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宋道士白玉蟾的內丹法訣與象數易學
作者:李興華
作者(外文):Hsing-Hua Li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鄭燦山
林文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白玉蟾內丹南宗性命雙修內丹法訣象數易學Bai Yu-Chanthe Southern Lineage of Golden Alchemy Schoolcultivation of nature and lifeInner Alchemical knackthe Theory of Zhou Y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摘要
具有深厚理論基礎的「內丹學」,是道教重要的成仙方術之一。宋代「內丹學」的理論臻於成熟,主要受到以下思潮之影響:其一,漢代《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論述;其二,晚唐時期的「鍾呂金丹派」內丹思想;其三,五代陳摶的內丹修煉理論。基於上述,後出轉精,宋元之際,成為內丹修煉之鼎盛時期,「內丹學」亦成為道教修煉成仙方術的典範。其間丹家學者輩出,對內丹理論多有闡發,形成了南北二宗。其中,南宗一派,宗承張伯端內丹思想,四傳而至白玉蟾,後世尊為南宗五祖,強調「先命後性」的修煉方式,盛行於南方一帶。白玉蟾,人稱海瓊紫清真人,為南宗教團的實際創始人。
白氏大闡宗門,強調內修與外功並進,不僅深諳丹法,且兼傳神霄派雷法,因此,不僅為南宗的發展奠立了基礎,對於後代道教亦有深遠之影響,在南宋道教史上,佔有極為重要之地位。白玉蟾的內丹理論,主要以三教同源、性命雙修為要旨;功法則是以初關煉形、中關煉氣、上關煉神為次第。白玉蟾之丹法,即立基於理論與實踐之架構上,並融《易》學於丹道,逆煉成仙。
本文以「南宋道士白玉蟾的內丹法訣與象數易學」為主題之研究,所關注之焦點,在於探討與揭示白玉蟾「內丹思想」與「易學」(象數與義理)相結合的情形,亦為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具體而言,本文從道教「丹道易學」的發展脈絡考察而起,首先,探討了白玉蟾「內丹思想」與「易學」的基源關係,針對內丹與身中之易、先天之易及《河圖》數理的關係進行考察。其次,針對白玉蟾與武夷山止止庵的深厚因緣,考察其所引喻之艮卦寓意與性命雙修的關係。復次,針對白玉蟾所創作的〈無極圖說〉,探究其中所賦予之性命內涵。再次,深究白玉蟾的內丹火候與鼎器藥物的配置與運用。最後,梳理白玉蟾的丹法步驟,即以初關煉形、中關煉氣、上關煉神為次第,並進行累境分判之深度詮釋。其中,亦針對白玉蟾所創制之二十多式丹訣圖文,如〈仙化圖〉、〈天機圖〉、〈性命之圖〉、〈真土之圖〉、〈金丹火候訣〉、〈金丹大藥訣〉、〈丹法參同十九訣〉……等進行圖文結構之析論。
基於上述之關注,筆者嘗試以「南宋道士白玉蟾的內丹法訣與象數易學」為題,冀能揭示白玉蟾內丹學之深奧要義。
參考文獻
一、史籍
【戰國】莊周,【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河上公注:《道德真經註》,《正統道藏》 ,第二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魏伯陽,【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漢】陰長生注:《金碧五相類參同契》,《正統道藏》,第三十一冊。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南朝宋】范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三》,臺北:鼎文
書局,1975年。
【唐】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正統道藏》第三十一冊。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一》,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啟玄子註:《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正統道藏》,第三十六冊。
【唐】鍾離權著、呂喦傳:《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正統道藏》,第四十七冊。
【唐】施肩吾傳:《修真十書‧鍾呂傳道集》,《正統道藏》,第七冊。
【五代】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正統道藏》,第三十四冊。
【五代】陳摶:《陰真君還丹歌注》,《正統道藏》,第四冊。
【宋】張伯端著,董德寧注釋:《悟真篇正義》,臺北:自由出版社,2002年。
【宋】張紫陽著,盛克琦、果兆輝編校:《南宗仙籍‧還源篇》,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
【宋】張平叔撰:《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正統道藏》第七冊。
【宋】張平叔撰:《紫陽真人悟真篇》,《正統道藏》,第四冊。
【宋】張平叔撰:《金丹四百字》,《正統道藏》,第四冊。
【宋】張伯端著,【清】董德寧、劉一明、朱元育注:《悟真篇三家注》,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宋】石泰:《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正統道藏》,第七冊。
【宋】石泰:《還源篇》,《正統道藏》,第四十冊。
