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自然氣論思想之研究
作者:紀喬蓓
作者(外文):JI,CHIAU-BE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俊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自然氣論桓譚王充王符荀悅漢代QiNatural Qi TheoryHuan TanWang ChongWang FuXun YueHan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提要
自然氣論起源甚早,先民從天道運行,從日月星辰、風霜雨露、春夏秋冬四季的輪轉變化,去體悟出本體的存在,將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從中理出一套自然循環標準。自然氣論強調氣化中的必然性,對於自然界變化,從日常中經驗累積、理性觀察,形成一套理論架構,歸納出其中之秩序性、條理性,則發展成重視道德義、倫理義的儒學氣論。故自然氣論思想可以說是最原始素樸,甚至早於儒家之氣與道家之氣,在自然宇宙中找其生化萬物之次序規律,而形成人倫日用上的規範,較為客觀理性呈現出元氣化生過程。
自然氣論在宇宙觀及天道觀討論上,認為天是由自然元氣所構成,天之上無人格神之天或有一個最高的道體存在,萬事萬物皆由自然之陰陽二五比例不同之氣化所構成,客觀且理性。氣化二五比例下貫凝結而為人,在人性討論方面,強調性為善惡混,人之性由陰陽二五比例所構成,人之氣性中,有陰陽二氣同時並存,故人之性中定有善惡性存在,多寡比例不同。在論性上將性分三品,其中以中民之性最為重要,可以透過教育、刑罰變化氣質。在形神思想方面認為形神俱滅,形氣消散復歸於元氣。反對神仙思想,人死為鬼之說,由氣之聚散說明形神之間的關係。自然氣論在知識論上重視理性客觀的經驗,認為聖人不能生知,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因此筆者透過漢代桓譚、王充、王符、荀悅等人的自然氣論思想特色,透過分析討論,了解漢代自然氣論思想內容、特色及對後世的影響。
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將「研究範圍與方法」,作歸納整理。在「研究動機與目的」部分說明筆者研究漢代自然氣論的目的及動機,並簡述自然氣論在漢代當時以讖緯、迷信之學為主流氛圍下的反動。「研究範圍」以漢代具有理性思維特色的桓譚、王充、王符、荀悅為研究對象,並以《新論》、《論衡》、《潛夫論》、《申鑒》作為自然氣論思想研究的文本。
第二章「漢代自然之氣思想源流」,闡述漢代社會當時盛行之思潮,為自然氣論者所抨擊的,藉以反讖緯、符瑞、災異、譴告種種迷信之說,來呈現自然氣論對當時漢代思潮的反動。第二部分則是討論漢代自然氣論形成的前因及所稟承的源流。
第三章「桓譚《新論》自然氣論思想」,說明萬物之生長衰亡,乃是大自然的循環過程之一,不是藉由外力就可以改變之的,並將對自然界經驗中之觀察,運用在人倫日用中。透過桓譚理性的政治分析,在當時充滿神學讖緯迷信之風的思潮中,對於形神思想跳脫鬼神之概念,用氣性自然觀點去看待形神之間的關係,是為當時代之先驅。
第四章「王充《論衡》自然氣論思想」,王充是自然氣論思想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以自然理性客觀的自然氣論思想討論,貫通天地人之間關係,反對讖緯迷信思想,對於董仲舒神格化之天採取強烈抨擊,認為天到人的氣化過程,中間有神、魂、精、魄為中介階段。王充觀察天地的循環,有其「常道」與「常數」,此種循環是有規律性而無意識性,僅是一種機械運動、無主宰,亦不能隨外力而改變其常態,以理性客觀的精神去抨擊天人相互感應之說,上承桓譚理性精神,下開王符、荀悅的自然理性思維,是漢代自然氣論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第五章「王符《潛夫論》自然氣論思想」,從王符的自然的天道觀、宇宙觀來看,皆是強調天無意志,宇宙皆是一氣流行,王符對於桓譚和王充自然理性精神是有所承襲的,將自然的規律運用在人倫日用上,形成政治人事發展的一套邏輯規範。並從自然氣論的角度,討論天道觀、人性論、形神思想所呈現之特色。
第六章「荀悅《申鑒》自然氣論思想」,其出生於東漢末年時局動盪不安的年代,內憂外患並起,和桓譚一樣,身為儒者以自然理性的角度,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卜筮、禁忌、神仙方、術讖緯之學、宗教迷信等風俗大力駁斥,並將自然氣論的觀點運用在治政理念當中,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去剖析事物,對於後來魏晉時期的自然理性思維模式有所貢獻。
第七章「漢代自然氣論之特色及影響」,探討漢代自然氣論四人特色之比較,此章分為兩個部分討論,第一部分「漢代自然氣論之特色」,綜合分析歸納桓譚、王充、王符、荀悅四人自然氣論之特色,從天道自然觀、中民之性、形神思想與理性的政治觀,闡述自然氣論思想所展現出來的特色,並比較四人思想之異同。第二部分「漢代自然氣論之影響」,對於自然氣論思想對後代的傳承及影響作分析和探討,以呈現自然氣論發展的過程及貢獻。
關鍵字:自然氣論、漢代、桓譚、王充、王符、荀悅、新論、論衡、潛夫論、申鑒、理性、氣、自然
Abstract
The origin of the Natural Qi theory is very early. The ancestors observed the operation of nature and applied it to life and politics. Opposing supersitition is a objective way of thinking. The thinkers of the Natural Qi theory of the Han Dynasty are represented by Huan Tan,Wang Chong,Wang Fu,and Xun Yue. Through are discussion of the four ide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Qi theory of the Han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are presented.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se classic can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Qi theory.
Key Word: Qi,Natural Qi,Han Dynasty,Huan Tan,Wang Chong,Wang Fu, Xun Yue,Xin Lun ,Lun Heng, Qian Fu Lun ,Shen Jian
引用文獻


