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摶圖書學研究
作者:賴怡如
作者(外文):Yi Ju La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陳摶易學圖書學內丹學道教易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宋代是圖書學大興的時代,其中又以陳摶圖書學最為關鍵。除了因為陳摶圖書學開啟後代圖書學的研究,提升與改良圖書學的實質內涵與學術價值,也因為陳摶圖書學的出現,使得內丹易學在圖書學中的重要性,獲得重視。然而,由於陳摶圖書學的第一手資料亡佚嚴重,加上內丹易學相關研究的學術議題開拓不足,金丹派圖書易學的義理源流與丹經內涵的掌握也不足,使得陳摶圖書學在歷來的研究上,一直有疊床架屋的毛病。
本論文以道教易學為基礎,通過內丹易學、圖書學與先天易學的學術內涵等分析,作為論述的主軸,希望將重點聚焦在圖書學學術內涵的重新思考上。由於陳摶圖書學牽涉到對內丹易學詮釋上的理解,以及對金丹派圖書學的義理內涵的連結,希望通過這個研究主題,成為未來研究金丹派圖書學的學術基礎。因此以陳摶圖書學為研究核心,旁及金丹派的義理內涵,以及相關學術著作,希望證成陳摶對內丹學的終極關懷。因此在第一章中,希望就巴蜀易學、重玄學風與巴蜀道教三方面的交錯融合,去建構出巴蜀道教易學對陳摶易學形成過程的影響,並提出本文的研究構想,試圖為陳摶圖書學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路徑。在第二章中,則就圖書學、內丹學、圖書學與內丹學合流三方面,藉以釐清圖書學與內丹學各發展階段的過程。第三章中,試圖就陳摶的生平與學術思想的部分,提出相關的學術處理,進而就陳摶的丹道思想與涉及的時代性學術問題稍作研究,以概略涵蓋陳摶的學術內涵。第四章中,試就陳摶圖書學中的圖式結構、思想、內涵、道教易學特質等議題,作為研究主軸,由陳摶的圖書學中,找出陳摶對先天學的開發,以及陳摶圖書學的義理體系,從中得出陳摶已發展出成熟的內丹易學。第五章中,則以陳摶圖書學中的內丹與養生思想的部分為基礎,除探索金丹派圖書學的內涵,更將之與陳摶圖書學的研究相結合,理解在此學術體系脈絡下的陳摶圖書學對易學的詮釋,不只存在著陳摶對金丹派圖書易學義理系統的突破,也完成內丹易學的發展路線,形塑出易圖中的內丹學特質。在第六章中,則就陳摶的圖書學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的部分,提出相關的論述。在第七章中,則提出最後的總結。
經過研究,本文逐步理出陳摶圖書學在兼顧義理系統與體道過程的同時,特別著重在如何在道經詮釋中,落實「道契重玄」的基本理念,以及對金丹派圖書學內涵的傳承與突破上,這也是本文在研究上試圖突破的學術重點之一。
壹、 專書(原則上按照時代先後排列,同時代者,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一、 陳摶學術著作
(宋)陳摶口述、邵雍筆錄:《河洛真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陳摶:《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
(宋)陳摶:《神相全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宋)陳摶:《河洛理數》,台北:九鼎出版社,2008年8月

二、 易經類
(漢)《易緯》,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宋)程大昌:《易原》,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28,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宋)劉牧:《易數鉤隱圖附遺論九事》,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3,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收錄於《參同契正文外三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
(宋)朱熹:《易本義》,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
(宋)程大昌:《易原》,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28,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宋)雷思齊:《易圖通變》,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3,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元)張理:《大易象數鉤深圖》,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4,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附外篇》,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3,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明)馬一龍:《元圖大衍》,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44冊,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明)左輔:《太極後圖說》,清道光12年刊「涇川叢書」本影印,收入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6,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明)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台南:大千世界出版社,2002年8月
(清)黃奭:《黃奭逸書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惠棟:《周易爻辰圖》,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6,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清)張惠言:《易圖條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6,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清)胡渭:《易圖明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5,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清)曹元弼:《周易學》,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25,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清)江慎修:《河洛精蘊》,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2月
(清)萬年淳:《周易圖經廣說(上)》,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清)丁壽昌:《讀易會通》,台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外二種)》,鄭萬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清)悟元子著,鍾文友整理:《道解周易》,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4月
(清)楊方達:《易學圖說會通》,山東:齊魯書社,2012年1月
黃元炳:《卦氣集解》,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8,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杭辛齋:《易楔》,民國11年版,收入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7,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2卷,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三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8月
金生揚:《漢唐巴蜀易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1月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3月new window
田合祿、田峰:《增修周易真原》,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5月
陳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
常秉義:《大易圖典舉要》,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6月

三、 道教類
(東漢)魏伯陽等撰:《參同契正文外三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
(清)丁福保:《道藏精華錄》,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正統道藏》第4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月
《正統道藏》第7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月
《正統道藏》第8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月
《正統道藏》第9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月
《正統道藏》第32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月
《正統道藏》第40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月
陳國符:《道藏源流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
金正耀:《道教與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
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王平:《《太平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輯:道教易專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10月
馬濟人:《道教與煉丹》,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1月new window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12月12日
鄭志明編:《道教文化的精華》,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7月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台北:大展出版社,2000年9月
呂鵬志:《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
王卡:《道教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5月
章偉文:《宋元道教易學初探》,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霍克功:《內丹解碼—李西月西派內丹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韓廷傑、韓建斌:《道教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1月
張憲生:《唐代道教重玄派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new window
孔又專:《陳摶道教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10月
蕭進銘:《反身離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new window
李大華等:《隋唐道家與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1月
潘雨廷:《道教史叢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1月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四、 其他相關學術著作
(宋)呂祖謙:《宋文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6月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清)黃奭,《黃氏逸書考》,台北:藝文出版社,1972年
(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容庚:《海外吉金圖錄》,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8年1月
北京大學文獻研究所傅璇琮等編:《全宋詩》第1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2月
章偉文:《宋元道教易學初探》,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2006年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6年8月
葉國良等:《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10月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賴錫三:《丹道與易道》,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
蘇華仁主編:《華山陳摶丹道修真長壽學》,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7月
五、 翻譯類著作
(俄)陶奇夫著,秋鳳俠譯:《道教—歷史宗教的試述》,山東:齊魯書社,2011年2月