【宋】翁葆光註:《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正統道藏》,第四冊。
【宋】薛道光、陸墅、陳致虛:《紫陽真人悟真篇三註》,《正統道藏》,第四冊。
【宋】薛道光:《還丹復命篇》,《道藏》,第四十冊。
【宋】陳楠:《翠虛篇》,《正統道藏》,第四十冊。
【宋】鄒鐵壁:《雷霆妙契》,《道法會元》卷七十七,《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宋】白玉蟾著:《道德寶章註》,收入蕭天石主編:《道德經名注選輯三》,臺北:自由出版社,2010年。
【宋】白玉蟾著,蕭天石主編:《白玉蟾全集》,上下冊,臺北:自由出版社,1970年。
【宋】白玉蟾:《道法會元》,《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宋】白玉蟾:《修真十書‧玉隆集》,《正統道藏》,第七冊。
【宋】白玉蟾:《修真十書‧上清集》,《正統道藏》,第七冊。
【宋】白玉蟾:《修真十書‧武夷集》,《正統道藏》,第七冊。
【宋】白玉蟾:《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註》,《正統道藏》,第二十八冊。
【宋】白玉蟾:《金華沖碧丹經秘旨》,《正統道藏》,第三十二冊。
【宋】白玉蟾:《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註》,《正統道藏》,第三冊。
【宋】白玉蟾:《道法九要》,《道法會元》卷一,《正統道藏》,第四十八冊。
【宋】白玉蟾:《雷霆三帥心錄》,《道法會元》卷八十二,《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宋】白玉蟾:《王侍宸玄珠歌注》,《道法會元》卷七十,《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清微道法樞紐》,《道法會元》卷一,《正統道藏》,第四十八冊。
《先天雷晶隱書》,《道法會元》卷八十三之八十九,《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先天一炁使者大法》,《道法會元》卷九十,《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高上景霄都天大雷琅書》,《道法會元》卷104之108,《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洞玄玉樞雷霆大法》,《道法會元》卷147之153,《正統道藏》,第五十冊。
《上清天蓬伏魔大法》,《道法會元》卷158,《正統道藏》,第五十冊。
《混元飛捉四聖伏魔大法》,《道法會元》卷169,《正統道藏》,第五十冊。
《上清童初五元素府玉冊》,《道法會元》卷171,《正統道藏》,第五十冊。
《紫庭追伐補斷大法》,《道法會元》卷217,《正統道藏》,第五十一冊。
《清微應運》,《道法會元》卷二,《正統道藏》,第四十八冊。
《清微帝師宮分品》,《道法會元》卷三,《正統道藏》,第四十八冊。
《清微玉宸鍊度奏申文檢》,《道法會元》卷二十二,《正統道藏》,第四十八冊。
《神捷五雷祈禱文檢》,《道法會元》卷四十八,《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上清玉樞五雷真文》,《道法會元》卷五十七,《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道法會元》卷六十一,《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雷霆玄論》,《道法會元》卷六十七,《正統道藏》,第四十九冊。
【宋】白玉蟾著,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輯印委員會輯:《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臺北: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輯印委員會,1976年。
【宋】玉溪子註:《養生秘錄》,《正統道藏》,第十八冊。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正統道藏》,第三十四冊。
【宋】俞琰:《呂純陽真人沁園春丹詞註解》,《正統道藏》,第四冊。
【宋】俞琰:《易外別傳》,《正統道藏》,第三十四冊。
【宋】俞琰:《黃帝陰符經註》,《正統道藏》,第四冊。
【宋】曾慥:《道樞》,《正統道藏》,第三十五冊。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二》,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元】李道純:《中和集》,《正統道藏》,第七冊。
【元】陳虛白:《規中指南》,《正統道藏》,第七冊。
【元】陳致虛:《金丹大要》,《正統道藏》,第四十冊。
【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蕭廷之:《橐籥歌》,《重刊道藏輯要》《昴集四》,光緒丙午年重刊版,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元】蕭廷芝:《修真十書‧金丹大成集》,《正統道藏》,第七冊。
【元】蕭廷芝:《修真十書金丹大成集》,《正統道藏》,第七冊。
【元】混然子:《崔公入藥鏡》,《正統道藏》,第四冊。
【明】伍沖虛:《天仙正理直論》,《正統道藏》,第九冊。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錄於柳長華主編,《李時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明】孫一奎:《醫旨緒餘》卷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六六冊。