一、古籍 (採四部分類法,每類之著作,均依著者時代先後排比)

(一) 經部

《春秋左傳正義》 (周)左丘明 傳、(晉)杜預 注、(唐)孔穎達 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尚書正義》 (漢) 孔安國 傳、(唐) 孔穎達 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本 2001年12月

《春秋公羊傳注疏》 (漢)公羊壽 傳、何休解 詁、(唐)徐彥 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2001年12月

《說文解字注》 (漢) 許慎 撰、(清) 段玉裁 注 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2001年

《孟子注疏》 (漢) 趙歧 注、 (宋) 孫奭 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2001年

《釋名》 (漢) 劉熙 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引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翻宋本景印 1929年

《論語注疏》 (魏) 何晏 等注、(宋) 邢昺 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本 2001年12月

《周易正義》 (魏) 王弼 撰、(晉) 韓康伯 注、(唐) 孔穎達 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本 2001年

《禮記正義》(唐) 孔穎達 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二) 史部

《史記》 (漢) 司馬遷 撰、(南朝宋) 裴駰集解 臺北:藝文印書館據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2005年

《漢書補注》一百卷(全二冊)(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庚子春日長沙王氏校刊本 1996年8月

《三國志集解》六十五卷 (晉)陳壽 撰、(宋)裴松之 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 1982年

《後漢紀》 (晉) 袁宏 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無錫孫氏小淥天藏明刊本 1979年

《後漢書集解》 (南朝宋) 范曄 撰、(唐) 李賢 注、(清) 王先謙 集解 臺北:藝文印書館《二十五史》據清乾隆武英殿刋本影印 1982年

《隋書》 (唐) 魏徵 等撰 臺北:新豐出版公司 1975年

《史通通釋》 (唐) 劉知幾 撰、(清) 浦起龍 釋、白玉崢 校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8年

《舊唐書》二百卷 (五代)劉昫 等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宋紹興刊本影印 2012年11月

《資治通鑑》 (宋) 司馬光 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 1929年


(三) 子部

《南華真經》 (周) 莊周 撰、(晉) 郭象 注、(唐) 陸德明 音義 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縮印明刊本 1929年

《韓非子》 (戰國) 韓非子 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黃蕘圃校宋抄本 1929年

《呂氏春秋》 (戰國) 呂不韋 編、(漢) 高誘 注 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1973年

《新語》 (漢)陸賈撰  臺北:世界書局 1962年

《老子道德經》 (漢) 河上公 章句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常熟瞿氏藏宋夲 1975年臺3版

《淮南子》 (漢) 劉安 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子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劉泖生影寫北宋本 1979年11月

