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
作者:陳秀琪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羅肇錦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閩南客家話南靖平和雲霄詔安空格理論捲舌音鏈移歷史比較法元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4) 博士論文(5) 專書(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9
閩南客家話是指閩南地區漳州市所轄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等四個縣所說的客家話。本論文所使用的閩南客家話語料,來自筆者於2003年的暑假及2004年的寒假,在南靖的書洋、梅林,平和的大溪、長樂,雲霄的下河、和平,詔安的白葉、霞葛等方言點所做的語言調查。從地理上來說,閩南客家話是閩西進入粵東的中轉站;從語音現象來看,是閩西客家話與粵東客家話的延伸。再加上與漳州閩南語長期的語言接觸,閩南客家話可說是兼具閩西、粵東客家話以及閩南話的色彩,除了具備客家話共有的特徵之外,在語音與詞彙方面,都有其內部共同的特色,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客家話。本論文關於閩南客家話語料的收集,以及對其語音現象的一系列探討,具有三種價值:一是根據其內部特色,繼黃雪貞先生的客家話八大分片之後,劃出「閩南客家話」為客家話第九分片的確立,補足了客家話研究在閩南地區的缺口。二是憑藉語言的證據,澄清台灣漳州客的歷史,現今多半成為福佬客的漳州客後裔,其先祖確為客家人。三是閩南客家話豐富的演變類型,可以豐富漢語語音史的研究。
本論文除了閩南客家話語音系統的描述及語音特點的探討之外,另方面,為了了解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現象,在語音歷史的演變上與其他客家話的關係,以及閩南客家話的語音類型,在客家話的歷史甚至漢語語音史中所處的階段與所具的價值,將閩南客家話納入整體客家話中作探討。底下分成討論的方法與討論內容兩方面來說。討論的方法嘗試結合聲韻學、方言學、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方式,以增加討論面向的深度與廣度。傳統的聲韻學研究,大多以文獻的記錄為依據。然而,方言的差異古今皆然,文獻不可能兼顧所有的方言。在文獻之外,方言活化石是研究音韻史的重要依據。客家話屬於南方漢語,它的形成與發展有別於北方漢語,客家話特殊的語音現象,給漢語史的研究帶來新的思考方向,也讓文獻以外的語言事實得以呈現。再者,本論文借助歷史語言學的理論架構,來強化演變過程的推論。
討論內容方面,本論文先探討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再分別對客家話的
聲母、元音、韻尾、聲調做主題式的探究,以及音系之間的平行與空格現象的討論。
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特點:例如精知莊章曉影等組的韻母形式,從韻母的不同反映早期聲母的不同,為客家話聲母演變的大趨勢-前化運動,在推論上提供有力的證明;再如-a元音的高化與-e元音低化、元音破裂、-e元音的分布、莊組字的特殊音讀、鼻化韻、-y-介音與-y元音、-k韻偉的領先-p、-t尾消失等等,這些特點具有內部的一致性及對外的相異性,是成立「閩南客家片」的重要依據。
聲母方面:從方言比較的角度出發,藉由梅縣話曾有過捲舌聲母的證明,探討客家話知莊章聲母的發展。其演變過程為*t�恁顩�獺顩�X→ts,演變的動力來自發音時舌位的前化運動,這個演變趨勢造成現代大部分的漢語方言三等韻的知章組字沒有-i-介音。
元音方面:採取元音類型的觀念,以閩南客家話為材料,尤其是「例外」的特殊音讀,上推古漢語及客家話的元音系統。這裡的「上推」用的是「共同起點」的觀念,也就是從閩南客家話的平面比較,上推客家話共同起點(共同客家話)的形式,此形式有些與《切韻》時代相當,有些晚於《切韻》時代,也有早於《切韻》時代的形式。閩南客家話的韻母系統,經過音位化的處理,所上推的共同客家話元音系統的早期形式共有*-i、*-e、*-a、*-o、*-u等五類元音,屬於人類語言元音系統的三角構型。從古漢語發展到現代的漢語方言,歷經各階段各類型的語音演變,漢語方言已經無法反映學者們所構擬的古漢語元音類型。客家話在一二等*-o *-a元音、合口*-u元音,以及*-e元音的保存上,雖然轄字不多,卻具有語言活化石的價值。正是因為轄字不多,更顯出它的珍貴。
韻尾方面:閩南客家話的-k韻尾比-p、-t韻尾先產生變化,不但在客、贛方言入聲韻尾演變的類型中獨具風格,在漢語方言也可說是獨樹一幟。本論文將與客家話關係密切的贛語也一並做討論,如此能更全面的呈現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發展的樣貌,並能更清楚的掌握閩南客家話的入聲演變類型,在漢語語音史中的角色與價值。客、贛方言的入聲韻尾的類型包括:1. -p -t -k保存完整。2. 規則的-p→ -t →-k→-�}→-�羲疑�尾發展。3. 脫軌的入聲演變,-k尾比-p、-t尾先產生變化。4. 入聲韻尾邊音化,-p、-t尾變成邊音尾-l。5. 斷裂韻尾-t…n和-k…�鴃C關於入聲韻尾的演變速度,聲母的清濁扮演重要角色,大體來說是濁入字快於清入字。
聲調方面:客家話聲調的發展,一方面具備與漢語的大洪流(濁上歸去)一致的情況,同時內部還具有特殊的聲調發展模式,有別於一般漢語方言。除了「部分濁上歸陰平」之外,客家話尚有「去聲歸上」、「入聲歸去」的現象,這兩種演變由於速度不同,把贛、閩、粵的客家話分成南北兩大區塊:北片的入聲歸去與南片的去聲歸上,此外還有閩南客家話的綜合型。綜合這三種型式,客家話的聲調具有「平←上←去←入」的鏈移現象。
音系之間的平行與空格方面:依循「空格」理論的概念,根據客家話的語音現象,探索《切韻》音系及閩南客家話合口「空格」形成的原因,並藉由「空格」的探索,為許多表層現象釐清語音演變的脈絡。客家話的合口空格分成三類:1. -uo→o,u在-o的環境下被丟失。2. -ua→o,-u、-o兩個高低元音折衷成半高的-o元音。3. 結合合口(-u)和三等(-i)的特徵,藉閩南客家話特有的-y-為中介,進而丟失合口成分。
一、專書:

丁邦新編. 1974. 《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食貨出版社。
王 力. 1958.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__. 1985.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__. 1988. 《王力文集》,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東. 1996. 《客家學導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福堂.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2003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臨惠. 2003. 《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尹章義. 1989. 《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包智明、侍建國、許德寶. 1997. 《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 1989. 《漢語方言字彙》(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 1989. 《漢語方音字匯》,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1995. 《漢語方言詞彙》,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布龍菲爾德〔美〕(Bloomfield, Leonard).1933. 《語言論》(Language),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 1980,北京:商務印書館。
