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吳語處衢方言韻母的歷史層次
作者:林貝珊
作者(外文):Bei-Shan L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秀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吳語處衢方言層次分析文白異讀同源詞比較法Chuqu sub-dialects of the Wu dialectstrata analysisliterary and colloquial readingscognatecomparative meth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8
位於今日浙江省西南部、江西省東北部以及福建省北部的吳語處衢方言,是吳語當中語音狀況相對較為保守的次方言區,歷史音韻層次的疊積相當豐富。已出版的《吳語處衢方言研究》及《吳語江山廣豐方言研究》兩書中,共有開化、常山、江山、廣豐、玉山、龍游、遂昌、雲和、慶元九個方言點的語料。這批語料顯示出今日的處衢方言擁有相當複雜的韻母系統。本文鎖定觀察處衢方言這批語料的韻母,試圖釐清這些複雜的韻母現象,其背後可能的歷史層次。本文主要運用三大方法分析音韻層次:(1)方言內部文白異讀的辨析。(2)方言間同源詞的對應比較。(3)音韻系統性的檢視。然後,觀察層次韻讀具備何種音韻格局,參考漢語音韻史的發展歷程,將音韻層次的年代加以分段定位。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吳語處衢地區的地理人文、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等。第二章介紹處衢九方言點的語音系統,包括聲母、韻母及聲調。特別關注這些語音現象在歷史上的對應關係及意義。第三章及第四章進行處衢方言韻母的層次分析;第三章分析《切韻》中古音時代及其以後的層次,第四章則分析南北朝時期及以前的層次,各章節皆盡量按照層次的年代由晚到早順序排列。層次分析的結果,陰聲韻的層次數量最多、陽聲韻次之、入聲韻最少;年代上則是愈晚的層次數量愈多,愈早年代留存的層次數量愈少;陰聲韻及陽聲韻的層次年代最早皆可上溯至先秦兩漢時期,入聲韻則最早僅能上溯至魏晉時期。總而言之,由歷史層次的角度觀之,處衢方言複雜的韻母現象多數能夠獲得解答,可以證明處衢地區今日複雜的共時韻母系統,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於歷史上的音韻疊積以及本區較強的語言保守性所致。第五章為結論,說明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對研究方法的侷限進行反省,並且進一步思考未來相關的研究方向及展望。
Crowley, Terry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 L. Trask.
2000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ehmann, Winfred Philipp
1992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hir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Mei, Tsu-Lin(梅祖麟)
1979 “The Etymology of the Aspect Marker tsi in the Wu Dialect.”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7, No.1
Norman, Jerry
1979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 《方言》4:268-273.
Ting, Pang-Hsin(丁邦新)
1975 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eriod :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魏晉音韻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六十五。
丁邦新
1984 〈吳語聲調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4:755-788。
1988 〈吳語中的閩語成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1:13-22。
2006 〈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係〉,《方言》1:1-5。
2007 〈漢語方言層次的特點〉,收入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87-196。
2012 〈漢語方言中的歷史層次〉,《中國語文》5:387-402。
中島幹起
1983 《浙南吳語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及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
1988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
中澤實子
2003 《從 “蜈蚣” 看吳語處衢方言的音韻層次》,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太田辰夫著 江藍生,白維國譯
1991 《漢語史通考》,重慶:重慶出版社。
王力
1970 《漢語史稿》,台北:泰順書局。
王文勝
2002 〈浙江麗水方言的語音特點〉,《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46-49。
2006 〈吳語處州方言非組聲母讀音歷史層次的地理語言學分析〉,《浙江師範大學學報》6:14-18。
2007 〈吳語處州方言豪肴二韻的分合〉,《台州學院學報》4:40-45。
2008 《處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從地理語言學看處州方言本字考〉,《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85-88。
王洪君
1992 〈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收入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6-80。
2006 〈層次與演變階段——蘇州話文白異讀析層擬測三例〉,《語言暨語言學》7.1:63-86。
王福堂
2003 〈漢語方言語音中的層次〉,《語言學論叢》27:1-10。
2009 〈文白異讀和層次區分〉,《語言研究》1:1-5。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
2003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石汝杰
2006 《明清吳語和現代方言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朱維幹
2005 《莆田縣簡志》,北京市:方志出版社。
何大安
1981a 〈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101-152。
1981b 《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3 〈六朝吳語的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867-872。
200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18:261-271。
吳式求
2010 《慶元方言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吳瑞文
2005 《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方桂
1980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榮
1966 〈溫嶺方言語音分析〉,《中國語文》1:1-9。
1978 〈溫嶺方言的變音〉,《中國語文》2:96-103。
1979 〈溫嶺方言的連讀變調〉,《方言》1:1-29。
1980 〈吳語本字舉例〉,《方言》2:137-140。
1985 〈切韻與方言〉,《語文論衡》,北京:商務印書館。
沈政
2007 〈浙江的歷史人文〉,《政策瞭望》2:53-54。
周祖謨
1966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再版)。
1992 《語言文史論集》,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尹著 林炯陽注釋
1992 《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市:黎明出版社。
林貝珊
2012 〈由「溲」字看吳語處衢方言的歷史音韻層次〉,《中國文學研究》34:1-36。
邵榮芬
1983 〈古韻幽宵兩部在後漢時期的演變〉,《語言研究》1:6-16。
