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層與中介:劉沅之《四書》學研究
作者:林彥廷
作者(外文):Yen-TingLi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宋鼎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劉沅劉門槐軒《四書》學《四書恆解》Liu YuanLiumenHuaixuanstudy of Four BooksSi shu heng ji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劉沅(1768-1855),字止唐,一字訥如,號清陽,四川雙流人。清中、末葉蜀地學者,其學「盡除門戶之見」,以儒、道為主,會通三教。劉沅聚徒甚眾,門下被稱為「劉門」、「槐軒」;又因其思想中之宗教成分,因此漸由學術團體,轉為民間教派,號為「劉門教」、「槐軒道」。晚清、民國,劉門教於蜀地頗有影響,於軍閥、政要、名流中,信者頗眾,甚至流傳省外,影響至今不輟。
劉沅有《槐軒全書》行世,著作甚夥,然一直以來,頗受學界忽視;巴 蜀書社《槐軒全書》問世後,研究數量雖大為攀升,然仍有未盡處。正因如此,本文乃思以劉沅為題,撰為論文;而劉沅之學,要為宋學體系,《四書》居其核心,故進一步將範圍訂定於其《四書》學,期望能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有所突破。
本文共分八章,主要成果與論點如下:一、考實劉沅生平,指出前說之誤;探究其學術淵源,主張其學乃承繼中晚明學術傳統。二、指出其「訓詁通大誼」之治經特色,並以此審視其對於《四書》作者、版本諸問題之看法。三、釐清其對於《學庸》中「至善」、「格物致知」、「誠意」等概念之說解,比較與其他學者說法之差異,從中建構劉沅學術體系,並判明其學與丹道之會通。四、究明學術架構之餘,另指出其對於孟子之看法,乃是「聖之時者」,而孟子之學,乃聖學面對時代而調整之範例。五、提出其思想中,具有「凡仙一貫」之特色,並主張此為劉門接引百姓為信徒之理論根據,乃劉門之為「教」之主要原因。六、就劉咸炘、段正元、涂德麟之生平、著作等,考察劉沅《四書》學之傳播,並以此堅固劉門之為「教」之論點。
Liu Yuan has been always neglected by the academia.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the research of it was growing, the results were still not satisfactory. Therefore, it was decided that the title of the current study involved Liu Yuan. In addition, Liu Yuan’s learning was in the Song learning system primarily and the Four Books were the core of it. For those reasons, his learning of the Four Books was decided to be the scope of the current study. And it was expected that the current study could breakthrough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academia.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本
(一)劉沅著作(據著作首字筆劃排序)
1、﹝清﹞劉沅:《大學恆解》,《四書恆解》,收入《槐軒全書》,第1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2、﹝清﹞劉沅《大學古本質言》,收入《槐軒全書》,第9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3、﹝清﹞劉沅:《子問》,收入《槐軒全書》,第10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4、﹝清﹞劉沅:《中庸恆解》,《四書恆解》,收入《槐軒全書》,第1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5、﹝清﹞劉止唐、劉子維著;申子校著:《火神之祖──槐軒醫學全書》,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年6月。
6、﹝清﹞劉沅:《正譌》,《槐軒全書》,收入《槐軒全書》,第9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7、﹝清﹞劉沅:《孟子恆解》,《四書恆解》,收入《槐軒全書》,第2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8、﹝清﹞劉沅:《性命微言》,收入《槐軒全書》,第10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9、﹝清﹞劉沅:《周易恆解》,收入《槐軒全書》,第3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10、﹝清﹞劉沅:《恒言》,收入《拾餘四種》,《槐軒全書》,第9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11、﹝清﹞劉沅:《書經恆解》,收入《槐軒全書》,第3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12、﹝清﹞劉沅:《經懺集成》。
13、﹝清﹞劉沅:《槐軒雜著》,收入《槐軒全書》,第8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14、﹝清﹞劉沅:《論語恆解》,《四書恆解》,收入《槐軒全書》,第1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15、﹝清﹞劉濖、劉沅:《壎篪集》,收入《槐軒全書》,第10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16、﹝清﹞劉沅《劉氏族譜》。
(二)其他古籍(據作者時代排序)
1、﹝戰國﹞尸佼著;﹝清﹞汪繼培輯:《尸子》,北京市:中華書局,1991年。
2、﹝秦﹞孔鮒著(舊題);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6月。
3、﹝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1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4、﹝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8月。
5、﹝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6、﹝漢﹞王充著;王暉校識:《論衡校識》,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2月。
7、﹝漢﹞班固著;﹝唐﹞顏師古集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市:世界書局,1973年3月。
8、﹝漢﹞許慎;﹝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8月。
9、﹝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5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10、﹝漢﹞劉熙:《釋名》,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1月。