【明】張隱庵:《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註》,《正統道藏》,第三十六冊。
【清】阮元校勘,吳樹平等點校:《十三經標點本》,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上下冊。
【清】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金華宗旨》,《藏外道書》,第七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王雲五主編、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二十八,子部,道家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易緯‧乾鑿度‧卷上》,收入《重修緯書集成》,卷一上,東京:株式會社明德出版社,1978年。
不明:《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正統道藏》,第二冊。
不署编人:《養生秘錄》,《正統道藏》,第十八冊。
不明:《法海遺珠》,《正統道藏》,第四十五冊。
不明:《高上玉皇心印經》,《正統道藏》,第二冊。
二、研究專著
(一)丹道
王沐:《悟真篇淺解》,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0年10月。
王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8年1月。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公司,2004年5月。
田誠陽:《中華道家修煉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7月。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何宗旺:《中華煉丹術》,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昊明大師:《道家養生與修煉:性命雙修.內丹法》,臺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沈文華:《內丹生命哲學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12月。
胡孚琛:《道教與丹道》,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8年3月。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胡孚琛:《道學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1月。
馬濟人:《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1月。
徐兆仁:《全真秘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
徐兆仁:《伍柳法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張興發:《道教內丹修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張志堅:《道教神仙與內丹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4月。
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盛克琦、果兆輝:《南宗仙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1月。
傅鳳英:《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詹石窗:《道韻(五)-金丹派南宗研究論文集(甲)》,臺北:中華大道出版社,1999年8月。
詹石窗:《道韻(六)-金丹派南宗研究論文集(乙)》,臺北:中華大道出版社,2000年2月。
詹石窗:《道韻(七)-金丹派南宗研究論文集(丙)》,臺北:中華大道出版社,2000年8月。
榮格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 社,2002年7月。
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上下兩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6月。
賴錫三:《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年7月。
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9年。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二)雷法
任宗權:《道教手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2月。
任宗權:《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吳忠正:《道教符咒選講》,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5月。
張澤洪:《步罡踏斗-道教祭祀儀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1月。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