《論衡校釋》 (漢)王充 撰 黃暉 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2月

《潛夫論箋校正》 (漢) 王符 著、(清) 汪繼培 箋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申鑒》 (漢) 荀悅 撰 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上海商物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文始堂本 1975年臺3版

《物理論》 (南朝梁) 楊泉 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7年

《抱朴子》 (晉) 葛洪 著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8年

《抱朴子內篇校釋》 王明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北堂書鈔》 (唐)虞世南 撰、(清)孔廣陶 校註  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校注重刊本影印 1977年

《荀子集解》 (唐) 楊倞 著 (清) 王先謙 集解   臺北:世界書局 2005年

《郁離子》 (明) 劉基 撰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莊子集釋》 (清) 郭慶藩 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4年

《春秋繁露義證》 (清) 蘇輿 撰、鍾哲 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

《法言義疏》 (清) 汪榮寶 撰、陳仲夫 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0月

《白虎通疏證》 (清) 陳立 撰、吳則虞 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0月

《定本墨子間詁》(清) 孫詒讓 撰  臺北:世界書局  1958年


(四) 集部

《楚辭補注》 (漢) 劉向集 (漢) 王逸章句、(宋) 洪興祖補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

《新論》 (漢) 桓譚 撰 收錄於《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 嚴可均 輯 臺北:世界書局 2012年

《昭明文選》 (梁) 蕭統 編 (唐) 李善 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清胡克家重刊宋淳熙本 2003年3月

《弘明集》 (梁) 僧祐 編 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12月

《昌黎先生集》 (唐) 李漢 編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據東雅堂本校刊 1965年

《韓昌黎集》 (唐) 韓愈 撰、馬其昶 校注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

《二程集》 (宋) 程頤、程顥 撰 (宋) 朱熹 總輯 臺北:中華書局 1965年

《李覯集》 (宋)李覯 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

《張載集》 (宋)張載 撰 漢京文化公司 1983年9月

《王廷相集》 (明) 王廷相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9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 永瑢 等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曝書亭全集》 (清) 朱彝尊 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79年

《疇人傳彙編》 (清) 阮元 撰 臺北:世界書局 第五輯 第4-5冊 1962年





二、近人專書 (依編著者姓氏筆劃先後排列)


于大成 撰 《淮南鴻烈論文集》 臺北:里仁書局 2005年12月

王夢鷗 撰 《鄒衍遺考說》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66年

王利器 校注《鹽鐵論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王祥齡 撰 《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2年2月

王友三 著 《中國無神論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5月

王永祥 撰 《董仲書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

王青 撰 《揚雄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王俊彥 撰 《王廷相與明代氣學》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2005年

王云度 撰 《劉安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4月

王治理 撰 《王充及其文學思想》 濟南:齊魯書社 2007年1月

王慧玉 撰 《王充文學思想研究》 長沙:岳麓書社 2007年

王葆玹 撰 《兩漢經學源流》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8年

方克立 撰 《中國哲學小史》 台北:木鐸出版 1998年

方軍 著 《王符治道思想研究》 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1年6月

方立天 撰 《中國古代哲學(下)》 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牙含章、王友三 合著 《中國無神論史研究》 大陸:青海人民出版社 1968年

皮錫瑞 著 《增註經學歷史》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6年

牟宗三 著 《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北:學生書局 2000年8月。

朱彝尊 撰 《曝書亭全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75年

任繼愈 等人編 《中國哲學史通覽》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1996年

任繼愈 等著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篇)》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

李漢三 撰 《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臺北:維新書局 1968年

李威熊 撰 《董仲舒與西漢學術》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8年

李道顯 撰 《王充文學批評及其影響》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

李偉泰 撰 《漢代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 臺北:長安出版社 1985年5月

李維武 撰 《王充與中國文化》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

李玲珠 撰 《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4年

林尹 著 《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周予同 著 《經今古文學》 上海:上海書店 1990年

周桂鈿 撰 《中國傳統哲學》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1990年7月

周桂鈿、鍾肇鵬 合著 《桓譚、王充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

周桂鈿 撰 《中國歷代思想史(二)秦漢卷》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

周桂鈿 撰 《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年

金春峰 著 《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林麗雪 撰 《董仲舒》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83年5月