平和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4. 《平和縣志》,北京市:群眾出版社。
江敏華. 1998. 《台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台灣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___. 2003. 《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大安.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___主編. 2003. 《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吳中杰. 1999. 《台灣福佬客的分怖及其語言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___. 2004. 《畬族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嵩雁. 1993. 《台灣饒平方言》,台北市:東吳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___. 1999.《閩西客話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方桂. 1980. 《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___. 1998. 《上古音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張雙慶.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1993. 《山東省志.方言志》,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 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___ 等著. 1999. 《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___. 2000. 《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___. 2001.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___. 2001. 《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榮. 1973. 《切韻音系》,台北市:鼎文書局。
辛世彪. 2004. 《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祖謨. 1966.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周躍紅主編. 2002. 《台灣人的漳州祖祠》,廈門市:國際華文出版社。
房學嘉. 1994. 《客家源流探奧》,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林立芳. 1997. 《梅縣方言語法論稿》,北京市: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林貝珊. 2002. 《山西方言古入聲字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林嘉書. 1993. 《南靖與臺灣》,華星出版社。
邱仲森. 2005. 《台灣苗栗與廣東興寧客家話比較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精一、溫端政. 1993. 《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侯精一 主編.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南靖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7. 《南靖縣志》,北京市:方志出版社。
施聯朱 等著. 1995 《畬族歷史與文化》,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秋谷裕幸. 2003. 《吳語楚衢方言﹙西北片﹚古音構擬》,東京:好文出版社。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___. 1996. 《歷史語言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___. 2004. 《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貴榮. 2002. 《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耿振生、林燾. 1997. 《聲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耿振生. 2004. 《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家驊. 1989.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1961初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馬重奇. 1994. 《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縱橫出版社。
高本漢 〔瑞典〕(Karlgren,Bernhard).1915-1926. 《中國音韻學研究》(Etudes surla Phonologie Chinese),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1940年初版,1982年台灣商務印書館。
___. 1949. 《中國語之性質及其歷史》(The Chinese Language,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 杜其容譯,1978,國立編譯館。
___. 1954 《中國聲韻學大綱》(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張洪年譯, 1972,中華叢書編委會。
張光宇. 1990. 《切韻與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
___.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市:南天書局。
張振興. 1992. 《漳平方言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啟煥. 陳天福. 程儀. 1993. 《河南方言研究》,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
張琨著. 張光宇譯. 1987. 《漢語音韻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__. 1993. 《漢語方言》,台北市:學生書局。
張維耿主編. 1995. 《客家話詞典》,韶關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張雙慶、萬波. 1996. 〈南雄(烏徑)方言音系特點〉,《方言》第4期,1996: 290-297。
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齋、趙日新. 2000. 《吳語處衢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社。
