民書局,1994。
崔大華,《莊子岐解》,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1。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new window
陳鼓應,《老莊新論》(修訂版),台北:五南,2006。new window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new window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8。new window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new window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全二冊),香港:三聯書店,2009。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1997。new window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張岱年,《張岱年哲學文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張京華,《莊子哲學辨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張炳陽,《從自然到自由—以〈莊子•養生主〉為核心的考察》,台北:明目文化,2003。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明文書局,1994。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Khenpo Tsultrim Gyamtso Rinpoche),《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禪修次第》(The Progressive Stages of Meditation on Emptiness),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0。
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new window
黃錦鋐,《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5。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1985。
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文化,2002。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1990。new window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1997。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1991。
楊儒賓,《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台北:正中書局,1994。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三聯書店,2002。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4。new window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1999。new window
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2009。new window
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龔鵬程,《道教新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new window


三、期刊論文

王邦雄,〈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鵝湖月刊》第200期,台北:1992年2月。new window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與義的理念〉,《哲學與文化》第23卷第9期,1996年9月。new window
王叔岷,〈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 1992年3月。new window
王湘齡(采淇),〈周海門、許敬菴九諦九解義理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清松,〈莊子的道論-對當代形上困惑的一個解答〉,《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台北:1994年5月。new window
李瑞全,〈道家的教育哲學〉,《教育學報》第15卷第1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1987 年 6 月 。
李瑞全,〈牟宗三先生的哲學取向與終極關懷〉,《鵝湖月刊》第 239 期,台北:鵝湖月刊出版社,1995年 5月。new window
李治華,〈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論〉,《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7卷5期, 1997年。
邱黃海,〈《韓非子》〈解老〉、〈喻老〉篇的詮釋特色〉,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鵝湖月刊「道家思想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04年4月。
金貞姬,〈論道家式的形而上學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林安梧,〈關於老子哲學詮釋典範的一些省察-以王弼《老子注》暨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為對比暨進一步的展開〉,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8年9月。new window
吳汝鈞,〈莊子的靈台心與自然諧和論〉,《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8期,1994年8月。new window
施依吾,〈莊子修養論工夫次第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柏園,〈道家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回應態度〉,台北:《鵝湖學誌》第205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曾春海,〈《莊子》形神關係的人生觀〉(網頁資料)
http://homepage.ntu.edu.tw/~philo/Chinese/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四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傅武光,〈《莊子》遊的哲學〉,《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 1996年3月。蒙培元,〈自由與自然——莊子的心靈境界說〉,《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96年。new window
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啟示〉,《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 2006年7月。new window
劉原池,〈《莊子》語言思維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謝大寧,〈齊物論釋〉,台北:《鵝湖月刊》229-232期,1994年7-10月。new window
蕭振邦,〈莊子的語言哲學探究〉,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跨世紀的中國哲學︰總緒與展望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
《道家文化研究》期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四、外文資料

Aristotle, Poetics , Ann Arbor, MI: Univ. of Michigan Pr., 1967.
Halliwell, Stephen (tr.), The Poetics of Aristotle: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London: Macmillan, 1907.
Johnson, Mark (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Minneapolis, MN: Univ. of Minnesota Pr., 1985.
Lakoff, George and Mark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 1989.
Lakoff, George,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 20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