林麗雪 撰 《王充》 臺北:東大出版 1991年9月

韋政通 撰 《中國思想史》 臺北:水牛出版社 1987年

侯外廬 編 《中國思想通史 (卷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年4月

徐復觀 撰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年1月

徐復觀 撰 《兩漢思想史(卷二)》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6年6月

徐平章 著 《王符潛夫論思想探微》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82年5月

唐君毅 撰 《中國哲學原理-原性篇》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9年

孫少華 撰 《桓譚年譜》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年10月

張岱年 撰 《中國哲學大綱》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年

張立文 著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8年

張立文 編 《氣》 臺北:漢興書局 1994年

張立文 編 《心》 臺北:七略出版社 1996年

張立文 著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

張瑗、黎德揚、黃邵邦 等著  《熊伯龍與〈無何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年

梁廷燦 編 《歷代名人生卒年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

馮友蘭 撰 《中國哲學史論》 臺北:藍燈文化公司 1991年

馮時 撰 《天文學史話》 臺北:國家出版社 2005年

傅斯年 撰 《傅斯年全集》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0年9月

郭沫若 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上海:上海書店影印群益出版社1974年版1989年10月

嵇哲 著 《先秦諸子學》 臺北:樂天出版社 1970年9月

勞思光 著 《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二冊 臺北:三民書局 2001年

楊儒賓 編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年

楊儒賓 著 《儒家身體觀》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1996年

楊儒賓 著 《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05年

趙明 著 《道家思想與中國文化》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86年

廖明春 著 《荀子新探》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4年2月

黃雲生 撰 《王充評傳》 高雄:三信出版 1998年

黃國安 著 《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黃俊傑 著 《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 臺北:問學出版社 1977年9月

黃俊傑 著 《孟子》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年

黃盛雄 著 《王符思想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2年4月

黃嘉琳 著《楊雄《太玄》、《法言》之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花木蘭文化出本社 2011年9月。

莊耀郎 著 《原氣》  臺北:花木蘭文化出本社 2011年9月

黎翔鳳 撰 《管子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4月

熊鐵基 著 《漢唐文化史》 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0月

熊十力 著,郭齊勇 主編 《熊十力全集》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趙明 著 《道家思想與中國文化》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86年

郭沂 著 《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劉又銘 著 《理在氣中》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2000年

劉家立 著 《淮南集證》 臺北:廣文書局 1978年7月

劉長林 著 《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透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劉君燦 編著 《中國天文學史新探》 臺北:文明書局 1988年

劉師培 撰 《國學發微》 臺北:廣文書局 1970年

劉文典 撰 《淮南鴻烈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劉汝霖 撰 《漢晉學術編年》 臺北:長安出版社 1979年10月

劉文英 著 《王符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9月

董俊彥 著 《桓譚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

董俊彥 著 《桓子新論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9月出版

葛榮晉 著 《中國哲學範疇導論》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3年

鄭文光 著 《中國天文學源流》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0年3月

蒙培元 撰 《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8月

錢穆 著 《靈魂與心》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4年

錢穆 著 《國學概論》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97年

錢大昕 著 《潛研堂文集》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9年

陳錫勇 著 《老子校正》 臺北:里仁書局 1999年

陳錫勇 著 《老子釋疑》 臺北:國家出版社 2012年2月

陳安仁 著 《中國政治思想史》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1年

陳奇猷 著 《呂氏春秋校釋》 臺北:華正書局 1988年

陳叔良 著 《王充思想體系》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82年

陳鼓應 著 《老莊新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陳鼓應 著 《道家文化研究》十二輯 北京:三聯書店 2000年

陳拱 著 《王充思想評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6月

陳麗桂 等人著 《王充、王符、鄭玄、荀悅、仲長統、何晏、阮籍、傅玄》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8年6月

陳大齊 著 《荀子學說》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9年

陳廣忠、梁宗華 著 《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

蔡仁厚 著 《孔孟荀哲學》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12月

謝朝清 著 《王充治學方法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6年

蔣祖怡 撰 《王充卷》 河南:新奉書店 1983年10月

蕭平 著 《老莊自然觀念新探》 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2015年9月

鄺芷人 撰 《陰陽五行及其體係》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2年

羅光 著 《中國哲學思想史 (兩漢南北朝篇)》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8年11月

薄樹人 編 《中國天文學史》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

顧頡剛 撰《漢代學術史略》 臺北:啟業書局 1972年

(日) 小野澤精一 等人合著 《氣的思想》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三、單篇論文 (依著者姓氏筆劃先後排列)