(三)其他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申喜萍:《南宋金元時期的道教美學思想》,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 年3月。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年。
李遠國:《道教氣功養生學》,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2月。
洪丕謨:《道教長生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
洪丕謨:《中國神仙養生大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年8月。
徐光澤:《中國道家養生之道》,石家庄: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7月。
孫以楷,李仁群:《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卿希泰、詹石窗:《道教文化新典》,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9月。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12月。
張岫峰:《道家養生精華》,臺北: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張善文:《象數與易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廖芮茵:《唐代服食養生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5月。
劉國梁:《道教與周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
劉固盛:《道教老學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陳耀庭、李子微、劉仲宇:《道家養生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3月。
鍾肇鵬:《春秋繁露校釋》,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
顏昌嶢:《管子校釋》,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出版社,1963年11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年3月。
約瑟夫.歐康納等著,王承豪譯:《系統思考實用手冊》,臺北:世茂出版社,1999年)。
Wayne C.Booth Gregory G.Colomb Joseph M.Williams原著,陳美霞、徐畢卿、許甘霖譯:《研究的藝術》,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4年。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1.白玉蟾
丁孝民:〈白玉蟾丹道心法〉《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9期,2012年6月)。
王尊旺:〈白玉蟾行踪考〉《道韻》(第7輯,2000年8月)。
王家忠:〈白玉蟾與金丹派南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2年)。
王尊旺、方寶璋:〈也談白玉蟾生卒年代及其有關問題—兼談近年來有關白玉蟾問題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2003年)。
王麗煌:〈南宋方外詞人白玉蟾詞略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
方寶璋:〈白玉蟾生平繫年考略〉《道韻》(第7輯,2000年8月)。
方寶璋、黃永鋒:〈白玉蟾活動區域考〉《世界宗教研究》(第6期,2012年)。
方寶璋、于洪濤:〈白玉蟾交友考論〉《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2015年)。
尹志華:〈論白玉蟾的道教思想〉《道韻》(第7輯,2000年8月)。
方新蓉:〈《道德寶章》中的非語言符號〉《宗教學研究》(第1期,2011年)。
毛慶耆:〈白玉蟾和《蟾仙解老》〉《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期,2000年)。
朱逸輝:〈瓊籍文化宗師白玉蟾〉《海南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2004年6月)。
安 君:〈雲游山水間---白玉蟾詩文意象與傳統寫意山水畫簡析〉《陜西教育(高教版)》(第4期,2013年)。
安華濤:〈白玉蟾福州交游考〉《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14年)。
李遠國:〈白玉蟾生平事跡考略〉《道韻》(第7輯,2000年8月)。
李遠國:〈南宗內丹學與雷法-兼及白玉蟾的雷法思想〉《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李英華:〈白玉蟾《道德寶章》的心性理論及其歷史作用〉《中國道教》(第2期,2007年)。
李玉用、陸楊:〈略論兩宋時期道教南宗對儒佛思想的吸收與融會─以張伯端和白玉蟾為中心〉《中華文化論壇》(第7期,2015年)。
何敦鏵:〈白玉蟾生平事迹初探〉《中國道教》(第1期,1992年)。
何敦鏵:〈關於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幾個問題的探索〉《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99年)。