梅耶(Meillet,Antoine). 1925. 《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La Me�配hode Comparative en Linguistique Historique),岑麒祥譯(1957),北京市:科學出
版社。
莊初升. 2004. 《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郭啟熹. 1996. 《龍岩方言研究》,香港:縱橫出版社。
陳支平. 1996. 《福建族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___. 1999. 《客家源流新論》,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陳秀琪.. 2002. 《台灣漳州客家話的音韻研究-以詔安為代表》新竹師範學院台 灣語言與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昌儀. 1991. 《贛方言概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陳保亞. 1999.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恩泉主編. 1999. 《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陸志韋. 1971. 《古音說略》,台北市:學生書局。
___. 1979. 《古音說略》,台北:學生書局。
麥耘. 1995. 《音韻與方言研究》,韶關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游文良. 2002. 《畬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游汝杰. 2000. 《漢語方言學導論》修訂本,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詔安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9. 《詔安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雲霄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9. 《雲霄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項夢冰. 1997. 《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曾慶國. 1997. 《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馮愛珍. 1993. 《福清方言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典誠. 1994. 《《切韻》綜合研究》,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黃淬伯. 1998. 《唐代關中方言音系》,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黃雪貞. 1995. 《梅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人民教育出版社。
楊緒賢. 1979. 《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溫昌衍. 2000. 《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
葛劍雄 等著. 1993 《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董同龢. 1967. 《上古音韻表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___. 1993. 《漢語音韻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董紹克、張家芝主編. 1997. 《山東方言詞典》,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詹伯慧、張日昇 等著. 1987. 《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
___. 1991.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___. 主編. 2002. 《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
楊緒賢. 1979. 《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廖丑. 1998. 《西螺七崁開拓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廖列震. 2002. 《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學. 2000. 《中古入聲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讀音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劉勛寧. 1998. 《現代漢語研究》,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綸鑫. 1999. 《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___. 2001. 《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澤民. 2005. 《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市:甘肅民族出版社。
鄭張尚芳. 2003. 《上古音系》,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魯國堯. 1994. 《魯國堯自選集》,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
___. 2003. 《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錢曾怡 主編. 2001. 《山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鮑明煒、王均 主編. 2002. 《南通地區方言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戴國輝. 1985. 《臺灣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永昌. 1994. 《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
謝留文. 2002. 《客家方言的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
___. 2003.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鍾榮富. 2001. :《台灣客家話導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___. 2004. 《台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薩丕薾〔美〕(Sapir, Edward).1921. 《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陸卓元譯,2000,北京:商務印書館。
藍小玲. 1999. 《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顏森. 1993. 《黎川方言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香林. 1933.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市:古亭書屋。new window