11、《春秋演孔圖》,收入《七緯》,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9月。
12、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13、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14、﹝魏﹞何晏注;﹝宋﹞邢昺正義:《論語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15、﹝晉﹞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1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16、﹝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6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17、﹝晉﹞葛洪撰;何淑貞校注:《抱樸子內篇》,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2年3月。
18、﹝晉﹞葛洪著;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9月。
19、﹝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著:《拾遺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年6月。
20、﹝南朝梁﹞僧佑:《弘明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21、﹝南朝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清﹞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柱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8月。
22、﹝南朝梁﹞皇侃著;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北京市:中華書局,2013年10月。
23、﹝唐﹞陸德明;吳承仕疏:《經典釋文序錄疏證》,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11月。
24、﹝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收入《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第27-30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25、﹝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26、﹝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27、﹝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道言內外秘訣全書》,收入《藏外道書》,第6冊,成都市:巴蜀書社,1992年8月。
28、﹝宋﹞司馬光:《傳家集》,收入《四庫全書薈要》,第375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88年2月。
29、﹝宋﹞葉廷珪撰,李之亮點校:《海錄碎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5月。
30、﹝宋﹞朱熹:《大學或問》,《四書或問》,收入《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31、﹝宋﹞朱熹:《程氏遺書》,收入《朱子全書外編》,第2冊,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3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2月。
33、﹝宋﹞朱熹:《朱子語類》,收入《朱子全書》,第14-18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34、﹝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第20-2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35、﹝宋﹞黃榦:《勉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9年1月。
36、﹝宋﹞王柏:《魯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3年。
37、﹝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市:華聯出版社,1964年1月。
38、﹝宋﹞不著編者:《程氏經說》,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6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1月。
39、﹝金﹞孔元措撰:《孔氏祖庭廣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40、﹝元﹞脫脫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幷附編三種》,臺北市: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41、﹝明﹞王陽明撰、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
42、﹝明﹞王陽明:《大學古本旁釋》,收入《百陵學山》,第1函,出版地不詳:藝文印書館,1967年。
43、﹝明﹞楊慎撰;﹝明﹞張士佩編:《升菴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4、﹝明﹞鄧豁渠著;鄧紅校注:《南詢錄》,武漢市: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
45、﹝明﹞王畿:《王龍溪全集》,臺北市:華文書局,1970年5月。
46、﹝明﹞王艮:《語錄》,《王心齋全集》,收入《近世漢籍叢刊思想續編》,第13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75年5月。
47、﹝明﹞董燧等編:《王心齋先生年譜》,收入《宋明理學家年譜》,第11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4月。
48、﹝明﹞林兆恩:《林子全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3冊,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49、﹝明﹞林兆恩:《中庸正義》,《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9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50、﹝明﹞林兆恩:《心本虛直指》,《林子三教正統論》,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9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51、﹝明﹞周汝登:《周海門先生文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5冊,臺南市:莊嚴文化,1997年。