王真諦 撰 〈從〈非韓〉探究王充對韓非哲學的理解〉 《鵝湖》第33卷 第9期 2008年3月

王真諦 撰 〈牟宗三對王充性命論理解之評析〉 《鵝湖》第10期 2007年4月

王真諦 撰 〈王充對鬼神存在的破與立〉 《宗教哲學》第39期 2007年3月

王真諦 撰 〈從王充的〈問孔〉和〈刺孟〉探究孔孟可問可刺者究竟為何〉 《哲學與文化》第1期 2007年1月

王全吉 撰 〈王充的生平及時代背景〉 《中正學刊》 1996年10月

王全吉 撰 〈王充的思想哲學〉 《中正學刊》 1997年10月

王初慶 撰 〈淺論漢初公羊傳災異說〉 《兩漢文學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臺北:華嚴出版社 1995年

李建興 撰 〈試論王充的人性有善有惡說〉 《蘭陽學報》第2期 2003年6月

吳瑞銀 撰 〈王充《論衡》所論及之人才問題析探〉 《東方人文學誌》第1期 2004年3月

吳志鴻 撰 〈兩漢宇宙論思想:宇宙發生論與結構論之探究〉 《哲學與文化》第九期 2003年9月

吳汝鈞 撰 〈知識論的重要概念與問題:量論之一(上)〉 《鵝湖》第5期 2004年11月

杜保瑞 撰 〈董仲舒政治哲學與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 《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 2003年9月

周大任 撰 〈桓譚見知著述探攷〉 《台大中文學報》第34期 2011年6月 

林耕年 撰 〈「氣論」在易經哲學史上的探究〉 《鵝湖》第8期 2004年8月

林中義 撰 〈論王充論衡與荀悅申鑑的性、命觀〉 《史學彙刊》第31期 1987年6月

金根發 撰 〈王符生卒年歲的考證及潛夫論寫定時間的推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期 1969年11月

邵維慶 撰 〈王充政治思想研究〉 《宜蘭技術學報》第8期 2002年6月

柳熙星 撰 〈董仲舒與孔孟荀人性論的演變〉 《鵝湖月刊》第4期 2003年10月

紀兆航 撰 〈論《論衡.本性篇》中王充之本性論〉 《國文天地》第10期 2006年3月

倪天蕙 撰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 《孔孟月刊》第19卷 第2期

袁長瑞 撰 〈荀子性惡論的時代意義〉 《鵝湖月刊》第9期 2005年4月

孫少華 撰 〈桓譚著述文獻考證〉《澳門文獻信息學刊》第13期 2015年4月

許東海 撰 〈賦家與仙境——論漢賦與神仙結合的主要類型及其意涵〉《漢學研究》第2期2002年12月

陳麗華 撰 〈王充性命觀初探〉 《空大人文學報》第12期 2003年12月

陳啟聖 撰 〈「必然性/或然性」與「自然命定論/宿命論」--從當代對王充的批評談起〉 《鵝湖》第7期 2003年1月

陳必正 撰 〈王充《論衡》之天人論述〉 《新埔學報》 2001年9月

陳鼓應 撰 〈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 《文史哲學報》第52期 2000年6月

張靜環 撰 〈揚雄王充自然說之人性論〉 《嘉南學報》第29期 2003年 12月

梁濤 撰 〈先秦儒家天人觀辨證——從郭店竹簡談起〉 《哲學與文化》第1期 2006年1月

張美煜 撰 〈東漢名儒荀悅〉 《中原文獻》第21期 1989年4月

張美煜 撰 〈東漢名儒荀悅〉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3期 1980年3月

張美煜 撰 〈荀悅申鑒思想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9期 1975年6月

張金鑑 撰 〈後漢潁川荀悅的政治思想〉 《中原文獻》第14期 1982年4月

張覺 撰 〈試論王符《潛夫論》的文化價值〉 《孔孟月刊》 第4期 ,第三十六卷

梁啟超 撰 〈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東方雜誌》第20卷第10號 1923年5月

湯智君 撰 〈先秦墨子喪葬思想初探〉 《興大中文學報第》第16期 2004年6月

曾漢塘 撰 〈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從宇宙論的角度談起〉 《文史哲學報》第45期 1996年12月