___. 1987. 《客家源流考》,台北:世界客屬總會秘書處。
羅常培. 1940. 《臨川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七,商務印書館。
___、周辨明. 1975. 《廈門音系及其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台北:古亭書屋。
顧黔. 2001. 《通泰方言語音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丁邦新. 1998.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原載《清華學報》新14.1,2:257-273,《慶祝李方桂先生八十歲論文集》,收入《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166-187,1998,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王士元. 2000. 《語音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___、連金發. 2000. 〈語音演變的雙向擴散〉,收錄於王士元(2000)《語音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70-116,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王洪君. 1992. 〈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山西聞喜方言文白異讀初探〉,《語言學論叢》第17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22-154。
___. 1999. 〈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語言研究》1999.1:61-74。
___. 2001. 〈關於漢語介音在音節中的地位問題〉,《聲韻論叢》第十一輯,
37-44。
平田昌司. 1988. 〈閩北方言“第九調”的性質〉,《方言》1988.1:12-24。
石 鋒. 1994. 〈送氣聲母對於聲調的影響〉,中華民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
江敏華. 2004. 〈閩西客語音韻的保守與創新〉,《聲韻論叢》第十三輯,251-270。
何大安. 1989. 〈送氣分調及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4:75-88。new window
___. 1993. 〈從中國學術傳統論漢語方言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4:713-731。
___. 2000. 〈語言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18卷特刊:261-271。
吳中杰. 1999. 〈從歷史跟比較的觀點來看客語韻母的動向〉,《聲韻論叢》第八 輯,479-498。
___. 2000. 〈台灣漳州客家與客語〉,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 475-488,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吳松弟. 1997. 〈客家南宋源流說〉,《客家學研究》第四輯,14-21。
吳瑞文. 2004. 〈覃談有別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第十三輯,147-186。
李如龍、張雙慶. 1995 〈客贛方言的入聲韻和入聲調〉,《吴語和閩語的比較研 究》,75-9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___. 1996. 〈客贛方言的入聲韻與入聲調〉收錄於《方言與音韻論集》1996:316-332,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與文研究中心。
___. 1999. 〈論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語言研究》第1期,102-113
李存智. 1994. 〈四縣客家話通宵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new window
___. 2001. 〈介音對漢語聲母系統的影響〉,《聲韻論叢》第十一輯,69-107。
李坤錦. 1998. 〈詔安客家人在台灣的開墾與分佈〉,《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 號,85-90。
李榮. 1982. 《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__. 1983. 〈《切韻》與方言〉,《方言》1983.3:161-165。
__. 1983. 〈關於方言研究的幾點意見〉,《方言》1983.1:1-15。
__. 1989. 〈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1989.4:241-259。
辛世彪. 1999. 〈閩方言次濁上聲字的演變〉,《語文研究》1999.4:48-53。
周日健、馮國強. 1998. 〈曲江馬壩(葉屋)客家話語音特點〉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1998:146-157,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___. 2002. 〈五華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客家方言研究》,188-202,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周長楫. 1986. 〈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2:69-84。
___、林寶卿. 1994. 〈平和縣九峰客話初探〉,《客家縱橫》增刊,1994:92-96。
胡性初. 2002. 〈英東白沙(池塘村)客家話語音特點〉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 128-135,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 1990. 〈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中國語文》1:1-14。收錄於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99-128,北京市: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___. 1996.〈音系的非線性結構元李翰語音史的研究〉,《民族語文》1996.6:1-9,收錄於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164-184,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馬重奇. 1997. 〈《廣韻》韻系與漳州方言韻系比較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7.3:83-90。