吳洲撰:〈金丹道南宗與禪宗關係漫議〉《道韻》(第6輯,2000年2月)。
呂錫琛、賀福安:〈簡論白玉蟾的內丹心性思想〉《上海道教》(第2期,2003年)。
林冠群:《白玉蟾其人其事》《今日海南》(第7期,2001年) 。
查慶、雷曉鵬:〈白玉蟾道教美學思想簡論〉《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8年)。
胡孚琛:〈內丹學南宗入室修煉理事舉要〉《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胡迎建:〈白玉蟾與盧山〉《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
唐明邦:〈南宗丹道與易卦精蘊—淺談《悟真篇》〉《道韻》(第6輯,2000年)。
張澤洪:〈論白玉蟾的科儀法術〉《道韻》(第7輯,2000年8月)。
張澤洪:〈論白玉蟾對南宋道教科儀的創新─兼論南宗教團的雷法〉《湖北大學學
報》(第31卷第6期,2004年11月)。
卿希泰:〈紫陽派的形成及其傳系和特點〉《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許 偉:〈白玉蟾融通三教之內丹性命思想論析〉《宗教學研究》(第4期,2010年)。
符穎、符和積:〈白玉蟾生卒年歲疑〉《中國道教》(第3期,2005年)。
曾召南:〈白玉蟾生卒及事跡考略〉《道教研究》(第3期,2001年)。
曾金蘭:〈烏符三絕與白玉蟾〉《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10期,2009年)。
黃永鋒:〈歸時猿鶴煩傳語‧記取前回白玉蟾---海瓊真人與武夷道友交遊析略〉《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6年)。
馮煥珍:〈白玉蟾生卒年新說〉《現代哲學》(第5期,2011年)。
馮 兵:〈朱熹在武夷山與道士交遊事跡略考〉《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1年)。
馮廣宏:〈白玉蟾行藏考〉《文史雜誌》(第5期,2015年)。
詹石窗:〈詩成造化寂無聲—武夷散人白玉蟾詩歌與艮背修行觀略論〉《宗教學研
究》(第3期,1997年)。
詹石窗、林鳳燕:〈白玉蟾詩詞論要〉《道韻》(第7輯,2000年8月)。
郭 武:〈白玉蟾對金丹派南宗思想的總結和發展〉《道教文化》(第5卷第9期,
1994年9月)。
郭 武:〈白玉蟾在西山的活動及其對凈明道的影響〉《中國道教》(第2期,2006
年)。
郭 慧:〈文化大師---白玉蟾〉《新東方》(第6期,2016年)。
樂愛國:〈白玉蟾及其門人的「三教合一」與朱熹理學〉《道韻》(第5輯,1999年
8月)。
劉固盛:〈試論白玉蟾對老子學說的解釋與發揮〉《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劉延剛:〈白玉蟾的三教合一思想及其宗教調適性〉《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4
年)。
劉 亮:〈白玉蟾生卒年新證〉《文學遺產》(第3期,2013年)。
劉 亮:〈白玉蟾早年及嘉定、寶慶年間行蹤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第5期,2013年)。
劉守政:〈白玉蟾道體論初探─以《道德寶章》為中心〉《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第10期,2016年)。
潘顯一:〈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裡過來香─白玉蟾的美學思想初探〉《社會科學
研究》(第3期,2003年)。
陳 霞:〈金丹派南宗內丹修煉與榮格精神分析〉《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陳金鳳:〈白玉蟾江西道教活動考述〉《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2003年)。
盧國龍:《濁世佳公子蟾宮謫仙人---白玉蟾的求道之旅及歸隱之鄉》《中國道教》
(第4期,2003年)。
蓋建民、黃凱端:〈白玉蟾丹道養生思想發微〉《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蓋建民:〈道教南宗文獻《修仙辨惑論》考析〉《甘肅社會科學》(第6期,2016年)。
蒙樂生:〈尋訪白玉蟾故里〉《今日海南》(第9期,2004年)。
謝金良:〈地方志中的白玉蟾生平簡歷〉《道韻》(第6輯,2000年2月)。
謝金良:〈白玉蟾的生卒年月及其有關問題考辨〉《道教研究》(第4期,2001年)。
蔡嵐婷:〈南宋白玉蟾內丹詞研究〉《雲漢學刊》(第13期,2006年6月)。
鄭慶雲:〈略論白玉蟾雷法在丹道修煉中的作用〉《宗教學研究》(第1期,2006年)。
鄭朝波:〈論白玉蟾的道教思想〉《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
蘭宗榮:〈論白玉蟾的「心隱」思想與「隱仙」人格〉《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7
卷,第10期,2012年10月)。
蘭宗榮:〈從雲游看白玉蟾的文化人格塑造〉《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13
年)。
蘭宗榮:〈白玉蟾與懶翁關係述考〉《武夷學院學報》(第4期,2008年)。
蘭宗榮:〈白玉蟾與武夷茶〉《武夷學院學報》(第3期,2009年)。
2.雷法
李豐楙:〈道教神霄派的形成與發展〉《幼獅學誌》(第19卷第4期,1987年10月)。
李遠國:〈道教符籙派諸宗概述〉《中國道教》(第2期,1997年)。