賀凌虛 撰 〈桓譚的政治思想〉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第54期 1986年12月

游麗華 撰 〈荀悅的政治思想〉 《中原文獻》第12期 1980年3~4月

莊耀郎 撰 〈原氣〉 《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9期 1985年6月

劉又銘 撰 〈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範疇〉《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 2009年7月

劉見成 撰 〈王充的形神論思想及其社會義涵〉 《中國文化月刊》第204期 1997年3月

劉謹銘 撰 〈王充哲學的當代詮釋及其反思〉 《揭諦》第10期 2006年3月

劉謹銘 撰 〈從「問孔」「刺孟」論王充批判經典的原旨〉 《鵝湖》第7期 2004年1月

劉謹銘 撰 〈從儒家義理層次回應王充的〈問孔〉與〈刺孟〉〉 《東方人文學誌》第1期 2004年3月

劉謹銘 撰 〈王充天道論是否合於黃老義之評議〉 《玄奘人文學報》第7期 2007年7月

劉謹銘 撰 〈馮友蘭對王充理解之商榷〉 《思與言》第2期 2003年6月

劉謹銘 撰 〈王充思想是否符合科學標準之評議〉 《漢學研究》第1期 2003年6月

劉謹銘 撰 〈王充重知識輕人倫道德嗎?──徐復觀論點之商榷〉 《中華人文社會學報 》第5期 2006年9月

董俊彥 撰 〈桓譚生卒年探考〉 《國文學報》第17期 1988年6月

葉淑茵 撰 〈王充與老子論「自然」之比較〉 《宗教哲學》第40期 2009年7月

鄭基良 撰 〈桓譚對形神關係的思想論證(下)〉 《空大學訊》第317期 2003年11月

鄭基良 撰 〈桓譚哲學思想(上)〉 《空大學訊》第316期 2003年11月

黎惟東 撰 〈論王充歷史觀的矛盾〉 《華岡文科學報》第16期 1988年5月

廖秀珍 撰 〈陰陽五行學說與兩漢學術初探〉 《明新學報》第30期 2004年11月

趙雅博 撰 〈王充論衡之思想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0期 1999年

戴建平 撰 〈試論兩漢魏晉自然觀的轉變─以政治與天象為中心〉 《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 2002年5月

顏銘俊 撰 〈辨析氣概念在莊子哲學中的意涵面向〉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0期 2015年6月

蔣義斌 撰 〈荀悅家學與漢末晉初史學〉 《史學彙刊》第15期 1987年7月



四、學位論文 (依出版先後排列)

黎惟東 《王充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3年

許時珍 《揚雄、桓譚反讖緯神道思想》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

蘭華琍《中國哲學家論形神問題所用比喻的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6月

趙源一 《范縝形神思想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論文 1995年12月

曾漢塘 《王充命定觀之淵源與內涵探微》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年

朱麗秀:《王充形神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馮曉馨 《徐復觀先生<王充論考>評析》 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葉淑茵 《王充命運論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唐經欽 《孔孟天論之歷史省察與當代詮釋》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年12月

傅儷文 《荀悅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馮曉馨 《王充天論思想之研究──與荀子天論思想之比較》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年

鄭世強 《論荀子的心性關心及其價值根源》 臺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葉淑茵 《王充對魏晉思想影響之研究──王充在玄學史的地位之再審定》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年

楊婉羚:《《淮南鴻烈》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1月。

蕭又寧 《董仲舒《春秋繁露》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1月。

楊婉羚:《漢代道氣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7年7月。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採四部分類法,每類之著作,均依著者時代先後排比)


(一) 經部


《周易本義》十二卷 (宋) 朱熹 撰 臺北:成文出版社 嚴靈峯 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據光緒九年景宋咸湻刊本影印 1976年

(二) 史部

《郡齋讀書志》 (宋) 晁公武 撰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

(三) 子部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 《帛書書法選》編輯組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年10月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乙本》 《帛書書法選》編輯組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年10月

《鶡冠子》 (春秋) 鶡冠子 撰、(宋) 陸佃 注 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縮印江陰繆氏萟風堂藏明覆宋刊本 1975年

《管子》 (周) 管仲 撰、(唐) 房玄齡 注 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常熟瞿氏藏宋本 1975年6月