貳、 學位論文
一、 博士論文
金生揚:《宋代巴蜀易學研究》,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
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徐瑞:〈《周易》符號結構論〉,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
李平:《晚唐五代道教修道變遷研究》,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

二、 碩士論文
唐妤:《揚雄與巴蜀文化》,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4月
武捷:《成玄英重玄思辨心性論思想初探》,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屈丙之:《漢唐巴蜀道教文化地理學考察》,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陳金墻:《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探析—以修道成聖為主軸》,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2年1月

參、期刊論文
李遠國:〈陳摶落第後的行蹤〉,《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3期
胡昭儀:〈陳摶里籍考〉,《四川文物》,1986年第3期
李遠國:〈陳摶其人其事〉,《文史知識》,1987年第5期
羊華榮:〈關於陳摶的籍貫〉,《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
盧國龍:〈陳摶的《易》《老》之學及《无極圖》思想探源〉,《江西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
陳明暉:〈禪宗與宋元道教〉,《內明》,1990年10月
安岳縣歷史文化史研究會、陳摶和李真果學會:〈陳摶先天易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第2期
李澤騭:〈陳摶《無極圖》思想探要〉,《宗教哲學季刊》,1995年10月new window
何義:〈《無極圖》、《太極圖》解說—從陳摶到周敦頤〉,《宗教哲學季刊》,1995年10月new window
梁淑芳:〈陳摶《無極圖》之內丹修持觀〉,《宗教哲學季刊》,1995年10月new window
張應超:〈陳摶與《周易》〉,《宗教哲學季刊》,1995年10月new window
張文、問永寧:〈陳摶的養生煉心思想〉,《宗教哲學季刊》,1995年10月new window
張誠道:〈陳摶學術思想及內丹養生論〉,《宗教哲學季刊》,1995年10月new window
李遠國:〈心法與空觀—兼及陳摶與佛學之關係〉,《宗教哲學》,1996年1月new window
唐代劍:〈陳摶、張守真事迹考〉,《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2期
劉聯群:〈陳摶故里考證綜述—兼與唐代劍先生商榷〉,《中華文化論壇》,1997年第2期
楊洪林:〈論陳摶在武當道教思想文化中的歷史地位及貢獻—兼論武當道教思想文化的理論內蘊〉,《武當學刊》,1997年9月
王宜峨:〈略述陳摶道教思想及其影響〉,《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年第3期
陳進國:〈論《正易心法》及陳摶注的易學觀〉,《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4期
馬茂軍:〈山林隱士陳摶的儒學思想與文學創作〉,《黃淮學刊》,1998年6月
汪茂和:〈『睡仙』陳摶〉,《科學養生》,1999年第1期
徐兆仁:〈《宋史‧陳摶考》旁考〉,《史學月刊》,1999年第1期
龔鵬程:〈道教內丹學的興起〉,《揭諦》,1999年7月new window
汪顯超:〈陳摶《无極圖》爭議及其內丹原理〉,《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舒大剛、李冬梅:〈巴蜀易學源流考〉,《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
鄭吉雄:〈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2001年12月new window
阮榮華:〈兩漢巴蜀道教的醞釀〉,《三峽文化研究叢刊》,2002年
王永強:〈淺論“河圖洛書”與“修道”〉,《中國道教》,2002年3月
孫亦平:〈杜光庭的重玄思想初探〉,《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劉固盛:〈論陳摶學派與重玄餘緒〉,《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3期
金生揚:〈巴蜀易學淵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李知恕:〈陳摶美學思想初探〉,《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顏國明:〈從易學義涵檢視「道家易學」譜系〉,《鵝湖學誌》,2004年6月
謝榮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本體”概念考辨〉,《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1期
周濤:〈隱士陳摶及其詩歌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1月
馬茂軍:〈宋代文化與詩歌的原點:陳摶〉,《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1月
章偉文:〈試論張理易圖學思想與道教的關係〉,《道教論壇》,2006年2月
謝无量:〈蜀學原始論〉,見於伍文:〈蜀學史料〉,《蜀學》第5輯
章偉文:〈陳摶與《陰真君還丹歌注》關係略考〉,《中國道教》,2007年第6期
陳毓文:〈淺談五代時期儒學面臨的困境與新變〉,《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專刊
李延倉:〈成玄英《莊子疏》的易學思想管窺〉,《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
孔又專:〈論陳摶老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4期
孔又專:〈論陳摶易學思想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李延倉:〈全真南宗與重玄學〉,《青海社會科學》,2008年11月
范愛賢:〈《易》之““數”“圖”的文化符號學機制〉,《周易研究》,2009年第2期
張濤等:〈東漢道教易學的形成和發展〉,《南都學壇》,2009年第4期
孔又專、史冰川:〈陳摶內丹思想及其養生實踐〉,《求索》,2009年10月
孔又專、詹石窗:〈陳摶創繪“先天太極圖”考辨〉,《前沿》,2010年第2期
陳雲:〈唐五代時期巴蜀重玄之風—以李榮、杜光庭為例〉,《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第5期
林永勝:〈二重的道論:以南朝重玄學派的道論為探索〉,《清華學報》,2012年6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