52、﹝明﹞謝肇淛:《五雜俎》,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30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53、﹝明﹞張岱著;冉雲飛校點:《夜航船》,成都市: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4月。
54、﹝明﹞尹真人弟子:《性命圭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55、﹝清﹞王夫之:《四書箋解》,收入《船山全書》,第6冊,長沙市:嶽麓書社,1991年12月。
56、﹝清﹞朱彝尊原著;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張廣慶編審;汪嘉玲、張惠淑、張廣慶、黃智信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10月。
57、﹝清﹞康熙:《日講四書解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8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3年。
58、﹝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40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59、﹝清﹞永瑢、紀昀等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月。
60、﹝清﹞法式善:《清秘述聞》,收入《清秘述聞三種》,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5月。
61、﹝清﹞孫星衍:《岱南閣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62、﹝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63、﹝清﹞戴倫喆:《四川儒林文苑傳》。
64、﹝清﹞錫良:〈奏為故紳學行可風懇恩宣付史館立傳以勵儒修恭摺〉,收入《槐軒全書》,第1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65、不著撰人:〈國史館本傳〉,收入《槐軒全書》,第1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9月。
二、近人論著
(一)專著(據第一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2、﹝法﹞愛彌爾‧涂爾幹著;渠東、汲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3、﹝美﹞包筠雅:《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4、﹝美﹞威廉‧詹姆斯著;蔡宜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5、﹝英﹞麥克斯‧穆勒(Müller F.M.):《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6、丁常春:《道教性命學》,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7、不著撰人:《大學中庸詮解》,臺南市:能仁出版社,2008年2月。
8、史革新、李帆、張昭軍:《清代理學史》,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9、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
10、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
11、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12、成都青羊區民族民間樂曲集成編委會:《中國民族民間樂曲集成‧四川卷‧成都青羊卷》。
13、江希張:《新註四書白話解說》,臺北市:中國個人義務若水善書贈閱流通處,1990年。
1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市:正中書局,1968年5月。
15、牟宗鑒:《儒道佛三教關係簡明通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
16、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莊兵譯:《《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11月。
17、何鍵:《八德衍義》,上海市:大成書社,出版年不詳。
18、何鍵:《何鍵日記》,收入《何鍵王東原日記》,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3月。
19、何鍵:《禮經大學古本講義》,重慶市:商務印書館,1945年。
20、余嘉錫:《古書通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21、吳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22、呂妙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9月。
23、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年2月。
24、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25、李暢然:《清代孟子學史大綱》,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26、李樂俅:《訪道語錄》,臺北市:真善美出版社,1971。
27、周鼎:《劉咸炘學術思想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2008年1月。
28、林存光:《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濟南市:齊魯書社,2004年。
29、林國平:《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30、段正元:《正元日記》,收入《歷代日記叢鈔》,第97冊,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6年。
31、段正元:《特別講演》,收入《段正元文集》,上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1月。
32、段正元:《陰陽正宗略引》,收入《段正元文集》,上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1月。
33、段正元:《萬教丹經》,收入《段正元文集》,上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1月。
34、段正元:《道德淺言》,收入《段正元文集》,上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1月。