《墨子》 (周) 墨子 撰 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據上海印書館縮印明嘉靖唐堯臣本 1975年6月

《韓非子》 (戰國) 韓非 撰 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黃蕘圃本校宋鈔本 1975年

《春秋繁露》 (漢) 董仲舒 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武英殿聚珍本 1975年臺3版

《太玄經》 (漢) 揚雄 撰 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萬玉堂翻宋本 1975年6月

《論衡》 (漢) 王充 撰 臺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通津草堂刊本 1975年6月

《太平御覽》 (宋) 李昉 等撰 臺北:新興書局 1959年

《十駕齋養新錄》 (清) 錢大昕 著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8年

《少室山房筆叢》 (明) 胡應麟 著 臺北:世界書局 1973年

《讀書雜志》 王念孫 撰 臺北:世界書局據同治庚午十一月金陵書局重刊本影印 1988年9月


(四) 集部

《文心雕龍》 (梁) 劉勰 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明嘉靖刊本 1929年

《諸子平議》 (清) 俞樾 撰 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 1968年9月




二、近人專書 (依編著者姓氏筆劃先後排列)


王叔岷 著 《莊子校詮》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7年6月

方東美 著 《生生之德》 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1982年。

田宗堯 著 《論衡校證》 臺北:臺大文學院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1964年

牟宗三 著 《心體與性體》 臺北:正中書局 2006年。

朱伯崑 著 《易學哲學史》 臺北:藍燈文化公司 1991年9月

何寧 著 《淮南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4月

徐復觀 著 《中國經學史基礎》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年4月

徐斌 著 《論衡之人──王充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夏長樸 等著 《經學通論》 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5年

殷善培 著 《讖緯思想研究》 臺北縣:花木蘭文化 2008年9月

陳德和 著 《淮南子的哲學》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1999年2月

張立文 著《道》 臺北:漢興書局 1994年5月

張立文 著《天》 臺北:漢興書局 1996年11月

張立文 編 《變》 臺北:七略出版社 2000年

項維新 劉福增 編 《中國哲學思想論集》 臺北:牧童出版社 1976年8月

黃復山 著 《東漢讖緯學新探》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0年

楊儒賓 著《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 臺北:聯經出版社 2018年3月

劉文典 著 《淮南鴻烈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3月

劉謹銘 著 《王充哲學的再發現》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6年11月

葛兆光 著 《中國思想史》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年12月。

陳德和 撰 《淮南子的哲學》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1999年2月

陳遵媯 撰 《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 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5月

陳遵媯 撰 《中國天文學史》第五冊 臺北:明文書局 1998年11月

鄧紅 著 《王充新八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

鄧紅 著 《日本的王充《論衡》研究論著編年提要》 臺北:知書房出版社 2005年

鄧紅 著 《王充新八論續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2月

蒙培元 撰 《中國心性論》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0年

盧文信 著 《王充批判方法運用例析》 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2000年

鄭萬耕 著 《揚雄及其太玄》 臺北:藍燈文化公司 1992年9月

鍾肇鵬 著 《讖緯論略》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1年



三、單篇論文 (依著者姓氏筆劃先後排列)


王俊彥 〈呂緝熙「氣生於氣」之思想〉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7期 2002年3月

王俊彥 〈王廷相的「性者、氣之生理」論 〉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9期 2004年3月