李遠國:〈論道教法術的淵源〉《道教學探索》(第10卷,1997年9月)。
李遠國:〈道教符籙派諸宗概述(二)〉《中國道教》(第3期,1998年)。
李遠國:〈道教符籙派諸宗概述(三)〉《中國道教》(第1期,1999年)。
李遠國:〈陳楠與神霄派〉《道教論壇》(第3期,2000年)。
李遠國:〈道教神霄派淵源略考〉《宗教學研究》(第1期,2001年)。
李遠國:〈道教雷法沿革考〉《道教研究》(第3期,2002年3月)。
胡新生:〈禹步探源〉《文史哲》(第1期,1996年)。
唐代劍:〈論林靈素創立神霄派〉《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1996年2月)。
卿希泰:〈道教神霄派初探〉《社會科學研究》(第4期,1999年)。
張 欽:〈論神霄派的宇宙觀與保神養心的內丹思想 〉《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
2004年1月)。
詹石窗:〈道教符咒的歷史文化透視〉《道教學探索》(第10卷,1997年9月)。
劉仲宇:〈道符溯源〉《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1994年)。
劉仲宇:〈五雷正法淵源考論〉《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1年)。
鄭志明:〈從《道法會元》談宋元符籙法派的世界秩序觀〉《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6期,2006年6月)。
3.其他
戈國龍:〈論「性命先後」與「性命雙修」〉《宗教哲學》(第6卷第4期,2000年
12月)。
朱越利:〈張伯端生平和丹法流傳〉《道教研究》(第1輯,1997年)。
朱越利:〈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論〉《道韻》(第6輯,2000年2月)。
吳 洲:〈金丹派南宗與禪宗關係漫議〉《道韻》(第6輯,2000年2月)。
余強軍:〈試論內丹學之玄關一竅〉,《弘道》總第39期,九龍:香港道教學院,
2009年,頁76-79。
林榮澤:〈玄關一竅:道教生命仙學向民間宗教的轉化〉,《新世紀宗教研究》
6卷4期,臺北:宗博出版社,2008年,頁67-110。
段致成:〈試論金丹派南宗張伯端之「內丹」思想與「禪宗」的關係〉《鵝湖》(第28卷第9期,2003年3月)。
段致成:〈試論道教金丹派南宗張伯端的內丹思想與鍾呂金丹派的關係〉《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2004年6月)。
胡孚琛:〈內丹學南宗入室修煉理事舉要〉《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孫亦平:〈張伯端「道禪合一」思想述評〉《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卿希泰:〈紫陽派的形成及其傳系和特點〉《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唐明邦:〈南宗丹道與易卦精蘊-淺談《悟真篇》〉《道韻》(第6輯,2000年2月)。
曹在松:〈內丹學在宋代思想史上之意義〉,《宗教學研究》(第2期,1999年)。
楊立華:〈性命先後─關於金丹南宗與金元全真道的比較研究〉《中國哲學史》(第3期,1999年)。
莊宏誼:〈北宋道士張伯端法脈及其金丹思想〉《輔仁宗教研究》(第7期,2003年6月)。
郭 武:〈金丹派南、北宗思想比較研究〉《道韻》(第6輯,2000年2月)。
陳 兵:〈金丹派南宗淺探〉《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85年)。
陳 霞:〈金丹派南宗內丹修煉與榮格精神分析〉《道韻》(第5輯,1999年8月)。
盧國龍:〈《悟真篇》的丹道淵源〉《道韻》(第6輯,2000年2月)。
謝世維:〈當代西方對宋元以後內丹研究之回顧〉《清華中文學報》(第10期,2013 年12月)。
謝一峰:〈南宋道教研究述評〉《道教研究學報》(第6期,2014年)。
蕭漢明:〈《周易參同契》的易學特徵〉,《道家文獻研究》第11輯,北京:三聯書
局,1997年,頁46-63。
蕭進銘:〈塵睛、道眼及認知功能的轉化─王重陽密契主義知識論的重構〉,《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8期,臺南:成功大學,2012年7月,頁45-62。
蕭登福:〈道教內丹溯源及修煉法門中的黃庭說與炁海神龜說〉《湖南大學學報》,第1期,2015年,頁30-42。
鄭燦山:〈內丹與胎息─唐初道教「精氣神」概念之轉變及其意義〉《中國學術年刊) 第31期(春季號) ,2009年3月,頁61-88。
鄭燦山:〈道教內丹的思想類型及其意義─以唐代鍾呂《靈寶畢法》為討論核心〉臺北:《臺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 ,2010年6月,頁29-57。
鄺蘭夫:〈內丹學南宗張伯端之理論分析〉《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4卷,1997年7月)。
鄺芷人:〈丹道之學的研究綱領〉《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6輯(1999年),頁37-60。
(二)外文
Judith A. Berling “Channels of Connection in Sung Religion:The Case of Pai Yü---Ch an ” In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 (Americ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 )。