2009 〈古韻魚侯兩部在前漢時期的分合〉,收入《邵榮芬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51-69。
2009 〈古韻魚侯兩部在後漢時期的分合〉,收入《邵榮芬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70-84。
金有景
1982 〈關於浙江方言中咸山兩攝三四等字的分別〉,《語言研究》1:148-162。
侯精一
1988 〈平遙方言的文白異讀〉,《語文研究》2:51-59。
秋谷裕幸
1999 〈也談吳語處衢方言中的閩語成分〉,《語言研究》1:114-120。
2000a 〈吳語處衢方言中的閩語詞—兼論處衢方言在閩語詞彙史研究中的作用〉,《語言研究》3:99-106。
2000b 〈吳語處衢方言裡的東冬二韻—兼論處衢方言固有音韻層次的年代〉,《中國語文》5:415-417。
2001 《吳語江山廣豐方言研究》,(日)松山市:愛媛大學法文學部總和政策學科。
2002 〈早期吳語支脂之韻和魚韻的歷史層次〉,《中國語文》5:447-480。
2003 《吳語處衢方言(西北片)古音構擬》,(日)東京:好文出版。
胡運飈
1987 〈吳文英張炎等南宋浙江詞人用韻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4:78-86。
徐芳敏
1991 《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通鏘
1996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6月第一版)。
浙江省民政廳 編
2009 《浙江建置區劃沿革》,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
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1994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
1989 〈閩方言音韻層次的時代與地域〉,《清華學報》19.1:95-113。
1993 〈吳閩方言關係試論〉,《中國語文》6:161-170。
1994 〈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6:409-418。
張盛裕
1979 〈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4:241-267。
張惠英
1979 〈崇明方言的連讀變調〉,《方言》4:284-302。
1980 〈崇明方言三字組的連讀變調〉,《方言》1:15-34。
張琨
1985 〈論吳語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215-260。
1988 〈讀建州八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1:65-87。
1995 〈《切韻》侯韻明母字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演變〉,《中國語文》5:353-356。
曹志耘
2002a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b 〈南部吳語語音的共性與差性〉,收入丁邦新、張雙慶主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65-71。
曹志耘 秋谷裕幸 太田齋 趙日新
2000 《吳語處衢方言研究》,(日)東京:好文出版社。
曹爾琴
1992 〈宋代行政區劃的設置與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71-88。
梅祖麟
1995 〈方言本字研究的兩種方法〉,收入《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12。
2001 〈現代吳語和 “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1:1-15。
許寶華 游汝杰
1984 〈蘇南和上海吳語的內部差異〉,《方言》1:3-12。
陳承融
1979 〈平陽方言記略〉,《方言》1:47-74。
陳復華 何九盈
1987 《古韻通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忠敏
2002 〈方言間的層次對應—以吳閩語虞韻讀音為例〉,收入丁邦新、張雙慶主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73-83。
2003a 〈吳語及鄰近方言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 “金陵切韻” 魚韻的音值〉,《語言學論叢》27,11-55。
2003b 〈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言研究》23.3:43-59。
2007 〈語音層次的定義及其鑒定的方法〉,收入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35-165。
傅國通
1984 〈武義方言的連讀變調〉,《方言》2:109-127。
2010 〈武義話本字簡考〉,《方言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7-214。
傅國通 蔡永飛 鮑士杰 方松熹 傅佐之 鄭張尚芳
1986 〈吳語的分區(稿)〉,《方言》1:1-7。
游汝杰
2002 《西洋傳教士漢語方言著作書目考述》,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楊秀芳
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3 〈論文白異讀〉,收入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81-105。
2000 〈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18:111-146。
2003 〈從方言比較論吳閩同源詞「摭」〉,《語言暨語言學》4.1:167-196。
董同龢
1944 《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專刊之廿一。
1995 《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趙元任
1928 《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潘悟雲
1995 〈溫、處方言和閩語〉,收入《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00-121。
2002 〈吳語中麻韻與魚韻的歷史層次〉,收入丁邦新、張雙慶主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47-64。
2007 〈歷史層次分析的目標與內容〉,收入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2-35。
蔣紹愚
1994 《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張尚芳
1983 〈溫州方言歌韻讀音的分化和歷史層次〉,《語言研究》5.2:108-120。
1986 〈浦城方言的南北區分〉,《方言》1:39-45。
1995 〈浙西南方言的tɕ聲母脫落現象〉,收入《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50-74。
2002a 〈閩語與浙南吳語的深層聯繫〉,收入丁邦新、張雙慶主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7-26。
2002b 〈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收入何大安主編《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97-128。
2007 〈吳語中官話層次分析的方言史價值〉,收入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19-226。
錢乃榮
1992 《當代吳語研究》,上海市:教育社。
戴黎剛
2007 〈歷史層次分析法—理論、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當代語言學》1:14-25。
謝雲飛
1987 《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學生書局。
顏逸明
1994 《吳語概說》,江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羅常培
1982 《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
羅常培 周祖謨
1958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再版)。
譚其驤主編
1982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次印刷)。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