高本漢. 1944. 〈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史語所集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高然. 1998. 〈廣東豐順客方言的分布及其音韻特徵〉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 1998:133-145,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張 琨. 1990. 〈客家方言中《切韻》全濁上聲字的讀法〉,《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 1991. 〈漢語方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語文》6:431-438。new window
___. 1999. 〈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1999.1:33-44。
___. 2000. 〈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新30.4:427-475。
___. 2003a. 〈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2003.4:101-102。
___. 2003b.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聲母篇〉,第3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宣讀論文,澳大利亞。
___. 2004a. 〈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2004.6:545-557。
___. 2004b. 〈漢語方言滋絲音的一些觀察〉,第37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宣讀論文,瑞典:隆德大學。
___. 2004c.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新34.2:
543-544。
張振興. 1991. 〈重讀中國語言地圖集〉,《方言》1991.1:1-8。
張琨. 1992. 〈漢語方言中的幾種音韻現象〉,載於《中國語文》第4期,253-259,收錄於張琨(1993)《漢語方言》,台北市:學生書局。
張雙慶、萬波. 1996. 〈南雄(烏徑)方言音系特點〉,《方言》1996.4:290-297。
___、萬波. 1999. 〈知莊章聲母在閩語及週邊方言裡的今讀類型考察〉,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1999,香港科技大學,收入丁邦新、張雙慶編(2002),105-114。
莊初升、嚴修鴻 1994 〈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範大 學學報。
___、嚴修鴻. 1994. 〈閩南四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客家縱橫》曾刊,86-91,龍岩:閩西客家學研究會。
___、李冬香. 2000. 〈仁化縣長江方言同音字彙〉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 116-133。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秀琪. 2002. 〈中古精莊知章母在客語的演變〉,《客家方言研究》,85-101,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___. 2003.〈論梅縣方言的捲舌音〉發表於「第三十六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2003年,澳大利亞.墨爾本。
___. 2004. 〈崙背詔安客家話的特殊音韻〉,《客家方言研究》,55-70,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___. 2005. 〈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發表於「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2005年,靜宜大學。
___. 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發表於「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2004年,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收入《語言暨語言學.客語專號》7.2:417-434。
陳曉錦. 1999. 〈廣西容縣客家方言島調查記〉《方言》1999.3:205-214。
___. 2000. 〈廣西興業高峰鄉客話音系〉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89-100,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麥 耘. 1991. 〈古全濁聲母清化規則補議〉,《中國語文》223:289-290。
曾少聰. 1994. 〈客家話與閩南話的接觸及其社會文化背景-以平和九峰客話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一),285-315,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___. 1996. 〈閩西客家話與閩南客話比較研究-以長汀客話和九峰客話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 ,303-345,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馮蒸. 2004. 〈高本漢、董同龢、王力、李方桂擬測漢語中古和元音系統方法管窺:元音類型說〉,《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4.5:73-82。
黃笑山. 2003. 〈《切韻》元音分韻的假設和音位化構擬〉,《古漢語研究》2002.3:10-16。
黃雪貞. 1987. 〈客家話的分佈與內部異同〉,《方言》1987.2:81-96
___. 1988.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1988.4:241-246。
___. 1997. 〈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第4期,1997:258-262。
楊秀芳. 1989. 〈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1989.2:41-73。new window
___.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詹伯慧. 1992. 〈饒平上饒客家話語言特點說略〉《中國語文研究》10:153-158。new window
___. 1993. 〈廣東省饒平方言記音〉,《方言》1993.2:129-141。
熊正輝. 1990. 〈官話方言區分ts:t�X 的類型〉,《方言》1990.1:1-10。
劉綸鑫 1998 〈客家方言的入聲〉,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275-288,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___. 1999. 〈江西南豐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與客贛方言的關係〉,《中國語言學報》9:266-277。
劉澤民. 2004. 〈客贛方言日母字的歷史層次分析〉,《客家方言研究》,193-210, 香港:靄明出版社。
劉鎮發. 2001. 〈莊組跟介音〔i〕的語音配列與內外轉〉,《聲韻論叢》第十一輯,123-135。
鄭張尚芳. 1995. 〈贛、閩、粵語裡古全濁聲母今讀濁音的方言〉,《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曉峰. 2001. 〈漢語方言中的成音節鼻音〉,《清華學報》新31.1,2:135-159。