王俊彥 〈徐三重《信古餘論》之理氣論〉 《書目季刊》 第3期 2005年12月

王俊彥 〈戴震的氣化整體觀〉 《金榮華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7年

王真諦 〈王充的哲學是否為懷疑哲學──李約瑟觀點的商榷〉 《孔孟學報》  2008年9月

王青 〈「太玄」研究〉 《漢學研究》 2001年6月

吳汝鈞 〈知識論的重要概念與問題:量論之一(中)〉 《鵝湖》第6期 2004年12月

吳汝鈞 〈知識論的重要概念與問題:量論之一(下)〉 《鵝湖》第7期 2005年1月

吳略余 〈荀子心性論及其善惡之根源〉 《雲漢學刊》 2008年6月

吳豐年 〈墨子尚賢學說之研究〉 《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2008年2月

周雅清〈董仲舒對陰陽概念的運用〉 《孔孟學報》 2002年9月

唐經欽 〈儒家思想之歧出與創新──試論董仲舒之天論思想〉 《鵝湖》 2006年12月

孫長祥 〈董仲舒的氣化圖式論〉 《哲學與文化》 2006年8月

馬育良 〈董仲舒性情論思想研究〉 《孔孟學報》 2006年9月

馬育良〈《淮南子》中的性情觀〉 《孔孟月刊》 2007年10月

陳福濱 〈論董仲舒的天道思想與天人關係〉 《哲學與文化》 2007年10月

陳兆珍 〈試論「淮南子」中的天地人之道〉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2000年3月

陳廣忠 〈揚雄「太玄」的道家精神(上)〉 《鵝湖》 2001年1月

陳廣忠 〈揚雄「太玄」的道家精神(下)〉 《鵝湖》 2001年2月

陳平坤 〈人性善惡與天人分合──孟、荀心性論說之型態及其意義〉 《清華學報》 第2期 2006年12月

陳一弘 〈墨子「非命」之旨趣及其意義〉 《漢學研究》  2007年6月

湯智君 〈論孔子「知命」與墨子「非命」〉 《孔孟月刊》  2006年2月

湯智君 〈先秦墨子喪葬思想初探〉 《興大中文學報》  第16期 2004年6月

張德文 〈董仲舒的「天人關係」模式及其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月刊》 2000年2月

張靜環 〈揚雄心性論之探析〉 《嘉南學報:人文類》 第34期 2008年6月

程元敏 〈兩漢《洪範五行傳》〉 《孔孟學報》 2007年9月

曾世煌 〈孟子心性論初探兼論與荀子心性論的差異〉 《語文學報》 第8期 2001年12月

黃玉麟 〈道器之間:《淮南子.天文訓》以「氣」為樞的道物歷程〉 《哲學與文化》 2007年8月

黃啟書 〈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 《臺大中文學報》 第26期 2007年6月

黃立人 〈孟子心學之特質〉 《明道通識論叢》 第2期 2007年3月

黃金榔 〈試論孔子天命思想〉 《嘉南學報:人文類》  第29期 2003年12月

黃金榔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 《嘉南學報:人文類》 2004年12月

閔仕君 〈「仁」與「兼」──孔墨倫理思想比較〉 《孔孟月刊》 2002年12月

楊英姿 〈從心性論看荀子的教育思想〉 《南榮學報》 2003年11月

劉又銘 〈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 《漢學研究集刊》 2006年2月

劉又銘 〈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 2007年3月

劉振維 〈董仲舒「性待教而為善」的人性論〉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2006年6月

劉謹銘 〈王充哲學的當代詮釋及其反思〉 《揭諦》 第10期 2006年3月

劉謹銘 〈王充是邏輯實證論者嗎?──徐道鄰觀點之商榷〉 《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 第3期 2006年5月

劉謹銘 〈李約瑟眼中的王充──一個理解的嶄新視域〉 《宗教哲學》 第36期 2006年6月

劉為博 〈揚雄「法言」中的君子觀〉 《孔孟月刊》 第5期 2000年1月

葉淑茵 〈王充與老子論「自然」之比較〉 《宗教哲學》 第40期 2007年6月

韓復智 〈王充的農學與醫學〉 《歷史月刊》 2001年10月



四、學位論文 (依出版先後排列)


邵維慶  《王充的基本思想與政論》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年

金相哲 《葛洪道教思想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

朱麗秀  《王充形神思想研究》 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1995年

唐經欽  《孔孟天論之歷史省察與當代詮釋》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年

林鈴芳 《孟子立命與王充命定之比較研究》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方文彬 《呂坤「氣即是理」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朱珮瑜  《王充《論衡》思維方法探析》 臺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林盈盈 《吳廷翰「氣即道、道即氣」思想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柯正誠 《劉蕺山「盈天地間一氣」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陳美吟 《高攀龍理學思想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吳文珠 《黃潤玉「理與氣思想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許錦雯 《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徐其寧 《失衡的邏輯——以「吏階層」為進路論王充「疾虛妄」之思想意涵》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年

王鴻鵬 《王充命論研究》 臺北: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黃嘉琳 《揚雄《太玄》、《法言》之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紀喬蓓 《王充《論衡》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

賴昇宏 《禮記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0年

林柏佑 《荀悅政治思想研究──以天人關係和君道思想為中心的考察》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