35、段正元:《道德學志》,收入《段正元文集》,上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1月。
36、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37、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
38、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39、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2月。
40、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41、馬西沙:《清代八卦教》,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3月。
42、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1988年3月。
43、高瑋謙:《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以「見在良知」說為中心》,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10月。
44、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臺北市:明文書局,1982年2月。
45、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制重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46、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5月。
47、張默生:《厚黑教主傳》,收入《厚黑學》,南京市: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10月。
48、張濤:《清代清修內丹思想比較研究──以柳華陽、閔一得、黃元吉為對象》,成都市:巴蜀書社,2017年5月。
49、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市:里仁出版社,1995年3月)
50、梁啟超:《新史學》,臺北市:里仁出版社,1984年10月。
51、梁啟超講述、周傳儒筆記:《儒家哲學》,收入《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第1編第23冊,臺中市:文听閣出版社,2010年。
52、郭慶琳等:《眉山縣志》,臺灣市: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53、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市:允晨文化,2010年2月。
54、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6月。
55、程元敏:《先秦經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1月。
5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年。
57、黃忠天:《中庸釋疑》,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1月。
58、黃泊凱:《良知統三教的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
59、黃開國、鄧星盈:《巴山蜀水聖哲魂──巴蜀哲學史稿》,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60、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4月。
61、楊學東:《何鍵傳》,北京市:東方出版社,2005年10月。
62、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63、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8月。
64、路石:《段正元傳》,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9月。
65、裴普賢:《經學概述》,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3月。
66、趙均強:《性與天道以中貫之——劉沅與清代新理學的發展》,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67、趙敏:《由人而聖而希天:清儒劉沅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8月。
68、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年2月。
69、劉咸炘:《內書》,收入《推十書》,成都市:巴蜀書社,1996年11月。
70、劉咸炘:《推十文》,收入《推十書》,成都市:巴蜀書社,1996年11月。
71、劉咸炘:《劉咸炘詩文集》,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72、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3月。
73、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1988年8月。
74、盧翊廷等:《富順縣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75、蕭進銘:《道教內學探微──以內丹與齋醮為核心》,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15年9月。
76、錢基博:《四書解題及其讀法》,北京市: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4月。
77、鍾雲鶯:《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之思想研究》,臺北市:玄同文化,2001年。
78、雙流縣社會科學聯合會、雙流傳統文化研習會:《槐軒概述》,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年1月。
79、魏月萍:《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2016年7月。
80、羅玉明:《湖湘文化與湖南的尊孔讀經(1927-1937)》,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81、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二)單篇文章(據出版時間排序)
1、不著撰人:〈道德學社先開辦小學〉,《申報》中華民國十五年二月十九日,第2張,1926年2月。
2、高明:〈禮記概論〉,收入《禮學新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63年11月。
3、屈萬里:〈孟子七篇的編者和孟子外書的真偽問題〉,《孔孟學報》第7期,1964年10月。
4、太虛:〈略評外道唐煥章〉,收入《太虛大師全書》,第31冊,臺北市:大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1970年。