鄧玉榮. 1996.〈廣西賀縣(蓮塘)客家話〉,《方言》1996.4:276-289。
鄧曉華. 1988. 〈閩西客話韻母的音韻特點及其演變〉,《語言研究》第1期,75-97。
___. 1997.〈客家方言形成時代的語言學證據〉,《客家學研究》第四輯,118-121。
___. 1998. 〈客家話與贛語及閩語的比較〉,《語文研究》68:47-51。
魯國堯. 1994. 〈《盧宗邁切韻法》評述〉收錄於《魯國堯自選集》,1994:121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___. 2001. 〈「談」「覃」與「寒」「桓」〉,《聲韻論叢》第十一輯,203-215。
___. 2003. 〈論“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論漢語研 究中的“犬馬鬼魅法則”〉,原載於《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1期,收錄於魯國堯(2003)《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181-192。
謝留文. 1995. 〈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語文》第1期,1995: 49-50。
___. 1998. 〈贛語古上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陰平調現象〉,《方言》1998.1:20-22。
___. 1999. 〈重讀《臨川音系》〉,《方言》1999.3:164-175。
___. 2002. 〈客家方言表示“乳汁”義的讀音〉,《中國語文研究》13:62-68。
___. 2004. 〈從攝和等來看客家方言韻母的總體格局〉,《客家方言研究》,111-121,香港:靄明出版社。
藍小玲. 1994. 〈閩西客話舌齒音的特點與演變〉,《客家縱橫》增刊,28-31。
顏修鴻. 1998. 〈連城方言中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四種類型〉,《語言研究》35:117-123。
羅兆榮、王李英. 1996. 〈增城客家話語音的內部差異〉,收入《客家方言研究》,118-132,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杰瑞〔美〕(Norman,Jerry). 1998. 〈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蔡寳瑞譯(1998),《濟寧師專學報》1998.2:42-48。
___著. 陳秀琪譯. 2006. 〈從音韻看漢語方言〉(The Chinese Dialects:Phonology),《方言》2006.1:6-15。
羅常培. 1931. 〈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言考-高本漢切韻音讀商榷之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358-385。new window
___. 1963. 〈知徹澄娘音值考〉收錄於《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31-35,北京:中華書局。
羅肇錦. 1996. 〈從台灣語言聲調現象論漢語聲調演變的幾個規律〉,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___. 1998. 〈主客、贛客與畬客--客話特點的認定與客族遷徙〉,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25-46,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___. 1999. 〈略論贛閩粵客語韻尾的反向規律〉,第十七屆國際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___. 2000. 〈台灣漳州客家話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收錄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267-283,中央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___. 2000. 《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___. 2002.〈客語的非漢語成分說略〉,收錄於《客家方言研究》2002:371-386,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___. 2003. 〈「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台灣文獻》五十四卷,2003.1: 106-132。
___. 2004.〈文白聲調與客語源於南方的論證〉,第六届客方言研討會論文,廈門大學。
___. 2006. 〈文白對比與客語源起〉收錄於《語言暨語言學》7.2:545-567,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譚其驤. 1934. 〈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15:51-76。
嚴修鴻. 2002. 〈客贛方言濁上字調類演變的歷史過程〉,收錄於《客家方言研 究》,227-249,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三、西文書目

Campbell, Lyle. 1999.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98 b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Crowly, Terry.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x, Anthony. 1995.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Jerry L. 1988. Chine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
___.2003. The Chinese Dialects:Phonology ,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 Edited by Graham Thurgood Randy J. LaPolla,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pp.72-83。
Rankin, Robert L. 2003.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edited by Joseph and Jand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183-212.
Trask, Robert Lawrence. 1996. Historical Linguistics. London; New York: Arnold; New York: Co-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d of America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Croft, 1990.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語言類 型學與普遍語法特徵》,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44-6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