Muriel Baryosher-Chemouny,La quête de l’immortalité en Chine: Alchimie et paysage intérieur sous les Song (Paris: Dervy,1996)。
Lowell Skar,“Golden Elixir Alchemy:The Formation of the Southern Lineageand the ransformation of Medieval China”(PhD diss.,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3)。
Clarke Hudson:“Spreading the Dao,Managing Mastership,and Performing
Salvation:The Life and Alchemical Teachings of Chen Zhixu,”(Indiana University,
2007)。
今井宇三郎:〈金丹道教の研究:南宋道士白玉蟾の思想〉《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
紀要》,8(1963年),頁91–126。
宮川尚志:〈南宋の道士白玉蟾(要旨)〉《宗教研究》,50─3(230),1976年。
宮川尚志:〈南宋の道士白玉蟾の事跡〉《東洋史論集:內田吟風博士頌壽記念》(京
都:同朋舍,1978年),頁499–517。
劉枝萬:〈雷神信仰と雷法の展開〉《東方宗教》,第67號,1986年。
橫手裕:《白玉蟾と南宋江南道教》《東方學報》,京都第68 冊,1996 年。
鈴木健郎:〈白玉蟾の内丹説〉《東方宗教》,第102號,2003年11月。
鈴木健郎:〈白玉蟾の雷法説〉《東方宗教》,第103號,2004年6月。
鈴木健郎:〈白玉蟾と道教聖地〉《東方宗教》,第120號,2012年。
四、研討會論文
鄭燦山:〈《靈寶畢法》之基礎性研究〉,「邱處機與中國文化」學術研討會,濟南:山東大學主辦,2002年。
鄭燦山:〈內丹思想的範型及其意義〉,「第三屆「當代中國文哲之研究與詮釋」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2005年。
鄭燦山:〈唐代內丹其思想型態及意義─以鍾呂《靈寶畢法》為討論核心〉,「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暨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會合辦,2006年。
鄭燦山:〈鍾呂丹法對於五行觀念的實踐及其意義〉,「道教與民俗學術研討會」,
臺中: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主辦,2007年。
鄭燦山:〈唐代初中期道教「精氣神」概念之發展及其意義〉,「丹道、思想、科學的相遇」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與丹道文化教育基金會合辦,2007年。
鄭燦山:〈道教的神聖身體觀與終極關懷〉,「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宗教學會主辦,2016年。
五、學位論文
(一)臺灣地區
1.博士論文:
鄭燦山:〈邁向聖典之路--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
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的開展》,
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曾金蘭:〈宋代丹道南宗發展史研究─以張伯端與白玉蟾為中心〉,台南:國立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7月。
2.碩士論文:
王儷蓉:〈白玉蟾謫仙與內丹思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7年7月。
廖文毅:〈白玉蟾丹道、雷法學蠡探〉,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7年7月。
李建德:〈宋代南方道教思想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年。
(二)大陸地區
1.博士論文:
劉守政:〈白玉蟾道教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宗教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楊軍著:〈宋元三教融合與道教發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2.碩士論文:
趙 娟:〈白玉蟾道教詩詞研究〉,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尤玉兵:〈白玉蟾文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許 偉:〈白玉蟾內丹思想研究─兼及白玉蟾雷法〉,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碩
士論文,2008年。
夏 濤:〈白玉蟾與武夷山道教〉,廈門:廈門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董 浩:〈心通道-丹-法─白玉蟾哲學思想的心學指歸〉,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
系碩士論文,2016年。
蘭宗榮:〈白玉蟾武夷山行跡考論一從白玉蟾的交游探討生年〉,濟南:山東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