5、陳寅恪:〈論韓愈〉,收入《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冊,臺北市:三人行出版社,1974年5月。
6、高明:〈大學辨〉,收入《高明經學論叢》,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7月,頁105-138。
7、高明:〈中庸辨〉,收入《高明經學論叢》,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7月,頁139-209。
8、蕭天石:〈劉止唐與四川劉門道〉,收入《道海玄微》,臺北市:自由出版社,1981年6月,頁589-593。
9、朱明禮:〈雙流與善公所〉,《雙流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成都市:內部發行,1987年,頁239-243。
10、李剛興:〈劉沅〉,收入《四川思想家》,成都市:巴蜀書社,1988年3月,頁473-500。
11、黃俊傑:〈孟子知言養氣章集釋新詮〉,《臺大歷史學報》第14期,1988年7月,頁80-150。
12、曹聚仁:〈育才學園〉,收入《我與我的世界》,上冊,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90年。
13、不著撰人:〈參加武昌首義在台最後一人涂德麟先生病逝〉,《湖北文獻》第95期,1990年4月,頁 74。
14、張永儁:〈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頁273-312。
15、劉殿爵:〈下篇:中西道德的比較〉,《家庭‧社會‧道德》,香港市:商務印書館:1991年5月,頁107-114。
16、余錦波:〈孔子哲學中仁義禮三者的邏輯關係〉,《鵝湖月刊》第17卷第3期,1991年9月,頁4-11。
17、柳存仁:〈明儒與道教〉,收入《和風堂文集》,中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頁809-846。
18、徐洪興:〈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5期,1993年,頁101-116。
19、馮浩菲:〈訓詁學名義辯〉,《山東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1993年,頁51-59。
20、王汎森:〈道咸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太谷學派研究的回顧〉,《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141-162。
21、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從明清思想基調的轉換看儒學的現代發展〉,《中國文化》第11期,1995年,頁1-25。
22、朱榮貴:〈從劉三吾《孟子節文》論君權的限制與知識份子之自主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3月,頁173-198。
23、劉學智:〈「三教合一」義蘊辨微──兼談心性論與當代倫理實踐〉,《宗教哲學季刊》第4期,1995年10月,頁73-82。
24、﹝日﹞酒井忠夫著;張淑娥譯:〈民國初期新興宗教運動與新時代潮流〉,《民間宗教》第1輯,1995年12月,頁1-36。
25、夏長樸:〈司馬光疑孟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頁115-144。
26、李豫川:〈近代四川道教名人劉沅〉,《中國道教》1998年第2期,1998年,頁52-54。
27、林憶芝:〈聖之時者──孟子心目中的孔子〉,《鵝湖學誌》第24期,2000年6月,頁1-40。
28、彭國翔:〈王畿與道教──陽明學者對道教內丹學的融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2002年9月,頁255-292。
29、鍾肇鵬:〈雙江劉氏學述贊〉,《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4期,2003年,頁25-28。
30、干鳴豐:〈簡論「川主」信仰及其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4卷第5期,2003年5月,頁20-25。
31、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第14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177-194。
32、郭祝崧:〈李冰化神過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1期,2004年1月,頁136-140。
33、史革新:〈晚清陸王心學復蘇的若干考察〉,《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2005年,頁100-105。
34、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23-254。
35、鄭志明:〈林兆恩的生命關懷〉,《輔仁宗教研究》第13期,2006年,頁85-106。
36、﹝日﹞佐藤鍊太郎著;林慶彰譯:〈林兆恩《四書標摘正義》──三教合一論者的「心即仁」〉,收入《論語思想史》,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2月,頁379-402。
37、吳伯曜:〈陽明心學對晚明四書學的影響〉,《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6年3月,頁30-37。
38、張佳佳:〈《孟子節文》事件本末考辨〉,《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2006年3月,頁84-93。
39、張壽安:〈打破道統‧重建學統──清代思想史的一個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年6月,頁53-111。
40、鍾雲鶯:〈一貫道內部流通之儒家經典注疏本介紹〉,《鵝湖月刊》第32卷第2期,2006年8月,頁55-63。
41、彭國翔:〈儒家「理一分殊」的多元主義宗教觀〉,《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頁307-326。
42、黃忠天:〈劉沅《周易恆解》述要〉,《經學研究輯刊》第2期,2006年10月,頁1-17。
43、蔣秋華:〈劉沅《書經恆解》研究〉,《經學研究輯刊》第2期,2006年10月,頁109-123。
44、劉德明:〈劉沅《春秋恆解》初探〉,《經學研究輯刊》第2期,2006年10月,頁81-107。
45、段渝:〈一代大儒劉沅及其《槐軒全書》〉,《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2期,2007年,頁142-145。
46、林維杰:〈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頁109-130。
47、方磊:〈成都早期國學雜誌《尚友書塾季報》試評〉,《蜀學》第3輯,2008年12月,頁45-50。
48、李麗涼:〈臺灣解嚴前的兩種仙道刊物──《仙學》與《仙道》〉,《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1期,2008年12月,頁64-89。
49、趙均強、龍偉整理:〈劉伯穀先生訪問記〉,《蜀學》第3輯,2008年12月,頁289-292。
50、劉伯穀、劉器仲:〈成都尚友書塾史述〉,《蜀學》第2輯,2008年12月,頁26-31。
51、趙均強:〈《劉門教與濟幽救陽》正誤三則──兼與馬西沙、韓秉方先生商榷〉,《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頁179-183。
52、宋鼎宗:〈亞聖考徵〉,《拙齋經義論叢》,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頁143-162。
53、楊世文:〈清代四川經學著述的地域分布〉,《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9年8月,頁7-10。
54、蔣秋華:〈劉沅《書經恆解》對《古文尚書》的護衛〉,《經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9年11月,頁51-62。
55、楊儒賓:〈「性命」怎麼和「天道」相貫通的──理學家對孟子核心概念的改造〉,《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1月,頁1-12。
56、陳逢源:〈宋儒聖賢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頁75-116。
57、吳儀鳳:〈晚清四川地區經學家遺跡考察記〉,《經學研究論叢》第18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年9 月,頁279-307。
58、徐菲:〈關於《法言會纂》和法言壇的幾個問題──訪劉伯谷先生〉,《弘道》2011年第2期,2011年,頁113-117。
59、范純武:〈民初儒學的宗教化:段正元與道德學社的個案研究〉,《民俗曲藝》第172期,2011年6月,頁161-203。
60、蔡方鹿:〈劉沅的先天後天說〉,《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4期,2012年,頁28-32。
61、林慶彰:〈中國經典權威形成的幾個原因〉,收入《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12月,頁25-46。
62、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收入《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頁1-40。
63、林彥廷:〈「道德學社出於劉門」:論段正元對劉沅思想之承繼〉,《雲漢學刊》第27期,2013年8月,頁19-44。
64、趙均強:〈太極函三為一:清儒劉沅對理學本體論的貢獻〉,收入《哲學與當代精神理論研討會暨2013年哲學學會年會論文集:「生態哲學與當代社會」學術44、研討會論文集》,西安市:陝西省哲學會,2013年12月,頁261-271。
65、劉增光:〈《孟子》末章與理學道統論〉,《鵝湖學誌》第51期,2013年12月,頁131-162。
66、林振鴻:〈專訪昭平宮育化堂董事長黃冠雲先生〉,《聖慈雜誌》甲午年刊,2014年6月,頁22-24。
67、黃啟書:〈《尚書‧堯典》「納于大麓」試詮〉,《臺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頁1-46。
68、李天綱:〈三教通體:士大夫的宗教態度〉,《學術月刊》第47卷第5期,2015年5月,頁108-126。
69、曹美秀:〈漢宋學者的聖人觀──以蔡沉與王鳴盛對《尚書堯典》的詮解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2期,2015年5月,頁1-41。
70、譚繼和:〈儒學轉型時期新心學的標誌性文獻──《十三經恆解校點箋解》總敘〉,收入《東亞人文:2015卷》,臺北市:獨立作家出版社,2015年12月,頁127-146。
71、徐菲〈《法言會纂》的版本、結構及與「劉門」的關係〉,《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4期,2016年,頁78-82。
72、譚繼和:〈十三經恆解(箋解本)‧總敘〉,收入《十三經恆解(箋解本)》,卷之1,成都:巴蜀書社,2016年1月,頁1-25。
73、譚繼和、祁和暉:〈十三經恆解(箋解本)‧分箋〉,收入《十三經恆解(箋解本)》,卷之1,成都市:巴蜀書社,2016年1月,頁31-106。
74、張世光:〈重建道德:《道德專刊》關於道德重整運動的討論〉,收入《中國近代祕密社會研究》,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年5月,頁250-257。
75、朱光磊:〈《孟子‧公孫丑上‧知言養氣章》中「不動心之道」義理發微〉,《鵝湖月刊》第42卷第5期,2016年11月,頁3-11。
76、段平:〈段正元文集前言〉,收入《段正元文集》,上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1月,前言頁1-11。
77、﹝德﹞歐福克(Volker Olles)著;胡銳譯:〈老子隱居之所:以《天社山志》為中心的歷史地理考察〉,《宗教學研究》2018年第3期,2018年。
78、林彥廷:〈民國以來劉沅與劉門之研究概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1期,2019年3月,頁55-72。
(三)學位論文(據出版時間排列)
1、許麗梅:《民國時期四川「五老七賢」述略》,成都市: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專業碩士論文,2003年5月。
2、廖家君:《川西夫子──劉沅學庸思想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3、林彥廷:《民國時期軍閥之經學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4、盧昭蓉《劉沅《論語恆解》思想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5、柴方召:《劉沅《詩經恆解》文獻學研究》,南寧市:廣西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5月。
6、高西陽:《劉沅史學著述研究》,南充市: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5月。
7、陳海戀:《劉沅先後天視域下的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4月。
8、范旭艷:《合會三教:劉沅與晚清儒學的轉變》,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課程博士論文,2017年2月。
三、網路資源(據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不著撰人:〈長壽老翁涂德麟〉,http://www.19111010.com.tw/history/martyr?id=57
2、朱之珩:〈「駐世神仙」歸道山——聖門槐軒周元邠先生告文〉,https://kknews.cc/zh-mo/culture/l2b3glg.html
3、段正元:《元圓德道》,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22/23/4528924_150504696.shtml
4、美國在台協會:〈國際宗教自由報告:2017年台灣部分〉,https://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281104.pdf
5、傅登澱:〈《槐軒全書》、《推十齋叢書》與與劉氏三堂〉,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29/19/30558861_667549303.sht
6、黃春元:〈槐軒與顏氏家族〉,
http://hxmx1982.blog.sohu.com/24329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